HBV-DNA能夠檢測出血液中的病毒含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日產生的HBV-DNA能達到1012-13拷貝。同時機體免疫系統也在不斷清除病毒,但又不足以把病毒徹底清除掉,所以病毒DNA仍維持在一定水平。通過做HBV-DNA檢測,就可以知道慢性乙肝或攜帶者病毒含量處在何種水平。
當然,HBV-DNA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免疫力強時,HBV-DNA可能會稍低點;當免疫功能弱一些時,HBV-DNA又會高一些。總的趨勢是免疫耐受期HBV-DNA高,而免疫清除期HBV-DNA較低甚至為陰性。
對于抗病毒治療的患者,我們主要通過檢測HBV-DNA的水平來判斷抗病毒治療的效果。通過測定HBV-DNA下降的速度和下降量的大小,來調整抗病毒治療藥物的方案。
專家提示
HBV-DNA量的變化并不代表病情的輕重,不要因為HBV-DNA稍高一點兒就緊張起來。
應在實驗條件驗收合格的醫院檢測HBV-DNA,且最初化驗最好相隔1~3月復查一次,通過比較兩次結果來進行判斷。
慢性肝病,定期復查很關鍵
我國約3000萬乙肝患者中,現僅有20%接受過正規療法,80%都不能做到持續規范治療,并因此加速了發病進程,進入了乙肝→肝硬化→肝癌的“三步曲”。對乙肝等慢性肝病患者來說,遵醫囑定期復查是科學規范治療的最重要環節。
在這里必須要提醒廣大患者一定要定期復查
(1)每3個月到半年應復查一次,內容包括B超、肝功能、甲胎蛋白。B超可察看肝臟的質地、主要血管狀況和肝硬化的程度及有無腫瘤。肝功能是了解病人肝臟的工作狀態,醫生依據這些檢查來確定用藥和治療方案,以便維持肝臟良好的功能。甲胎蛋白是肝癌的重要標志物,能早期發現肝癌。
(2)每年進行一次食道和胃檢查。對于慢性肝病患者,食道胃底血管大出血是致命的并發癥,食道和胃檢查可了解患者的血管狀況,來決定是否需要干預治療。
肝癌是威脅眾多乙肝病人的最危險的結果,其中85%的肝癌病人都有乙肝病史,所以,乙肝早期診斷、早期正確治療是防治肝癌的第一關。與所有腫瘤一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肝癌治愈的最有效途徑。但我國肝癌患者的早期發現率還很低,面對這種狀況,必須提醒廣大肝病患者,一定要定期檢查肝癌相關指標:B超和甲胎蛋白等。目前,認為內外科結合的綜合療法是治療肝癌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對于那些中晚期患者,病人在接受介入、射頻等姑息治療的同時,應隨時與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聯系,尋求更好的治療機會。
肝功能的檢查
肝功能檢查要有如下注意事項:
首先,檢查肝功能為空腹血。空腹血是指清晨未進餐前,距前一餐的12~14小時的靜脈血。查肝功能要在早晨空腹去醫院抽血。檢查頭一天晚上8點以后便不能進食,以免影響肝功能結果。
其次,盡可能不服藥物特別是避免服用有損壞肝臟的藥物,不吃保健品、營養品,以免因藥物影響其結果。若身體條件允許的話,最好在做肝功能檢查前3~5天停藥。如果病情需要,也不必強行停藥,需在檢查時向醫生說明。
最后,在查肝功能前,要注意休息,保證睡眠,不做劇烈運動。檢查前,飲食以清淡為主,不要喝酒。
慢性重癥肝炎診斷標準是什么
慢性重癥肝炎的發病基礎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史;無肝病史或無病毒攜帶史,但有慢性肝病體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學改變(如脾臟增厚等)及生化檢測改變者(如丙種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肝組織病理學檢查支持慢性肝炎,如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重疊感染甲型、戊型或其他肝炎病毒時,要具體分析,應除去因甲型、戊型和其他型肝炎病毒導致的急性或亞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時的臨床表現同亞急性重型肝炎,隨著病情發展而加重,而達到重型肝炎診斷標準〔凝血酶原活動度(PTA)≤40%,血清總膽紅素大于正常10倍〕。
甲型肝炎的診斷
診斷甲型肝炎應檢查病毒學指標
(1)抗甲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HAV-IgM)。發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測出。目前,抗-HAV-IgM是早期診斷甲型肝炎特異性較高的指標,既簡便、又快速。
(2)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A(抗-HAV-IgA)的檢測。IgA型抗體又稱分泌型抗體,主要存在于淚液、唾液、胃液、尿液、乳汁、鼻腔分泌物中。胃液中的IgA可排入糞便中,檢測糞便中的HAV-IgA可作為甲型肝炎的輔助診斷。另外,糞便中HAV的檢測和血清甲型肝炎核糖核酸(HAV-RNA)也具有診斷價值,但不作為常規檢查項目。
甲型肝炎的特異性診斷法是什么
血清甲肝抗體(抗-HAV)在發病后1周滴度逐漸增高,病后4周,所有患者血清都能檢出甲肝抗體,并且抗體可以在血清內存留數年到數十年。因為出現較晚,因此不能用于早期診斷,當前臨床上已很少采用,只用于流行病學調查。
目前,臨床上診斷甲型肝炎的特異性方法是檢測甲肝抗體M型免疫球蛋白(抗-HAV-IgM)。在臨床癥狀剛出現時,抗-HAV-IgM開始增高,第2周可達高峰,通常持續約2個月。抗-HAV-IgM敏感性好、特異性高,且檢測簡便、快速、易于大量檢測,因此臨床上應用廣泛。少數患者開始時可能呈陰性,2~3周后復查即可出現陽性。
另外,有的醫院查患者唾液中的抗-HAV-IgM準確率也很高。這種非損傷性的檢測方法對小兒十分方便。
酒精肝需要做哪些檢查
首先患者需要做血常規檢查,由于酒精肝患者可能會出現白細胞增多,各種形態異常的紅細胞,包括靶形細胞和口形細胞。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增大,會出現血小板減少,這是由于乙醇(酒精)對骨髓的直接毒性作用或繼發脾亢所導致的。
其次,因為患者可能出現血清膽紅素增高,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ALT)比值上升,即AST活性顯著升高,而ALT活性僅輕度上升或正常,而此時為了更好的診斷,就要進行實驗室檢查了。
另外,酒精肝患者還需要做影像學檢查,肝臟B超聲和CT檢查可輔助診斷酒精肝,另外臨床診斷酒精性脂肪肝選用CT平掃,肝、脾密度比值可作為衡量酒精性脂肪肝的參考標準或隨訪療效的依據。
最后,肝活組織的檢查可確診酒精性肝炎,并可通過組織學檢查和其他病毒性肝炎區別——即其組織特點是有酒精性透明小體,伴有中性粒細胞浸潤的細胞壞死,肝細胞的氣球樣變。
乙肝攜帶者平時的檢查事項
乙肝攜帶者可分兩種,其一是病毒陽性即乙肝病毒(HBV)DNA陽性的攜帶者,可以是“大三陽”,也可以是“小三陽”。患者血中能檢測到病毒,但是患者肝功能化驗轉氨酶等指標正常,表明此時病毒雖復制,但并沒有造成顯著的肝功能損害。此種情況每3~6個月復查一次,并及時了解肝功能變化,一旦發現轉氨酶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時,就應結合HBV-DNA情況考慮是否進行抗病毒治療。
另一種情況是患者為“小三陽”且HBV-DNA陰性,即所謂非活動性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這時一般是肝功正常(除非并發有脂肪肝、酒精肝等情況時肝功能會異常),這種情況提示病毒無明顯復制且未造成肝臟損害。這種攜帶者愈后與正常人無本質區別,發展成肝硬化及發生肝癌的幾率較低,每半年復查一次肝功能、甲胎蛋白(AFP)、超聲檢查、乙肝五項及HBV-DNA即可。任何一個攜帶者都要重視AFP及腹部超聲檢查,這樣可及時發現肝內占位性病變,以每半年查一次為佳,AFP稍有異常者復查頻率應該增加。
7種方法,早期發現肝癌
(1)甲胎蛋白測定:是用免疫方法測定產生的胚胎性抗原,為目前診斷肝細胞癌特異性最高的方法之一。對診斷肝細胞肝癌具有相對專一性。對無肝癌其他證據,α-FP對流免疫電泳法陽性或定量500約克/毫升持續一個月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動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腫瘤等高度懷疑為肝細胞癌。而甲胎蛋白增高并不是絕對可靠的診斷肝癌的特異指標,我們也見過甲胎蛋白超過500納克/毫升一個月以上,卻并非肝癌的病例,因此診斷肝癌最權威的指標還是影像學檢查。
(2)血液酶學檢查:肝癌病人血清中γ-谷氨酰轉肽酶,堿性磷酸酶和乳酸脫氫酶的同工酶等可高于正常值,但因為缺乏特異性,多作為輔助診斷。
(3)超聲波檢查:應用B型超聲波檢查,可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所在部位以及肝靜脈或門靜脈內有無癌栓等,它的診斷符合率可達84%,能發現直徑2厘米或者更小的病變,是當前較好有定位價值的非侵入性檢查方法。
(4)放射性核素肝掃描:進行肝掃描時,通常可見肝臟腫大,失去正常的形態,病變處通常為放射性稀疏或放射性缺損區。對肝癌診斷的陽性符合率為85~90%,但對于直徑小于3厘米的腫瘤,不容易在掃描圖上顯現出來。
傳統的放射掃描儀由于分辨率低,掃描速度慢,且只是靜態顯像,所以逐漸被γ-閃爍照相機所替代。近年發展起來的動態顯像和放射性核素掃描(ECT)等新技術,可提高診斷符合率達90%~95%。
(5)CT檢查:分辨率高,可檢出直徑約1.0厘米左右的早期肝癌,應用增強掃描有助于血管瘤鑒別。它對于肝癌的診斷符合率高達90%。但費用昂貴,尚不能廣泛應用。
(6)選擇性腹腔動脈或肝動脈造影檢查,對于血管豐富的癌腫,有時可顯示直徑為0.5~1厘米的占位病變,其診斷正確率高達90%。可確定病變的部位、大小和分布,尤其是對小肝癌的定位診斷是目前各種檢查方法中最具優勢的。
(7)X線檢查:腹部透視或平片可見肝臟陰影擴大。肝右葉的癌腫通常可見右側膈肌升高,活動受限或呈局限性隆起,位于肝左葉或巨大的肝癌,X線鋇餐檢查可見胃和橫結腸被推壓現象。
Ⅱ級預防,早發現早處理
Ⅱ級預防的目標:立足于早期發現,早期處理,采用各種有效措施,使肝癌病人能夠及早發現,及時診斷,進而及時地進行治療,達到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對于廣大肝炎患者來說,Ⅱ級預防特別重要,這項工作做好了,大約可使l/3癌癥患者獲得最終治愈。目前,早期發現的肝癌可以采取切除、介入、肝移植等方法治療,成功率都較高。但是,晚期肝癌,不管采取什么方法來治療,療效都不太理想。
據有關統計,全國3000多例到醫院就診的肝癌患者,早期診斷僅占0.4%,晚期病人占52.6%(其中43.3%初診時,已發現腹水),因此僅23.2%病人可行手術切除,5年生存率僅2.6%。經Ⅱ級預防后,早期發現的亞臨床肝癌可占25%~44.7%,手術切除率達53.8%,5年生存率上升到20.6%(早期發現的小肝癌5年生存率提高到72.9%)。
特別提示
肝癌的高危人群
(1)肝癌的高危人群(Ⅱ級預防對象)為:30~59歲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
(2)30~59歲有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或肝炎肝硬化患者;
(3)有肝癌家族史者。
對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甲胎蛋白(AFP)檢查,并輔以B型超聲波檢查等。每年至少要進行一次,并建立相關檢查檔案,動態觀察檢查結果。如甲胎蛋白升高伴堿性磷酸酶高于正常值的3~5倍,要注意肝癌的可能性,尤其要重視甲胎蛋白低度持續增高,因為這種病人隨訪1年內,8.5%~27.3%被診斷為肝癌。對高危人群定期進行甲胎蛋白檢查,是目前早期診斷肝癌最好的方法,可在癥狀出現前6~12個月作出診斷。
防治肝病,宜從健康生活方式做起
肝病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包括病毒(如病毒性肝炎等)、毒物(如氯化乙烯和黃曲霉毒素等中毒性肝病)、不良的飲食習慣(如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等)以及藥物(如藥物性肝炎)。另外,還有自身免疫性肝病、先天性肝病和遺傳性肝病等。我國最多見的是病毒性肝炎,一般人群中約10.5億人感染過甲型肝炎病毒,7.5億人感染過乙型肝炎病毒,約1.3億人攜帶乙肝病毒,其中約1000萬人同時攜帶丁型肝炎病毒,大約4000萬人攜帶丙型肝炎病毒,至少有2.2億人感染過戊型肝炎病毒。
近年來,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臨床用藥品種的不斷增加,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及藥物性肝炎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據流行病學調查,普通人群中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率大約為4%,我國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平均為10%。因此,可以說,肝病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多發病和常見病,應加強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