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上篇(4)
- 漫步遐思(陳先達哲學隨筆叢書)
- 陳先達
- 4902字
- 2016-06-01 11:45:10
哲學的真理性與個性
每一個哲學體系各有其特點。不同的哲學家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文章風格,以及獨具特色的范疇體系。因此在哲學史的研究中,我們很容易把一個哲學家與另一個哲學家區分開來。可哲學的研究不能只著眼于個性,而必須深入到哲學體系內部把握它提供的真理性顆粒,它的哲學精華,以及它與時代的聯系。馬克思說:“編纂哲學史的任務,不是要把哲學家的個性,即使是他的精神上的個性理解為好像是他的體系的焦點和形象,更不是要羅列心理上的瑣屑小事和賣弄聰明。哲學史應該找出每個體系的規定的動因和貫穿整個體系的真正的精華。”[1]
馬克思還強調一種哲學體系的真理性并不在于信仰者的信仰,而在于哲學的本質。他說,“最不可取的是僅僅根據威望和真誠的信仰來斷定那一種哲學是真正的哲學”,“要提供證明,只能夠通過揭示這一哲學的實質”[2]。哲學家個人的威望地位或者其他因素,不是哲學本身具有真理性的保證。哲學的真理性在于哲學自身。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170頁。
[2] 同上書,170頁。
哲學和尚與和尚哲學
具有哲學思想的和尚,無論外國和中國歷史上都是常見的;至于和尚哲學即宗教哲學,同樣是如此。
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它是革命者和建設者的哲學,它強調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它堅決反對遠離人生、遠離生活、遠離斗爭和矛盾,去力圖尋找一個超然物外、安身立命的精神工具。馬克思就曾經批評過德國古典哲學是沙漠里的高僧。
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順境逆境,這是人的一生經常碰到的。馬克思主義并不在哲學中尋求解脫,而是以積極進取的態度投身于實際斗爭,在實際斗爭中實現自我價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入世的,但它同提倡內圣外王、成就一番個人事業的儒家不同,它以解放全人類、追求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哲學并非只在抽象王國中馳騁
哲學思維是一種高度抽象化和理性化的活動。哲學思維的這種特點,并不是說哲學與生活無關,它所討論的問題都是一些純粹思辨的問題。其實,哲學的抽象性主要是哲學的論證方式,而非哲學問題。哲學中的問題來自生活和科學,都是確實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當這些實在的不斷重復的問題上升為哲學問題時,它就具有抽象的特點,因為它是以普遍性的概念和范疇的形式來表述和論證這些問題的。例如,存在和意識的相互關系問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問題,規律的客觀性問題,等等,都是科學和實際生活中不斷碰到的問題。可當這些問題沒有上升為哲學問題之前,是以具體問題的方式出現的。人是會死的,可有人死于各種各樣的疾病,有人死于偶然事故,例如車禍、溺水,這里就有必然與偶然的問題。可以說所有哲學問題在科學和生活中都有類似的特點。
由于哲學是以普遍概念和范疇的形式來概括和論證這些問題,使具體問題抽象化概念化,從而產生一種假象,似乎哲學只是在抽象王國中馳騁。可整個哲學史表明,任何一個哲學體系,無論就其產生的原因、提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看,都是非常現實的。哲學似乎高聳于天國,可哲學家不能不食人間煙火,他們都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之中,他們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認識的,他們的問題和答案都超不出條件許可的范圍。所謂“超前性”無非是對可能性的充分揭示。哲學不管在外表上如何抽象,如何超凡入圣,如何與現實無關,實際上都可以從中捕捉到人類在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哲學應該由人間升入天國,即進入純概念的領域,否則就不是哲學;可哲學又必須由天國下降到塵世,要回到現實面對現實問題,對人類的各種實踐和認識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哲學如果只是在抽象王國中馳騁,那將喪失哲學的作用和功能。
深入哲學,走出哲學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性,不僅規定了馬克思主義體系的科學性,而且也規定了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科學性質。在馬克思主義的體系中,其中任何一個組成部分如果與其他部分相脫離,就會喪失它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哲學,不僅是由于哲學自身,而且是由于它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社會主義學說的內在聯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解放的頭腦,它的實踐功能最突出地表現在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割斷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主義學說的聯系,就是重新回到經院哲學,使哲學退回書齋。同樣,如果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與經濟學相聯系,唯物史觀就不可能產生。對社會經濟問題的關心和研究,是發展唯物史觀的必經之路。
我們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的弱點是縮在純哲學的圈子里,在概念范疇中爭論不休,從而喪失現實感、使命感和生命力。讓我們深入哲學,走出哲學吧,或許從中可以找到一條擺脫困境之路。
哲學家的眼睛
哲學家有不同于非哲學家的眼睛——這就是哲學家的眼界。他善于通過現象看到本質,從個別看到一般;從生中看到死,從死中看到生;從失敗中看到勝利——失敗是成功之母,也能從勝利中看到失敗——驕者必敗;懂得好事可以變成壞事,樂極可以生悲,禍福可以轉化。時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走極端,不片面,不固執,這就進入了哲學思維境界。
1,不是一成不變的。1+1=2,這就是說1不會永遠是1,它可以變為2。1+1可以小于2,如果兩個人鬧矛盾,力量必然彼此抵消;也可以大于2,俗話說二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也可以成為3,成為4,成為無窮。《道德經》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講的就是宇宙生成發展的辯證法。對數的思考可以是數學的,也可以是哲學的。由于量的普遍性,對量的哲學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人們往往認為,哲學沒有什么用,只是空談,其實并非如此。清談的哲學當然有,如魏晉時玄學的清談之風,但這只是哲學發展中一個時期的特點,而不是哲學的本質。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的力量在于教導人們如何正確思維。或者像毛澤東所說的起著望遠鏡顯微鏡的作用,既能高瞻遠矚又能明察秋毫。哲學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對于軍事統帥,它抵得百萬雄師;對于科學家,它是任何最精密的儀器所無法代替的。認真學習哲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吧,它能夠給你一雙智慧明亮的哲學眼睛。
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不能是沙漠里的高僧
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不應該是高僧,他不能是僅僅腹藏機鋒、口吐偈語、空談智慧,但對人的認識和實踐毫無用處的談玄論道。哲學是智慧,但它應該是結果的花,而不能是無果之花,即對人處世處事處人有幫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說,就是能幫助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學應該有效用,這不是實用主義,也沒有降低哲學的品格。認為哲學就應該是高聳于天空,哲學家就應該是不問世事,這種哲學觀念相當陳舊。
馬克思生活在富有哲學思辨傳統的德國,但他一開始就反對不面對世界而是面對自我、醉心于自我直觀,說一些除了自己誰也不懂的話的哲學家。馬克思他認為哲學應該是面對生活,面對人民,應該是通俗易懂的,他在1843年年底籌辦雜志時將其定名為《德法年鑒》,就是強調要把德國人的思辨能力與法國人的革命實踐結合在一起。費爾巴哈也懂得這個道理,他也說真正目的,與生活、與人同一的哲學,必須有德國人和法國人的混合血統。
當然,我們有過和尚即哲學家、哲學家即和尚的時代,東方和西方都有。西方的教父哲學、中國的禪宗都是如此,它們對人類的思想都有不同的貢獻,可它們是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歷史上哲學的晦澀艱深,自有它的時代原因,不能機械模仿。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不允許它成為玄學,成為思辨哲學,遠離生活,空談哲理,與它的使命和任務相背離。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是群眾性的實踐性的,能為廣大群眾掌握和運用的哲學。如果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視高群眾一頭,視群眾為哲盲,背對著他們,我們就只能走西方某些哲學家的老路。如果我們采取離現實遠點、遠點、再遠點的方針,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會走入死胡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就會成為“多余的人”。
哲學與時代
任何意識形態都不能脫離它的時代,但又各有特點。例如,文學的時代性非常顯著。恩格斯認為文學應該描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典型環境是時代的典型環境,典型性格是時代人物的典型性格。一部小說的主題、人物、語言都離不開它的時代。可哲學的時代性比起文學就不那么明顯,哲學不是以事——人物、情節、故事,而是以命題、概念、范疇來反映對象,因此似乎與時代無關。其實真正的哲學家都是他那個時代的智者,他抓住了時代的問題,站在他那個時代的高度來觀察問題。一個真正有成就的哲學體系都直接或間接地、或多或少地解決了它那個時代所提出的問題。盧卡奇在《理性的毀滅》中說過一段很有意義的話:“哲學的歷史,正像藝術的歷史一樣,從來不像它們的資產階級歷史學者所認為的那樣,簡單的是一種哲學觀念或哲學人物的歷史。對哲學來說,問題及其解決的方向,都是由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階級斗爭的開展提出來的。如不根據對這些首要推動力的認識,一個時期的哲學線索就不可能被揭示出來。”“一個思想家越有才華和天才,他就越是他的時代、國家和階級的產兒。”所謂哲學家的天才、才華、思維和理論水平,無非是能解決它的時代所面臨的問題。否則,所有這一切都是空話。哲學家不應該是吐絲織網的蜘蛛,只顧欣賞自己編織的精致的思辨之網。
科學與科學家
科學家與科學,同哲學家與哲學的關系有相似之處。對于科學家而言,科學不僅是一種職業,而且是一種事業、一種社會承諾和責任;有幸從事科學研究,邁進科學的殿堂,表明他承擔了一種社會義務。法國大科學家居里夫人說過,在科學上,重要的是研究成果,而不是科學家本人。馬克思說得更深刻而富有情意,認為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
對哲學家我們不是也可以這樣要求嗎?哲學不應該只是哲學家個人的興趣、追求、愛好。任意編織、制造各種荒謬的理論,這正如同制造偽科學一樣,也應該視為對社會的犯罪。
可人們往往對這一點分辨不清。我們可以義憤填膺地譴責偽科學,卻雙手歡迎哲學謬論,為貌似充滿哲理的高超胡說傾倒。好像有一條不成文法,我們不允許自然科學中出現一個數據的錯誤,但不反對哲學家說空話、昏話、瘋話,似乎越如此越深刻。這不是對哲學家的寬容,而是哲學的不幸。
哲學與文化
哲學是從神話中逐步演變而來的。歷史證明,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某些洞穴壁畫、神像和雕塑,都是以神話為題材的,這說明人類很早就開始力圖解決生與死、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現實環境與現實環境之外的東西等方面的問題。當這些問題不是以幻想的神話的形式,而是以概念和范疇的形式出現,就意味著人類跨入了哲學領域。
哲學的真正誕生,在西方是在公元前6世紀從泰勒斯開始的。哲學最早的形態是自然哲學,即探討周圍世界和整個自然界的構成問題。當時的一些人認為,氣、土、火、水或者其中的一種構成世界的本質,而德謨克利特則提出原子和虛空的問題,認為世界是由原子和原子在其中運動的空間構成的。在西方哲學的發展中,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是重要的轉折點,他們把哲學從對自然的研究引向對人、人的自我意識、人的生命和價值、真理和正義、善和美的研究,大大拓展了哲學的內涵。在以后的哲學發展中內容也是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的。
在任何國家,哲學都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活的靈魂。哲學的水平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水平的標志。歷史證明,比較發展的文化形態都有比較發達的哲學,無論是古代的中國,還是古代的印度、埃及,都是如此。
哲學是以文化為土壤的。哲學的發展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個民族特定時期的哲學水平,總是同它在那個時代的文學、藝術、科學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哲學的價值是雙重的,一種是它的工具性的價值,即為人們提供思維方法;另一種是它的文化價值,它與人的人生素養、文化素養、文化教養、道德修養、思想境界都是密切相關的。
哲學與宗教
哲學是關于人生的,是教人如何生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或者如何全生、養生、享天年。
宗教是關于人的死的,是講生如何痛苦而死是解脫,死后如何升入天堂。
禁忌是宗教觀念,最初的禁忌是原始人不了解自然本性而產生的聯想。
把自然的災異和社會的興衰禍福聯在一起,表明人對社會的認識還未深入到社會內部,而是停留在用社會外部的原因解釋社會的水平。
科學和迷信是對立的,但又相互滲透。如化學與煉丹術、天文學與占星術、數學與算命,命運,就是一種數——天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