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為什么聽不懂,為什么說不清
- 跟任何人都聊得來:最受世界500強企業歡迎的溝通課
- (美)邁克·貝克特爾
- 3454字
- 2016-03-23 17:42:24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維模式,也就有著不同的“詞語過濾器”。同一個詞語,通過不同的過濾器之后就會有不同的意義,這就為有效的交談設置了障礙。
詞語過濾器是如何形成的
和他人交談聽起來是一個非常直接的過程:一個人說,另一個人聽,然后兩個人互換角色,幾次之后,交談結束。每個人都能夠理解對方的意思,而且也感覺對方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不就是這樣嗎?
可是,你所說的,真的是你自己想表達的嗎?而你所聽到的,又是對方真正想表達的嗎?
這句話可能有點繞,設想一下,如果有一種數字傳輸手段,可以將我腦海中的想法以同樣的形式直接傳送到你的腦海里,豈不是很美好?
當然了,這只是假設,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可以使用的只有詞語。我們可以口頭傳輸,也可以筆頭傳輸,這就是人與人溝通的媒介。
到此為止,聽著也還是不錯,對不對?
可是,問題出現了:我們對于同一個詞語未必有同樣的理解。我選擇的詞語經過了一系列過濾器的篩選,比如:語言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社會地位。
因此,一些看似沒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對我們來說就有了某些特殊意義。而當你聽到這些詞語的時候,你也會經過一系列的過濾,然后才最終理解其含義。你看,我使用某個詞語表達某個含義,雖然你聽到的是同一個詞,可是,你的理解就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我可能會說,“今天很熱”。我在菲尼克斯(美國亞利桑那州)沙漠地區長大,因此,和一個來自阿拉斯加州的人相比,“熱”對于我們就有了不同的含義。如果這個人來自喬治亞州,那么他/她的理解(他/她對于熱的理解可能多了潮濕這層含義)又會不一樣。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思維模式,也就有著不同的“過濾器”。同一個詞語,通過不同的過濾器之后就會有不同的意義,這就為有效的交談設置了障礙。所以,了解這些過濾器,對于提升我們的溝通能力有很大幫助。
思維模式決定行為模式
有一句流行的話,“我們相信什么,世界就是什么”。的確如此,我們的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模式。如果我們覺得某種食物味道不怎么樣,我們就不會吃。這種想法正確與否不好說,但是,有一點很確定:它會成為一種“過濾器”,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
琳達是某部門新上任的經理,前任經理告訴她說,這個部門的人一個個本事不大毛病不小。因此,從琳達就職的那天起,她就對自己的下屬有了偏見,她的“過濾器”告訴她,這些人都很平庸。在這種思維模式的指導下,她還能怎么做?——事無巨細,管頭管腳。這樣的行為又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呢?——大家沮喪不堪,表現很差,甚至對她的指令陽奉陰違。
看到這些,琳達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這些人就是不行。這種惡性循環甚至讓她滋生了怨憤。就這樣,她的“過濾器”逐漸變成了成了部門工作的障礙。
如果琳達試著改變一下她的“過濾器”會怎么樣呢?她或許會這么想:“這些人可能之前確實不夠努力,但是,如果有人相信他們,鼓勵他們,情形就會大不相同。”新的“過濾器”解除了琳達內心的障礙,她的行為會反映出她對于員工的信任,她會肯定員工的技術和優點。鼓勵的結果就是團隊越來越強,表現越來越好。
拆掉思維里的墻
當我們不理解他人的觀點時,我們會做出各種假設,猜測對方在想什么。而且,一旦做了猜測,我們就會錯誤地將其當作事實,進而以此為根據采取行動,而實際上,你的根據根本就不是事實。
我們可能會對自己說:
●“別人都自信滿滿,偏偏我不是。”
●“要想交談順利,就得讓別人喜歡我。”
●“一定要掌控談話。”
●“我如此少言寡語,根本無法順利交談。”
●“得準備很多話題才行。”
一旦這些障礙成了我們自言自語的主要內容,那我們就離失敗不遠了。我們深信自言自語的內容,而且會根據這些假設采取行動。因此,關鍵在于認識到自言自語的內容,然后重新審視這些內容,重新做出調整——
之前的想法:別人都自信滿滿,偏偏我不是。
現在的想法:我確實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么,可能他們并沒有看上去那么安適。
只要兩人交談,不管何時何地,要做到有效,就必須付出努力。想讓自己看起來很自信是人性使然,因此,多數人都會盡可能讓自己看上去更加平靜,而實際上他們的內心并非如此。還記得游泳的鴨子嗎?——在水面上游泳的鴨子看著非常安適,平穩地往前滑行,而水面之下,它卻在拼命滑動雙腳,一刻不停。其實,交談也是一樣的。
如果我們總覺得只有自己在交談中渾身不自在,壓力感也就在所難免了,這樣的話,還怎么有好的表現呢?我們總覺得交談成功與否在于我們自己,其實不然,交談和婚姻一樣,都需要雙方做出努力才能成功。
之前的想法:要想交談順利,就得讓別人喜歡我。
現在的想法:別人怎么想不是我的責任,我只要做自己就行。
記得我和妻子進行婚前咨詢的時候,咨詢師就提醒過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說“你讓我很生氣”之類的話,因為這種說法不對。生氣與否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說了什么,做了什么,都可能導致妻子生氣,但是,她也可以選擇其他的反應。我只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他人有怎樣的反應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在交談中,我們應該努力關注的是做自己,我沒有辦法讓其他人喜歡我,但是,如果我能夠做真實的自己,對方就有機會回應這個“真實的自己”。如果他/她的回應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并不能說明我就是一個壞人。這只能說明他/她做出了屬于自己的選擇,對此我無法控制。我越是想要控制他人,就會覺得越沮喪。
之前的想法:一定要掌控談話。
現在的想法:交談的方向由交談的雙方共同負責。
我們無法保證每次交談都是有效的,且讓雙方感覺自如。但是,如果交談不順,我們也無法為失敗承擔責任。交談需要至少兩個人才能進行,同樣,交談的結果也絕非哪一個人可以決定。
這就像下國際跳棋,可能彼此的水平不同,但是,最終的結果并非由哪一個人決定。一開始的時候,誰也不知道每一步該怎么走,因為這要看對手怎么走。整個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有雙方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這個過程才會有趣。
不過,國際跳棋和交談又有不同之處。下國際跳棋,有贏有輸,但是,交談的目標是共贏。
之前的想法:我如此少言寡語,根本無法順利交談。
現在的想法:我要了解適合自己性格的有效交談技巧。
多數內向的人都會覺得,自己缺少有效交談的必要技能,通常情況下,他們被告知,交談所需要的都是“外向型”的技巧,其實不然,內向的人擁有屬于自己的交談技巧,充分利用這些交談技巧,交談一樣能夠順利進行。一旦內向的人明確了自己應該在交談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他們心里和外向的人“競爭”的壓力就會消失,他們就可以自如地交談了。他們可以學著利用自己獨特的交談能力,因為這是和他人進行有效交談,且讓交談有趣的基礎。
之前的想法:得準備很多話題才行。
現在的想法:我要仔細傾聽對方,了解所談的話題。
在交談中,人們最怕的就是無話可說。開始交談,然后讓其持續一會兒并不難,可是,一旦無話可說了,交談就會陷入沉寂,這正是我們擔心的。
有人說,交談成功與否完全取決于我們之前的準備,這么說來,如果我們事先準備了充足的話題、問題及故事,適時放入交談中就可以了。其實,這種想法忽略了有效交談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挖掘對方的經歷,將交談拓展到新的領域。下一章我們會詳細討論這一點。
我們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從“內容提供者”變為“內容開拓者”。只有這樣,猶豫和遲疑才能有效地轉化為動態的、有意義的互動。
是時候做出選擇了
杰米是一家大型國家銀行的職員。在培訓期間,他學到了一些客戶溝通技巧。其中有一項就是關于握手,比如握手時對方的手在上方,那就說明對方想處于主動地位,相反,則說明對方期待你采取主動。此外,他還學了一些讀心術,如何根據對方的身體語言做出不同的反應。
在這個過程中,杰米也很沮喪,因為他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了操控客戶上,從而忽略了客戶的真正需求,業績也在慢慢下滑。于是,杰米開始懷疑所學的溝通技巧,這些經歷反而成為有效溝通的障礙。
如果之前你讀過一些溝通力方面的書籍,或者參加過一些溝通力培訓,看到此書,你也會有所擔心,擔心書中的技巧會讓自己不舒服。不得不說,你的擔心完全正確——我是說對于貼士和技巧的擔心。如果你只是胡亂選擇幾條,然后生搬硬套,痛苦也就在所難免了。
值得高興的是,如果學會了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溝通技巧,那么障礙就不存在了。這就是我們的目標——為你量身打造溝通技巧,讓你享受整個交談過程。
如果之前的經歷是消極的,那么在人際溝通方面只會有以下三種選擇:
●不再和他人交談;
●繼續交談,但感覺痛苦;
●分析自己個性,學習人際溝通的技巧。
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你都在嘗試前兩種選擇,現在是時候做出第三種選擇了,只有這樣你才能移除障礙,獲得新的技能,實現有效的人際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