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節決定健康全書(彩圖精裝)
- 焦亮
- 18342字
- 2019-01-02 17:15:02
第二章 廚房細節——健康美味源于完美廚房
●廚房總是給我們美味健康的感覺。但是,當心了,如果不注意細節,廚房很有可能就成為我們的健康殺手。本節為大家揪出常見的廚房健康殺手,一起來捍衛健康。

不宜一起存放的食物
為了方便起見,人們常把某些食物混放在一起。但是,有些食物是不可以放在一起的,如果放在一起,將會發生化學變化,產生毒素,從而危害人體的健康。
1 面包與餅干
餅干干燥且無水分,而面包的水分較多,兩者放在一起,餅干會變軟而失去香脆,面包則會變硬難吃。
2 紅薯與馬鈴薯
紅薯喜溫,放在15℃溫度環境中為佳;馬鈴薯喜涼,存放在2℃~4℃的溫度環境最好。兩者放在一起,不是馬鈴薯發芽就是紅薯硬心。
3 鮮蛋與生姜、洋蔥
蛋殼上有許多肉眼所看不到的小氣孔,生姜、洋蔥的強烈氣味會鉆入氣孔內,使鮮蛋變質,時間稍長,蛋就會發臭。

◎米與水果不宜一起存放
4 米與水果
米是容易發熱的食物,水果受熱則容易蒸發水分而干枯,而米亦會吸收水分后發生霉變或生蟲。
5 黃瓜與西紅柿
黃瓜忌乙烯,而西紅柿含有乙烯,會使黃瓜迅速變質腐爛。
蔬菜保鮮離不開冰箱
在超市里選購蔬菜、水果時,人們常常因為價格優惠而買一大堆回家。冬季還能保存幾天,要是在夏季,保鮮功課做不好,就必然導致食物中的營養流失,也蒙受了錢財損失。要想避免營養素的流失,人們可以買速凍的蔬菜。買新鮮的蔬菜,若不能一次性全部吃掉,就需要放入冰箱中冷藏儲存,減少食物中營養素,尤其是維生素的流失。
當然,冷凍也會導致維生素C、B族維生素等水溶性維生素流失。這種損失主要發生在解凍過程中,因為水溶性維生素可溶解在冰晶融化后的水中,由此也會流失掉一部分。
比如,蔬菜經冷凍后,100克新鮮蔬菜會有22.1毫克維生素C,而冷凍蔬菜相應的含量是20.2毫克,肉類食品中泛酸的損失率為21%~70%。
不過,因為有些蔬菜還未完全成熟就被采摘回來,所以,有時候冷凍也會帶“更多”的維生素。
一位美國食品學教授研究發現,經過冷藏保存的卷心菜比新鮮卷心菜含有更加豐富的維生素C。因為蔬菜還未完全成熟時就被采摘,在隨后的冷藏條件下,蔬菜還會繼續生長。而處于生長期的蔬菜,營養要更豐富一些,尤其是維生素的含量也會相對提高。經過研究,沒有完全成熟的紅薯、甜瓜、青椒和菠菜存放一周后,其維生素C的含量也不會下降。
因此,在選擇蔬菜時,如果是現吃的,可以買一些成熟的,如果是冷藏,可以選擇稍微生一點的,這樣就可以減少維生素在儲藏中的流失。
另外,剛摘下來的蔬菜常常帶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農藥、化肥等。經過冷藏,有毒物質會降解,此后再食用,就會更加健康。用弱堿性洗滌劑(淘米水)將蔬菜沖洗干凈,再放入冰箱中,也更利于儲藏。
除了蔬菜外,肉類買回來以后也要馬上冷藏在冰箱中,這樣可以防止其變質和滋生細菌。值得注意的是,冷凍蔬菜在烹調前才可解凍,反復解凍、凍結也會造成維生素的大量流失。

◎用冰箱儲存蔬菜,可以減少維生素的流失,還可以降解有害物質。
大蔥怕動不怕凍
大蔥怕動不怕凍,大蔥的耐寒能力很強,在-10℃的低溫下不會被凍壞,在積雪保護的露地能耐-30℃的低溫。大蔥耐低溫不怕凍,但不宜隨意挪動。觀察大蔥的受凍過程,可在顯微鏡下看到:當氣溫降至0℃以下后,大蔥細胞間隙的水分結了冰,細胞壁卻不受損傷而安然無恙,這時只要不觸動它,待溫度回升到0℃以上后,大蔥細胞間隙的冰晶便可慢慢融化,恢復生機。反之,如果大蔥在低溫下隨意挪動,由于受到人為的機械擠壓,細胞間隙的冰晶就會使細胞壁損傷,待溫度回升后,細胞液就會滲溢出來,使大蔥黏濕而腐爛。
大蔥冬貯的方法有:
1 在園圃里就地過冬
把蔥垅起溝、培土、覆蓋,蓋土以手捏成團,觸碰即散為好,此時約為田間持水量50%~60%,過濕則易使老葉腐爛,蓋土要露出老葉葉尖,隨用隨刨。
2 收獲冬貯
選晴暖無風天氣起收,露天晾曬1~2天,然后每2~3斤捆扎成束;堆立在能避風吹、防雨雪的庭院角落,約7~10天再取出晾曬一次,并覆蓋干松土、沙土或蓋以草苫即可備用。

◎大蔥耐低溫不怕凍,但若在低溫下隨意挪動大蔥,使它的細胞壁損傷,待溫度回升后,細胞液就會滲溢出來,使大蔥黏濕而腐爛。
大白菜這樣過冬不會“老”
常見的大白菜品種主要有包頭青、核桃和青麻葉等,其中包心大而足的白菜是不宜儲存的。儲存大白菜前要將外幫晾蔫萎,或者把大白菜菜根朝里、菜葉朝外碼成雙排,兩三天翻一次。氣溫下降到零度以下后,夜間應稍加苫蓋。
大白菜的外幫耐寒、耐碰,能起保護菜心的作用,所以對外幫要多加保護,以保證菜心安全。儲存大白菜的地方要通風,儲存大白菜的適合溫度為1℃~2℃。儲存初期,要勤翻動,常通風,防止受熱。如在廚房、過道、屋檐下或樓房陽臺上儲存菜更要注意,菜堆面上的菜和迎風面的菜,以表層幫葉稍有凍僵為宜,但不能凍得起泡。

◎儲存大白菜前要將外幫晾蔫萎,這樣白菜可以更耐寒、耐存放。
有條件的還可以挖一個半地下的小菜窖。但窖存大白菜要注意通風換氣,使窖內空氣保持新鮮。儲存大白菜的過程中,要將腐爛變質的菜及時挑出來,否則會感染其他的菜。
蔬菜垂直豎放,維生素損失小
買回蔬菜后不宜平放,更不能倒放,正確的方法是將其捆好,垂直豎放。
從外觀上看,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垂直豎放的蔬菜顯得蔥綠鮮嫩而挺拔,而平放、倒放的蔬菜則萎黃打蔫,時間越長,差異越明顯。
從營養價值看,垂直放的蔬菜葉綠素含水量比水平放置的蔬菜多,時間越長,差異越大。葉綠素中的造血成分對人體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垂直放的蔬菜生命力強,維持蔬菜生命力可使維生素損失小,對人體有益。因此,買回蔬菜后應垂直豎放,不要隨便一扔了事。

◎垂直放的蔬菜生命力強,使維生素損失小,對人體有益。
怎樣儲藏蘿卜不會糠
城市里,人們儲藏蘿卜的方法比較簡單,通常是將蘿卜裝在一個塑料袋中,白天扎上袋口,晚上打開,這樣可以保存一段時間。
在農村,人們保存蘿卜的方法就多種多樣了。有的會挖一個1米深、1米見方的土坑,將新鮮的蘿卜削頂去毛根,剔除蟲咬、刀傷、裂口的部分和小蘿卜,然后蘿卜根朝上,頭朝下,斜靠坑壁碼好,碼好一層后壓上10厘米的凈土。可碼放四層,然后埋土封頂。這樣,蘿卜可存至第二年的三月上旬。
也有人會在室內放一裝滿水的水缸,然后把蘿卜堆放在水缸外圍,上面再培15厘米厚的濕土。或者將削頂后的蘿卜在泥漿中滾一圈,使蘿卜外表結一層泥殼,然后堆放在陰涼處或者培上點濕土。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防止蘿卜糠化。

◎儲存蘿卜不會糠的方法有:塑料袋儲存法、土坑儲存法和水缸儲存法。
玉米長時間保鮮妙法
玉米屬于粗糧的一種,對于都市電腦族來說,經常吃玉米還可以起到保護眼睛的作用。但是,玉米對于保存條件的要求很嚴格,如不妥善處理,很快就會變餿了。所以,如果你喜食玉米,試試下面的辦法使其保鮮吧。
玉米煮熟后不要馬上撈出,而是先將冰塊放入一個盛有冷水的盆中,再將玉米撈出放入冰水里浸泡約一分鐘。這樣可以使煮熟的玉米在1個小時左右保持新鮮。如果你煮的玉米比較多,在用了冷水浸泡的方法后,應再用保鮮膜把玉米包起來,存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這樣可以使玉米保持一天的新鮮。如果你在冬天也想吃到鮮嫩的玉米,就可以在玉米應季時多買一些,剝皮后裝入保鮮袋,再放入冰箱的冷凍室冷凍,冬天再取出來煮的時候會和應季時的一樣好吃。

◎玉米在放入冰箱保鮮前,應先用保鮮膜包起來,這樣保存時間可以更久。
巧克力的儲存妙法
很多人喜歡吃口感細膩、爽滑的巧克力,也經常把巧克力放進冰箱儲存。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因為冰箱中的水分和潮濕環境會使巧克力表面的糖分溶解,出現糖霜。其次,巧克力中的可可油晶粒會溶解滲透到巧克力表面再次結晶,導致反霜現象。而且,冰箱內的溫度通常在10℃以下,巧克力一旦從冰箱中取出被拿到常溫環境中,濕氣馬上會聚積在表面,使出霜、反霜的現象更加嚴重。另外,表面結霜的巧克力不但會失去原來的風味和口感,還有利于細菌的繁殖生長,容易發霉變質,給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所以,巧克力最好儲存在5℃~18℃的環境中。如想在冰箱中儲存,應先用塑料袋密封,然后放進冰箱冷藏室。取出時,注意不要立即打開,而應讓其恢復至接近室溫時再打開食用。不過,巧克力最好是隨吃隨買,這樣才能保證最佳風味和口感。

◎巧克力最好儲存在5℃~18℃的環境中。如想在冰箱中儲存,應先用塑料袋密封,然后放進冰箱冷藏室。
韭菜、蒜黃巧保鮮
韭菜和蒜黃如不妥善保存,一兩天就會爛掉。如果把它們放在冰箱,其強烈的味道又會影響冰箱里別的食物。下面的兩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將韭菜和蒜黃保鮮。
(1)清水浸泡法:將新鮮的韭菜(蒜黃)碼放整齊,然后用繩子捆好根部朝下放在清水中浸泡,這樣可以使韭菜(蒜黃)保鮮3~5天。
(2)菜葉包裹法:同樣將新鮮的韭菜(蒜黃)用繩子捆好,用白菜葉包裹后放在陰涼處,這個方法可以使新鮮的韭菜(蒜黃)存放3~5天。這兩種方法的原理都是可以防止韭菜(蒜黃)的水分流失,補充蔬菜所需的水分,所以能夠保鮮。
蘋果保鮮有竅門
蘋果保鮮其實很簡單,只要照下面的方法做就可以保證蘋果即使放幾個月依然清脆可口。
(1)用柔軟薄紙在清早溫度較低時,將每個蘋果單獨包裹起來,以控制蘋果的自然損耗。然后豎放在木箱里,貯藏在0℃~2℃的環境中。
(2)在缸底鋪一層濕沙子,放一層蘋果,再撒沙于其上,直到裝滿。最后在上面撒層濕沙,并定期撒些水。
(3)放入塑料袋密封起來,15天左右放開口袋,透透氣再扎上。
(4)貯存蘋果,要選擇適宜貯存的品種,如青香蕉、國光、紅富士等,不要買過于成熟的蘋果。
(5)貯存蘋果最適宜的溫度在0℃~1℃。
(6)如果在缸內貯存容易失水的蘋果,還應在蘋果上放一盆水,以保持缸內的濕度。

◎儲存的蘋果,宜選擇青一點的,不要買過于成熟的蘋果。
大米如何保存才不會被蟲蛀
儲存大米時常會遇到生蟲的情況,下面就介紹幾種方法防止大米生蟲:
(1)將25~50克花椒,分成4~6份,分裝于小紗布袋中,放在米桶或米缸中間和四個角上,米就不會生蛀蟲了。另外也可將裝大米的口袋用煮花椒的水浸透,晾干后將大米重新裝入袋中,另用紗布包幾包花椒,分放在米袋的上、中、底部,扎緊袋口,將米袋放在陰涼通風處,也可防止大米生蟲。這兩種方法的原理是一樣的:花椒是一種自然抗氧化物,具有特殊的香味,可驅蟲。
(2)在米缸底部放些生石灰或草木灰,上鋪塑料布,再倒入大米。或者在大米里放進一些大蒜瓣,這樣可有效防止生蟲。
(3)將大米放入干凈的容器內,用酒瓶裝50~100毫升白酒,開口埋入米中,瓶口略高出米面,將容器密封,可防止大米生蟲。注意大米的貯藏時間不能晚于春末夏初,容器口一定要封嚴。
(4)用細鐵絲把甲魚殼中的骨髓捅出,再用熱水洗凈,曬干后置于米缸中,可防蛀蟲和飛蛾。
(5)將大米在陰涼通風處攤開晾吹干透,然后裝入透氣性較小的食品袋內,扎緊袋口,放在干燥處,注意避免陽光暴曬,這樣大米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6)將大米和海帶以100∶1的比例混裝,經10天左右取出海帶晾干,然后再放回米中,這樣反復幾次后即可防止米霉變和生蟲。因為干海帶具有很強的吸濕能力,并具有殺蟲和抑制霉菌的作用。
如何讓綠豆遠離小飛蟲
綠豆如果保存不當,會生出很多小飛蟲,而被蟲蛀過的那些綠豆就成了一個個空殼,不能再食用了。
所以,你不要等綠豆中的小飛蟲生出來之后再采取措施,而是在綠豆剛剛買來時就把它放到開水中浸泡十分鐘;然后撈出放在通風的地方曬干;最后把已經曬干的綠豆全部裝入干燥的空罐頭瓶中,將瓶蓋擰緊。這樣保存的綠豆一兩年都不會生蟲。
另外一種辦法:把新買來的綠豆以兩斤為單位分別裝入塑料袋中,將干辣椒剪碎同樣裝入袋中,然后把塑料袋密封放到干燥、通風的地方。這種方法能起到防潮、防霉、防蟲的作用,可使綠豆保持1年不壞。

◎綠豆剛買回來時,應把它放到開水中浸泡十分鐘,然后撈出曬干貯存。
此外,將兩三瓣大蒜放入裝蠶豆或赤豆的容器或口袋中,可使其2~3年不被蟲蛀。
豆腐怎樣保存不易變質
豆腐很容易變質,即使是放在冰箱里,最多也只能存上兩三天,而且已經不新鮮。要解決豆腐存放的問題,可以先把豆腐放在鹽水中煮開,放涼后連水一起放在保鮮盒內再放進冰箱,這樣至少可以存放一個星期。
另外,家里如果有泡菜,還可將豆腐放在泡菜水里,這樣保存的豆腐四五個月都不會壞,而且還很新鮮。

◎先把豆腐放在鹽水中煮開,放涼后連水一起放在保鮮盒內再放進冰箱,至少可以存放一周。
如何讓魚存活得更長
買回來的活魚如果不想及時烹調,怎樣保存才能讓魚存活的時間更長呢?
(1)用浸濕的薄紙片蒙住魚的眼睛,可使買回的活魚多活三四個小時。因為,魚的視神經里面有一條線狀組織,一旦離水,該線狀組織便會斷裂,魚即死亡。用濕紙蒙住魚的雙眼,可延緩這條線狀組織的斷裂時間,從而延長魚的存活時間。這種辦法適用于短期存放。
(2)如想將魚存放的時間更長些,可往魚嘴里灌3~4滴白酒,然后盛進透氣的水缸里放在陰涼處,這樣可提高魚的防腐能力。而且每天要換水一次。這樣保存的魚至少可存活1個月左右。

◎讓魚存活得更長的方法:①用浸濕的薄紙片蒙住魚的眼睛;②往魚嘴里灌3~4滴白酒。
如何延長螃蟹的“壽命”
你買回螃蟹的第一步應該是先將那些已經死掉的螃蟹排出來,這樣才能進一步保存那些活的。用鹽水浸泡可以讓螃蟹比正常情況下多活兩三天,還能讓螃蟹把腹中的泥沙吐干凈。另外,你還可以在冰箱冷藏室最下面一層的盒子底部均勻地撒上一層芝麻,然后把活著的螃蟹直接放進這個盒子里養。冰箱內部低溫的環境比較適合螃蟹生存,所以這種方法可以讓螃蟹存活較長時間。

◎延長螃蟹的存活時間的方法:①用鹽水浸泡;②在冰箱冷藏室最下面一層的盒子底部均勻地撒上一層芝麻,再把螃蟹直接放進盒子里養。
面包不宜放在冰箱里
新鮮的面包買回家后該放在哪兒?很多人的答案是冰箱里。但最近有研究表明,放在冰箱里的面包更容易變干、變硬、掉渣兒,不如常溫下儲存營養和口感更好。面包之所以會發干、發硬、掉渣兒,是因為里面的淀粉發生了老化。面包制作過程中,淀粉會吸水膨脹;焙烤時,淀粉會糊化,結構發生改變,從而使面包變得松軟、有彈性;儲藏時淀粉的體積不斷縮小,里面的氣體逸出,使面包變硬、變干,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老化。
導致面包老化的因素很多,溫度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它會直接影響面包的硬化速度。研究表明,在較低溫度下保存時,面包的硬化速度快;在較高溫度下保存,面包的硬化速度慢;超過35℃,則會影響面包的顏色及香味。所以,21℃~35℃是最適合面包的保存溫度,而冰箱的冷藏室溫度大約為2℃~6℃,會加速面包的老化。
一種面包到底適合在常溫下還是低溫下保存,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一是面包中是否添加了防霉劑,所使用的包裝材料防水性好不好,如果這兩點都符合,就可以放在常溫下保存,不易變質;二是面包含糖和油脂多不多,如果是鮮奶面包或帶有肉類、蛋類等餡料的面包,最好放在冰箱里保存,否則就容易變質。

◎面包放在冰箱里會使淀粉老化,從而使面包發干、發硬、掉渣兒。
新茶貯存有訣竅
溫度、濕度、異味、光線、空氣和微生物等都會造成茶葉色澤、香氣的流失。所以,即使再好的茶葉如果保存不當也會變味,這里有一些儲存新茶的訣竅可供你參考。
(1)將干燥、封閉的陶瓷壇放置在陰涼處,把茶葉用薄牛皮紙包好,扎緊,分層環排于壇內,再把石灰袋放于茶包中間,最后密封壇口。石灰袋最好每隔1~2個月換一次,這樣可使茶葉久存而不變質。
(2)取1公斤木炭裝入小布袋內,放入瓦壇或小口鐵箱的底部,然后將包好的茶葉分層排列其上,再密封壇口,裝木炭的布袋應每月換一次。
(3)將茶葉裝進干燥的暖水瓶中,將暖水瓶用白蠟封口并裹上膠布。
(4)將除氧劑固定在厚塑料袋的一個角上,然后將茶葉袋封好,效果也不錯。
(5)將新茶裝進鐵或木制的茶罐中,用膠布密封罐口放在冰箱內,溫度保持在5℃長期冷藏。

◎新茶貯存要掌握訣竅,因為溫度、濕度、異味、光線、空氣和微生物等都會造成茶葉色澤、香氣的流失。
讓葡萄酒更香醇的保存秘籍
葡萄酒保存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溫度、濕度、光線和振動。
葡萄酒的最佳保存溫度應該在恒溫13℃左右。如果溫度不穩定會對酒的品質產生影響。溫度過高會使酒的風味變得比較粗糙,還可能因過分氧化使酒變質。
保存葡萄酒的濕度應在60%~70%。濕度太低,軟木塞會變得干燥,影響密封效果,使更多的空氣與酒接觸,加速酒的氧化,導致酒品質下降。而濕度過高會導致軟木塞發霉,同樣會破壞酒的品質。
保存葡萄酒一定要在避光的地方。因為光線中的紫外線對酒的損害很大,也會加速葡萄酒的氧化過程。
保存葡萄酒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不要經常搬動。因為葡萄酒的變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振動會讓葡萄酒失去了細膩的口感,變得粗糙。
另外,葡萄酒瓶的擺放也有講究。對于需要儲存較長時間的葡萄酒,不應采取瓶口向下的擺放方法。
因為葡萄酒存放時間長了會有沉淀,如果瓶口向下傾斜,沉淀就會聚集在瓶口處,時間長了會粘在那里,倒酒的時候,會連沉淀一起倒入酒杯,影響酒的口感。而平放或者瓶口向上15度,沉淀就會聚集在瓶子底部。
如果是已開瓶而未喝完的葡萄酒,應先將酒瓶中的空氣抽光,再塞上瓶塞,這樣可以保存一周。

◎葡萄酒宜豎放或平放,倒放會使沉淀物聚集在瓶口,影響酒的口感。
啤酒存放要防凍
(1)夏天人們經常喜歡喝冰鎮的啤酒,但是啤酒并不喜低溫,啤酒過冬時也怕凍。所以,無論是瓶裝、聽裝還是散裝啤酒,在冬季的保存溫度都不得低于零下1.5℃。因為一般啤酒的糖度在12度,酒精度只有3~4度左右,長時間保存在低溫下的啤酒也會結冰,影響酒的風味和質量,也會降低啤酒的營養價值。
(2)桶裝鮮啤酒不宜超過5天,瓶裝鮮啤酒不宜超過15天,熟啤酒不宜超過45天。
(3)啤酒對光敏感,不要日曬,以防啤酒中的酵母菌受熱導致啤酒變混濁和有沉淀。
(4)油是啤酒的大敵,啤酒應保持清潔,勿沾染油跡,因為油跡可使啤酒花過快消失。
(5)飲剩的啤酒應密封,以防二氧化碳消失,影響啤酒中的酒精成分及濃度。
另外,開蓋的啤酒如果一時喝不完,應在啤酒開蓋后的幾分鐘內,及時用干凈的醫用葡萄糖瓶塞將啤酒瓶口蓋好。這樣啤酒內的二氧化碳才不會消失,再喝時仍能保持新鮮的口味。
食用油貯存不要超過一年
食用植物油,簡稱食用油。它包括菜子油、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等。因在貯存過程中食用油容易發生酸化,其酸化程度與貯存時間有關,貯存時間越長,酸化就越嚴重。食用油在貯存時還可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并逐漸失去食用油特有的香味而變得酸澀。人若食用了貯存過久的食用油,常會出現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所以食用油不可貯存過久。
那么,食用油貯存多長時間比較合適呢?研究表明,貯存一年以內的食用植物油一般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對人體無害,而超過一年者,則多不符合國家衛生標準。故食用油貯存期應以一年為限。
食用油儲存時間過長會出現異味,所以當你買回花生油或者大豆油以后,可將油入鍋加熱,然后放入少許花椒、茴香。待油冷卻后,倒進搪瓷或陶瓷容器中存放,不但久不變質,味道也特別香。如果是豬油,熬好后應加進一點白糖或食鹽攪拌,然后密封。
保存香油時,可以將其倒入一小口玻璃瓶內,加入適量精鹽,然后塞緊瓶口不斷搖動,使食鹽溶化。最后把香油放在暗處沉淀3日左右,裝進棕色玻璃瓶中,擰緊瓶蓋,置于避光處,隨吃隨取。為保證香油的風味,裝油的瓶子切勿用橡皮塞。

◎在貯存過程中食用油容易發生酸化,還可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所以貯存時間不要超過一年。
好廚具幫你減少營養的流失
烹飪離不開廚具,而要在烹飪中減少營養的流失,離不開好廚具。
1 鐵鍋
鐵鍋是所有烹飪廚具中出現幾率最高的。經常用鐵鍋炒菜,對人體攝取鐵質、預防缺鐵性貧血有益處。另外,用鐵鍋烹飪蔬菜還可減少蔬菜中維生素C的損失。
2 鋁鍋
有一段時間,許多人都以鋁鍋烹飪,這也不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鋁鍋烹飪更能保留食物中的維生素。但鋁鍋也會溶出鋁元素,對健康不利。
3 微波爐
微波爐的出現是生活節奏加快的產物,它憑借方便、快捷、衛生等特點,逐漸進入萬千家庭。與傳統烹調方法相比,微波烹飪所造成的B族維生素的損失小,如豌豆中維生素B1損失為20.2%、維生素B2損失為40.8%。此外,用微波爐煮蔬菜,對其中維生素C、β-胡蘿卜素的影響較大,不過與傳統烹調方法相比較,損失雖然較多,但不是很顯著。而且,不同功率的微波強度對維生素的影響差異并不大。
4 銅鍋
銅素有“維生素敵人”之稱,這是因為用銅鍋炒菜會使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B1和葉酸分解,從而降低食物的營養。用銅鍋烹調的食物,維生素損失在29%~81.1%之間。另外,用銅做炊具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它很容易產生有毒的銹—銅綠。
5 高壓鍋
在做燉菜時,許多人會用到高壓鍋,以為這樣烹飪營養流失最少。其實不然,高壓鍋容易破壞食物中的維生素B1、維生素B6和維生素C,造成維生素的大量流失。選對烹飪的廚具,也能增加維生素的補充。幾項比較,還是鐵鍋烹飪是最健康的烹飪廚具。
用塑料容器存放食用油的方法不可取
盛裝食物的塑料容器一般都是用無毒塑料制成的。說它無毒是因為這些塑料中加入的添加劑種類較少,而這些添加劑比如增塑劑等或多或少都對人體健康不利。由于一些添加劑本身是低分子量的有機物,用塑料制品長期存放食用油,有可能使這些物質在塑料制品的表面與油類相互作用,產生有害物質,造成食用油的化學污染,給人體帶來危害。所以,塑料等容器是不能長時間貯存食用油的。
貯存油脂最好使用密封而且不會與油脂起化學作用的容器,陶瓷容器符合這一要求;其次是搪瓷容器。玻璃容器雖然易密封,而且不會與油脂發生化學反應,但它能透過一定數量的紫外線,油脂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加速氧化酸敗,所以玻璃容器不是貯存食用油的理想容器。

◎用塑料制品長期存放食用油,有可能使某些添加劑在塑料制品的表面與油類相互作用,產生有害物質,造成食用油的化學污染,給人體帶來危害。
油瓶別放在灶臺上
為圖方便,很多人都習慣把油瓶放在灶臺邊上,這樣炒菜時順手就能拿到。但這么做,卻容易使食用油變質。
食用油在陽光、氧氣、水分等的作用下會分解成甘油二酯、甘油一酯及相關的脂肪酸,這個過程也稱為油脂的酸敗。灶臺旁的溫度高,如果長期把油瓶放在那里,煙熏火燎的高溫環境會加速食用油的酸敗進程,使油脂的品質下降。
長期食用這樣的油,人體需要的營養得不到補充,有害物質會大量蓄積,出現“蓄積中毒效應”。油脂酸敗產物對人體多種酶有損害作用,會影響正常代謝,甚至可能導致肝臟腫大和生長發育障礙等。所以,最好把油瓶放在遠離灶臺的地方。同樣的道理,油瓶長期受陽光直射也容易出問題。

◎長期把油瓶放在灶臺旁,會加速食用油的酸敗進程,使油脂的品質下降,損害身體健康。
剩菜回鍋小心中毒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剩下的飯菜再加熱食用,以為這樣就可以防止飯菜腐敗。其實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
在一般情況下,通過100℃的高溫加熱,幾分鐘即可殺滅某些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但是對于食物中細菌釋放的化學性毒素來說,加熱也無能為力,有時反而還會使其濃度增大。在各種綠葉蔬菜中都含有不同量的硝酸鹽。硝酸鹽是無毒的,但蔬菜在采摘、運輸、存放、烹飪過程中,硝酸鹽會被細菌還原成有毒的亞硝酸鹽。尤其是過夜的剩菜,經過一夜的鹽漬,亞硝酸鹽的含量會更高。而亞硝酸鹽經加熱后,毒性會增強,嚴重的還可導致食物中毒,甚至死亡。另外,像發芽的土豆中含有的龍葵素、霉變的花生中所含的黃曲霉素等,都是加熱無法破壞掉的。因此,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剩菜只要熱熱就行了,最好還是吃多少做多少。
醬油巧儲存,營養不降低
醬油只要保存合理,不但營養價值不會降低,還能保障其使用時間,下面的方法不妨試試。
(1)要想使醬油的保質期長一點,可用紗布做成小袋,裝一些芥子,浸入醬油中,這樣就能延長醬油的保質期。
(2)先將醬油煮沸,冷卻后裝入容器內,再加一點鹽,醬油就不容易發霉了。
(3)在醬油里放幾枚尖辣椒,可以防止醬油發霉。
(4)在醬油里滴幾滴麻油(菜子油、花生油都可以),油浮在醬油上面,隔絕了空氣,可以有效防止醬油發霉。
(5)在醬油里放兩大段蔥,也可以防止醬油發霉。
給剩菜覆上保鮮膜

◎正確使用保鮮膜可以有效減緩食物中維生素的流失。
使維生素保鮮的除了冰箱這個大物件,還有保鮮膜這個小物件。小物件也有小物件的保鮮價值,能有效減緩食物中維生素的流失。但是,也要注意保鮮膜的保鮮技巧,若使用錯誤,不僅起不到保鮮的作用,反而會增加維生素的流失。那么,保鮮膜到底怎樣使用才能發揮其保鮮功效呢?
1 食物冷卻后再覆蓋保鮮膜
用保鮮膜來給飯菜保鮮,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這只適用于飯菜冷卻之后。如果你急匆匆地給熱菜覆蓋保護膜,使得熱量不易散發,反而會增加維生素C的流失,應等到飯菜完全冷卻后再蓋保鮮膜,這樣才能起到保護維生素C的作用。
2 并非所有菜都能用保鮮膜保鮮
保鮮膜也會“挑菜”。比較而言,韭黃、萵苣葉較容易保質,而黃瓜、蘿卜等則不宜久留。即使給黃瓜、蘿卜覆蓋上保鮮膜,也起不到保鮮功效。
3 不可過于依賴保鮮膜保鮮
別以為加了保鮮膜,菜中的維生素就不會流失了。保鮮膜保住的只是部分維生素,還是盡快把這些飯菜中的維生素裝進自己的肚子才可靠。
4 保鮮膜盡量不與食物直接接觸
別以為保鮮膜有保鮮的作用,就可以讓它和食物親密接觸了。保鮮膜也是來自乙烯母料,若保鮮帶來了毒素,還不如不用保鮮膜。尤其是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時,更不要使用保鮮膜直接接觸食物,這樣容易因高溫使保鮮膜黏附在食物上。
當家里有了剩飯剩菜,別忘了給它們覆蓋一層保鮮膜,降低飯菜中維生素的流失,但是千萬不能帶著保鮮膜加熱食物。
從營養的角度審視日常烹調方法
喜歡下廚房并沒有錯,可是如果不知道烹調中的禁忌,那可就賠上時間又折了營養。在炒、燉、煮、蒸、燜、炸中,到底哪一種方法能讓你輕輕松松地吃出營養來?一起來學幾招吧,讓你操起鍋碗瓢勺就能享受到做家庭營養師的成就感。

◎日常烹調方法有煮、蒸、炸、炒、燉、煎、燜、烤、爆、鹵,需要掌握烹調技巧才能留住食物的營養成分。
1 煮
煮是將食物置于水或高湯中,鍋加蓋與否均可,溫度至100℃。它對糖類及蛋白質起部分水解作用,對脂肪則無顯著影響,對消化有幫助。但水煮往往會使水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等)及礦物質(鈣、磷等)流失,一般來說,蔬菜如果用煮的方法會破壞掉其中的大量維生素。
2 蒸
蒸是將食物放進蒸鍋內的箅子上(鍋內加一些水),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烹調。它對食物營養素的影響同煮相似,部分B族維生素、維生素C受破壞,但礦物質和無機鹽等不因蒸汽而損失。
3 炸
炸是將食物放進180℃~200℃的油鍋中,至食物成熟所要達到的溫度。炸使營養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如蛋白質可因高溫炸焦而嚴重變性,營養價值下降;脂肪也因炸破壞其營養成分,甚至妨礙維生素A的吸收。因此可在食物表層加上保護層,如裹上面粉、蘸蛋液、拍面包糠等,這樣可減少營養素的破壞。
4 炒
炒有多種方法,如在肉類中加上保護層,營養成分不會損失太多。但若在蔬菜類中用炒的方法,維生素C損失較大,蛋白質受熱嚴重變性,影響消化吸收率。我國傳統的旺火急炒可以減少營養素的損失。
5 燉
燉是食物在水或湯汁中進行一定時間的烹制,使食物變得質軟、可口。在燉的過程中,可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能溶于湯內,僅有部分維生素受到破壞。
6 煎
用油量大,溫度也高,對維生素不利,但其他營養素損失不大。要很好地掌握火候和時間,以免食物被煎煳而導致營養素流失。
7 燜
燜的時間長短與營養素損失之間有很大的關系。若時間長,則B族維生素、維生素C損失大;時間短,B族維生素損失較少。食物燜后消化吸收率有所提高。
8 烤
烤分明火、暗火。明火是用火直接烤原料,如烤鴨,它使維生素受到相當大的損失,脂肪也損失嚴重。
9 爆
在這個烹調方法中,動作快速,旺火熱油,原料一般經雞蛋液或淀粉上漿拌勻,下油鍋劃散成熟,然后瀝去油再加調料,快速翻炒。因為有保護層,營養素不易損失。
10 鹵
鹵可使食物中的維生素C和礦物質部分溶于鹵汁中,營養成分部分遭受損失,水溶性蛋白質也跑到鹵汁中,脂肪也會減少一部分。
不銹鋼餐具要慎用
現在,不銹鋼餐具越來越多地進入尋常百姓家。不銹鋼是由鐵鉻合金再摻入其他一些微量元素而制成的。由于其金屬性能良好,并且比其他金屬耐銹蝕,制成的器皿美觀耐用,所以備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但是,如果使用者缺乏有關方面的使用知識,使用不當,不銹鋼中的微量金屬元素同樣會在人體中慢慢累積,當達到某一限度時,就會危害人體健康。所以使用不銹鋼廚具、餐具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用不銹鋼器皿煎熬中藥,因為中藥中含有很多生物堿、有機酸等成分,特別是在加熱條件下,很難避免不與之發生化學反應,而使藥物失效,甚至生成某些毒性更大的化合物。
(2)切勿用強堿性或強氧化性的化學藥劑如蘇打、漂白粉、次氯酸鈉等進行洗滌。因為這些物質都是電解質,同樣會與不銹鋼起化學反應。
(3)不可長時間盛放鹽、醬油、菜湯等,因為這些食品中含有許多電解質,如果長時間盛放,不銹鋼同樣會像其他金屬一樣,與這些電解質起電化學反應,使有毒金屬元素被溶解出來。
(4)茶水不要長時間放在不銹鋼的杯子里,因為堿性的茶遇到杯子里的鉻往往會“一拍即合”,形成有毒的氧化物,會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
減少主食類食品營養損失的烹調技巧
糧食類原料在蒸煮時,因烹調方法不同,營養素損失的多少也不一樣。如撈飯就是一種很不科學的烹調方法,因為米湯中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無機鹽、蛋白質和糖類,撈飯會損失大量的維生素和煙酸,所以應該用燜或煮的方法做米飯。若吃撈飯,米湯不應棄掉;熬粥時要蓋上鍋蓋,開鍋后改用小火,以免水溶性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素隨水蒸氣揮發。
面條、水餃的湯汁應設法利用,以減少營養素的損失。
發酵時,由于加堿而破壞了面團中的大量維生素,所以,要盡量使用優質鮮酵母發酵面團。微生物發酵面團使酵母菌大量繁殖,導致B族維生素的含量增加,同時可分解面團中所含的植酸鹽絡合物,有利于人體對無機鹽如鈣、鐵的吸收。在以玉米為主食的地區,在食用前,如適量加些堿,可以提高維生素的利用率。

◎糧食類原料在蒸煮時,要掌握正確的烹調方法,減少營養素的損失。
盡量不使用鋁或鋁合金餐具
鋁鍋、鋁制餐具是家庭中常見的廚房用具。但對于老年人來講,不宜常用鋁制品餐具。
鋁可使腦內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5-羥色胺的含量明顯降低,并使神經遞質傳導阻滯,因而引起腦功能衰退,導致老年癡呆癥。老年人腸壁屏障功能降低,吸收量大為增加;老年人的腎功能減退,排泄又大為減少;再加上老年人機體衰老后,大腦防御能力減退,尤其是人血腦屏障失調時,鋁很容易進入腦神經細胞內,對腦神經造成傷害。
因此,老年人應盡量不使用鋁或鋁合金餐具,特別不要用鋁制餐具長時間存放咸、酸、堿性食物及菜肴,以減少鋁元素的攝入。

◎老年人不宜常用鋁制品餐具,因為鋁可使腦內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5-羥色胺的含量明顯降低,并使神經遞質傳導阻滯,因而引起腦功能衰退,導致老年癡呆癥。
煮飯忌用生冷水
蒸飯、煮飯都是淘米后放冷水再燒開,這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但事實上,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將水燒開,用開水來煮飯。那么,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呢?
(1)開水煮飯可以縮短蒸煮時間,保護米中的維生素。由于淀粉顆粒不溶于冷水,只有水溫在60℃以上,淀粉才會吸收水分膨脹、破裂,變成糊狀。
大米含有大量淀粉,用開水煮飯時,溫度約為100℃(水的沸點),這樣的溫度能使米飯快速熟透,縮短煮飯時間,防止米中的維生素因長時間高溫加熱而遭到破壞。
(2)將水燒開可使其中的氯氣揮發,避免破壞維生素B1。維生素B1是大米中最重要的營養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調節體內糖類的代謝,如果缺乏它,神經系統會受到影響,容易產生疲勞、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肌肉酸痛、腳氣病、水腫、心律不齊、頑固性失眠等癥狀。而我們平時所用的自來水都是經過加氯消毒的,若直接用這種水來煮飯,水中的氯會大量破壞米中的維生素B1。用燒開的水煮飯,氯已經隨水蒸氣揮發了,就大大減少了維生素B1及其他B族維生素的損失。

◎正確的煮飯做法是先將水燒開,用開水來煮飯。這樣可以縮短蒸煮時間,保護米中的維生素;將水燒開可使其中的氯氣揮發,避免破壞維生素B1。
大米淘洗次數愈多,營養損失也愈多
一般做米飯或熬粥時須先淘米,以去除米中的泥沙、稗子、谷殼等雜質。但應注意淘米的方法,否則容易造成營養素的大量損失。因為大米中所含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營養物質大多易溶或可溶于水,通過淘、搓和浸泡,容易導致營養物質大量流失。淘、搓次數愈多,浸泡時間愈長,淘米水溫愈高,營養物質的損失也愈多。據測定,經淘洗的米(2~3次)維生素B1會損失29%~60%,維生素B2和煙酸會損失23%~25%,無機鹽約損失70%,蛋白質損失16%,脂肪損失43%,碳水化合物損失2%。因此,淘米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1)用涼水淘洗,不要用熱水淘洗。
(2)用水量和淘洗次數要盡量減少,以去除泥沙為度。
(3)不要用力搓洗和過度攪拌。
(4)淘米前后均不應浸泡,淘米后如果已經浸泡,應將泡米的水和米一同下鍋煮飯。
煮粥放面堿應慎重
生活中常有些人在煮粥的時候,會抓些堿放在粥里,大食堂的廚師尤其喜歡這樣做,一方面圖熟得快,另一方面加堿后煮出來的粥更加黏稠好吃,口感又好。不過,有些粥可以放面堿,有些粥則是不可以放的,因為面堿可能會破壞粥中的維生素。
1 煮玉米粥+面堿(小蘇打)=更營養
玉米中含有大量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等,是一種很好的粗糧。但玉米會使人體缺乏煙酸,引起癩皮病,如果在玉米粥中加點面堿,可以使玉米中的結合型煙酸變成游離煙酸釋放出來,一般釋放率可達37%~43%,還能保存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但是也要把握好面堿的量。

◎ 玉米粥+面堿釋放出游離煙酸,保存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
2 大米粥、小米粥、豆粥+面堿=大錯特錯
如果你以此類推,在煮大米粥、小米粥和豆粥的時候加面堿,以為這樣營養價值也更高,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樣做會破壞粥中的許多維生素,首當其沖的就是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在我們的飲食中,維生素B1、維生素B2是極易缺乏的,它們在中性和酸性環境中對熱較穩定,而在堿性溶液中對熱極不穩定,如堿性環境加熱,大部分或全部B族維生素都會受到破壞,失去活性。

◎煮大米粥、小米粥和豆粥的時候加面堿,破壞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
一般來說,米面和蔬菜里的許多維生素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喜酸怕堿,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煮稀飯時加堿,會使米中75%的維生素B1被破壞掉。維生素C又名抗壞血酸,蔬菜中的維生素C遇堿更是“大難臨頭”,因酸堿中和而損失掉了。此外,維生素K、泛酸和維生素B12在堿性環境中也不穩定。
煲湯時間越長越沒營養
很多人喜歡小火煲湯,而且一煲就是一整天,認為這樣食物的營養才能充分地溶解到湯里。其實,這一做法并無科學依據。研究證明,煲湯時間適度加長確實有助于營養的釋放,但時間過長就會對營養成分造成一定的破壞了。
一般來說,煲湯的材料以肉類等含蛋白質較高的食物為主。蛋白質的主要成分為氨基酸類,如果加熱時間過長,氨基酸遭到破壞,營養反而降低,同時還會使菜肴失去應有的鮮味。另外,食物中的維生素如果加熱時間過長,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失。尤其是維生素C,遇熱極易被破壞,煮20分鐘后幾乎所剩無幾。所以,長時間煲湯后,雖然看上去湯很濃,其實隨著湯中水分蒸發,也帶走了豐富的營養精華。

◎煲湯時間不宜過長,因為那樣會破壞營養成分。只要食物熟了,湯就好了。
所以煲湯時間不宜過長,只要里面的食物熟了,湯也就好了。也有些食物,煲湯的時間需要更短。比如魚湯,魚肉比較細嫩,只要湯燒到發白就可以了,再繼續燉營養就會被破壞。
有些人喜歡在湯里放人參等滋補藥材,由于參類含有人參皂苷,煮得過久就會分解,失去補益價值,所以這種情況下,煲湯的最佳時間是40分鐘。如果湯里要放蔬菜,必須等湯煲好以后隨放隨吃,以減少維生素損失。
熱水洗豬肉會洗掉營養成分
有些人常把買回來的新鮮豬肉放在熱水中浸洗,認為這樣能洗干凈。其實這樣做,會使豬肉失去不少營養成分。
豬肉的肌肉組織和脂肪組織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豬肉蛋白質,可分為肌溶蛋白和肌凝蛋白兩種。肌溶蛋白的凝固點是15℃~60℃,極易溶于水。當豬肉置于熱水中浸泡的時候,大量的肌溶蛋白就溶于水中而流失。同時,在肌溶蛋白里含有機酸、谷氨酸和谷氨酸鈉鹽等各種成分,這些物質被浸出后,會影響豬肉的味道。因此,豬肉不要用熱水浸泡,而應用干凈的布擦凈,然后用涼水快速沖洗干凈。
豬肉沾上臟物,用清水難以清洗,可用淘米水浸泡數分鐘再洗,臟物即可洗凈。

◎豬肉不要用熱水浸泡,而應用干凈的布擦凈,然后用涼水快速沖洗干凈。
怎么熬肉湯最科學合理
1 熬湯用陳年瓦罐效果最佳
熬湯時,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熱能傳遞給里面的原料,而相對平衡的環境溫度,又有利于水分子與食物的相互滲透,這種相互滲透的時間維持得越長,鮮香成分溢出得越多,熬出的湯的滋味就越鮮醇,原料的質地就越酥爛。
2 火候要適當
熬湯的要訣是:旺火燒沸,小火慢煨。這樣才能讓原料內的蛋白質浸出物等鮮香物質盡可能地溶解出來,使熬出的湯更加鮮醇味美。只有文火才能使營養物質溶出得更多,而且湯色清澈,味道濃醇。
3 配水要合理
水溫的變化、用水量的多少,對湯的營養和風味有著直接的影響。用水量一般是熬湯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而且要使食品與冷水共同受熱。熬湯不宜用熱水,如果一開始就往鍋里倒熱水或者開水,肉的表面突然受到高溫,外層蛋白質就會馬上凝固,使里層蛋白質不能充分溶解到湯里。此外,如果熬湯的中途往鍋里加涼水,蛋白質也不能充分溶解到湯里,湯的味道就不夠鮮美,而且湯色也不夠清澈。
4 熬湯時不宜先放鹽
因為鹽具有滲透作用,會使原料中的水分排出,蛋白質凝固,導致鮮味不足。
切菜應迅速且不宜過碎,減少維生素的損失
切菜時最好是用鋒利的菜刀,因為切割時會損傷蔬菜的組織,維生素A和維生素C均會遭到破壞。蔬菜切得越碎,放置時間越長,維生素損失越多。馬鈴薯泥中只保留9%的維生素B1,維生素C和葉酸的保留率低于50%;馬鈴薯片中維生素B1的保留率為63%,維生素C和葉酸超過50%。加工之后,馬鈴薯絲炒6~8分鐘,維生素C保存率為54%;馬鈴薯塊煮20分鐘,維生素C保存率為71%。這是因為越碎的食物與空氣接觸或受光面積越大,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的損失也就越多。
此外,許多人在做餃子或包子餡時,常把菜汁擠掉,這也擠掉了蔬菜中大部分的維生素。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卻造成了營養的大量流失。我們在烹飪蔬菜時切不可因小失大,過度講求復雜工藝而增加維生素的流失。
花生最好“煮”著吃
花生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卵磷脂、氨基酸、膽堿及油酸、硬脂酸、棕櫚酸等。花生的產熱量大大高于肉類,比牛奶高1倍,比雞蛋高4倍。
花生的吃法也是多種多樣,可生食,可油炸、炒、煮,在諸多吃法中,以水煮為最佳。用油煎、炸或用火直接爆炒,對花生中富含的維生素以及其他營養成分破壞很大。另外,花生本身含有大量植物油,遇高熱蒸制,會使花生甘平之性變為燥熱之性,多食、久食或體虛火旺者食之,極易上火。水煮花生保留了花生中原有的植物活性化合物,如植物固醇、皂角苷、白藜蘆醇、抗氧化劑等,對防止營養不良,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具有顯著作用。尤其是β-谷固醇有預防大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心血管病的作用。此外,其中的白藜蘆醇具有很強的生物活性,不僅能抵御癌癥,還能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心肌梗死與腦梗塞。花生集營養、保健和防病功能于一身,對平衡膳食、改善中國居民的營養與健康狀況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煮花生保留了花生中原有的植物活性化合物,對防止營養不良,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具有顯著作用。
炒豆芽加醋好處多
在有益壽延年功效的食品中,排第一位的就是豆芽。因為豆芽中含有大量的抗酸性物質,具有很好的抗老化功能,能起到有效的排毒作用。為了使豆芽在烹飪中營養不流失,最好放點醋。
(1)豆芽中富含蛋白質,炒豆芽放醋,能夠使蛋白質更快、更容易溶解,使豆芽中的蛋白質更易被人體吸收。
(2)醋還能夠很好地去除豆芽中的豆腥味和澀味,同時又能保持豆芽的爽脆和鮮嫩。
(3)避免維生素C的流失。因為豆芽里含有的水溶性維生素比較多,特別是維生素C,它一怕熱,二怕堿,還容易被氧化。所以,在烹調過程中,如果放一些醋,就可使維生素C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流失,而且還不易被氧化。
此外,豆芽在烹飪時,油鹽不宜過多。要盡量保持其清淡的口味和爽口的特點,并且下鍋后要急速快炒,才能保存水分及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口感才好。

◎炒豆芽時加醋,可以使豆芽在烹飪中營養不流失。
綠葉蔬菜忌燜煮
綠葉蔬菜質地鮮嫩,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但在烹制時,如果不懂得烹調方法,隨意加蓋燜煮,會使蔬菜喪失許多養分,甚至人在食用后引起中毒。

◎綠葉蔬菜不宜加蓋燜煮,不僅會變黃,還會使養分流失,甚至會引起中毒。
因為綠葉蔬菜都含有不同量的硝酸鹽,烹調時如燜煮時間過長,硝酸鹽就會還原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一旦進入人的血液,就會與低鐵血紅蛋白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生成高鐵血紅蛋白,使血液失去運送氧氣的能力。這時,人體組織就會缺氧,產生“窒息”,嚴重者可引起死亡。
正確的做法是:旺火熱油,急煸速炒。即先將炒鍋燒熱,放油燒至冒煙,迅速將切好的菜放入,旺火煸炒幾分鐘后,加鹽、味精,炒透出鍋,其色澤碧綠,脆嫩爽口。做湯菜時,可先將湯燒開,之后再放綠葉菜,切不可加蓋,至湯重滾、菜轉深綠色時即倒出。
茶水煮飯可防四種病
茶水煮飯有去膩、潔口、化食和防治疾病的好處。據營養學家研究,常吃茶水煮的米飯,可以防治四種疾病。
1 防治心血管疾病
科學實驗證明,茶多酚可以增強微血管的韌性,防止微血管壁破裂出血。而且,茶多酚可降低血膽固醇,抑制動脈硬化。
2 預防中風
腦中風的原因之一,是人體內生成過氧化脂質,從而使血管壁失去了彈性,而茶水中的單寧酸,正好有抑制過氧化脂質生成的作用,能有效地預防中風。
3 具有防癌作用
茶多酚可以抑制亞硝胺在人體內的合成,從而達到防治消化道腫瘤的目的。
4 預防牙齒疾病
茶葉所含氟化物,是牙本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如能不斷地有少量氟浸入牙組織,便能增強牙齒的堅韌性和抗酸能力,防止齲齒發生。
飛火炒菜有害健康
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景象:廚師在用旺火爆炒一些菜肴時,原料剛放入鍋內,鍋的邊沿立刻會躥出許多火苗,或者在旺火中顛鍋、翻炒時,鍋沿也會冒出火苗。廚師把這種現象稱為“飛火”。發生飛火時,廚師大多仍然烹調不止,許多人都把這種飛火烹調當作一種高超的技藝來欣賞。實際上,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這種飛火烹調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
飛火是由兩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當菜肴原料剛下鍋或者是顛鍋翻炒時,有少量的油脂沾在鍋沿上,遇到爐內升騰的旺火被引燃;另一個原因是原料進入高溫油鍋后,原料外表所帶的水分經高溫油的作用迅速汽化,形成一定數量的水蒸氣蒸發出來,這時有少量的油脂以微粒形式與水蒸氣一同向外逸出,遇爐內明火產生飛火。由飛火烹制的菜肴常常有一些油脂燃燒后產生的焦味。這種燃燒后的殘留物被人吃了以后,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還可能引起癌變等。飛火越嚴重,產生的殘留物就越多,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越大。
故專家告誡:在日常烹調中,別用飛火烹調。正確的做法是勿將油脂過度加熱,如果在烹飪中出現飛火現象,應立即將鍋迅速撤離火源,蓋上鍋蓋,使之與空氣隔絕,將飛火熄滅,以防食物燒焦,危害健康。

◎由飛火烹制的菜肴常常有一些油脂燃燒后產生的焦味。這種燃燒后的殘留物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還可能引起癌變等。
每炒一道菜,請刷一次鍋
烹調菜肴后,在鍋底上有一層黃棕色或黑褐色的黏滯物,如果不及時刷鍋就炒第二道菜,那么不僅容易粘鍋底,出現“焦味”,而且對人體健康有潛在的隱患。
菜肴大多是含碳有機物,其熱解后會轉化為強致癌物苯并芘。科學研究證實,包括脂肪、蛋白質在內的含碳有機物轉化為苯并芘的最低生成溫度為350℃~400℃,最佳生成溫度約600℃~900℃。據測定,擱在爐火上無菜肴的鍋底溫度能達400℃以上。這就是說,鍋底上的殘留物質很容易轉化為苯并芘。鍋底的黏滯物繼續加熱,其中的苯并芘的含量比任何煙火熏烤的食物都高。尤其是烹調魚、肉之類的富含蛋白質、脂肪的菜肴時,鍋底殘留物中的苯并芘的濃度更高。如果不洗鍋繼續烹調菜肴,苯并芘就會混入食物中。不僅如此,魚、肉等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如被燒焦,還會產生一種強度超過黃曲霉素的致癌物。
為了防止致癌物對人體的危害,應“炒一道菜,刷一次鍋”,并徹底清除鍋底的殘留物。
醋、淀粉有助減少維生素流失
做菜的時候,人們常常放點醋提味,有些菜還用淀粉勾芡,這樣做出來的菜不僅美味可口,還能更好地保留食物中的維生素。醋和淀粉到底和食物中的維生素有怎樣的關聯呢?
1 醋與維生素C
做菜時加點醋能減少食物中維生素C的損失。這是因為維生素C是一種還原性物質,在堿性或者中性環境中很容易被氧化,而在酸性環境中是比較穩定的,加醋正是為了營造酸性環境,減緩維生素C的氧化過程。同時,加醋還利于人體對維生素C的吸收。但是,加醋只適合非綠色蔬菜,給綠色蔬菜加醋反而破壞了蔬菜的營養。

◎做菜時加醋能減少食物中維生素C的損失,加淀粉可以補充維生素B12和保護維生素C。
2 淀粉與維生素B12
用淀粉勾芡是中國烹飪的一個重要特征。烹飪時用淀粉勾芡,能增加食物的鮮嫩感。更重要的是,勾芡還能起到保護維生素C的作用,這是因為淀粉中含有一種叫做還原性谷胱甘肽的物質,對維生素C有保護作用。此外,藕粉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2,比普通的馬鈴薯、白薯、綠豆淀粉中的含量都高得多。當使用這種淀粉時,可以達到補充維生素B12和保護維生素C的雙重效果。它還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和鈣、鈉、鎂等礦物質,對人體健康大有好處。
烹飪的時候適當添加醋和淀粉,不僅能減少蔬菜中維生素的流失,還能促進人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