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囚徒困境——如何破解背叛(1)

所謂囚徒困境,是數學家圖克在講述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時,用兩個犯罪嫌疑人的故事構建的一種博弈模型。當共同作案的兩個嫌疑人甲和乙被警方隔離關押和審訊時,他們無法交流信息,不知道對方會招供還是抵賴,兩個人便同時陷入了囚徒困境。

警方懷疑他們作案,但并沒有確切的證據,期待他們自動招供。兩人面臨的情形是,如果他們其中一方與警方合作,而另一方抵賴,則前者會無罪釋放,后者會被判10年重刑;如果他們同時招供,則雙方都將被判5年;如果雙方都選擇不與警方合作,那警方沒有證據,兩人最終都會被無罪釋放。

對甲和乙來說,都有兩種策略選擇——招供和抵賴。如果甲選擇抵賴,那會有兩種情況:乙選擇招供的話,甲會被判10年刑期;乙選擇抵賴的話,甲會被無罪釋放。對乙來說,情況也是如此。雖然第二種情況是對兩人最為有利的,但是兩人無法互通消息,這種合作實際上是無法達成的。

背叛的腳步不可抵擋

因為雙方都不知道彼此的想法,所以最理性的博弈結果,其實是兩人都選擇招供。不管甲、乙兩人誰招供,都會得到減輕刑罰的結果:如果甲招供了,乙抵賴,甲將免于懲罰;如果乙也招供了,兩人各承擔一半的刑罰,從甲的角度來講,也減輕了刑罰。但如果甲選擇抵賴,那他就要承擔被重判10年的風險,這是甲最不愿意得到的結果。甲、乙位置互換,結果也是如此。所以,不管對方招供與否,自己選擇招供,都是最優策略選擇。所以,兩人都招供,成為兩人的優勢策略。

講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優勢策略雖然不會得到最好的結果,但卻勢在必行,甲、乙兩人互相背叛在所難免。也就是說,囚徒困境的均衡點是建立在兩個“囚徒”互相背叛的基礎上的,因為相互背叛才會得到一定的利益。假如一方選擇不背叛,那必然要在博弈中遭到淘汰。所以,當人處于囚徒困境當中,背叛的腳步就不可阻擋。

在歷史上,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或軍事利益,君臣聯手、臣臣結黨、國家結盟者比比皆是,而最終因陷入生死困境互相背叛的也不在少數。

周紀二

顯王三十六年(前333)記載:初,洛陽人蘇秦說秦王以兼天下之術,秦王不用其言。蘇秦乃去,說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趙之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戰于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于百里之內。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于此者。愿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文公從之,資蘇秦車馬,以說趙肅侯曰:“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強于趙,秦之所害亦莫如趙。然而秦不敢舉兵伐趙者,畏韓、魏之議其后也。秦之攻韓、魏也,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蠶食之,傅國都而止。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無韓、魏之規則禍中于趙矣。臣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國為一,并力西鄉而攻秦,秦必破矣。夫衡人者皆欲割諸侯之地以與秦,秦成則其身富榮,國被秦患而不與其憂,是以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計之也!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為從親以畔秦,令天下之將相會于洹水上,通質結盟,約曰:‘秦攻一國,五國各出銳師,或橈秦,或救之。有不如約者,五國共伐之!’諸侯從親以擯秦,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東矣。”肅侯大說,厚待蘇秦,尊寵賜賚之,以約于諸侯。會秦使犀首伐魏,大敗其師四萬余人,禽將龍賈,取雕陰,且欲東兵。蘇秦恐秦兵至趙而敗從約,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激怒張儀,入之于秦。

顯王三十七年(前332)記載:秦惠王使犀首欺齊、魏,與共伐趙,以敗從約。趙肅侯讓蘇秦,蘇秦恐,請使燕,必報齊。蘇秦去趙而從約皆解。趙人決河水以灌齊、魏之師,齊、魏之師乃去。

周紀三

慎靚王四年(前317)記載:張儀說魏襄王曰:“梁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無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韓、齊、趙之境,寧亭、障者不下十萬,梁之地勢固戰場也。夫諸侯之約從,盟洹水之上,結為兄弟以相堅也。今親兄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相殺傷,而欲恃反覆蘇秦之余謀,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酸棗,劫衛,取陽晉,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魏王乃倍從約,而因儀以請成于秦。張儀歸,復相秦。

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張儀皆能巧舌如簧,游走于各諸侯國,佩數國相印,可謂風光一時。蘇秦說服六國約縱共同抗秦,而張儀破合縱之盟而讓諸國與秦連橫,這些《資治通鑒》中都有記載。先說蘇秦,蘇秦到秦國去兜售自己的縱橫策略,沒有得到秦國的重用。蘇秦便到了燕國游說燕文公。他以燕、趙兩國互為屏障、唇齒相依的利害關系,說明燕國應親趙而抗秦才是利國大計,燕文公馬上認同了蘇秦的說法。蘇秦又去游說趙侯,他先陳明割地事秦的壞處,然后又以六國約縱共同抗秦來鼓動趙侯對抗秦國的信心。“秦攻一國,五國各出銳師,或橈秦,或救之。有不如約者,五國共伐之!”一旦韓、魏、齊、楚、燕、趙六國結為合縱聯盟,如果秦國攻打其中一國,那其他五國都出兵相助;如果其中一國不守合縱之約,那其他五國共同討伐。六國堅如磐石,那抗秦自然能夠取勝。這話相當具有煽動性,畢竟沒有哪個君主真心愿意割讓自己的土地給秦國,如果不用割地就能抗秦,那自然是好的。

于是,在蘇秦的賣力游說下,韓、魏、齊、楚四國君主也被他的話打動了,六國很快結為合縱之盟,相約共同抗秦。然而,這種結盟看似牢固,但一遭遇秦國的威逼利誘,馬上就出了背叛者。

在約縱剛剛締結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32年,秦國就派了一個叫公孫衍的人到齊國和魏國進行恐嚇、施壓,兩國馬上倒向秦國,共同出兵伐趙。趙王責難蘇秦,蘇秦出使燕國,合縱也就隨之被破解了。趙軍用決堤的河水,退了齊、魏之兵。可見,秦國只用一個人去動動嘴皮子,就讓齊國、魏國和趙國打了起來,合縱聯盟相當脆弱。

到了公元前317年,張儀出馬,去說服魏襄王離開六國聯盟而西向事秦。他說:“魏國都城大梁方圓還不到千里,無名山大川作為屏障,其地勢就是充當戰場而已。如今各諸侯國結為合縱之盟,互相稱兄道弟,看似非常牢靠。可是即使同父母的親兄弟,還有因為爭奪錢財而互相殺傷的,何況是反復之人蘇秦出的謀略呢?您想要依恃這種策略對抗秦國,顯而易見是不可能的。大王您不事秦,免不了要遭攻伐,恐怕魏國要遭滅亡的危險了。”與蘇秦相比,張儀更善于揣測六國君主的心理,一句“今親兄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相殺傷,而欲恃反覆蘇秦之余謀,其不可成亦明矣”便挑動了魏惠王心里那根脆弱的防線。所謂六國精誠合作,共抗強秦,那不過都是浮云。

六國結盟,目的是為了對抗秦國。如果不用割地賠款就能讓自己不受秦國的欺負,那自然是好。但如果自己首當其沖,成為炮灰,又不能真正得到其他各國的援助,那自己的國家可就要遭受滅頂之災了。魏襄王當然不愿冒這個險,而其他同樣處于“囚徒”狀態的五國也當然不愿冒這樣的險。于是,齊、魏很快就倒向了秦國,背叛了當初與其他各國立下的盟約。

到了公元前241年,六國再次聯合起來共同攻打秦國,但仍以失敗而告終。賈誼的《過秦論》中說:“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評論的其實就是“囚徒之困”。六國之力雖然倍于強秦,但力量不是靠相加的,而是需要整合的。六國之軍看著浩蕩,但其實“各懷鬼胎”,各為其利,根本沒辦法團結一心。所以,秦國不用費多大力氣,就能讓六國聯盟潰敗。

國與國之間的結盟是如此,那君與臣之間的聯手就更不必說了。一旦出現紕漏或危機,占主導的一方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背叛,出賣自己的盟友。

漢紀八

孝景皇帝前三年丁亥(前154)記載:晁錯數上書言吳過,可削;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及帝即位,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齊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吳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郤,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郤。及楚王戊來朝,錯因言:“戊往年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請誅之。”詔赦,削東海郡。及前年,趙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膠西王卬以賣爵事有奸,削其六縣。

廷臣方議削吳。吳王恐削地無已,因發謀舉事。念諸侯無足與計者,聞膠西王勇,好兵,諸侯皆畏憚之,于是使中大夫應高口說膠西王曰:“今者主上任用邪臣,聽信讒賊,侵削諸侯,誅罰良重,日以益甚。語有之曰:‘狧穅及米。’吳與膠西,知名諸侯也,一時見察,不得安肆矣。吳王身有內疾,不能朝請二十余年,常患見疑,無以自白,脅肩累足,猶懼不見釋。竊聞大王以爵事有過。所聞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止削地而已。”王曰:“有之。子將奈何?”高曰:“吳王自以與大王同憂,愿因時循理,棄軀以除患于天下,意亦可乎?”膠西王瞿然駭曰:“寡人何敢如是!王上雖急,固有死耳,安得不事!”高曰:“御史大夫晁錯,營惑天子,侵奪諸侯,朝廷疾怨,諸侯皆有背叛之意,人事極矣。彗星出,蝗蟲起,此萬世一時;而愁勞,圣人所以起也。吳王內以晁錯為誅,外從大王后車,方洋天下,所向者降,所指者下,莫敢不服。大王誠幸而許之一言,則吳王率楚王略函谷關,守滎陽、敖倉之粟,距漢兵,治次舍,須大王。大王幸而臨之,則天下可并,兩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歸,報吳王,吳王猶恐其不果,乃身自為使者,至膠西面約之。膠西群臣或聞王謀,諫曰:“諸侯地不能當漢十二,為叛逆以憂太后,非計也。今承一帝,尚云不易;假令事成,兩主分爭,患乃益生。”王不聽,遂發使約齊、菑川、膠東、濟南,皆許諾。

……

初,晁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嘩。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語多怨,公何為也?”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后十余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

上與錯議出軍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又言:“徐、僮之旁吳所未下者,可以予吳。”錯素與吳相袁盎不善,錯所居坐,盎輒避;盎所居坐,錯亦避;兩人未嘗同堂語。及錯為御史大夫,使吏按盎受吳王財物,抵罪;詔赦以為庶人。吳、楚反,錯謂丞、史曰:“袁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其計謀。”丞、史曰:“事未發,治之有絕;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謀。”錯猶與未決。人有告盎,盎恐,夜見竇嬰,為言吳所以反,愿至前,口對狀。嬰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見,上方與錯調兵食。上問盎:“今吳、楚反,于公意何如?”對曰:“不足憂也!”上曰:“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豪杰;白頭舉事、此其計不百全,豈發乎!何以言其無能為也?”對曰:“吳銅鹽之利則有之,安得豪杰而誘之!誠令吳得豪杰,亦且輔而為誼,不反矣。吳所誘皆亡賴子弟、亡命、鑄錢奸人,故相誘以亂。”錯曰:“盎策之善。”上曰:“計安出?”盎對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獨錯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錯。錯趨避東廂,甚恨。上卒問盎,對曰:“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欲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盎曰:“愚計出此,唯上孰計之!”乃拜盎為太常,密裝治行。后十余日,上令丞相青、中尉嘉、廷尉歐劾奏錯:“不稱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制曰:“可。”錯殊不知。壬子,上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上乃使袁盎與吳王弟子宗正德侯通使吳。

西漢建立之初,劉邦大封劉姓子弟為王,以鞏固天下。這些藩王在各自封地可以掌管賦,鑄錢幣,任用官員,權力極大,儼然一個個小王國。到了文帝、景帝時期,諸王勢大,對中央君權就造成了威脅。晁錯曾數次建議文帝削藩,但文帝都寬而待之。不是文帝不明白藩王勢大的害處,而是知道操之過急必出大亂,要緩而治之。但是晁錯卻不明白這個道理,在景帝即位之后,他又極力攛掇景帝削藩。他說:“吳王詐病不來朝拜天子,按古法應該處以死刑。但先帝不忍心那么做,只賜了幾案和拐棍,準許他不上朝。天子仁德,厚待至此,吳王當改過自新才是。但吳王卻日益驕縱,挖礦鑄錢,煮海水制鹽,誘導天下流亡的人作亂。照如此情形,削藩他會反,不削藩他也會反。不如及早削之,避免釀成大禍。”

景帝或許是剛剛執政,年輕氣盛,加上早就對吳王及其他藩王不滿,所以與晁錯一拍即合,很快達成共識。而且晁錯在說吳王必反時,說吳國又鑄錢,又煮鹽,簡直富得流油。削藩不但可以鞏固皇權,在經濟上也能撈到實惠。于是,景帝與晁錯君臣二人暫時結為“死黨”,天天籌劃著削藩之事。

可是沒想到,景帝剛下令削藩,吳王劉濞就帶頭造反了。他聯合膠西、膠東、楚、趙等六王共組成七國發動叛亂。七王發兵,來勢洶洶,景帝一下子傻了眼。他本以為吳王沒有那么大的實力和魄力,可孰料一造反就大有要傾覆朝廷之勢。

景帝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如何是好。他問計于晁錯,晁錯竟“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意思是讓景帝御駕親征,而他留守京城。不知道晁錯是不是腦子銹住了,還是另有居心。皇帝親征自然能鼓舞士氣,但搞不好還有可能被叛軍俘虜,小命不保,景帝怎么可能以身犯險?

總之,景帝沒有采納晁錯的這個建議。他又問計于袁盎,袁盎素與晁錯有嫌隙,趁機出了個陰招。

袁盎見景帝,景帝問“計安出”,就是說什么計策可以退兵。袁盎讓景帝屏退左右,晁錯猶在身旁,他完全把自己當作景帝的自己人,殊不知對皇帝而言,沒有真正的自己人。袁盎的計策就是殺了晁錯,因為是晁錯煽動景帝削藩,才造成七國叛亂。而且吳王造反打的旗號就是“清君側,誅晁錯”,袁盎說只要殺了晁錯,平息了諸王心中之憤,他們自然就都退兵了。景帝聽了,默然良久,還是毫不猶豫地犧牲了盟友。雖然他知道有點兒對不住晁錯,但與江山社稷相比,何惜晁錯一人性命?晁錯身穿朝服就被腰斬于世,真是令人可憐可恨。

在這一場博弈中,本來景帝與晁錯聯手,想除掉藩王之患,若成功,景帝可鞏固君權,晁錯也可博得大功,揚名立萬。但不料七國一齊造反,將景帝與晁錯逼入囚徒困境,畢竟景帝是皇帝,占據主導地位,能將盟友供出去求得喘息機會,而晁錯頂多建議皇帝親征,沒有其他選擇權,所以只能被景帝出賣。這也說明,不管曾經景帝和晁錯私下里如何要好,到關鍵時刻,背叛與出賣都是在所難免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潭县| 天气| 南阳市| 昌邑市| 陕西省| 清流县| 辉县市| 项城市| 湖北省| 海安县| 宁城县| 晋城| 贵定县| 红原县| 沈丘县| 河北区| 疏勒县| 马龙县| 朝阳县| 甘谷县| 炎陵县| 郯城县| 阿拉善盟| 西宁市| 洛阳市| 宁夏| 平塘县| 黄陵县| 新兴县| 京山县| 奉节县| 珲春市| 潞西市| 疏附县| 泊头市| 清丰县| 仁寿县| 西青区| 门头沟区| 浦江县| 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