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脾氣會小一點,微笑會多一點(2)
- 引爆正能量(經(jīng)典珍藏版)
- 周艷
- 3217字
- 2018-06-01 20:11:28
高僧笑道:“你還知道不值得,看來心中還有氣根。”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道:“大師,什么是氣?”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于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生活中人們不快樂,常生氣,有煩惱,常常是因為做事太計較得失,而忽略了自己的本來目的。氣就像潑出去的茶水,轉(zhuǎn)瞬間就和泥土化為一體,變得無影無蹤。我們在生活中為瑣事生氣,無非是為了爭高低、論強弱,可爭來爭去,誰也不是最終的贏家。因此,與其在這些小事上浪費時間和精力,還不如為自己的遠大目標而認真努力,千萬不要因為小事而耽誤自己的前途。常常為一點點小事而抓狂的人,往往沒有鎮(zhèn)定的心態(tài),而這樣的人則很容易一時沖動,因小失大,甚至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令人不快的事,在不快的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以不同的心態(tài)來對待往往會帶來不同的結(jié)果。以平和的心態(tài)堅持踏踏實實地做事,不為計較生活的瑣細而拒絕平凡的生活,不為計較名利的誘惑而放棄做人的原則,帶給自己的可能就是坦途。能抓住生命里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會為了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無謂痛苦,擁有這樣的心態(tài),你的人生才會充滿陽光,快樂而富足。
太較真的人是在為自己設(shè)置障礙
人們常說:“凡事不能太較真。”一件事情是否該認真,要視場合而定。鉆研學問要講究認真,面對大是大非的問題更要講究認真。做人在總體上、大方向上講原則、講規(guī)矩是應(yīng)該的,但也不排除在特定的條件下靈活變通。對于一些無關(guān)大局的瑣事,不必太認真。不看對象、不分地點刻板地認真,不僅容易把自己置于尷尬的境地,而且也會讓自己在社會生活中處處被動受阻。
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和情緒不對的時候,如果當時不加以控制,讓自己陷入一種氣憤的狀態(tài)中,最后受傷的總是自己。曾經(jīng)有位哲人說過:“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既然如此,我們何必要跟世界較真,跟自己較真呢?要知道,只有生活在一種不較真的狀態(tài)下,保持心態(tài)的平和,才能夠延展生命的快樂。
美國教育專家戴爾·卡耐基年輕的時候也曾犯過小錯誤。在一次宴會上,坐在卡耐基旁邊的一位先生講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話,意思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先生甚至提到這句話出自《圣經(jīng)》。然而,卡耐基發(fā)現(xiàn)他說錯了,因為他確切地知道這句話出自莎士比亞的作品。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優(yōu)越感,卡耐基當場糾正了那位先生的錯誤,讓人家一時下不來臺。于是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譏:“什么?出自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當時,卡耐基的老朋友法蘭克·葛孟就坐在他的身邊。葛孟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卡耐基向他求證。葛孟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腳,然后說:“戴爾,你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這句話出自《圣經(jīng)》。”
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對葛孟說:“法蘭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話出自莎士比亞之口。”“是的,當然。”
葛孟回答,“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親愛的戴爾,為了那么一點小事就和別人較起勁來,值得嗎?再說,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么要證明他錯了?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他并沒有征求你的意見,為什么不保留他的臉面而說出實話得罪他呢?”
一個人如果做事太較真了,就會給人一種固執(zhí)、死板、不靈活的感覺。處事太較真了,就會錙銖必較,凡事都要爭個輸贏;對朋友太較真了,就會遭人厭煩,以至于鬧個不歡而散和悔不當初;對工作太較真了,才有了待遇不公平時的抱怨。棱角太分明,事事太較真,就會處處摩擦受阻。
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小錯誤,放過去無傷大局,沒有必要去糾正它。這不僅是為了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煩惱和人事糾紛,而且也照顧到了對方的名譽,不致給別人帶來無謂的煩惱。這樣做并非只是明哲保身,而是為了體現(xiàn)為人的大度。
太較真的人就會對什么都看不慣,對什么都容不下,只有看自己才是最順眼的,這類人總是過分地喜歡把一件事情打破砂鍋問到底,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對待什么事情都過分挑剔,什么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論個是非曲直,容不得人,這樣的人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其實,藏巧露拙是一種最有效的自我保護策略,而生活中很多人恰恰缺少的也是這種品質(zhì)。
“認真”是需要我們?nèi)プ屑殭?quán)衡的。許多非原則的事情不必過分糾纏計較,凡事都較真常會得罪人,給自己多設(shè)置一個障礙。雞毛蒜皮的煩瑣無須認真,無關(guān)大局的枝節(jié)無須認真,劍拔弩張的僵持則更不能認真。要想真正做到不較真,有容人之量,也不是件簡單的事,這需要有良好的修養(yǎng),更需要善解人意,凡事都能從對方的角度設(shè)身處地地思考和處理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活得瀟灑輕松。
當然,不較真也不是一味地姑息遷就、喪失原則,而是要講究方法,巧妙轉(zhuǎn)換,以謀略勝之,這樣才能夠在不經(jīng)意間抓住有利時機達到雙贏。學習與每一個人融洽相處,表現(xiàn)出你的誠意、你的隨和、你的善良,讓自己多一份體諒、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那么,你的生活就會非常和諧。
在生活中要學會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自己在浮躁忙碌的生活中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和快樂。不要跟自己太較真,讓自己擁有容忍的胸襟、沉默的氣量,這也是糊涂中的智慧學,是細水長流、內(nèi)方外圓的處世哲學。
發(fā)牢騷不如反躬自省
美國前總統(tǒng)喬治·沃克·布什說:誰掌控了情緒,誰就能掌控一切。人畢竟是有感情、有欲望的,當一個人灰心氣餒、遇到不滿意的事情的時候發(fā)點牢騷倒也未嘗不可,但如果整天牢騷滿腹,不論大事小事、好事壞事,只要不合我意就怨天尤人,就未免有點不正常了。
相傳,有個寺院的住持,給寺院里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guī)矩:每到年底,寺院里的和尚都要面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心里最想說什么,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他心里最想說什么,他回答說:“食劣。”第三年年底,他沒等住持問便說:“告辭。”住持望著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新和尚對待世事都持一種消極的心態(tài),所以才不能安于現(xiàn)狀,一味抱怨。而他的抱怨,也讓他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機會。
人在不如意時總會有抑郁不平的宣泄,可“人生逆境,十之八九。”與其人人都無所顧忌地亂丟“垃圾”,不如把發(fā)在牢騷上的精力轉(zhuǎn)移到別的事情上,讓思想躍上新的高度,探尋適合自己人生的坐標。牢騷也好,抱怨也罷,都是因為抱有的心態(tài)不對,看問題的角度不對,如果能夠以積極的心態(tài),換個角度,相信人的心情會一下子好起來。事物在一個人心中的好壞,決定于此人的心態(tài),而不是事物本身,正所謂“以我觀外物,外物皆著我色”。牢騷滿腹者,不妨轉(zhuǎn)換一下心情,讓樂觀主宰自己,心情肯定會一下子好起來。
曾國藩在給弟弟的家書中寫道:“凡遇牢騷欲發(fā)之時,則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nèi)省,決然去之。不惟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養(yǎng)此和氣,可以消減病患。”意思是說:只要遇到想發(fā)牢騷的時候,就反躬自問;我是不是真有什么毛病以致心中這樣的不平靜?下狠心自我反省,下決心戒除不足。心平氣和謙虛恭謹,不只是可以早得功名,而且始終保持這種平和的心境,還可以消災(zāi)減病。
荀子說:“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已,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意思是說有自知之明的人會選擇生活的道路,時刻把握命運的主動權(quán)。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暫時不完善的地方,不要牢騷滿腹,不要怨天尤人,我們不能像裁判員、檢察官那樣居高臨下地評判、抨擊和指責別人,而應(yīng)當看到自己的責任,拿出實干的精神和勇氣來。滿腹牢騷,不僅于事無補,有時反而會陡生禍亂。因此,有什么不滿之事,切忌濫發(fā)牢騷,冷靜下來,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它,才是最好的辦法。反之,則不僅可能會使事情越弄越糟,而且也會損害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生活當中,有人經(jīng)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過多地發(fā)泄自己的牢騷情緒,說明他們的心理彈性空間小,對逆境缺乏合理的認知和良好的適應(yīng)能力,很容易就產(chǎn)生挫折感以及失望和痛苦的情緒。發(fā)牢騷的人也許是想通過傾訴獲得別人的安慰和幫助,但是,這樣做往往事與愿違,只能宣告自己是個失敗者,讓他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