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7章 注釋
- 第26章 后記
- 第25章 參考文獻
- 第24章 列寧與葛蘭西意識形態思想比較對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 第23章 列寧與葛蘭西意識形態思想具有相同性
- 第22章 列寧與葛蘭西意識形態思想具有相異性
第1章 導言
意識形態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特別是當今世界,意識形態安全戰略地位日漸凸顯,因此,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防止蘇聯式的和平演變越來越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
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思想發展史上,列寧和葛蘭西分別建構了符合本國國情的意識形態理論話語和實踐策略。眾所周知,列寧與葛蘭西作為同時代東西方兩大不同陣營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畢生都在追求、信仰并豐富和發展著馬克思主義,都曾是本國無產階級革命的靈魂人物并捕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轉型所引發的一系列變化。列寧敏銳地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進入壟斷之后所帶來的各種矛盾以及這些矛盾所造就的革命情境,他及時地抓住了革命時機,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開創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在此基礎上,列寧根據國情開始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成功解決了建設性和批判性這兩個內含于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中兩個維度之間的矛盾,從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與列寧一樣,葛蘭西也試圖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開拓一條屬于意大利的革命之路。在他看來,意共是要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但絕不意味著盲目跟隨,一定要使共產國際的指揮和意大利本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葛蘭西對十月革命進行了總結,同時根據當時的世情與國情,他重新思考了經濟、文化與政治的關系,提出了以文化革命為主導的總體性革命策略,回答了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意識形態領導權建構的問題,反駁了第二國際的經濟決定論,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列寧與葛蘭西在與本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意識形態思想,不僅對其所處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對后世也產生了極為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冷戰結束和蘇東劇變可以說是人類社會20世紀后30年發生的最大的歷史事件,與之相伴的則是全球化進程的迅猛推進??梢哉f,這一切都凸顯了文化意識形態領導權建設在當今時代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現實性與緊迫性。如果說蘇聯解體或者說蘇東劇變是背離馬克思、列寧意識形態思想的反面案例的話,那么它也是西方國家對葛蘭西意識形態思想成功運用的結果,更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警示。列寧與葛蘭西的意識形態思想對他們所處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而如何能夠讓這些理論在當代重新綻放光芒,從而為當代和未來世界范圍內的共產主義運動提供充實而完善的理論基礎和參考,這就需要我們對列寧與葛蘭西意識形態思想的內容及其創新性、局限性和互補性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對這些方面的梳理和比較,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二者意識形態思想的獨特性、發揮作用的方式與適用范圍。因此,這種梳理和比較無論是從宏觀的理念層面還是微觀的對策層面,都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我們要堅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思想的基本原則,這點毫不動搖;二是要根據當今的世情、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思想進行創新和發展。
從世情上看,當今世界,意識形態安全戰略地位日漸凸顯。基于此,西方發達資本主義掌控意識形態的手段越來越多樣化,主要表現在對意識形態教育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和引導并輔之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因為這樣可以使意識形態的掌控既有靈活性又不失強制性,同時還不斷增強意識形態的包容性,其最終目的是向社會主義國家宣揚并滲透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從國情上講,首先,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涵亟待豐富,宣傳方式也亟待轉變。以往我們的意識形態在內容上過于抽象深奧因而有些脫離民眾的日常生活,在宣傳方式上也缺少靈活性和多樣性,再加上改革開放催生了多元文化,使得原來處于主導地位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了極其猛烈的沖擊。其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陣地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替代了原有的計劃經濟,我國社會結構和階層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一些相對獨立的民間社會力量,它們兼具官方性與民間性、依賴性和自主性,如何管理好這些團體和組織,直接影響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成敗。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和迅速傳播,網絡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并越來越成為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陣地。再次,黨內出現的腐敗現象致使部分黨員黨性弱化,這損害了意識形態教育主體的先進性和引領性作用。最后,我國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這幾個方面的發展也呈現極大的不平衡性。眾所周知,在意識形態建設過程中,忽視其中任何一個維度,都會影響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依據以上我們當今所面對的世情和國情,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主要著力點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充分發揮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以具有深厚底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積極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涵的創新;二是以“中國夢”為核心重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的戰略,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表達和宣傳方式的創新;三是將灌輸引導與自覺認同相結合,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引導好各種社會組織,并高度重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在國際話語傳播中的巨大潛力和重要作用,強調優化網絡宣傳方式,把建構對我國有利的網絡平臺和陣地作為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任務,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培育陣地的創新;四是注重政黨和知識分子先進性建設,重塑新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主體形象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五是認真貫徹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實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整體性和協調性原則運用的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多次強調意識形態建設之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意義,這一切都凸顯了意識形態領導權建設在當今時代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同時指出,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根本指導的前提下,既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智慧進行深入探索與積極總結,也要學習和借鑒國外執政黨治國理政的優秀文明成果,從而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每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都應該與時俱進,都要深刻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地完善和發展的理論。列寧與葛蘭西分別將自己民族的靈魂注入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他們的意識形態思想都是在政治斗爭和實踐活動中對馬克思主義繼承和發展的產物,他們二位都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思想創新的杰出代表,是反對教條主義的光輝典范。只有準確理解列寧與葛蘭西意識形態思想的理論貢獻和其中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的探索,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思想,也才能從他們的意識形態思想中解讀其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所具有的啟示與借鑒意義并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