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執古之道,御今之有
- 道德經
- (春秋)老子 李若水譯評
- 1897字
- 2016-09-19 09:53:44
視之不見,名曰夷[1];
聽之不聞,名曰希[2];
搏之不得,名曰微[3]。
此三者不可致詰[4],故混而為一[5]。
其上不皦[6],其下不昧[7]。
繩繩[8]不可名,復歸于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9]。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釋
[1]夷:無色。
[2]希:無聲。
[3]微:無形。
[4]詰:意為追問、究問、反問。
[5]一:指“道”。
[6]皦(jiǎo):清晰,明亮。
[7]昧:陰暗。
[8]繩繩(mǐn mǐn):紛紜不絕,沒有始終,沒有窮盡。
[9]有:指具體事物。
譯文
看不見的,我們叫它“夷”。
聽不到的,我們叫它“希”。
摸不到的,我們叫它“微”。
此三者不能追問究竟,難以區分,它們是渾然一體的。
它起始不明、末端不暗,
它延綿不絕,不停變化,不可名狀,最終回到無形無名的虛無狀態。
它無形無狀,無具體物象,所以稱之為“惚恍”。
迎著它不見其起始,尾隨它不見其末端。
遵循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探知遠古,這就是“道”所彰顯的規律。
解讀心得
1.本章說明“道”之體征,即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且不明起始,不知未來,綿延不絕,不停變化,不可名狀,所以終歸為虛無之態,于是叫它“惚恍”。
夷、希、微三個字,均形容“道”的幽而不顯,若隱若現,不可捉摸。由此看來,“道”是我們的感官無法感知的,唯有用心體悟。
2.“道”雖然感知不到,但它時刻存在著,主宰著我們的生活。只有用心體悟道的人,方能在這種虛無縹緲和若隱若現中發現“道”,最終捉摸到“道”。
3.圣人善于體道,執守古道。他們循道而行,察古通今,潛居抱道,待時而動,所以往往在不經意間就能一舉取得成功。
4.所謂“道紀”,指道之規律。聰明人做事之所以容易成功,不是因為他們創造了什么,而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已經存在的“道”,抓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來辦事,所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5.其實,我們生活的時代,與古代相比,沒有本質的區別,不同的只是外在的物象和形式。很多話,很多道理,老祖宗都已經說過了,甚至說完了,我們要做的就是遵循古道,傳承大道,靈活地將先人的智慧運用到今天的生活。個人如滄海一粟,力量渺小,每個人都應該有這種自知之明。
前人校注
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上古雖遠,其道存焉。
——王弼
言一無開關,而能為萬物作開關也,一無物質,而為萬物設形象也。
——河上公
于無非無,于有非有,故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范應元
道本無見,不可色求;道本無聞,不可聲求;道本無得,不可力求。其上皦瞻之莫知其高,其下昧俯之莫知其淵,言其難聞難見難得之道。上達于天,下達于地,中合于人。要體此理,究其奧通其玄,會其無中之有,才有真象出現,是為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本真一出,聚則成形,散則成氣。古之道者,以身合天,以德合天,以心合天,三者既合,是為真道。今之人口雖言而身未體也,就雖體不過勞心勞意而苦其形。倘若能知古人,體元始之初以修身,乃見乃聞乃得,是謂修道之綱紀。
——純陽真人
經典故事
周幽王背道喪命
周幽王時,為了讓各地諸侯來保衛他,專門修建了許多烽火臺,如果在第一座烽火臺上點起煙火,第二座上的人就能看到,然后立即也點燃烽火,以此類推。這樣一座座地傳下去,能傳得很遠。每當外敵入侵、情況緊急時,周幽王便下令點燃烽火。各地諸侯一見烽火,馬上出兵來保衛他。這是那時的有效方法。
當時,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很得他的喜歡。周幽王常常是與這位寵妃廝混終日,荒廢朝政。但褒姒雖生得艷若桃李,自進宮后卻從來沒有笑過一次。有人就為周幽王出主意說:“點燃烽火,她看見了一定會樂。”周王認為是個好主意。于是不顧叔父的反對,下令點燃烽火。各路諸侯見到烽火后,立即帶兵馬前來。
可到京城一看,并沒有敵軍的一兵一卒,只看見周幽王在和褒姒飲酒作樂。諸侯們面面相覷。然后,周幽王就大笑著告訴眾諸侯:“我點燃烽火,只是為了逗褒姒一樂,現在看到了,請你們回去吧。”
諸侯們聽了,個個氣得無話可說,恨恨而去。而褒姒一介女子,不知緣由,只見眾諸侯匆匆來去,便問幽王:“大王,這是怎么回事呢?”
周幽王說:“這只為了逗你一笑。”褒姒聽了,只是冷笑了一聲。而周幽王看到她的笑容,以為是真笑,高興地獎賞給了那個出主意的人一千兩黃金。這就是“一笑千金”的故事。
不久,西戎大軍入侵。周幽王慌作一團,忙下令點燃烽火。
但這次,各路諸侯以為他又是鬧著玩呢,看到烽火,也沒有一個前來保護他。結果,西戎兵攻進京城,殺死了周幽王。
“執古之道”,執古才可閱今。周幽王不守古道,不察今天,昏庸無道,致使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