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上篇(5)

哲學與閑暇

黑格爾曾經借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表示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說只有在一切必需的東西都具備以后,人們才開始談哲學。古埃及祭司的閑暇,是數學科學的開始。的確,當一個社會沒有必要的剩余勞動,每個人都忙于物質生產時,精神生產包括哲學是不可能發展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奴隸社會的體腦分工,看成是古代希臘羅馬哲學繁榮的重要原因。奴隸承擔全部體力勞動,從事物質生產,使得少數人能從事腦力勞動,這對奴隸來說是不公正的,可對整個社會發展來說是有利的。歷史不能以道德為尺度,但這種狀況可以改變,這就是通過發展生產力,縮短勞動時間,使得人們都有更多的閑暇時間,而不是僅僅少數人成為有閑者。我們現在實行五天工作制,就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可惜,一些人利用閑暇時間“搓麻”,進行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的活動,這樣的閑暇會導致人的異化,西方有些學者早就指出過這一點。因此不僅要有閑暇而且要善于利用閑暇。

在我們這里,文科知識分子尤其是哲學工作者,迫于生活,或者像當年黑格爾說的,沒有感受到在精神領域中邀游的樂趣,而是忙于塵世生活,于是急功近利,心情浮躁,從而無心坐冷板凳。即使閑暇時間多了,也無心于專業。看來不僅要有閑還要有錢,即生活過得下去。這就不是哲學家自己能解決的,要依靠政策。

哲學不是李爾王

自古以來,哲學的范圍就處在變化之中。各門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些部門,都是從哲學中不斷分化出來的。這種分化既縮小了哲學的地盤,又擴大了哲學的地盤。因為各門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學科并沒有完全脫離哲學。隨著研究的深入,它會不斷提出各種哲學問題。因而各個具體科學部門的獨立化,擴大了哲學的研究面和問題的容量。

當各門具體科學的總和能夠相當完整地描繪出世界圖景時,哲學是否成為多余的呢?不會。各種具體科學的總和提供的仍然是實證知識,而不是關于世界的哲學認識。科學關注的是外界某一類對象,而哲學關注的不僅是對世界的總體性思維,而且要把握人與世界的實踐關系、認識關系、價值關系。況且日新月異的科學的新進展會不斷提出新的哲學問題。只要人們在實踐和認識,哲學就永遠不會終結。哲學不是李爾王,它決不會落到一無所有的地步,如果這樣,這不是哲學的不幸,而是人類精神的不幸。

哲學的風格

哲學如同文學一樣,有自己的個性與風格。哲學家作為人來說當然有自己的個性,這與哲學無關。我們這里說的是哲學風格,即哲學體系各有自己的特點,柏拉圖不同于黑格爾,蘇格拉底不同于康德,如此等等。

有人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千人一面、不具個性。這種說法并不準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本身就極具個性,它不同于一切其他哲學體系,它的實踐性、群眾性以及批判性的風格,就是其他哲學體系所缺少的。

其實,缺少個性的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我們信奉同一種主義、同一種學說,我們的基本觀點的相同性或相似性是不足為怪的,否則我們就不能說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可是這種同一性中能否存在各自獨特的風格呢?我認為應該能。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的大家都各有特點,梅林不同于拉法格,普列漢諾夫不同于列寧,鄧小平不同于毛澤東。

馬克思主義內部的風格問題,說到底是個創造性的問題。我們之所以缺少特點千人一面,是因為我們不斷地重復同一條原理,重復同一個模式,這從我們的哲學教科書可以看出來。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就需要堅持創造性,在某一個方面或某一個問題上有自己的特殊的貢獻,而不是不斷地重復。重復就只能是毫無個性的雷同。我們不可能都成為有貢獻的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們的事業需要大批的宣傳家、教育家。即使如此,在聯系實際方面,在語言文字的風格方面還是可以形成自己的特點。我們并不主張在馬克思主義內部出現各種學派,但我們可以在馬克思主義隊伍中各自形成自己的不同風格。

哲學的民族性

民族性表現了哲學的個性。很顯然,以希臘羅馬哲學為源頭的西方哲學,與以儒墨道法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哲學相比,各有特點。當然個性中存在共性,如辯證思維、唯物主義原則、無神論思想,等等,都有許多相似或相同之點。但這種同是異中之同。

從哲學的著力點看,西方開始關注的是自然。自然哲學,即以自然為對象的哲學思考。這當然不限于自然,實際上是世界觀而非僅僅是自然觀。在古代希臘羅馬,自然觀與世界觀是同一的。而中國哲學以儒家為代表著重人倫,即人際關系中的倫理道德問題。中國哲學中也講自然,如莊子,但講的是人自身的自然即人的本性。老子講到一些宇宙論的問題,但整個說來自然并非其哲學的關注點。因而中國哲學與自然科學聯系較少。這一傳統一直影響到整個中國哲學。自從1840年以后,困擾中國的突出問題是社會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革命問題,因此哲學關注的重點不是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不是認識論問題,而是社會發展問題。而西方由于資產階級革命以后生產和科學的發展,哲學中的認識論、方法論被提到重要地位,而且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科學哲學成為哲學的熱點,這種情況在中國哲學研究中沒有出現。

從哲學思維方式來說,西方哲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因此明于天人之分,以世界為對象,以人為主體,強調對事物的觀察、實驗并求助于理性;中國哲學強調人倫,強調道德的人類本性,因而追求天人合一,反求諸己,提倡悟、頓悟、徹悟。

至于哲學范疇,也各有特色。中國哲學講理氣、陰陽、有無、動靜、形神、知行,而西方哲學則講矛盾、一多、感性理性、質量、肯定否定。我們現在哲學教科書中的范疇,是經過馬克思主義的改造、具有西方哲學特點的范疇。這些范疇由于與自然科學的成就聯系較緊,可以采用,不必回過頭去一概采用中國哲學的原有范疇,但中國哲學中的一些范疇仍然可以使用。毛澤東《實踐論》的副標題就是論知行問題。中國哲學中的某些范疇經過整理和清洗,可以引入現行教科書,以利于中國人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的哲學主要是民族的哲學。當然哲學可以相互影響相互傳播,但終歸是屬于某一個民族的。即使是像蘇格拉底、柏拉圖、孔子、老子、莊子、康德、黑格爾的哲學,對其他民族的思想產生過重大影響,但仍只屬于某一個民族。例如,老子、莊子的是中國哲學,康德、黑格爾的是德國古典哲學。

當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后,哲學走出民族范圍,開始了世界化的進程。馬克思在《第179號〈科倫日報〉社論》中斷言,將來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時代,即哲學“變成世界的一般哲學”,“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1]。應該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這種世界性的哲學。因為無產階級是世界性的階級,無產階級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哲學,它具有世界性,盡管它產生于德國,但不專屬于德國;它受到德國哲學的某些傳統的影響,但它的內容的適用性又不限于德國;它是一種世界性哲學,得到世界無產階級的認同。當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不同的解釋,但沒有人敢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僅屬于德國,是德國的民族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國際性,并不排斥它必須民族化。相反,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扎根,要具有生命力,必須與各國民族文化相結合。對于中國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仍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這個任務完成得好壞,既影響馬克思主義的功能,又決定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成敗。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121頁。

不能把哲學的階級性庸俗化

哲學家并不是作偽者,都自覺地為某個階級的利益辯護,相反,不少哲學家認為自己是超政治的,處在最純正、最圣潔的精神王國之中。他們真誠地相信自己理論的真實性,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們越是相信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越是相信自己為之辯護的東西的合理性,可能越是表明自己執著地堅持某種立場。從來沒有一個哲學家認為自己是錯誤的,是為丑惡、為非正義辯護的。凡是我為之辯護的肯定是正確的,這是一切哲學家的看法。

可是,階級社會中的哲學是有階級性的。這并不取決于哲學家的個人的意志,而是由哲學家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不一定是有意的辯護,而是哲學家們的觀點客觀上有利于某一特定階級,從而使他成為這一階級的哲學代言人。馬克思在講到某一階級的思想家與其所代表的階級關系時說過一段很著名的話:“不應該認為,所有的民主派代表人物都是小店主或崇拜小店主的人,按照他們所受的教育和個人的地位來說,他們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使他們成為小資產者代表人物的是下面這樣一種情況:他們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資產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們在理論上得出的任務和解決辦法,也就是小資產者的物質利益和社會地位在實際生活上引導他們得出的任務和解決辦法。一般說來,一個階級的政治代表和著作代表同他們所代表的階級之間的關系,都是這樣。”[1]哲學的階級性不取決于哲學家本人的階級成分。按照哲學家個人的家庭成分來闡述哲學的階級性是庸俗化的,決定性的是這種學說對誰有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階級性并不取決于它的公開申明,而在于這種哲學確實是無產階級所需要的。無產階級要真正認清自己的階級地位、歷史使命和獲得解放的途徑,不能祈求上帝,不能指望命運,也不能清靜無為、逆來順受,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為他們指明出路。恩格斯說:“只有當工人階級不是帶著有色的法學眼鏡,而是如實地觀察事物的時候,它才能親自徹底認清自己的生活狀況。在這方面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幫助了工人階級。”[2]狄慈根也說過類似的話:“誰想做一個真正的社會民主黨人,誰就必須改善自己的思維方法。公認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會民主黨提高到目前它所達到的科學水平,主要是有賴改善了思維方法。”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階級性突出地表現在它的功能上,而不是它自封的。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61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1卷,54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哲學與哲學家的哲學意識

不少哲學家都追求最終真理,或者把自己的哲學看成是最完美的體系。

黑格爾在這個問題上也處于矛盾狀態。一方面,他把自己的哲學說成是對絕對觀念的最終把握,是哲學發展的終結;可另一方面又說,哲學是時代的產物,哲學是被把握在思維中的它的時代。這當然是矛盾的。追求超時代的哲學與哲學的時代性是不可共存的,這種矛盾注定了黑格爾哲學必然解體的命運。

馬克思強調哲學的時代性。“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這句名言,表達了馬克思對哲學的時代性的認識。所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都強調哲學的時代性。梅林說過:“一個時代的經濟、政治斗爭與這一時代的哲學之間的依存關系是那樣鮮明地暴露出來,即使最近視的人也會明白看到的。”還說:“任何哲學都是由某一民族和某一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在這個民族和這個時代的經濟生產過程中有極其深刻的根源;甚至在它既經出世之后,哲學體系的概念也不是以自己的重力起作用,而是作為仍然由經濟產生的歷史發展的工具而起作用的。”普列漢諾夫也強調:“最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也不否認,每一種哲學體系只不過是自己時代的智慧的表現。”

哲學不是也不可能是超時代的。哲學并不是哲學家個人的奇思怪想,盡管哲學特別是唯心主義哲學給人以這種印象,但這是一種假象,只要對這種體系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就能發現它的時代特征。超越時代的哲學觀念是哲學與哲學家的哲學意識的矛盾。例如像莊子的這種無為、不爭、退讓、全生、盡年的哲學,離開了戰國時期的社會動亂和人的命運的浮沉不定是很難理解的。

正因為哲學的時代性,它不可能是永恒不變的。否則的話,就不會有哲學史。哲學有歷史,表明它是變化的,是各種體系更替的過程。歷史上不少顯學如同夏夜的流星,在另一個時代又會出現新的哲學體系。最無生命力的哲學是自以為超時代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命力,在于它從不追求超時代的永恒性,而是緊緊貼近時代緊跟時代。科學永遠是不完整的,每解決一個問題,在問題中又會蘊含十個問題。哲學同樣如此。哲學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它同樣要發展、要更新。馬克思主義一旦脫離它所處的時代,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終結。

爭論不休的哲學定義

狄慈根說過:“哲學著名人士和哲學權威,對哲學是什么和哲學的目的是什么兩個問題,從來沒有一致的答案。”日本有位哲學家說過一句更尖銳的話,他說對一個哲學家來說,最惡毒的問題莫過于問他哲學是什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门市| 定日县| 沁水县| 塘沽区| 商丘市| 庆阳市| 富顺县| 正安县| 师宗县| 荥经县| 扎囊县| 南平市| 墨脱县| 新野县| 潮州市| 枣庄市| 蒙自县| 花莲市| 阳城县| 汉寿县| 湘西| 巫溪县| 荆门市| 仁化县| 东乌珠穆沁旗| 拉孜县| 孟津县| 昌吉市| 博白县| 东明县| 颍上县| 长岭县| 恩施市| 崇州市| 漯河市| 阳高县| 岐山县| 沅江市| 太原市| 饶河县|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