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嚴守心門,活在當下(1)

梁先生說:“活在當下是最大的務實,是踏踏實實做人的根本。存活在往事的回憶或對將來的臆想中都毫無意義。”不得不承認,人沒有上輩子,也沒有下輩子,只有這輩子。所以,過好這輩子,活在當下方是對生命負責與珍惜的可取之道。要知道,與其在回憶往事或是幻想未來中惶惶終日,不如珍惜有限的時光,活在當下,讓生活精彩無限。

人生一世,應活在當下

梁先生語錄:

活在當下是最大的務實,是踏踏實實做人的根本。存活在往事的回憶或對將來的臆想中都毫無意義。

梁先生在對人類文明進行三分法時所提出的“意欲持中,立足當下”的哲學理論是非常發人深省的。人生于世,時間總在向前走,而人們的心,卻可能在某處逗留。世上不乏活在過去的陰影中的人。

一天,佛印與東坡二人正坐在船上把酒話詩說禪,這時候,不遠處的水面忽然響起了“噗通”一聲。接著,就聽到有人喊道:“快來人吶,有人落水了!”

佛印趕緊跳入水中,將人救了起來。一看,原來被救起來的是一位女施主。待女施主醒來,佛印問女施主:“施主年紀輕輕,卻為何要尋短見?”

女施主痛苦地回答道:“我前年剛結婚,現如今,丈夫拋棄了我,我的孩子也死了,我活著還有什么意思?”

佛印立即問道:“施主,你三年前是怎么過的?”

女施主眼睛為之一亮,激動地說道:“那時候我還未出閣,每天都過著無憂無慮、快樂自在的日子。”

“那時你有丈夫和孩子嗎?”

“沒有。”

“你不過是被送回到了三年前。為何你現在就不能無憂無慮、快樂自在了呢?”

這位女施主恍然大悟,自此再沒有想不開過。

故事中這位女施主之所以想不開,就是因為即便過去已經過去了,但她仍然被丈夫拋棄的陰影所困擾著,不能跟著時間向前走,不但荒廢了當下的美好時光,連帶往后的美妙生活也抹得一干二凈。這不應當是為我們所取的生活態度。

然而,世上也不乏幻想家與空想家。當然,毋庸置疑,有的幻想是創新的標志。試想,萊特兄弟若是不能幻想在空中飛翔,他們最終能制造出飛機來嗎?但是,想象歸想象。一味地幻想,甚至是空想,那必然是行不通的。這樣的人,對待生活可能會走兩個極端。一是走上把未來想象得過于美好的極端;二是走上預知煩惱的道路。這對于我們有限的生命來說,不僅是一種浪費,也是一種戕害。

所以說,活在當下才是王道。何謂當下?梁先生將它定義為“即心”。他說:“看當下就是心在心那一個地方。平常人的心差不多離開了心。心是生活之主腦,心與生活當然不能分,分開便不對。平常人的心,似乎太滑易溜,很少生活在那里心就是在那里的時候。”所以說,若是讓自己受困于往事的陰影中,抑或是將自己置身于對未來的空想中,那么心就與生活分開了。這就好比一個人身心分離,“身在曹營心在漢”,如此一來,何以靜心,怎能看到當下的幸福?

由此可見,人生于世,應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才能甩掉過去強加于自己的人生的包袱,才不會預知未來的煩惱,才懂得腳踏實地地做好眼下的事,珍惜此時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拋開煩惱與憂傷,認真地過好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否則,“時不我待”,等到耋耄老年,憾恨而死,何苦呢?

釋迦牟尼說:“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系當下,由此安詳。”佛祖寥寥數語,便道出了人生的真諦:云水隨緣,活在當下。把心交給生活,不偏不倚,才能真正地了解生活之情趣,明察人生之真味。

所以,梁先生強調,活在當下,一方面要把心安置在生活中,另一方面要“正心”,即讓心“不傾欹于外也”。

這看似很玄妙,其實道理很簡單。對于不好的事,要有“往日種種譬如昨日死”的達觀與決絕,當然,這并不是說,要“好了傷疤忘了痛”。相反,這是另外一種“吃一塹長一智”的方式,淡然無聲,卻又泰然果斷,如此一來,才能做到“當斷即斷”,才不至于因昨天而讓今天甚至是明天蒙羞。而對于美好的事,也不能“思念成疾”。有人說,喜歡懷念昨天的人,那是因為他今天過得不好,明天沒有希望。事實上,這是對自己的一種否定。人生于世,美好的瞬間或是時光定當珍存,但不可靠它度日。要知道“來者可追”的道理。更要知道,每一個未來,都是昨天邁過今天到達的。所以說,今天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而這,也正是活在當下的意味。可以說,能做到這兩點,就是將心置于生活中的表現。

而要“正心”,堅持讓自己的心不偏于外,不妨堅持自己的夢想。人生于世,最初的夢想,是我們的初戀情人,是我們的故鄉,是我們一生的追逐。不論何時何地,切不可拋棄。梁先生一生堅持思考人生和社會兩大問題,最終他學而不止,思而有成。這也正是他“正心”的方式。人生中,我們可以以此為鑒。

總而言之,人生一世,應活在當下,才能感知生活的美好,熔鑄生命的意義。

我心不懈,時時勤拂拭

梁先生語錄:

在人生的時間線上須臾不可放松的就是如何對付自己,如果對于自己沒有辦法,對于一切事情也就沒有辦法。

《壇經》上有一首有名的偈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人生幾十年,要嚴守心門,活在當下,也必須“時時勤拂拭”自己的心。關于這一點,我們從何得知?

人生旅途中,過客匆匆,春天剛綠起,夏天的炎熱便悄然而至;秋天剛到,還未曾折一枚紅葉藏于書中,便已是霜滿枝丫雪滿坡了。寰宇之下,等不來天長,盼不到地久。人若總是在翹首期盼,偏偏難有所得。不如靜下心來,活在當下,好好欣賞路邊的風景。

大多數時候,人之所以痛苦,無不是因為迷于遠方。一生一世,都在眺望遠方,以為“遠方的才是好的”,因而容易錯失眼前的良辰與美景。不得不承認,這是人生的一大憾事。所以說,人要活在當下,才是人間正道。

但是,人心是最難掂量與把握的東西,也是最難管制的東西。大千世界中,紛繁復雜的世情,更容易讓心迷失,指不定下一秒,心又為生活所困了。所以說,人們要時時拂拭自己的心,活在當下,切莫讓它在翹首遠方的過程中走上迷途。

對此,梁先生強調,人要活在當下,獲得快樂,應該求助于內,而不是尋求外力以圖緩解自己的苦痛。這也正是當初梁先生鐘情于佛家的原因。梁先生認為,一切問題原都出自人類生命本身而不在外面,但人們卻總是向外面去求解決。佛家普度眾生的方式便是教人們從內心去解放自己,注重內修、自省,而這也正是梁先生“對付自己”的方式。為何梁先生會以“內省”來“對付自己”?我們通過下面這則故事來看看內省的威力之所在。

有位年輕人覺得自己的心靈已經麻木了,他一直在抱怨無趣的生活和永無休止的工作,于是他去看醫生。醫生診斷完之后發現這位年輕人不是身體有問題,而是心理出了問題。

于是,醫生問年輕人:“你最喜歡哪個地方?”

“海邊。”年輕人回答說。

醫生接著說:“我給你開了三個處方,你拿著它們到海邊去,你必須在早上9點、中午12點和下午3點分別打開這三個處方,并且只有在準點打開處方才行,若是不到時間,不得打開。”

這位年輕人聽從了醫生的建議,去到了海邊。

9點的時候,他打開第一個處方,看到上面寫道:“專心傾聽。”他開始用耳朵去傾聽,他聽到波浪聲,聽到海鷗的鳴叫聲,聽到海風私語聲……

12點時,他按時地打開了第二個處方,上面寫道:“回想。”于是他把過去與親朋好友相處的時光認真地回想了一遍,這讓他內心充滿懷舊之情……

下午3點整,他拆開了最后一個處方,上面寫道:“回顧你的動機。”于是他開始回顧過往中的每件事,每個人,每個情形……然后不斷地反省,這時候,他很痛苦地發現自己很自私,從不肯肯定別人,不能認同更為高尚與純正的動機,他總是活在對他人的質疑與否定中……而這也正是他現在不快樂的原因。

由此可見,內省能發現自己一般情況下難以發現的缺陷,尋找到完善自己的方式與途徑。漫漫人生路上,我們若要嚴守心門,活在當下,就當堅持自省,常常反省自己,才能從內心出發,真正擺脫人生的苦悶,真正地讓自己快樂起來。梁先生便是一個深諳“內省”之智慧的人。

可以說,梁先生為人處世,不僅在理論上強調要自省,在現實生活中,也無時無刻不躬行著“自省”,以此為綱來對待自己,進而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清明、安靜,“往者可鑒,來者可追”,活在當下,是梁先生對自己一生不變的要求:活在當下是最大的務實,是踏踏實實做人的根本。存活在往事的回憶或對將來的臆想中都毫無意義。

正因為如此,所以梁先生總能保持清醒與理智的頭腦,活在現實生活中,而不是活在對往事的追憶與對未來的幻想中。從梁先生一生中堅持不懈地思考的兩大問題——人生問題與社會問題中,以及他的踐行中,便可見一斑。

人生中,若想嚴守心門,活在當下,就當如梁先生一樣,堅持不懈,時時拂拭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內心無疚的人。常常捫心自問:“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過而不留于心,不悲不懼

梁先生語錄:

信得及一切有定數(但非百分之百),便什么也不貪,什么也不怕了。隨感而應,行乎其所當行;過而不留,止乎其所休息。

俗話說,人有七情六欲。世上人人都有私情人欲實乃人之常情。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世人常常會痛苦,會將自己擲于欲望的漩渦中不得而終。可以說,人心之所以沉重,多在于向外的求索。求而不得,所以生悲,因此而煩惱困頓。

再者,當人們向外求索有所得時,便容易患得患失。沒有得到之前,害怕得不到;得到之后,則害怕會失去。總之,自始至終都因為私情與人欲而奔走,而心境也隨之而大起大落,甚至完全被它們所左右。

《紅樓夢》的開篇偈語寫著:“人人都說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其中的玄機,是在勸誡人們應當看淡名利,名利過而不留,繁華錦繡,終將落幕。如此看來,之于名利,人心私情當淡去。須知,聲色名利過而不留,無須悲傷,亦無須憂懼。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名利未得時,他會把名利當做自己畢生的追求,殫精竭慮,孜孜以求;當聲色名利全都握在手中的時候,要么害怕失去,要么害怕被人奪走,于是機關算盡,老謀深算,以圖將聲色名利套緊、套牢,而其中的滋味兒,也不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殊不知,功名乃瓦上之霜,利祿如花間之露,人生無千年之壽,花開無百日之紅。不如活在當下,享受眼下所擁有的,讓一切順其自然。

對此,梁先生比較推崇“所欲得遂則樂,所欲不遂則苦”。他認為,人之所以苦,是因為有欲求于外。所謂欲求,“是短缺,不遂是本然”。因為這樣,所以,人們常認為,人生苦多于樂。梁先生認為這樣的觀點是不對的。他說:“生命根本上自己是生活,實無待找。若是把生活重心放在生活里面,實在時時都是不成問題,時時是滿足,時時是暢達溢洋。”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將自己置身于生活當中,滿足于當下生活中所擁有的,而不是總欲求于外。這樣才能真正享受生活中的樂趣,才能讓人生的樂多于苦。

一句話,人生于世,聲色名利過而不留,我們無須為之奔走呼號,更不必因之而悲傷懼怕,相反,我們應當嚴守心門,活在當下,對于聲色名利,保持淡泊之心。

但是,這并不是說,人生中,我們得做一個無欲無求的人;更不是說,人有私心私欲就是可恥的,是不對的。相反,人心私欲,有,才是正常的。只是“人若隨身而轉,則總是向外求,總是有物與之相對待;若從乎心而動,則能與物無對。”因此,若是“心從乎身”便會“放于外”,會因名利的得失去留而悲,而懼。抱以這樣的心態,是難以活在當下,感知當下生活中的美的。因此,對于聲色名利,梁先生主張“過而不留才是天理之自然,亦即是公”。

可以說,人生幾十年,對待聲色名利,能有如此平靜的心態,方能做一個自然而快樂的人。譬如陶潛,他能“不為五斗米而為鄉里小兒折腰”,其清高可見,其過而不留之泰然亦可見,其憂其懼,卻不曾見。正因為如此,所以他能活在對田園生活的陶醉與欣賞中,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也躍然紙上。

在這一方面,梁先生是我們的楷模。梁先生長壽的秘訣之一在于他對聲色名利的“淡泊無我”。梁先生的兒子曾評價父親說:“從先父那里感到的是無所圖,即無我。我以為他一生為之忙碌的許多事,都只有用‘無我’二字才能理解。”這從梁先生為鄉村建設的奔走中可見一斑。可以說,梁先生始終都以“過而不留”的心態對待名利,不悲不懼。

再有,梁先生不置產業,不求奢華,一生儉樸,有人說他生活簡約一如持戒律之僧,他常說:“情貴淡,氣貴和。唯淡唯和,乃得其養,茍得其養,無物不長。”因此,梁先生面對名利榮辱,始終能保持平靜的心態。正因為這樣,所以他能始終秉持活在當下的心態,不斷思考,著書立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安县| 新营市| 泽库县| 渝中区| 怀柔区| 大方县| 华坪县| 绥中县| 顺昌县| 郓城县| 财经| 额尔古纳市| 蓬溪县| 凤山县| 大足县| 景宁| 陇川县| 老河口市| 佛山市| 诸城市| 武义县| 纳雍县| 兴国县| 通州区| 凤阳县| 呈贡县| 大姚县| 五大连池市| 新巴尔虎左旗| 大同市| 麻栗坡县| 丰顺县| 柳林县| 扶绥县| 隆昌县| 科尔| 西城区| 芦溪县| 平度市| 云梦县| 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