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檢查防治——對付肝病的必要手段(1)

  • 養肝就是養健康
  • 王靜
  • 4973字
  • 2016-10-25 17:37:55

肝功能檢查要因人而異

如果感到肝部不舒服,懷疑肝部出現病變就需要做一些肝功能檢查,但肝功能的檢查應因人而異。

如果懷疑自己得肝炎或已被確診為急性肝炎需要進一步了解病情,做GPT(谷丙轉氨酶)或復方碘試驗。膽紅素定量、血清凡登白試驗和尿三膽試驗。如果患有慢性肝炎,則除了以上各種試驗外還可以進行A/G檢測(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有必要還可以進行血清蛋白電泳檢測。如果肝炎患者尚未出現黃疸,而且肝功能正常但無法排除輕度肝臟損害的人則可進行堿性磷酸酶檢測。原發性肝癌病人不僅可進行一般的肝功能試驗,還可進行γ-GT(γ-谷氨酸轉肽酶)、AFP(甲胎蛋白)、AKP等檢測進行輔助診斷。而在各項較大的手術之前則可進行血清GPT、A/G檢測,若有必要還可檢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用以了解肝臟的情況,從而為手術做好準備。

在病情發生變化時,患者須進行一些肝功能試驗并應做一些定期的復查,這樣對肝病的治療恢復有一定的幫助。當急性肝炎病情好轉時,GPT會逐漸由升高恢復到正常,如果GPT長期處于波動或持續增高的狀態,則表明肝炎出現了轉慢趨勢。有的肝病患者出現肝外疾病時也可在肝功能檢測中表現出異常,如惡性腫瘤、腎病綜合征等導致血漿白蛋白和總蛋白下降;而伴發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人則可能會出現血清膽固醇降低的癥狀。此外,外傷或一些藥物也可能會引起血清轉氨酶升高,所以,在選擇肝臟功能試驗的過程中應與臨床相結合進行具體分析。

肝病患者要做的檢查項目

為了明確肝炎的發病情況和臨床類型,肝炎患者到醫院后通常要做一些檢查。對于肝炎患者特別是慢性乙肝患者,醫生經常說“監測重于治療”。由于慢性乙肝病程長,除按時、合理用藥外,患者還應注意定期到醫院檢查,以及時了解治療效果和病情變化的情況。通常情況下,肝炎患者到醫院主要檢查以下項目:

(1)肝功能系列指標

如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膽堿酯酶(CHE)、轉肽酶(GG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血清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凝血酶原活動度(PA)等。依據以上指標可以綜合判斷病情處于什么階段,是輕度,還是重度。

(2)血象血常規包括白細胞、紅細胞、血色素、血小板等。病情一旦進入肝硬化階段,血象的改變通常可以提示病情的嚴重程度。如早期肝硬化階段,血小板輕度下降;中晚期的肝硬化、脾功能亢進,全血均下降;如果單純血色素降低,要注意有無消化道出血癥狀。

(3)肝纖維化指標檢查

抽血檢查血清Ⅲ型前膠原、層粘連蛋白、透明質酸、Ⅳ型膠原等,可以初步判斷肝纖維化程度。

(4)甲胎蛋白(AFP)

通常肝炎甲胎蛋白很少增高,即便增高,也很少超過200納克/毫升。但是肝癌時甲胎蛋白往往大于400納克/毫升。如果甲胎蛋白持續不降,維持在400納克/毫升以上,要注意肝癌發生的可能性。

(5)病毒學指標病毒學指標包括乙肝病毒“兩對半”、乙肝病毒DNA等,務必要了解病毒復制及傳染性大小。

(6)B超

通過定期檢查B超,可了解肝臟大小形態、回聲情況、門脈內徑、脾臟厚度和有無腹水,以判斷病情是否向肝硬化的方向轉變,或有無占位病變發生。

(7)胃鏡

當無法依據化驗結果判斷是否有肝硬化時,可以做胃鏡檢查,了解食管黏膜及食管周圍靜脈曲張和胃底靜脈曲張狀況。如果靜脈曲張情況存在,則表明肝硬化已發生。

(8)肝穿刺檢查

當其他手段和檢測方法都不能明顯確定病情嚴重程度或存有疑問的時候,可以進行肝穿刺,取活組織檢查,有助于確診。

(9)血糖、尿糖、尿常規等

主要了解是否存在乙肝相關性疾病,如肝源性糖尿病、乙肝病毒相關性、腎炎等。

以上介紹的各種檢查,并不是每個患者每次都要進行的,最好由醫生來幫助選擇。

如何診斷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因為患者肝臟本身的免疫耐受性降低,不能識別自身肝組織(抗原)成分而產生自身免疫反應,引起的一種不能自然痊愈的肝炎。該病具有家族遺傳傾向,但無傳染性,常見于女性,多發于10~30歲之間,女性絕經期后又有上升的趨勢,70%的患者發病緩慢,急性發病的約占30%。

急性發病患者癥狀頗似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期過后,病狀可能持續數月不愈,患者會出現黃疸、腹水,甚至還會發生肝性腦病。

緩慢隱匿發病患者開始會有關節酸痛、低熱、乏力、皮疹和閉經等,易被誤診為關節炎、結締組織病等,一段時間后才逐漸出現乏力、惡心、食欲不振、腹脹、肝脾區疼痛、出血傾向和體重減輕等肝炎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逐漸發展為肝硬化腹水等,而且此病比病毒性肝炎進展到肝硬化的時間還要短。

在臨床上,自身免疫性肝炎分為Ⅰ型、Ⅱ型和Ⅲ型。目前,我國人群中比較常見的是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然而,在一部分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血液中還可以檢測到丙型肝炎抗體標志物。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早期診斷并不困難。首先,肝功能異常的病人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各種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學檢查。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心源性肝損害以后,應及時做自身免疫性肝炎方面的檢查,包括血清抗核抗體(ANA)、抗平滑肌抗體(SMA)、抗肝腎微粒體抗體-1(LKM-1)和線粒體抗體(AMA)等。

心電圖檢查對肝炎患者的臨床意義

病毒性肝炎特別是急性期患者心電圖檢查出現異常表現概率很高。大部分表現為心臟節律、傳導系統與心肌炎性改變,呈現竇性心動過緩或過速、P-R間期延長、異常的QRS和T波等癥狀。但從抽樣調查的結果來看,與病毒性肝炎相關聯的心電圖變化,多見于電解質紊亂,如低血鉀、高血鉀、低血鈉、低血鈣等變化,這時常需立即糾正。

肝炎所引起的異常心電圖改變一般會隨肝炎的痊愈而消失,但嚴重的心律失常、傳導阻滯、電解質紊亂等心電圖改變,要及時進行治療,否則容易導致嚴重后果。

肝穿刺的檢查方法

肝穿刺既是一種檢查方法,也是一種治療手段。當臨床碰到一些難以診斷的肝臟疾患時,要考慮做肝穿刺。比如疑為肝炎而很難確診者;需進行病理檢查協助分型者;長期低熱病人,經全面檢查已排除其他疾患,而確定為肝病所致者;肝腫大和脾腫大原因不明者;欲與肝結核、脂肪肝等病患相鑒別者;病毒性與藥物性導致肝損害情況不明者等。此外,肝膿腫病人可用肝穿刺抽出膿液,同時還可通過穿刺針注入藥物進行治療,從而使一些患者免于手術之苦。

肝穿刺對身體有害嗎?

有些病人經皮肝穿刺術后會出現短暫的肝區痛或肝穿刺部位疼痛,但一般反應輕微,可不必處理,經過24小時后大多可自行緩解。目前有些醫院已采用B超引導下的細針穿刺,其優點是損傷小、定位準,對確定肝內占位性病變的性質非常適宜。有些病人認為肝穿刺會損傷“元氣”,需要做肝穿刺時,多數精神會十分緊張、顧慮重重,術后也常感到諸多不適。而當醫生向病人做詳細的解釋之后,很多病人的不適感會很快消失,這說明精神因素占據很大的比例。但是當病人有出血傾向或其他禁忌癥時,則應緩做或不做肝穿刺。

肝穿刺的注意事項有:目前多采用1秒鐘快速肝穿刺法,這種方法安全、無痛、無后遺癥,經多次臨床試驗,未發現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但應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肝穿刺前醫生要對病人進行詳細的問診與體格檢查,熟悉病人的狀況,除進行常規的肝功能檢查外,還要進行血常規、血型、血小板計數、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活動度等檢查。

第二,注意適應癥及禁忌癥。肝外阻塞性黃疸不宜進行肝穿刺檢查,以防發生膽汁性腹膜炎。對有全身感染者特別是并發肺炎、胸膜炎者屬禁忌癥,以防感染擴散。此外,肝包蟲病、肝血管瘤也屬禁忌癥。

第三,肝硬化患者肝臟明顯縮小且質地堅硬,有時穿刺針刺入深度不夠或組織易斷裂,失敗率高,因而進行肝穿刺時要慎重;中量以上腹腔積液者肝臟易浮動,尤其是使用負壓穿刺針不能形成負壓而致穿刺失敗;對重型肝炎凝血功能差且有肝功能衰竭者,更要謹慎應用。臨床對疑診為肝癌者,通常不進行肝穿刺,因為肝活檢成功率不高且易出血,肝癌細胞又可能會沿穿刺針道擴散。

什么是“兩對半”

所謂“兩對半”即乙肝五項,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體(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體(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體(抗-HBc)。

HBsAg于1963年在澳大利亞土著人血液中被首次發現,所以曾被稱為澳大利亞抗原(即“澳抗”)。在感染乙肝病毒1~2個月后出現于血清中,可維持數周、數月、數年或終生。其陽性表示肝臟中有乙肝病毒的存在,因此常被用來作為傳染性的標志之一。抗-HBs是一種保護性抗體,其陽性表明機體具有一定的免疫力。HBeAg是病毒顆粒的核心部分,由感染的肝細胞分泌進入血液,其陽性表示病毒復制活躍、傳染性強。抗-HBe是e抗原相對應的抗體,但它不是保護性抗體,出現在急性感染的恢復期或是“小三陽”的慢性攜帶者中。抗-HBc也不是保護性抗體,其陽性提示機體感染過HBV。

兩對半的檢查有助于我們明確有無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活動的情況。

肝病患者需要做腹部CT嗎

對于肝病患者來說,腹部CT的檢查具有重要意義。當超聲檢查發現肝內異常占位,但又不能確定性質的時候,結合腹部CT特別是增強CT檢查,能準確地判定腫瘤的性質,對于診斷及治療意義重大。

CT比超聲更能精確地反映出肝膽系統的情況。但是其應用相對不方便,價格更昂貴,而且使病人暴露于有潛在危險的X線中,其價值主要是發現小的病變。

胃鏡檢查必不可少

肝病患者的胃鏡檢查是必須要進行的。胃鏡檢查可直接觀察上消化道疾病管腔內黏膜的變化,準確判斷食管、胃及十二指腸的病變狀況。

慢性肝炎病人,胃鏡檢查異常率達85%~90%,主要病變為淺表性胃炎、慢性增生性胃炎、糜爛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球部潰瘍、幽門潰瘍、復合潰瘍和炎癥等。臨床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反酸、噯氣、刷牙時惡心,時有嘔吐、呃逆、震水音、喜按、胃痙攣等消化道癥狀或體征。

肝硬化病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一旦破裂常常會造成致命的大出血,胃鏡檢查可以準確判斷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程度,精確地判斷近期是否有出血的可能并及時處理,一旦發生上消化道大出血,內科治療一般難以止血,而胃鏡下止血成功率高達90%以上。在胃鏡下進行硬化劑治療和結扎術可在最短的時間內使靜脈噴射出血或滲血立刻停止,血管回縮、曲張程度減弱至消失,減少出血次數并防止近期再次出血。

胃鏡檢查前要注意以下事項:

檢查前一天禁止吸煙,防止檢查時因咳嗽影響插管;禁煙還可防止胃酸分泌,便于醫生觀察。

檢查前患者至少要空腹6小時以上。比如當天上午檢查,前一天晚餐后要禁食,當天禁早餐;如當天下午檢查,早餐可吃清淡半流質食物,中午禁食。重癥及體質虛弱禁食后體力難以支持的患者,檢查前應靜脈補充能量。

為了消除病人的緊張情緒,減少胃液分泌及胃蠕動,驅除胃內的泡沫,以便使圖像更清晰,必要時醫生在檢查前20~30分鐘要給患者用鎮靜劑、解痙劑和去泡劑。對此,患者要有所了解,并給予積極配合。

患者與醫生要配合,檢查前患者應先小便以排空膀胱,進入檢查室后,松開領口及褲帶,取下假牙及眼鏡,采取左側臥位,或根據需要改用其他體位。入鏡后,不能用牙齒咬鏡,以防咬破鏡身的塑料管。身體不能轉動,以避免損壞鏡子傷內臟。如有不適,要先忍耐一段時間,若實在不能忍受,可用手勢向施術者(醫生或護士)示意,以便采取必要措施。

胃鏡檢查后多久能進食呢?

胃鏡檢查之后因為術中麻醉作用還沒有消失,如果過早進食容易使食物進入氣管引起嗆咳或造成吸入性肺炎。所以在胃鏡檢查后2小時,應待咽部麻藥作用消失之后,再試吃溫涼流質食物,以減少對胃黏膜創傷面的摩擦。

在術后的1~4天內,患者可能會感到咽部不適或疼痛,但無礙飲食。對于已在胃鏡下鉗取了病變組織或做胃鏡下黏膜注射等患者,胃鏡術后應禁食、禁水4個小時。4小時后可飲少量溫開水,當天晚餐及次日三餐須進食半流質,忌生、硬、燙、甜和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利于創面愈合。

患者胃鏡檢查術后應禁止吸煙、飲酒、喝釅茶和濃咖啡,防止誘發創面出血,并注意有無黑大便(呈柏油或瀝青樣,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征象),如出現黑便應及時到醫院請醫生處理。

乙肝病毒的DNA檢查

乙肝病毒DNA(HBV-DNA)是“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的簡稱。脫氧核糖核酸是一種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核中,是乙肝病毒顆粒的核心部分。HBV-DNA的存在提示體內有乙肝病毒感染,它是診斷乙型肝炎和判斷抗病毒治療效果的最重要指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安市| 都安| 施秉县| 浪卡子县| 获嘉县| 赞皇县| 曲阜市| 临沧市| 东阳市| 兰州市| 冷水江市| 交口县| 淳化县| 桃源县| 曲靖市| 弥勒县| 吉安市| 南汇区| 通化市| 藁城市| 布尔津县| 星座| 元朗区| 白朗县| 蓝山县| 咸宁市| 如东县| 镇宁| 惠水县| 赣州市| 五峰| 宜宾县| 霍邱县| 文山县| 苗栗市| 怀化市| 巧家县| 天长市| 江华| 雅江县|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