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導論:論人的“本性”(2)
- 現實的人的發現:馬克思對人性理論的變革
- 王曉紅
- 4762字
- 2016-04-30 21:07:41
一切物的存在,相互之間都要進行物質交換、能量交換和信息交換。無生命物如此,生命物如此,人亦如此。無生命物的交換,屬于隨機性的相互作用關系。生命物的交換開始有了指向性,它依賴生命的“自主能量”通過交換可以達到自我生長、自我增殖,這是生命物優于無生命物之處。到人這里更進了一步,人除了自主能量、指向性之外,在物質、能量、信息交換之外更多了一個“本質交換”關系。在人與對象的關系中,必須先進行具有自覺目的性的本質交換,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其他的交換。本質交換把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通過人與對象本質的相互交換,人性被“對象化”,對象亦被“人性化”,二者達到了內在本質的融合。這就是人改造物、同時也改造自我的人的實踐活動的真正本性。就人的肉體而言,人的力量原本很小,與動物相比應當說是很微弱的。然而轉過來人卻能夠制服動物,甚至敢于同自然力量抗衡,人的這個強大力量從何而來?說穿了,它不是來自別處,正是取自于自然。人所運用的“力”,都是通過類生命與對象進行本質交換,利用這種方式轉化而來的自然力。人是以自然力對抗自然力的。今日的科技文明就清楚地表明了這點。
從這里我們就應當得出結論:人與人的生存世界,并非外在關系,而是一體性的內在關系;人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人的生命組成,即類生命的有機部分。我們很難想象,如果從人身上去掉這個部分,人還怎么能夠具有人的力量、乃至于成為“人”!從這一意義說,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包含有深刻的道理的,雖然在那時他們并不理解我們今天所講的內容。
如果再進一步追問,人為什么能夠把自然力轉化為“為我所用之力”,人是怎樣實現對物的改造的?——從這里我們會更加體認到天人合一的道理。
人對物的“改造”,通常我們把它說成“創造”。這確是人的創造,因為許多產品都是原本不存在的,創造就意味著從無到有。深入思考我們會發現,其實,人的這種所謂“創造”,體現的不過是大自然“生化萬物”的本性。我們只能按照自然本性,對不同物種進行彼此溝通、重新配置,釋放依靠它們自身難以發揮的固有潛在能量。這里通過人力完成的,從本質來說只是一種“自然作業”,它決不像某些人所想的,是什么依靠純粹理性憑空的創造。在這種創造活動中,人的作用當然是巨大的,這個作用首先就在于,人通過人的類本性即“人道”,與大自然的“天道”融合為一了,然后才能做到看來是按照人的意志、實際實現的是天道對物的重新塑造。
這里表現的關系,我們從人的觀點(實質是立足于“本能生命”的觀點),往往把它叫做“物為我所用”;如果轉換視角,從更廣大的視野去看(即立足于“類生命”的觀點),人所實現的不過是大自然的“天職”,在這一意義上,完全可以反過來說,這也是“人為自然所用”,它不過是通過人的生命活動實現了大自然本有的意愿。
由此我們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人的生命不過是大自然“宇宙生命”(即“天道”)的賦有意識的形態,通過人的生命活動能夠使自然的生態秩序從自發逐漸提高到自覺,這應該就是人的生存價值。人必須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宇宙大生命,從生命的有限進入永恒生命,這才會“活”得有意義,不辜負人作為人來到世上生活一場。
從這種觀點來看,今天出現的生態、環境、能源種種危機,就思想觀念而言,主要就是由于“抽象人性”觀點依照“二分法”,僅僅立足本能生命,把人(主體)與物(客體)看做完全外在的對立關系,缺乏“類生命-天道”內在本質統一觀念的出發點。這樣一來,人作為“老大”就可以盡情放肆地去掠奪、占有自然物,因而造成了人的生存問題。這是人性的片面性發揮,它表明人還沒有真正進入“人”的境界,缺乏人的自覺觀念。解決這個問題,在我看來,應當主要從全面發展人性、提高人性自覺,特別是必須把人的基點從主要立足于本能生命轉移到類生命,而不是依靠限制人性去求得解決。
五、從雙重生命觀點理解人與社會的關系——人的社會本性與生命本性一樣也具有“群”和“類”的雙重本性
人是從動物演化來的,人身上始終擺脫不掉動物習性。但人作為人的本性已與動物不同,在人的發展中許多習性終究要轉化為超物性。這在人的“群本性”日益提高為“類本性”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人屬于社會性動物,人必須與他人結為一體才能生存,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單獨生存?!吧鐣笔侨藗兩畹墓餐w,也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存在方式。這點是毫無疑問的。但這里的“社會共同體”實際體現的是兩種性質,一種是個體生命的直接集合體,在這一意義上,社會就是一個整體性的“大生命”;另一種是生命個體彼此實現本質交換的存在形式,在這一意義上社會體現的是個體生命的類本性。很明顯,這兩種性質是不同的,前者屬于“群”的關系,后者體現的是“類”的關系。
人的生命有種生命和類生命,與此相適應地,社會當然也必然同時具有群性和類性兩種性質。正如人作為人必須從種生命提高到類生命一樣,在人類初期,社會的聚合主要是體現的種群性質(當然其中也含有類的成分),只有在人性得到充分發展之后,社會才能從種群本質逐漸轉化為類性本質。從群性走向類性,也就是由動物性向人性的進化和提升,這個轉化是必然的,但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今天仍然處在這一轉化的過程,當前社會發生的許多問題,都同社會發育得尚不完善、仍然保留有種群的大量習性有關。
“群”屬于生物學意義的物種本性,“類”是人之為人特有的自為本性。區別并認清“群”與“類”的不同本性,盡快走出種群關系的局限、發展社會的類本質關系,在今天,對于提高人性意識,推動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是極其必要甚至非常迫切的。
群性和類性,從抽象的意義說,都有聚合、融合的性質。不同的是,群屬于生命個體的直接聚合、外在性融合,類是個體生命的非直接性融通,屬于內在本質的統一。生命個體的直接融合必然受到時空條件的限制,只有同一時間相關地域的個體才能融為一體結成為群,這樣結成的群體必然具有獨立實體的性質;與此不同,生命本質的非直接性融通就不受時空條件的限制,它可以通過經濟交流、文化傳遞溝通歷史的和異域的生命本性,由此方式形成的只是類的統一體,不是獨立的實體。這是二者的根本性質區別。
從這個區別我們就可以看到,“群”按其本性就是一種矛盾,它的聚合,同時就是分割,此地的結為一群,必然排斥彼地的另一群,在這一意義上“結群”也就同時意味著“分伙”。更重要的一點是,當個體生命結合為群之后,個體就失去了生命的獨立性和完整性,變成群體生命的一個殘缺肢體,比如蜂群中各司專職的工蜂、護衛蜂、蜂王等。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種群才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它與其他種群(生命體)之間就必然發生生存性的競爭。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經常看到,本來屬于同種的螞蟻卻會打群架,而且打起來非得拼個你死我活的根本原因,這就叫做動物種的“生存競爭”。
回過頭來想想我們人類,我們經歷過的歷史何嘗不是類于此!我們最初的“社會”,論其實質主要是“群性”的生命共同體,同一地域、同一血緣的個體生命集合成一個“大生命”,彼此生死攸關,命運與共,群(集體)的利益(等于生命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只是群體的附屬物。后來隨著群內的分伙和競爭形成了國家,國家的產生進一步強化了群的界限;并且還使群走向“人格化”,國王、皇帝作為本群的人格代表壟斷了一切權力,子民則像螞蟻一樣被束縛在各自分工的崗位。在這種情況下,出于生存性的利益需要,人群與人群之間鉤心斗角、爭權奪利,國家與國家之間彼此爭戰、互相屠殺,從根本性質上說,這與螞蟻打群架有什么分別?如果說有區別,那就是加上了“文明”因素,方法更高明,手段更殘忍。這就是人類過去的歷史,其實應當說,是我們還沒有完全過去的歷史,就在當前,我們還在承受動物種群習性帶給人類的苦果。
人作為人的本性屬于“類”,類也需要個體生命聯合。它與群的根本區別是,這里的每一個體都是完整的生命體,類性社會是在個體生命獨立基礎上的聯合,這種聯合不但不損傷個體生命,相反,聯合正是為了通過個體生命本質的相互交流,使各自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個人的人的“本性”到了發展,發揮出他們生命中的內在創造潛能,人的類本性才能得到豐富,社會也才能進步。
所以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亦即“人”的社會,必須以類為基點,它不是生命“共同體”,而是“生命”的聯合體。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一書中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在未來代替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這樣的關系中,個人和他人、個人和社會在生存性利益上已不存在根本矛盾。社會當然不可能完全消除群的關系,人作為不同個體相互之間也總會有矛盾,這種矛盾更多的是屬于文化的意識形態性的差別,不再具有你死我活的性質。
人是逐漸成長的,社會也要逐漸發展。人類社會開始是“群體本位”,經過了長時期的發展,到近代逐漸轉向“個體本位”。這個轉向的實質,就是要為發展類本性開拓更廣大的空間,為走向自覺的“類本位”創造必要的條件。近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原來地域、國家、民族的嚴格界限已被突破,全球逐漸連成一體,人們之間開始了廣泛的交往和交流。只是在這時,人的類本性才有可能獲得充分發展。人類從原始共同體經歷過社會“國家化”的演化,現在正面臨國家“社會化”的過程。這是兩個相反的過程。如果說前者強化了群的性質,那么現在正好要反過來消解這個種群性質。
我們當然也要看到,人是有惰性的,長期養成的種群本性不可能一下子根除。今天的人類仍然分成不同團伙,相互之間還在爭斗不息。造成環境危機的所謂人對自然的掠奪,實質上不過是團伙之間的利益爭奪;至今貧富兩極仍在繼續分化,人與人之間難以平等相待,這也與團伙的區分有關。盡管如此,這已成為不得人心之事,樂于此道者不過是一小部分人,人類的絕大多數對此是深惡痛絕、同聲相斥的。我們絕不能為眼前的狀況所迷惑,必須清醒地認清人及其社會的本性,看到今天的世界已經大不同前了,人在變,人心在變,人性在變,人際關系也在變。到達未來世界的時間也許會很長,但已經伸手可觸,我們應當有堅定的信心。今天我們從人的思想觀念、精神境界、人際關系的變化中已經能夠看到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未來前景。
我的結論是,長時期以來,“人性論”因其抽象性質,可謂聲名狼藉,人們對待人文社會現象久已不作人性方面的分析,僅作經濟、政治、文化的現場分析,這種分析當然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我看來,丟掉了人性分析,對人文現象而言就等于失去了本根,因為人的一切活動,人類社會和人類歷史的一切現象都是建基于人的本性、表現著人的本性。我們應該拋棄的是“抽象人性論”,不是“人性論”。抽象人性論之“抽象”,主要在于解決不了物性與超物性的統一性問題,使人和人性的認識陷入極端片面的觀點。在我們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后,我認為,我們就應當理直氣壯地恢復“人性論”,恢復人性論的分析方法。
[1]此文是我的導師高清海先生于2002年發表在《社會科學戰線》第5期上的一篇文章,后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02年第11期轉載。關于人性、哲學與人性的關系是先生生前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現以此文作為導言來寄托弟子對先生的懷念與哀思。斯人已去,弟子會謹記先生的囑托,沿著先生的足跡,刻苦努力,繼續先生未竟的哲學事業。
[2]關于這點,馬克思首次明確提出這樣的觀點:“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人與動物對生命的不同關系,馬克思也曾作過非常精辟的分析,詳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