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心理學
- 馬叢 陳玉瀟
- 8字
- 2019-01-02 15:24:29
第六章
人格心理學
人格的特質
——高爾頓·烏伊拉德·奧爾波特(1897~1967)
1897年11月11日,高爾頓·烏伊拉德·奧爾波特出生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蒙特蘇馬,父親是一名醫生,哥哥F·奧爾波特是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1922年,奧爾波特從哈佛大學畢業并榮獲博士學位。隨后他又進入柏林大學、漢堡大學、劍橋大學學習。1924年,奧爾波特返回美國,并在哈佛大學執教。1939年,奧爾波特被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4年,美國心理學會授予奧爾波特“杰出科學貢獻獎”。1967年,奧爾波特病逝于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市。
人格特質是奧爾波特一生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了“特質論”。在他看來,要想研究個體的獨特性,是不能用個體和個體間的普遍特質來比較的,這是因為從普通特質上來看,個體間的差異是極為微小的,應該要選擇比較核心且重要的特質來比較。
奧爾波特認為,人格的基礎就是特質,是在生理特征上所生成的一些性格特征,是構建心理組織的基本單位。人格特質可以分為兩類——共同特質、個人特質。共同特質指的是人類所共通的特質,是人類共有的。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擁有這些特質的多少和強弱。所謂“個人特質”,就是指自己獨有的、與他人不同的,是能夠代表個人獨特行為和觀念的特質。
在奧爾波特看來,個人特質其實就是一種組織結構,特質不同,在人體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也不一樣,與其他特質間的關系也不相同。因此,奧爾波特將個人特質劃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個人特質主要指的是一個人獨特的特點和人格,是最具有代表性質的,被稱為“首要特質”。首要特質在個人特質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起到主導作用,關乎到一個人行為的方方面面。比如,馬丁·路德·金的首要特質是愛好和平。
第二,個人特質的核心部分,也被稱為“中心特質”。如,亞伯拉罕·林肯的中心特質是誠實。

▲奧爾波特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杰出科學貢獻獎。
第三,一個人特殊的偏好和反應,被稱為“次要特質”,比如喜歡某一種顏色、喜歡在空閑的時候打掃衛生、喜歡在洗澡的時候播放音樂等,這都是一個人獨特的部分,是一個人的愛好。如,麥當娜的次要特質則是時尚多變。

▲名人的特質
通過觀察名人的一些行為,我們可以推斷出他們所具有的特質。例如,人們也許會認為馬丁·路德·金具有和平抵抗不公的主要特質;誠實是亞伯拉罕·林肯的中心特質;麥當娜對于多變的時尚偏好則是她的一種次要特質。
個體不同,其特質層次顯現也各有不同。比如,一個人的首要特質可能會是另一個人的中心特質,而一個人的中心特質也有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次要特質。一般情況下,人們在描述一個人的性格特征時,通常會選用其“中心特質”進行說明。
關于人格發展的階段論。奧爾波特把統一的人格核心稱為自我統一體。自我統一體指的是個人在生長和發展過程中,對于自我意識的體驗,也稱之為自我體驗。根據此,奧爾波特將人格發展的階段分為八個部分:第1年:嬰兒主要通過感知部分,來體驗自身的存在;第2年: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第3年:開始有自尊意識;第4~6年:形成自我意象;第6~12年:理智運用者的自我形成;第12年至青春期:形成自我統一體;成年期:形成認識主體的自我。
心理學小辭典
人格心理學的演變過程:科學心理學創造之前,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提出:人的個性是教育和生活的共同結果,比如有規律的生活會造就比較平衡的性格;而人的第二個個性便是通過教育創造的。古希臘羅馬名醫希波克利特和加倫提出的性格氣質類型說,一直沿用至今。從近代開始,心理學依照哲學認識論的規律,開始研究心理過程,而對于人格的研究涉及很少。到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出版后,現代心理學在行為主義影響下,有走向了生物學化的道路。到了20世紀50年代,行為主義開始蕭條,這種情況才算是有所改變。而在這樣的演變過程中,人格心理學逐漸從心理學內部衍生出來了。
此外,奧爾波特還主張健康成人的人格原則,并提出了“健康人格”的六個特點:
第一,自我擴展的能力。健康人所面臨的社會文化活動范圍是極為廣泛的。
第二,密切的人際交往能力。健康成人能夠和他人進行密切的交流與聯系,有同情心,沒有占有感和嫉妒心,能夠理解不同意見,能夠寬容他人與自己的不同價值觀等。
第三,情緒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認可。健康人在遭遇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沖突時,能夠從容對待,能夠經受得出一切不幸遭遇。此外,健康人的自我形象也是比較積極的。
第四,知覺還有現實性。對待事物的時候,健康人總會從實際情況出發,而非根據自己的幻想和感覺出發。他們能夠明白、理智地對當下局勢做出自己的選擇和判斷。

▲自我體驗
這幅19世紀末期美國的油畫描繪了紐約市一個家庭在他們幽雅的大廳里休息,其中包括祖父、父母和他們的11個孩子。想象一下,畫面中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會在各自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形成怎樣的自我體驗?
第五,表現自我客觀化。健康人能夠非常明白準確地指出自己所擁有的、自己所缺少的等,明白理想中的自我和真實自我的差距。
第六,健康人的人生觀幾乎是一致的。健康人的生活是有目標的,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愿望、宗教信仰等。
奧爾波特是美國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人格特質論,由此人們將其譽為“人格心理學的先驅”。奧爾波特從個體自身行為特點出發來探索人格問題,以此來發展自己的特質理論,在人格研究過程中加入了實際操作,彌補了之前只描述和講解的缺陷。奧爾波特在人格特質研究上,主要采用了客觀觀察法和主觀問卷法等。為了區別人與人之間的人格差異,奧爾波特在一定客觀性的基礎上,直接從數量上了解和研究個體本身的行為特點,對人格的發展和研究造成了很深遠的影響。
“人格自我論”
——卡爾·蘭塞姆·羅杰斯(1902~1987)
1902年1月8日,卡爾·蘭塞姆·羅杰斯出生在美國芝加哥附近的奧克帕克。母親是基督徒,父親是土木工程師。羅杰斯自幼比較聰明,喜歡閱讀,長大后考入威斯康星大學,專修農業、歷史和宗教專業。1922年,北京舉辦了一個國際基督教會議,20歲的羅杰斯也參與其中。正是從這一次會議開始,羅杰斯對自己的宗教信仰產生了懷疑。
兩年后,羅杰斯離開了神學院,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繼續進修。1928年,羅杰斯榮獲碩士學位,三年后獲得博士學位,隨后開始投入兒童研究工作中。

▲羅杰斯
美國心理治療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之一,非指導式咨詢和受輔導者中心治療法的創立者。
離開神學領域后,羅杰斯的時間大都花費在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研究工作上。在此基礎上,羅杰斯提出了“人格自我”理論,并且將這一理論應用到教育和人際關系中。人格自我論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準備階段
羅杰斯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有一位母親曾經找過他,希望能夠在他的幫助下,改掉自己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行為,可惜最后卻以失敗而告終。沒多久,這位母親再次找到羅杰斯,而這一次的治療對象換成了她自己。原來,這位母親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每日爭吵不斷,讓她異常痛苦和惆悵。
這件事情讓羅杰斯意識到,最了解病人痛苦根源和關鍵性問題的人其實是病人本身。由此他得出一個結論,要想讓治療取得最佳的效果,其主要的治療手段就是病人的自我疏導。因為每個人的定向不同,所經歷的事情也不一樣。這也就是“人格自我”論形成的開端,是人格自我論的準備階段。
(2)非指導性治療階段
1940年12月11日,羅杰斯在明尼蘇達大學講完課之后,根據聽講者的反應又得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啟示:治療效果間的轉變并不是一項技術,而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感覺。也就是說,只要給病患提供適合的環境,病人就可以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想來,羅杰斯便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轉向患者個人。這也標志著羅杰斯“個人中心”理論思想的誕生。
(3)患者中心階段
醫生應該要信任患者,而不是將患者看作一個依附他人的病人。在治療過程中,醫生不僅僅只關注患者的病情,也要了解患者的內心情感世界,而這些都是治療過程中,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基礎。
(4)個人中心階段
個人中心階段將治療對象從病人拓寬到正常人。1960年,羅杰斯的“個人中心”論完成。個人經驗、對機體的評價和感受是理論著重強調的部分。在羅杰斯看來,初期的個體經驗大多都來自自己的主觀覺知,這屬于人的潛能的一部分;第二,人們的經驗主要來自對外界的感知、加工和整合等。羅杰斯認為,我們不能將治療對象僅僅當作是一個學生或者是患者,而是要將其當成一個完整的個人。在治療過程中,羅杰斯還成立了一個交友小組,小組的成員都是患者,目的就是希望患者之間可以自由交流,以此來達到治療的目的。這便是“人格自我論”的成熟階段。
心理學小辭典
羅杰斯提出的幾點關于意義要素的分類:
1.學習具有個人參與的性質,即整個人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2.學習是自發的,即便在其動力或刺激來自外界時,但要求發現、獲得、掌握和領會的感覺是來自內部的;
3.學習是滲透性的,它會使學生的行為、態度乃至個性都會產生變化;
4.學習是由學生自我評價的,因為學生最清楚這種學習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

▲關懷的力量
這幅畫中,塞滿小學生的教室人聲鼎沸,四鄰不安。那位滿臉疲憊的老師雖然對這些無法無天的孩子們無可奈何,但仍是以關懷的態度給予孩子們無限的關愛。這種關懷的力量將對孩子們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上述各階段的研究,羅杰斯發現,人格心理學就要將個人自我潛力的各個條件發展出來,以此讓個體內蘊藏的資源趨向于現實,并且借助這樣的趨向來完善個人。
在羅杰斯看來,在分化和整合的過程中就可以實現自我發展。比如,嬰幼兒時期,其現象場還沒有分化,嬰幼兒無法分別每一種事件。在嬰幼兒的世界中,所有的事情都混為一體,都是非常簡單的結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慢慢懂得了語言符號,這也使得部分現象場開始分化為“自我”,漸漸表現出“自我”的特征。
“自我”形成后,人們就會需要關懷,需要他人的贊美和表揚,情感便在這種過程中形成了。要想得到關懷,還需要一些前提條件:比如只有孩子的行為令大人滿意了,大人才會給予關懷和贊美。這一條件便被羅杰斯稱為“價值條件”。價值條件內化后,也就成了“良心”和“超我”,這是“自我結構”的一部分。
關懷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自尊。比如孩子在墻壁上亂涂亂畫而得到大人的批評后,他們的內心就會受到傷害,會產生矛盾。根據這一點,羅杰斯指出,每個人的最終目的都應該忠于自己的情感,而非他人的情感。只有經常得到關懷,才能夠滿足孩童的自尊心,才能夠讓其通過自我調節,發展為一個完善的人。
同樣,如果幼年時期所形成的價值條件會妨礙到自我機體的估價,致使經驗和自我之間出現失調,進而變成了順應不良的人。這樣的人很容易會情緒焦慮,形成的“自我”也整天處于防御狀態,在這種不良環境前提下就會做出一些不好的舉動——攻擊他人、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為等,從而引發某些疾病。要想消除這些不良狀態,我們應該經常向孩童表達我們心中的愛,讓他們感受到愛,這樣他們“自我”經過協調后,才能夠恢復作為控制行為而統一的機體估價過程,才能夠自由發揮自己的感情。
由此可見,羅杰斯的人格自我論,是通過治療實踐發展而來的,對人格心理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羅杰斯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是美國應用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對美國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晚年時期的羅杰斯,一直希望能夠把自己的理論應用到社會領域中,并且還游歷各地,宣揚他的理念。羅杰斯85歲的時候,還曾經前往蘇聯講座。1987年,羅杰斯因病去世。
特質的因素分析
——雷蒙德·卡特爾(1905~1998)

▲卡特爾
美國心理學家,最早應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其對心理測量的研究,對個體差異的測量,以及對應用心理學的倡導,有力地推動了美國心理學的機能主義運動。
雷蒙德·卡特爾出生在英格蘭斯塔???,1921年,卡特爾考入倫敦大學,學習化學和物理專業,三年后畢業,并獲得理學士學位。之后,卡特爾又繼續在倫敦大學深造,修習文學和哲學專業,并拿到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1928~1931年,卡特爾在英格蘭埃克塞特大學工作,擔任講師。
1932~1937年,在卡特爾的主持下,英格蘭“萊斯特市心理診所”成立。
1937年,卡特爾受美國著名心理生學家愛德華·桑代克的邀請,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任教,工作一年后又前往克拉克大學和哈佛大學執教。
1944年之后,卡特爾幾乎一直在伊利諾斯大學任教。
卡特爾創建人格理論學說的方法就是因素分析法(利用統計指數體系剖析現象總變動中的各個因素,對某一事物所造成的影響程度,是一種統計分析方法)。由此,卡特爾非??粗乩碚摵头椒ǖ囊恢滦浴?ㄌ貭栃睦韺W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研究對象和任務
在卡特爾看來,人格心理學理論主要研究的是人格結構中的特質,研究的是每一種特質之間的關系以及特質的推動力,以此來預測和推動行為的產生??ㄌ貭栒J為:人屬于一個能量系統,能量也屬于行為推動力的一種。個體感受到能量緊張的時候,就會產生動機,并且會通過能量轉換和減少張力的方法來換的平衡,這就是行為。每一種行為都是合理的,是能夠從人格結構中覺察出來,從而達到預測行為的目的的。
心理學家著作
卡特爾的主要著作有:《多元實驗心理學手冊》、《人格的種類和測量》、《人格研究導論》、《人格》、《一個系統的理論與事實研究》;《人格和動機:結構與測量》、《人格和社會心理學》、《人格的科學分析》、《人格和學習理論:一個有關成熟和結構學習的系統理論》、《人格和學習理論:環境中的人格結構》。
研究方法
卡特爾認為,人格屬于眾多特質因素的結構,其實驗的方法要采用多變量的方式,對于馮特實驗室所提出的雙變量實驗法,卡特爾是極為反對的。他認為,人既然是一個多因素的結構,如果采用雙變量的實驗方法,實驗者要想控制自變量,觀察因變量,勢必要將完整的人格分割成很多的碎片,從而打破了人格的完整性。而對于精神分析所提出的臨床個案分析法,卡特爾倒是極為贊同。在他看來,這一種方法,能夠保證人格的完整性。不過,精神分析法并沒有什么科學依據,所以這就要求人們要盡快創造出一個符合多因素人格結構的因素分析法。
關于人格結構的因素分析
卡特爾建立的人格理論是因素分析法和人格結構學說的統一。在卡特爾看來,人格理論應該要和方法保持一致??墒牵瑐鹘y的實驗心理學家卻把心理當成元素的堆積,將心理狀態看成是最單純的元素,脫離了實際??ㄌ貭栒J為,人格的整體是由其表現行為特征的特質構成的。比如,每一個人的認識能力、意志行動等都會通過各種各樣的行為特征,來表示整體的人格。這些特質,我們可以從群體中選取,以此進行分析統計??墒?,人的行為特征和特質非常繁多,到底該如何進行這項研究呢?
基于此,卡特爾對特質進行了分類:
首先,卡特爾將人格特質分成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他和奧爾波特的觀點一樣,認為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具備這兩種特質。而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共同特質,在每一個個體身上的表現強度也不一樣,就算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他所表現出的特質強度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因個人強度的不同,自我情操也不相同,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內的生活遭遇、工作遭遇和情況的不同,也致使他們的自我情操會有所不同。
其次,從表現方式上看,卡特爾又把人格特質分為資源特質和表面特質。資源特質和表面特質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個資源特質能夠影響幾個表面特質,一個表面特質也是由一個或者是多個資源特質引起的。資源特質是人格的單位,影響著人類的行為表現,而表面特質則是資源特質的表現。每一個人擁有的資源特質是一樣的,只是資源特質的強度不同。比如說智力,智力每一個都有,但是因為每個人的特質強度不一樣,而使得每個人的閱讀習慣、愛好和受教育程度等不同,而這些不同就屬于表面特質,也造就了個人智力上的差異。
不過,人們的行為表現是極為復雜的,每一次的行為表示也不能全用資源特質來解釋。由此,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工作,卡特爾在自己人格特質理論基礎上編制了“16PF測驗”,其編制方法主要依靠因素分析方法。在卡特爾看來,每個人的行為都有一定的規律性和一致性,其主要原因就是每個人都具有根源特質。為了將這些根源特質測量出來,卡特爾找到了4500多個關于人類行為的詞語——這些詞語主要來自詞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文獻等,并且從這些詞語中選出了171個特質名稱,讓大學生運用這171個特質名稱來評定同學的行為,最后再采用因素分析法得到16種人格特質,被卡特爾看作是人格組織的基本構成。
卡特爾花費了二三十年的時間才編制出了“16PF測驗”。期間他采用了系統觀察法、科學實驗法和因素分析統計法等,得出了16種人格特質,并且根據研究成果編制了“16PF測驗量表”。16種人格因素之間沒有多少聯系,是相互獨立的。一個人的個性便源于這16種因素的不同組合。16PF的測驗題有187道。每一人格因素都有10~13個測題,為了加以區分和計算,這16種因素的測試題都是按照序號排列下來的,每一道題的備選答案有三個。測驗題的時間大約在四五十分鐘左右,測驗結果相對來說比較準確。
卡特爾編制的“16PF測驗”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有著很高的效度和信度,在人格測試、選拔人才、職業選擇和心理咨詢等行業應用廣泛。1979年,我國將“16PF測驗”引入,并且將其翻譯成中文版本,從而拓寬了“16PF測驗”的應用范圍。
不過,關于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和“16PF測驗”等成果,各界也是評論不一。有人將其當成一種科學的方法,而有人也提出卡特爾的這一理論太過于繁瑣,應該將其簡化。
“自我實現論”
——亞伯拉罕·哈洛德·馬斯洛(1908~1970)

▲馬斯洛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學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建立者之一,西方心理學第三大勢力的先驅者。代表作有《動機與人格》(1954)等。
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哲學家,是“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馬斯洛出生在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26年,馬斯洛考入康奈爾大學,3年之后又轉入威斯康星大學,修讀心理學,師從哈洛。1934年,馬斯洛從威斯康星大學畢業,榮獲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次年,馬斯洛成為桑代克的助手。1937年,馬斯洛擔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1951年,布蘭戴斯大學聘請馬斯洛為心理學教授兼任系主任。1967年,馬斯洛任職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70年6月8日,馬斯洛因病去世。
馬斯洛的智商非常高,是當時的天才人物。在美學方面,馬斯洛稱不上一流的大師,但是他卻可以將美學思想融進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中,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自我實現來滿足人體多方面的需要,從而體驗到高峰享受,重新找回原始的自身價值,以此來完善自身人格。在馬斯洛看來,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自身的需要也是各方各面的,比如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愛的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等。當人的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們就會將需求再提高一個層次,層次遞進,從低層到高層,最后滿足對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一種超越性的需要,追求真、善、美層面的東西,通過完善真、善、美,來引領人們塑造完美人格,這種狀態就是高峰體驗,也是人們的最佳狀態。

▲此與彼 雕塑 1934年 美國
羅布斯用母親和孩子這樣一個古老的話題向人類傳達了一條基本真理;我們的本質是孤獨的,我們需要其他人,我們都是自身的一個(此)和別人需要的另一個(彼)。
“自我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創造美和欣賞美。自我需要的途徑則是審美活動,源自于人的內在沖動。審美活動對塑造完美人格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其特點是形象性、超時空性、主客體交融性、無直接功利性;審美與完美關系密切,賦予美以真、善、豐富的性質。
審美活動的最高境界就是高峰體驗,是人們完美人格的代表狀態。當人們得到多彩的知覺印象活動時,就有可能會達到高峰體驗,比如創造體驗、神秘體驗等,而知覺印象也是獲得高峰體驗的途徑之一。高峰體驗達到了主客一體的境界,即沒有主體和客體,也沒有其他物品的一種境界。通過高峰體驗,審美主體會接收到外界反饋來的意義和價值。這時,主體的情緒是狂喜的、高興的,這也是主體最有信心、最能夠掌控自己的時候,因而也是最能將體內的全部智能發揮出來的時候。
馬斯洛提出的自我實現的標準,也是馬斯洛主張的道德標準,或者也是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對人格的最高要求,也就是自我實現的特征。馬斯洛將自我實現的特征分為16項,其中15項為強處,1項為弱處。如圖所示。
在馬斯洛看來,自我實現應該強調健康,強調人的最高能力和需求。時期不同,需要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也不一樣。能夠對人們行動起到激勵作用的原因和動力就是人們最迫切的需要。人的需要經過一定的過程,要將外部滿足慢慢轉換為內在滿足,這樣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因為馬斯洛的心理學觀點分為兩個階段進行,而這兩個階段得到的觀點也各不一樣,因而有些書本會將馬斯洛的“人類需要”層次劃分為5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有的則是分為了7類。下面所說的便是7種層次的劃分:
生理需求
人們最原始、最基礎的需要就是生理上的需要,如吃飯、住宿、治病等,都屬于生理需要的一部分。如果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的話,就很有可能給人們帶來生命危險。生理需要雖然是最低層次的,但卻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它能夠推動人們的日常行為,給人們的日常行為提供生活動力。如果生理需要都得不到滿足的話,其他需要也就是一場空談。
安全需求
安全需要的方面有很多,如人身安全、職業安全、生命安全、生活保障、未來保障等,這些都是安全需要的內容。相較于生理需要來說,安全需要顯得更為高級一些,不過安全需要的前提就是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安全感”,也是安全需要的一種表現形式。

▲馬洛斯的需要模式(圖采自Maslow,1970)
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指的是人們對于家庭、朋友、愛人、同事、團體的需要,渴望從他們那里得到愛護、理解和支持,這也是出于對親情、友情、愛情、信任、溫暖的需要,因而社交需要也被稱為“歸屬與愛的需要”。社交需要比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為細致,更讓人難以捉摸。一個人的社交需要和他的性格、人生經歷、生活環境、民族、宗教習慣等有關系,這一種需要是很難被人察覺到的,也無法用其他事物所衡量的。
尊重需求
自尊、他尊和權力是尊重需要的組成部分。其內容主要是自我尊重、自我評價和尊重別人。尊重需要只要得到基本滿足,就可以產生推動力。在現實生活中,尊重需要幾乎無法得到完全滿足。
認知需要
認知需要指的是個人對于外界和自身的探索、理解和發現,對疑難問題的解答等。在馬斯洛眼中,認知需要是解決困難、克服障礙的最有力的工具。認知需要遭到挫敗的時候,也會影響到其他需要的滿足。
審美需要
審美需要指的是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每一個人都愛美,都喜歡一些美好的事物,喜歡欣賞一些美好的風景等。
心理學小辭典
馬斯洛所認為的自我實現者的人格特征包括:1.自我實現者對于世界的理解是客觀的、準確的和全面的,他們在感知世界的時候,不會摻雜任何自己的感情,不會帶有任何主觀色彩,只反映客觀世界的原本面貌。2.接受自然、自己和他人。3.對人比較坦誠,能夠流露自己的真情實感。4.喜歡自己從事的工作,以工作為中心,而非以“自我”為中心,并且能為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5.根據自己的價值和感情來生活,并不會依賴別人來求得滿足和安全。6.自我實現者的自主性比較強,有一定的獨立性。7.自我實現者都有較高的欣賞力。8.具有難以形容的高峰體驗。9.對全人類都比較友愛。10.非常注重和朋友間的友誼。11.民主精神比較強。12.將手段和目的分的比較清,認為手段必須服從目的。13.創造性非常強。14.比較幽默,有趣。15.不喜歡盲目跟隨,有自己的觀點和主見。
自我實現
最高等級的需要就是自我實現需要,屬于創造需要。需要自我實現的人往往追求完美,會竭盡自己所能完成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從而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在自我實現需要的過程中,會有一種“高峰體驗”的情感產生。這時候,人的狀態是最佳、最完美的,其感覺也是比較美妙的,是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癡的狀態。
7個層次從低到高,層次遞進,依次實現。只有將低層次的需要滿足后,才能讓高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所以,從某些方面來說,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顯得有些機械化。不過,對于馬斯洛自我實現論的完整性也要給予肯定,對于他在教育、心理、管理等方面所做的貢獻也要給予頌揚。
特質層次說
——H.J.艾森克(1916~1997)

▲艾森克
美國心理學家,他主張從自然科學角度看待心理學,把人看作一個生物性和社會性的有機體。在人格問題研究中,他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經質、內外傾向以及精神質三維特征的理論。
艾森克是德裔英籍心理學家,出生于德國柏林,父母都是當地有名的演員。后來,艾森克的父母離婚,艾森克便跟著祖母生活,就此也形成反叛的性格。1934年,艾森克因不愿意加入德國納粹組織而無緣進入柏林大學。其后,艾森克前往英國,就讀于倫敦大學。
大學畢業后,艾森克曾經在一家精神醫學研究所心理學部擔任主任。1954年之后,艾森克在倫敦大學任職教授,并同時擔任賓夕法尼亞、加里弗尼西大學的客座教授。
在人格心理學方面,艾森克屬于特質層次論者。艾森克采用了榮格的內、外傾性格的概念,再加上自己創制的神經質和精神質的概念,最終提出了特質層次學說的三維理論。
在特質層次學說的研究方法上,艾森克采用了測驗統計和因素分析法,并且以實驗法作為輔助。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工作,1964年,艾森克根據人的精神質、神經質和內外傾性格繪制出情緒穩定性和不穩定性、內傾和外傾的圖。
如圖所示,從圖上,我們就能夠找到一個人的特質。比如,一些比較健談的人,他們在情緒穩定性和外傾性格上的分數是比較高的,這樣也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屬于情緒穩定的外傾性性格;而如果一個人的表現比較被動,思維行動也比較緩慢,那么這個人就可能是情緒穩定的內傾性格。艾森克提出的特質層次論發表之后,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不過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艾森克的這一理論太過于抽象,沒有具體的展示和表達。
心理學家著作
艾森克的主要著作有:《人格的生物學基礎》、《人格的結構與測量》、《人格與個體差異》、《人格的維度》(1947)、《人格的科學研究》(1952)、《人的人格結構》(1953)、《政治心理學》(1954)、《焦慮與歇斯底里的動力學》(1957)、《變態心理學手冊》(1960)、《弗洛伊德學說的實驗研究》(1973)、《人格測量》(1976)、《性心理學》(1979)、《智力的模式》(1982)。

▲艾森克特質層次維度圖
1937年,人格特質理論被奧爾波特提出后,經過艾森克和卡特爾等人的發展和研究,到了20世紀60年代,已經成為人格心理學派的主流。與此同時,由于人們對艾森克的特質層次說和卡特爾的16種特質理論說存有異議,于是又引出了人格五大因素模型理論。如下圖所示。
艾森克將人格類型當作是某些特質的組織。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特質層次說,層次分明,使得人格有據可查,這也是心理學家一直難以解決的問題。而艾森克卻很好地將人格特質和類型緊密聯系起來,確定了人格特質和類型的關系,是心理學中的一大亮點,為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五因素模型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