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南宋寶祐元年(1253年),蒙古忽必烈假道吐蕃,率師遠征大理。當年冬,攻破大理城(今云南大理)。次年(1254年)春,忽必烈班師北返,留下大將兀良合臺率軍戍守,并繼續征服尚未歸附的部落。同年秋,兀良合臺攻占善闡(今云南昆明),俘獲大理國王段興智。建國三百余年的大理至此滅亡。事情詳細經過參見同系列小說《釣魚城》。
[12]海州:今江蘇連云港。楊妙真為山東紅襖軍首領,其人事跡見同系列小說《宋慈洗冤錄》。釣魚城:今四川合川。四川戰區布防及山城防御體系參見《釣魚城》。潭州:今湖南長沙。
[13]四明:今浙江寧波。
[14]張邦昌為北宋末年宰相,與金議和時被扣留,因貪生怕死被金人看重,扶為大楚傀儡政權皇帝。金人退兵后,張邦昌即失去支持。宋高宗即位后,迫于輿論壓力,將其賜死。
[15]忽必烈為蒙古諸王子中最有遠見者,他一路南下時,四處訪尋人才,咨詢方略。專門派遣王一清為使者,到江西龍虎山拜訪正一道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詢問“天命之存亡”。張可大回答說:“后二十年,天下當混一?!卑凳径旰?,南宋將會滅亡。1279年,南宋大將張世杰率領的最后一支軍隊在厓山(今廣東新會縣南)被消滅,南宋政權宣告滅亡,果然應了張可大的預言。忽必烈統一中國后,感到宗教可以為己所用,再派使者到龍虎山,召嗣任正一道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到大都(今北京)相見。張宗演由此被忽必烈賜號為“演道靈應沖和真人”,主領江南諸路道教,尊崇有加。不過,這并不代表忽必烈及蒙古貴族信奉道教,籠絡天師教只不過是為了統治的需要,從宗教方面獲得所謂的“天命”的支持,以加強正統形象。張宗演弟子張留孫跟隨師父到大都,后一直留在忽必烈身邊,以法術深得寵信。忽必烈又封張留孫為玄教宗師,賜銀印、尚方寶劍,導致張留孫另立門戶。然而不久后,釋、道舉行大辯論,道教慘敗,張留孫就此失寵不說,忽必烈還下令焚毀除《道德經》外的所有道教經典,并禁醮祠。張留孫無奈之下,通過皇太子真金向忽必烈求情,這才使道經中“不當焚者”及“醮、祈、禁、祝”諸儀注得以保存不廢。
[16]漢陽:今湖北漢陽。黃州:今湖北黃岡。
[17]露布:古代用稱檄文、捷報或其他緊急文書。
[18]趙復:字仁甫,德安(今湖北安陸)人,世稱“江漢先生”。南宋理宗年間鄉貢進士。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攻陷德安,趙復被俘。其時,楊惟中、姚樞奉忽必烈網羅“南儒”之命,隨軍南征,知俘囚趙復為“南儒”,遂悉力救護,送往燕京(今北京),建太極書院,講學其中。趙復選取北宋周敦頤、二程,南宋朱熹等著書八千余卷,廣為傳播,由此北方始知有程朱之學。因其人首傳理學于北方,是中國理學史上的重要人物。趙復為人樂易而耿介,忽必烈曾讓其引兵伐宋,趙復道:“宋,吾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本懿皇略?。力陳君子不能以事功為累,當求三代“圣人之心”,以獨善其身。
[19]真州:今江蘇儀征。
[20]和林:全稱哈剌和林,蒙古國都城,在今蒙古境內。窩闊臺在位時命漢族工匠營建。由于蒙古國的強盛,和林成為當時世界著名城市之一,各國國王、使臣、教士、商人來訪者甚多。
[21]蒙古傳統,家中正妻所生幼子稱為“斡赤斤”,意為“守爐灶者”,可以繼承大部分家產。成吉思汗在位時,本想依俗將汗位傳給幼子拖雷,后來考慮到政治因素,才改傳給第三子窩闊臺。
[22]開平:后改稱上都,今內蒙古多倫北石別蘇木。
[23]密昔兒:今埃及。蔑剌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馬臘格。桃里寺:今伊朗大不里士。
[24]海押立:現巴爾喀什湖東卡帕爾城附近。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附近。
[25]昔里吉:蒙哥之子。脫脫木兒:忽必烈弟歲哥都之子。明理鐵木兒:阿里不哥之子。忽必烈在位期間,因附會漢法遭到守舊蒙古貴族的反對。蒙古至元六年(1269年),西北窩闊臺系、察合臺系和術赤系藩王在答剌速(今塔拉斯)河畔召開忽里勒臺,結成反忽必烈聯盟,立誓保持游牧生活和蒙古習俗,從此脫離蒙古大汗的直接控制。忽必烈在位期間,多次與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具體參見同系列小說《釣魚城》)交戰,雙方互有勝負。窩闊臺汗國甚至奪取了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區,元朝只控制新疆北部的別失八里(今烏魯木齊東北)一帶和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哈密等地。
[26]楚州:今江蘇淮安,位于淮河、運河交叉處,是山東南下的必經之地,為兩淮屏障。
[27]漣水:今江蘇。
[28]開禧北伐前,宋廷千方百計尋隙,想挑起爭端。開禧元年(1205年),時為金國漣水縣弓手李全忽然聚眾起兵,殺死金官員,放火焚燒了縣署。五日后,金兵收復該縣,李全逃入宋境。有消息稱,李全是受了宋鎮江(今江蘇鎮江)都統戚拱的指使,金人憤怒異常。宋廷急忙派權禮部侍郎李壁出使金國。李壁為李燾第三子(《續資治通鑒長編》作者),文才出眾,號“謫仙才”,名望很高,亦為金人敬重。經過李壁反復解釋,金人這才相信并非宋廷所為。然到了第二年,開禧二年(1206年)四月,南宋率先打破了宋金和約,不宣而戰地攻取了金泗州(今江蘇盱眙)等地。五月,宋寧宗正式下詔伐金,此即為權臣韓侂胄密謀已久的“開禧北伐”。北伐失敗后,韓侂胄被殺,李全亦被金人點名索取,宋廷遂將其押還金國。途中,李全以巧計逃脫。
[29]《大宋宣和遺事》:中國講史家話本,編者不詳,據稱源出宋本,經后人增訂痕跡明顯。內容均出于宋人記載,大致有王安石變法致禍、宋徽宗寵信蔡京、宋江等三十六人聚義梁山(為水滸故事雛形)、宋徽宗寵幸娼妓李師師、金人攻陷汴京擄徽欽二帝北行、康王南渡即位等。不少部分接近口語,明顯為說話人(唐宋以來對說書人的稱謂)所作。李全在世時已是名滿天下的人物,死后傳奇聲名不衰,《宋史》關于他的傳記占了兩卷,超過了岳飛、韓世忠等名將。
[30]正因為此節,宋理宗即位后遭到維護君臣父子倫理綱常的理學家們的猛烈反對,被要求“禪位近屬,以洗不義之名”。宋理宗遂大肆重用理學名臣,欽定程朱理學為官學,以換取士大夫的支持。此招立竿見影,理學取得獨尊地位后,很快不再有人質疑其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宋理宗從此醉心于理學,“以致萬事不理,喪身亡國”。
[31]湖州:別稱霅川,今屬浙江。
[32]南宋設“三邊”作為南宋北方第一道防線。同時在京湖、兩淮的后方設置了沿江(分駐鄂州、建康府)制置使司作為第二道防線。
[33]金元之際,蒙古在其占領的中原地區,除了派達魯花赤(蒙古語“鎮守者”“管事官”的意思)進行政治監督、派探馬赤軍(“探馬赤”意為“探馬官”,是從各千戶、百戶和部落中揀選精銳士兵組成的軍隊,在作戰時充當先鋒,戰事結束后則駐扎鎮戍被占區)進行軍事控制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漢人豪族武裝首領來維持其統治。這些首領受到蒙古官方認可,被稱為“世侯”,集軍、民、財權于一身,稱霸一方。在權力繼承權上,父子相襲,兄終弟及。
[34]此公主身份尊貴,為鐵木格斡赤斤(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即是幼子守灶之意)嫡孫女。其兄即為諸王塔察兒,是黃金家族中“東諸侯”之長。窩闊臺在位時,將益都民戶分封給了鐵木格,此即為選鐵木格孫女下嫁李璮之理由。
[35]東海:今江蘇連云港南。
[36]李成:字伯友,宋雄州(今河北雄縣)人。宣和初為當地弓手,勇力絕倫,能挽三百斤強弓(此等挽力極為罕見,名將岳飛號稱宋人第一,也只能挽三百斤弓)。北宋末年,金兵占河北,他與高密(今山東高密)人桑仲、李橫等在淄州(今山東淄博)聚眾起兵,趁天下大亂時輾轉南下,在江淮之間活動,與強盜無異。其人勇鷙兇悍,臨陣身先諸將,號令甚嚴,眾莫敢犯。曾兩次接受南宋官職,不久又企圖割據。后投偽齊劉豫。紹興三年(1133年)打敗昔日結義兄弟宋襄陽鎮撫使李橫,進占襄陽等郡。次年被宋名將岳飛擊潰。偽齊廢后,為金將,六十九歲死。
[37]但是當七月李璮平定后,蒙古軍立即在淮北地區開展反擊。南宋乘李璮事變收復的七州四縣又盡為蒙古漸次奪回。蒙軍在這些地區派兵戍守,將戰線重新恢復到淮河沿線。
[38]色目人:西域和中亞一帶的各族人被統稱為“色目人”,以經商理財見長。蒙古貴族因蒙古人不善商賈,素來把銀兩委托給色目人代為經商放債,借以獲取利息。
[39]秀才:指漢人官員。
[40]古時襄陽與樊城為兩座城池,隔漢水相望,襄陽在江南,樊城在江北,通常統稱為襄樊。
[41]李楨:字榦臣,原為西夏王宗室,入蒙古為質子。隨皇子曲出伐金,下河南諸郡,至唐、鄧二州,賑救饑寒,民歸如市。曾親自率軍巡哨襄陽。蒙哥親征四川時,被召同議事,戰死于釣魚城下。
[42]郭侃:郭寶玉之孫,唐名將郭子儀后裔。郭寶玉原為金將,通天文、兵法,善騎射,金末投降蒙古。成吉思汗“問取中原之策”,郭寶玉道:“中原勢大,不可忽也。西南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籍以圖金,必得志焉?!泵晒畔葴缥飨?,再滅金國,又攻打四川,降服吐蕃、大理,對南宋實行戰略包圍,與郭寶玉這一建議有關。郭侃幼為漢人世侯史天澤所器重,留于家而教養之。弱冠為百戶,鷙勇有謀略。后成為宗王旭烈兀心腹,隨其西征。旭烈兀橫掃西亞,派郭侃東返向蒙哥大汗報捷,適逢蒙哥死于釣魚城下,郭侃于是改投忽必烈。
[43]李存孝:代州飛狐(今山西靈丘)人,本名安敬思,突厥族沙陀部落人。李克用義子,唐末至五代著名猛將,武藝天下無雙,勇力絕人。史書記載其人“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從李克用救陳、許,逐黃寇(指黃巢),及遇難上源(李克用曾被朱溫圍于太原上源驛,幸虧李存孝解救。后李存孝被李克用在太原以五牛分尸酷刑處死),每戰無不克捷”。曾率十八騎攻取洛陽。古語云:“王不過霸,將不過李?!薄鞍浴敝肝鞒酝蹴椉椨穑?,“李”則指李存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