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嚴守心門,活在當下(2)
- 品讀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 劉軍娣
- 2569字
- 2016-04-25 13:09:31
還有,1979年,他的孫子考上大學,但因專業不合自己心意而煩惱,梁先生立即寫信勸導:“得失利害之念愈少愈好,應當有一切平等觀。要超然物外,高瞻遠矚,莫墮入成敗得失窟中,若胸懷不能高爽,更易措置多乖,更容易失敗了。”從中可見,梁先生對待聲色名利以及人生的得失、去留的淡泊與超然,這是他對孫子的期望,也是他一生對待聲色名利的態度。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心態,所以梁先生一生能讓心從于自己的心,而不是從于身,被人心私欲所困。
人生于世,我們當如梁先生一樣時時嚴守自己的心門,對待名利要有一顆淡泊之心,超然物外,聲色名利,得失與去留,順應天道,不強求,不違逆,活在當下,得而不忘乎所以,過而不留于心,去而不悲不懼,如此坦然,方為智者所為。
不求長生,不虛此生
梁先生語錄:
不求長生,不虛此生。
生死乃人生常事。人生于世,難免一死。古人云,眾生好生惡死。的確,自古便有向往長生不老的人。譬如秦始皇,多次派人入海尋求仙藥,以求萬壽無疆。然而,時至今日,這樣的幻想仍然未能實現。事實上,生老病死,乃自然之常理,無人能逃脫這樣的規律。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論是才高八斗,還是大富大貴,抑或是德高望重,都免不了一死。
所以說,人生在世,我們與其幻想無限地延長生命的長度,不如想辦法開拓生命的深度。這樣一來,才能用有限的時間,挖掘出無限的潛能,讓人生幾十年漂亮、瀟灑而又有意義。而這,與梁先生推崇的“不求長生,不虛此生”的觀點是一致的。
實踐表明,若不想虛度此生,就須得認真對待生活;更要嚴守心門,立足于當下。
季羨林先生曾說:“對于人生,我曾有過一些考慮。我認為,每個人的誕生都是被動的,沒有哪一個人,除了佛祖釋迦牟尼以外,能夠預先制訂計劃,然后選人、選地、選時,再誕生。至于死,絕大部分也是被動的……”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人無權決定自己的生死,生命是極為可貴的,所以人生當被珍重。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人沒有上輩子,也沒有下輩子,只有這輩子。既然如此,面對這難能可貴的一生,我們就不能掉以輕心,坐失良機;而應當認真地過好這一生,實現生命的價值。而這,也正是梁先生“不虛此生”的內涵之一。
再者,人不能決定生死,縱然是自殺,也是枉然,因為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就想了斷自己。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生命的深度。面對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與生命,我們不能不認真,不能虛度光陰,更不能虛度此生。否則,人生便不僅是存在缺憾,而是一無所有,遍布荒涼了。
生活中,浪費時間,不認真對待生命,不認真過好此生的,大有人在。比如,有人認為,自己還年輕,可以隨便揮霍自己的時間。用時下流行的說法便是:我一無所有,只剩青春可以揮霍了。再如,有的人覺得自己離死亡還很遠,因此,不必瞻前顧后,讓自己活在忙碌中,甚至成天無所事事,渾渾噩噩地度過。又如,有人對“轉世輪回”說深信不疑。因此,他們認為,這輩子就這樣了,下輩子投好胎,過這輩子想過的生活……
殊不知,人生于世,應當嚴守心門,活在當下。
我們不求長生,所以在有限的生命中,要認真地對待人生。認真的方式,除了珍惜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成就非凡的、成功的自我之外,更應當懂得活在當下的可貴之處。佛祖釋迦牟尼曾說:“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系當下,由此安詳。”可以說,這寥寥數語,道出了生活的真諦:活在當下,一切安詳。
關于這一點,梁先生持以“意欲持中,立足當下”的觀點。梁先生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經歷過一次精神危機,曾兩度試圖自殺,但是未果。自此,梁先生對生死看得比較開,一生秉著“不求長生,不虛此生”的態度,活在當下,超然物外。
梁先生常說,自己自幼愚笨,但是他愛思考,很勤奮,也很認真。因此,他能堅持自學成材。縱然到了耄耋之年,梁先生仍堅持多讀多思,筆耕不輟。
1987年,他對友人說:“李商隱詩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對于一個九五老人,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數了,但我絲毫沒有頹唐、悲涼之感。語云:‘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止,思考不息。’只要我腦子還能用,我將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繼續走下去,愉快而充實地送走這最后一段歲月。”
這就是認真對待人生,泰然活在當下,不求長生,不虛此生的梁先生。
人生于世,不過幾十年,與其幻想,與其回憶,不如向梁先生學習,看淡生死,任其自然;同時,更要珍重此生,認真對待生活,活在當下,絕不虛此生。如此一來,便能了生脫死,今生今世,瀟灑自如,成就卓著。
人無大不同,皆可為善
梁先生語錄:
自其異者而觀之,而無往而不異;自其同者而觀之,則實亦無大不同。
人生在世,嚴守心門,活在當下,不可忽略與人相處的智慧——與人為善。
梁先生說:“人生不外如是無窮無盡地走著,人類歷史不外如是逐步地發展著。”如若人生是一條路,那么人們終其一生幾乎都在行走。這途中,為了生活下去,一般人所要解決的問題總是生活上的問題,而梁先生“卻不是要生活下去”,而是思考著如何“從生命中解放出來”。因此,梁先生比較關注“人對人的問題”。
可以說,人對人的問題,是我們一生都需要面對的問題之一。人生幾十年,作為社會中的人,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需要與人打交道,比如親人、朋友、師長等,甚至包括陌生人。如此一來,就難免會有摩擦,小沖突或是矛盾。
人生中,我們若是為人際關系而困擾,何談活在當下?再者,人生幾十年,人對人的問題始終是個大問題,若是處理得不當、不好,便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心緒與情境,如此一來,哪里能平心靜氣地放慢節奏,享受當下的生活呢?
所以說,生命中,若想嚴守心門,活在當下,與人為善的人生智慧不可不知。和諧的人際關系,能讓我們更好地享受當下生活中的美。
但是,誠如大家所知道的,人對人的問題,是人生的一大難題。世人常為之煩擾且困頓。對此,有人練就一身與人相處的功夫,有人選擇硬碰硬,也有人選擇逃避。可以說,嚴守心門,活在當下,后兩種方式是不可取的。對于與人相處的問題,梁先生指出,(人與人之間)“彼此相忤”“大成問題者”不少見,但是面對這樣問題,我們不能用對待生活中的障礙物的態度,“譬如排除之、消滅之來解決”。因此,必須擁有“相安共處之道”,方能與人為善,活在當下,欣賞生活中的精彩,感受人生的美好。
“我覺得每人最初的動機都是好的。人與人都是可以合得來的,都是可以相通的。”這是梁先生的信念。秉著這樣的信念,梁先生一生狂傲,卻又能與人為善。他的訣竅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