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脾氣會小一點,微笑會多一點(1)
- 引爆正能量(經典珍藏版)
- 周艷
- 4982字
- 2018-06-01 20:11:28
孔子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如果人們總是被各種看不見的枷鎖禁錮著無法釋懷,這一生就會活得很累。凡事斤斤計較只會給人帶來煩惱,美事反為不美,好事反為不好。一個人的生活如果能自在隨意一些,沒有那么多的計較,生活也許會更美好。
聰明而智慧的人有所為有所不為,只計較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順乎自然,有取有舍,收放自如。擺脫世俗的束縛,跳出世俗的價值觀,人生自然多了許多的歡樂。
做人應多一些包容和豁達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蕓蕓眾生,極盡包容;自然萬物,總是互相依托、互為補充。作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類來說,同樣不可太較真、對人對物要求太高,不必凡事都要爭個明白,人生的大境界也應該是集眾所長、和諧共存。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凡事都想爭個明白,無論什么都看不慣,身邊的人沒一個能容得下,無異于孤立自己、遠離人群,造成自己與他人、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局面,使自己陷于被動。
人與人之間存在各種差異,出現矛盾實在是在所難免。聰明的人都懂得求同存異,小矛盾先忍,不過分與人爭執,這樣不但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緩和緊張的氣氛,而且一些難題、沖突往往也會因此迎刃而解。
人們喜歡為了一些雞毛蒜皮不重要的事物爭執不休。這樣做其實是在徒然浪費自己有限的生命,結果往往是把自己推入了錯誤的深淵,自己懲罰自己。為小事生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相反還會把問題搞得更加復雜化。這其中的奧秘有人明白,有人卻不得知,正是有人活得瀟灑,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各種事物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在不同人的眼中所展示出來的是不同的形態。當我們因為某物或者某事發生爭執甚至大動干戈時,可能只是因為我們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可爭論的后果卻是難以估量的,所以,很多事情根本沒必要非要分個明白。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
“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么辦?”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于是二人找到了孔子。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顏回見孔子評自己錯了,只好老老實實地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然而,顏回對孔子的評判表面上絕對服從,心里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涂,這么簡單的問題都弄不清楚。
孔子看出了他的不滿,說:“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呢?”顏回恍然大悟,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事高而欠清醒呢。學生慚愧萬分!”
一面肉眼看起來很平的鏡子,在高倍放大鏡下,也會顯出凹凸不平;肉眼看來很干凈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可怕的細菌。人世間的東西有時是不需要太明白的,生活中很多事情沒必要去爭,更沒必要非得分個清楚明白,自己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凡事都想爭個明白,就不能容人。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過分挑剔,什么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論個是非曲直,有理不饒人,無理辯三分,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最后,你只能關起門來“稱孤道寡”,成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異己之徒。有時候,把一件事弄得過于明白了反而會傷害到別人,這樣就會使自己失去伙伴和朋友。
追求完美雖然有時會使一個人得到更優秀的成績,但卻有它的弊端,比如:它會令一個人神經非常緊張,有時連普通水平都難以發揮;有時往往不惜冒險而犯錯;不敢嘗試新的東西;失去生活的樂趣;不能容忍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以致因為吹毛求疵而引起別人反感。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漁夫從海里撈到一顆大珍珠。但當他拿回家里后,發現珍珠上有個小黑點。就覺得有些美中不足,就想把這個小黑點去掉,使珍珠變得完美無缺,成為無價之寶。于是,漁夫便開始嘗試除去污點,可剝掉一層,黑點仍在;再剝掉一層,黑點還在;剝到最后,黑點沒有了,可珍珠也不復存在了。
其實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有著和漁夫一樣的貪心和愚蠢。人們一味地追求完美,以致對自己、對周圍的人和事都十分苛求,如果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就陷入痛苦的深淵而不能自拔。
做人不要太較真,更不要認死理。其實,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世界和人生。世界和人生不可能沒有遺憾,生命的可貴之處不在于事事處處完美,而在于看到不足之后能坦然地面對、理性地追求。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不少場合,你不能太認真,更不能較真。相反,避開風頭和鋒芒或反其道而行之,矛盾反而會迎刃而解,氣氛會隨之改變,達到新的和諧。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凡事從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從不斤斤計較,糾纏于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有時候缺陷也是一種美。好多時候不是別人讓我們失望,而是我們自己讓自己失望。有些東西本身不是完美的,如果我們以自己的意識賦予了它完美,結果注定是要令我們自己失望的。所以,我們不要苛刻和計較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應該是完美的,讓自己的情緒中多一些包容和豁達,也許會得到更多的驚喜。
為小事生氣是在傷害自己
在復雜的社會中生活,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摩擦。古人云:“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生活中因為諸多原因而生氣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生氣之后,不僅于事無補,而且經常是越來越糟。只要不觸及忍讓的底線,大可不必睚眥必報、一決雌雄。如果一個人總愛生一些閑氣,就必然會被焦慮、憤怒、抑郁等不良情緒困擾著,導致自己情緒失控,其實最后傷害的是自己。
英國著名作家狄斯累利說:“生命如此短暫,不能只顧小事。”法國作家莫魯瓦也曾作過進一步的闡述:“我們常常為一些不令人注意、因而也是應當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擾而失去理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幾十個年頭,然而我們卻為糾纏無聊瑣事而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光。試問時過境遷,有誰還會對這些瑣事感興趣呢?不,我們不能這樣生活。我們應當把我們的生命貢獻給有價值的事業和崇高的感情。只有這種事業和感情才會為后人一代代繼承下去。要知道,為小事而生氣的人生命是短促的。”
生氣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習慣,是對挫折、被侵犯以及不合理對待的反應。雖然沒有人愿意生氣,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經常會為小事而生氣。人之所以會生氣,主要是外在環境的刺激,平凡人皆會因為生活中的種種人或環境而生氣。但是,易怒的人最大的特點便是沖動,喜歡生氣、為小事抓狂的人容易做出沒有經過審慎判斷的事,所以總是讓別人有機可乘。
一個有心機的人不為小事而生氣,因為他知道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的愚蠢行為。一個不會憤怒的人是庸人,一個只會憤怒的人是蠢人,一個能夠控制自己情緒,做到盡量不發怒的人才是聰明人。聰明人的聰明之處就在于善于利用自己的理智,將自己的情緒引入正確的表現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則控制情緒,用理智駕馭情感。人生短短幾十年,要盡可能快樂地生活,才會活的更開心、更有意義。
在科羅拉多河畔的一個山坡上,有一株死去的大樹。據生物學家預算,這株大樹屹立在那兒已有400多年歷史了。當初哥倫布在圣薩爾瓦多登陸時它已存在。在漫長的歲月中,它巍然聳立在山上,不曾畏懼過一切強暴,曾先后遭受過14次雷電的襲擊;四個多世紀以來無數次的雪崩和風暴它都傲然挺過了,然而在一群很不起眼的昆蟲的攻擊下,它卻倒下了!
這些昆蟲穿透它的樹皮,蛀空它的樹心,用它們微弱的、然而不間斷的進攻最終徹底瓦解了它的戰斗力。一株參天大樹,一株幾百年來雷電劈不死、颶風刮不倒、任何東西摧毀不了的大樹,終于被一群小得可憐的、我們用手指頭輕輕一壓便會成爛泥的蟲子征服了。
人類雖然同樣能夠經受住各種風暴雷電的襲擊,但卻很難抵御生活中的各種小事對自己身心和情緒的侵蝕,最終讓我們失去強健的體魄和強大的心靈。
在《佛蒙特州基普林的家庭之爭》一書中,像英國著名作家拉迪亞德·基普林這樣的非凡人物,也會因為一些小事而造成家族之間不和。
基普林跟佛蒙州的一個名叫卡羅琳·巴勒斯蒂的姑娘結婚后,在布拉特利博羅市修建了一幢非常漂亮的房子,然后搬到那兒住下來度過他的垂暮之年。他的大舅子比特·巴勒斯蒂曾經是他最要好的朋友。
后來,基普林買下了巴勒斯蒂一塊地皮,并互相約定:巴勒斯蒂有權收割這塊地上的青草,而當巴勒斯蒂發現基普林正在把這塊草地改建成花園時,便當即對于這種破壞約定的行為出言不遜,基普林也毫不示弱,于是,這塊草地之爭便讓兩個朋友之間結下了冤仇。
幾天之后,騎著自行車的基普林被他大舅子巴勒斯蒂的雙套馬車擋住了去路,后者并且硬要基普林讓路。就因為這么一點小事,被激怒了的基普林喪失了理智,發誓要到法院去告他的大舅子,一場聳人聽聞的案子就這樣發生了。新聞記者們從各大城市向布拉特利博羅蜂擁而至,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世界。
后來,基普林不得不按照法庭宣判和自己的妻子永遠離開他在美國的這幢住宅!就因為這么一點區區小事,基普林給自己帶來了許多的怨恨和痛苦。
作者在書中寫道:“要是你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而不管他人如何有負于你就好了!”
兩千多年前的古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斯就曾說過:“請注意啊,先生們,我們太多地糾纏于小事了!”這一警言同樣也適用于今天的人們。生命如此短暫,如果我們將精力都花在小事上,簡直就是在浪費寶貴的生命!
能夠控制自己情緒的人,能夠很好地用理智駕馭情感,從不把寶貴的生命和精力浪費在一些小事上。人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在這幾十年里只有盡可能快樂地生活,才會活得更開心、更有意義。在紛亂復雜的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能夠盡美,不可能件件都很順心,不盡如人意的事總會發生。對于日常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用不著大動肝火。面對那些不值得生氣的小事,用微笑去面對往往會得到更加令人滿意的效果。微笑是豁達,是寬容,不僅能化干戈為玉帛,還能保持自己情緒的平和寧靜,讓自己免遭怒氣的傷害。所以,做人應當想開一點,不要為一些無所謂的小事情傷神費力。
小不忍則亂大謀
古語云:“小不忍則亂大謀”。在現代社會的巨大壓力下,很多人的情緒表現得比較急躁和狂亂,很容易為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而爭得不可開交。然而,爭了半天除了生了一肚子氣,什么好處也沒有落著。因此,與其為那些小事傷透腦筋,還不如順其自然,不做計較,不理會它,自然就相安無事了,這樣的日子會過得清靜。
盧瑟福曾說:“再沒有比那些只顧自己鼻尖底下一點事情的人更可悲了。”生活中有很多令人煩心的小事,如果一一計較,我們每個人就會有生不完的氣。而一個心智成熟的人必定能控制住自己所有的情緒與行為,不會像野馬那樣為一點小事抓狂。
生活中易上火的人對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很在意,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他就會耿耿于懷,把事情盡量往壞處想,結果就是把事情越想越壞,越來越氣,終至怒氣沖天。經常對自己進行自我反省,不斷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修養,把自己的內心修煉得更加強大,才能自如地克制自己的激動情緒,不去為一些不值得生氣的事情而生氣。
一位婦人總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生氣。雖然她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好,但卻總是不能克制自己,于是就去請求一位高僧指點。
聽了她的講述后,高僧把她領到一間禪房里,然后落鎖而去。婦人一看自己被高僧晾在這里了,氣得破口大罵。但是,任憑她怎么罵,高僧也不理會。這時婦人只好哀求高僧放自己出去,而高僧仍然不理不睬。直到婦人沉默了,高僧才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只恨自己瞎了眼,跑到這個鬼地方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肯原諒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還生氣嗎?”婦人說:“不生氣。”
“為什么?”
“氣也沒辦法啊!”
高僧又離開了。
當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時,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