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身處世間,從容淡然(3)

既然如此,那么何不做一個從容淡然的人呢?之前不論是跌入了人生的低谷,還是爬上了人生的巔峰,都不必大悲或是大喜,不妨向梁先生學習,由激越轉入平實,泰然自若,方為智者之為。

梁先生的一生歷經風雨動蕩,94歲時,有人問梁先生對近幾十年中所受苦難的感想,他的回答是:“行云流水,不足掛齒。”其中的平實、泰然與從容一目了然。

再有,對于十年浩劫,梁先生評價道:“文化大革命”是突如其來的,很突然,思想上沒有準備。物質上受了點損失,也不是我一家一戶,全中國的千家萬戶都曾受到沖擊。有的字畫、簡牘、圖書都燒毀了。這些都是身外之物,沒有什么。一切都會過去的!

又有,世人稱梁先生為學問家、國學大師,而梁先生本人對自己在哲學上的造詣卻不曾居功狂傲過,反而直言不諱地說自己算不上學問家,更算不上國學家,只能說自己是一個愛思考的人而已。

這所有的平實、淡然與從容,都得益于梁先生“由激越轉入平實”的人生態度。若非如此,對于自己的是非成敗,恐怕梁先生也難以做到泰然處之了。

身處世間,誰能一直站在高處?誰又能一生都被壓在“五指山下”?即便暫時一無所有,若有心有志,將來也是可能什么都有的;而生來家財萬貫,也可能會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所以說,人的一生,總是起起伏伏的,這才是常態。然而,浮沉的背后,要看到,一切終將會過去。既然如此,身處其中的時候,于外不得解脫,那就求之于內吧,改變內在的心態,如梁先生一樣,堅持由激越轉入平實的人生態度,從容淡然地面對得失與成敗。

不論身處何境,享受世間要淡然

梁先生語錄:

吾每當春日,陽光和暖,忽睹柳色舒青,草木向榮,輒不勝感奮興發而莫明所為。吾每當家人環處進退之間,覺其熙熙融融雍睦和合,輒不勝感奮興發而莫明所為。吾每當團體集會行動之間,覺其同心協力,情好無間,輒不勝感奮興發而莫明所為……又如我所信,我與大地上古往今來之人,蓋常常如是自奮而自勉焉。

人終其一生,都在生活的磨盤下停留,或者行走。不曾逃脫,不曾例外。一張紙或是一個硬幣總是有兩面的,人們常以正反去界定。盡管生活不是一張紙,也不是一枚硬幣,它看不見,摸不著,卻也是兩面的,甚至通常是多面的,表現為順境與逆境之分,成敗之別,好壞之差等。

人有喜怒哀樂。逆境中,可能會表現為悲傷、低沉、憂郁,抑或是沉淪、墮落。順境中,則可能會亢奮,表現為高興,“笑得合不攏嘴”也是有的。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它所形容的也不外乎類似這樣的情況。當然,有人是天生的悲觀派,總是惆悵不堪;也有人,不論身處何境,都能從容淡定地面對一切,不為外界強加的苦惱而影響自己的生活。而后者,正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梁先生就是深諳這個道理的人。

“文革”中,梁先生被抄家、罰跪、游街,三代祖傳的書畫、文物付諸一炬,手稿、財物全被抄走。后來,他曾經被關進一間小屋里。在這樣的境遇中,梁先生依然每天優哉游哉地上公園練拳、散步。或者是待在家里,無書可讀便認真讀報、看材料,時刻關注著時局的發展和演變。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享受著生活的樂趣,享受著思考的樂趣,最后他先后完成了《儒佛異同論》和《東方學術概觀》這兩部著作。

當與美國學者艾愷教授談起文革時期的這一段遭遇時,梁先生平靜地說:“當時心里有點不愉快,幾天我就過去了。”據說梁先生的房子被占了的時候,他只能睡在水泥地上,當時正是夏末秋初時節,被抄家之后,一無所有,連衣物也被洗劫一空,他只能把洗臉毛巾系在腰間,以免著涼。

造反派也曾拉著梁先生去陪斗,他也曾“坐飛機”,回來后一身汗水。期間他也挨過打,據梁先生的兒子梁培恕說:“山東來人調查一個我父親認識的人,讓他揭發,我父親據實回答,也說不出什么。人家說他不老實,一個巴掌就把他的眼鏡打到了地上。”但是,當艾愷教授采訪他的時候,他卻不曾提起過這一段,他把這事給忘了。

這些經歷,可以說是梁先生人生中的逆境,但是,對于這樣的逆境,梁先生既未呼天搶地,也不曾長吁短嘆,而是保持從容淡然的心態,日日享受世間的美好。

人生幾十年,身處世間,我們難免也會遇上困境,甚至遇到難以承受的打擊,可以說,在這方面,梁先生是我們的楷模與明鏡。不論身處什么樣的困境之中,都保持從容淡然的心態吧。當你回頭看時,什么艱難困苦,都算不得苦,一切都將過去。自古以來,先人賢士常“苦中作樂”,孔夫子如此,莊子亦如此;季羨林先生如此,梁漱溟先生亦如此。逆境中,我們當以他們為榜樣,方可日日享受世間的美好。

逆境中尚且如此,順境更是如此。得失、成敗皆淡然,方可靜心,苦樂才不會由外界所決定。而如梁先生那樣“苦中作樂”也才能實現。

人生中,若要在各種處境中都保持從容淡然的心境,泰然自處,日日享受世間的美好,是需要一番修煉的。而最主要的修行方式便是適應。適應便能以不變應萬變,能時時刻刻保持平靜、穩重和淡定的心。

據動物學家研究表明,老鷹的喂養方式是讓它們成為鳥類中最強壯種族的重要原因。一般情況下,老鷹一次會生下四五只小鷹。但是老鷹的巢穴很高,每次它們捕獵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飽一只雛鷹。這時候,老鷹從不將食物平均分配每個雛鷹,而是誰搶得兇就給誰吃,這樣一來,那些瘦小的雛鷹就會因吃不到食物而被餓死。在這樣的喂養方式下,最后存活下來的都是那些兇狠的老鷹,如此代代相傳,因而得以成為鳥類中的強者。這就是“適者生存”的道理。

人類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之靈,代代相傳,繁衍生息,也是“適者生存”的緣故。人生于世,我們之所以會有逆境,就是因為存在著各種競爭,這其中,若是不能適應,勢必會成為逆境中的俘虜。比如,“文革”中,像季羨林先生和梁漱溟先生這樣能以從容淡然的心態面對生命之劫的人,便能很好地適應逆境中的生活,即便暫且忍辱負重,也能潛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著書立說,認真讀書等。若不然,要么就自行了斷,要么被別人折磨而死。

總而言之,人生于世,不論身處何境,享受世間的美好需要從容淡定的人生態度。須知,適者生存。

一喜一怒、一憂一懼,樂乎天機而動

梁先生語錄:

真正的樂天,是一喜一怒、一憂一懼,都是樂乎天機而動,順自己生命,用著精力去走,然并不是格外用什么力,只是從生命里有力的發出而已。

天機,看似玄妙,其實不然。它指的是“自然演變有其規律……但一切有定數,非雜亂,非偶然”。古人推崇“天人合一”,這是深為西方文化所摒棄的人生觀。但是,實踐證明,這是我們應當提倡并堅持的人生態度。而順應天機,正是與之不謀而合的人生態度。

對此,梁先生說:“吾人生命與宇宙大自然原是渾一通徹無隔礙的,只為有私意便隔礙了。無私意便無隔礙,任天而動,天理流行,那便是樂天知命了。”可見,所謂“樂乎天機而動”就是“天人合一”的表現,順著自己的生命,用心地去成就自己的人生意義,而并不格外用力,只是遵循生命本來的定數,體現為“知天命”。

而所謂“知天命”,并不等于“聽天命”。孟子對“天命”的解釋是:“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梁先生比較贊同孟子的看法,進一步將它解釋為“一切是事實的自然演變,沒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在支配”。由此可見,所謂“知天命”是知道事情發展的自然規律,聽從內心的召喚,順從時代、機緣、潮流、趨勢的指向,在心念之中做出行動,成不成在天,為不為在我。如此一來,一喜一怒、一憂一懼都是“知天命”而得到的人生體驗,而非隨性而來的情緒,更不是聽天由命任憑擺布而爆發的情愫。

所以說,人生于世,樂乎天機而動,一喜一怒、一憂一懼都來自從容淡然,才能一生淡定、穩重。否則,輕則可能會因為違逆“天機”而讓自己的生命承載更多的愁苦和憂懼,重則可能會因此而付出慘重的代價。比如,有的人,對于功名利祿太多強求,最后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或者自毀前程,或者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其憂其懼,都是不“樂乎天機而動”而得的苦果。

由此可見,順其自然就是“樂乎天機而動”所指。“所謂天然、人為,都是一個傾向,一個意志。”這種遵循生命中的客觀規律的傾向與意志,來自潛意識對是非、好壞的判斷,投射到現實的追求中,表現為成敗抑或是得失。然而不論如何,自始至終,它都順乎天機。如此一來,追逐中,人們便不會有患得患失的漂浮感,也不會有痛徹心扉的怨恨感。相反,能稟著對生命的責任感把握自己的命運,做到“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

與其終日彷徨,不斷地預知煩惱,不如“樂乎天機而動”,順時而為,順勢而發。一喜一怒、一憂一懼皆自然,不必呼天搶地,無須長吁短嘆,隨順自然,該喜即喜,該怒即怒,有憂即憂,臨懼即懼。一切都在自然情態中,無須偽裝,不必勉強自己堅強或是脆弱。這才是真正的淡然。

人生幾十年,再好的心態,也難免會有憂傷與惆悵的時候,可能可怕,更可能難以承受。左右自己,或是強求自己,終究不成。不如像梁先生所說的那樣,“樂乎天機而動”“從生命里有力的發出”自己的精力,表現出自己的情緒,一喜一怒、一憂一懼不做作,不茫然。

總而言之,人生中,真正的從容淡然與樂天是“一喜一怒、一憂一懼,都是樂乎天機而動的”。能看到這一點,便懂得梁先生的“一切禍福、榮辱、得失之來完全接受,不疑訝,不駭異,不怨不尤”的信念。如此一來,“隨感而應,行乎其所當行;過而不留,止乎其所休息”的豁達與通透不難獲得。

概而言之,身處世間,要懂得情之所動,行之所為,皆當“樂乎天機而動”,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從容與淡然,與此同時,還能成就自己真誠的品格。人貴在內在的“調和”,處世為人,這樣的道理不可不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县| 那曲县| 肃宁县| 泰宁县| 沛县| 孟州市| 青岛市| 闻喜县| 双城市| 桃园县| 茶陵县| 富裕县| 海盐县| 德庆县| 合江县| 西城区| 灵宝市| 金寨县| 营山县| 大新县| 类乌齐县| 土默特左旗| 灵川县| 施甸县| 杭锦后旗| 九龙坡区| 遂宁市| 安仁县| 宣恩县| 新建县| 来安县| 宁安市| 花莲县| 金门县| 丹东市| 澳门| 酒泉市| 澜沧| 临安市| 教育| 饶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