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現實的人”不現實(上)(1)

著名哲學家卡西爾說過:“認識自我乃是哲學的最高目標……在各種不同哲學流派之間的一切爭論中這個目標始終未被動搖過,它已被證明是阿基米德點,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動搖的中心。”[1]人是哲學的永恒主題。人的問題是西方哲學史的主旋律。哲學家不斷審視人的生存狀況,探求人的生活價值,追究人的生命意義,試圖通過認識自己來實現自身。對人的哲學理解貫穿于數千年的哲學發展之中,在一定意義上說,哲學史就是人類自我認識的歷史。為了揭開人性之謎,西方的思想家們苦苦地思索了幾千年,也激烈地爭論了幾千年。從古希臘羅馬時期的人性追問到近代德國古典哲學的人本學的理論,西方人性思想的歷史軌跡記錄下了人類自我認識的艱難歷程,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人性解釋模型。

第一節古代哲學視界中的人

人對自身的追問貫穿于古希臘哲學發展的全過程,只是在不同時期,對人的自我認識的側重點和表現形式不同。對人具有的理性的覺醒、關注和肯定構成了古希臘哲學人性理論的主要內容,由此形成、奠定了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傳統。此外,古希臘哲學還就人的自然性、社會性等提出了一些可貴思想。因此,瑞士著名古希臘羅馬文化研究者安·邦納曾評價說:“全部希臘文明的出發點和對象是人,它從人的需要出發,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進步。”[2]

一、自然怎樣,人就怎樣

希臘哲學是從希臘神話演化而來。希臘人在其生活中形成了這樣的哲學觀念:呈現在面前的雜多的、變化的和暫時的對象是不真實或不太真實的,不具有真理性。只有單純的、統一的、永恒不變的對象才是真實的存在;真理應當是絕對的和永恒的。因此,希臘哲學家普遍地認為,在變化的世界背后一定隱藏著世界的不變的本質,這個不變的普遍性統攝運動變化的世界,是世界存在的最終根據(目的),萬事萬物最終都被歸結為靜止的、永恒的存在。因此,蘇格拉底之前的希臘自然哲學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萬物起源及其構成的問題,哲學家把尋找世界的本質當做己任而不懈努力,只為論證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與此同時,隨著人自我意識的覺醒,也涉及了對人自身的追問:人是什么,人從哪里來,人與萬物有何不同等,這些疑問隨著對世界本原的探索也有一些相應的認識。

1.人是始基的創造物

通過對自然萬物的觀察,自然哲學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始基(本原)創造的,始基是流變的萬事萬物存在的不變根據,始基自身具有不增不減、無生無滅、永恒存在的性質。萬物從始基而來,最終又回到始基那里。人也不例外,同萬物一樣是始基的創造物。作為始基的創造物,人在始基面前是卑微、渺小的。赫拉克利特曾經說過,最智慧的人同神相比,無論在智慧、美麗或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在神看來人是幼稚的,正如在成人看來小孩是幼稚的。關于人類起源,哲學家們提出了一些猜測,并在這些猜測中確立了人是變化的原則。即人一開始并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是經過一系列變化演變成為今天這種狀況。例如,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認為,生物是從太陽蒸發的濕原素中產生的,而“人是從另一種動物產生的,實際上是從魚產生的,人在最初的時候很像魚”[3]。在今天看來,阿那克西曼德的猜想非常令人驚奇,也許他觀察過人的胚胎,因為現代生物學表明,人的胚胎在最初的確像魚。阿那克西美尼認為,人和萬物一樣,起源于氣,就連人的靈魂也不例外,氣使靈魂結成整體,形成人。無獨有偶,中國東漢思想家王充亦認為,氣為宇宙始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氣構成人的肉體和精神,人在天地之間,“人主為于下,則天氣隨人而至矣”。人有生有死,人之所以出生,是因為承受了精氣,人死了精氣就不存在了。能夠成為精氣的是血脈。人死了血脈就枯竭,血脈枯竭而精氣就不存在,精氣不存在而形體就腐朽,形體腐朽而化成灰土,靠什么變成鬼呢?王充堅持自然主義的宇宙觀,對人的精神現象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目的是反對鬼神論。克賽諾芬尼和巴門尼德都認為人是從水和土里產生的,恩培多克勒對人的產生作了更為粗糙、簡單的解釋。他認為,最初從“四根”(始基)之一的“土”里生長出了許多各自獨立的器官,如頭、胳膊等,由于愛和恨兩種力量的推動,它們才結合成了各種生物和人。但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怪物,如長著無數只手的動物,長著兩個臉和兩個胸膛的動物,半人半牛的動物,半男半女的人等。關于人的個體的繁衍,畢達哥拉斯認為,人的精液是一滴腦髓,含有熱的蒸汽。在進入子宮后,就逐漸形成各種組織,人的靈魂和感覺是由熱的蒸汽產生的。精液在子宮中49天形成胎兒,10個月形成完整的人。巴門尼德認為人是由男人和女人的愛情種子混合的產物。當愛情的種子混合等量時就產生了完整的身體;當這種混合不等量時就產生可怕的男女同體現象。巴門尼德甚至還猜想子宮右邊生男孩,左邊生女孩。

2.人的本質是靈魂或思想

從創造萬物的始基自身性質看,自然哲學傾向于把始基看成是物質性的,這表明自然哲學通常從人的自然屬性上去認識人。但另一方面,人有不同于肉體的靈魂,(盡管靈魂具有物質性)也是自然哲學的一個特征。靈魂是不同于肉體的物質(靈魂與肉體有明確區分),顯示出靈魂和肉體二元對立的思想傾向。畢達哥拉斯就曾試圖把靈魂從肉體中獨立出來,而詳細、系統地探討了靈魂的獨立性問題。靈魂的獨立性表現在:①靈魂不是由一般的物質產生的,而是由熱的蒸汽產生的。“熱的蒸汽顯然包含著某種動力。靈魂由三個部分構成,即:表象、心靈和生氣。”[4]其中心靈最重要,只有人才具有心靈,而動物沒有。②靈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死的,而其余的部分會死亡。③當人的肉體被暴力所損傷時,靈魂可以在空中游蕩。④靈魂充滿整個空氣中,我們的夢境就是靈魂造成的,它還可以給人和動物帶來疾病或健康的象征。畢達哥拉斯關于靈魂中理性部分不死的觀念雖然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但已經蘊涵著人的本質是靈魂的含義,它與人的物質身體相比,由于不死而具有更加永恒的價值,因而是更本質性的東西。赫拉克利特強調人的能思維性,“思想是人人所共有的”,“思想是最大的優點”。“每一個人都能認識自己,都能明智。”[5]智慧就在于認識與服從火的運行規律——“邏各斯”。“邏各斯”主宰一切,它既統治著自然界又統治著人類社會生活,“邏各斯”就是“理性的規律”。人們只有認識它、服從它、按它行事,才是智慧的,才能避惡趨善。他批評多數人對于自己所遇到的事情不假思索,即使經受了教訓也還是如此。這些觀點足以表明,他已經把思想看做是人的根本性的東西,把人看成是一個求取真知、獲得智慧的理性存在者。巴門尼德提出了“存在”論的哲學觀,認為萬物都是“存在者”,存在者的共同本性是“存在”,由此確立了理性的地位,把人從一般物中分離出來。他否認感覺至上的觀點,認為“存在”只有人的思維才能把握,“因為能被思維者與能存在是同一的”[6]。“存在”是依賴于人的精神的存在,而不是自然界或物。德謨克利特指出,原子及其運動的必然規律,產生并決定包括人在內的世間一切,“人的靈魂就是理性,人生的目的是靈魂的安寧,當理性靈魂認識了原子及其必然性規律,就能平靜安泰地生活,不為任何恐懼、迷信或其他情感所擾,達到幸福和善的境界”[7]。也就是說靈魂的本質特性就是理性,理性是由有感覺的原子產生的,理性對本體的真即是善。

盡管“靈魂”或思想具有不同于肉體的屬性,自然哲學家們認為“靈魂”或思想的實質是一種物質性的東西,至少還沒有完全脫離物質而獨立。阿那克西美尼堅信:“我們的靈魂是氣,這氣使我們結成整體。”[8]畢達哥拉斯認為“靈魂”在人身上有一個具體位置,它存在于從心到腦這個地方。靈魂還需要“從血液取得養料”,“而且靈魂的紐帶是血管、肺和神經”[9]。赫拉克利特認為,靈魂是水與火的混合物,其中包含的火最多,所以靈魂是干燥的,而且“靈魂以一定的方式聯結在身體上面”[10]。恩培多克勒認為感覺和思想是通過人的感官的孔道的萬物放射出的流射物帶來的。德謨克里特則直截了當地說:“靈魂是由最根本的、不可分的物體形成的”[11],他把這種特殊的物體叫做靈魂原子。即使是阿那克薩哥拉的“奴斯”,也仍然具有物質性,因為它是萬物中最精細、最輕的東西。心與物在這個時期雖然開始了分化,但還沒有完全分離,實質上還是同一的。

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傾向于用靈魂和思想去規定但又用物質性的東西來規定靈魂和思想,說明了自然哲學家已經觀察、意識到人具有獨特的靈魂和思想并以此作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但終究說來對人性的認識仍然是從自然出發,是自然主義的理解范式,這是人類思維處在原始階段的必然結果。

3.人與外部世界之間存在著同源性

既然人與萬事萬物都是始基的創造物,那么,人與自然、始基的關系自然是同源、同構的,包括人的肉體和精神;始基怎樣,人就怎樣。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是人與始基具有同源性的有力論證。董仲舒宣稱:“以類合之,天人一也。”[12]天與人是同類,天有什么,人就有什么。天是人的原型,人是天的副本。這就是所謂“人副天數”。天人同類,更見于人的身體構造與性質:每年有366天,人的骨骼便有366塊——“副日數”;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副四時數”;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副五行數”;天有日月,人有耳目,天有晝夜,人有夢醒——“副晝夜數”。連人的情感和德性也與天相同:天有春夏秋冬四時,人有喜怒哀樂四情;天有陰陽,人有貪仁;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有仁、義、禮、智、信五常。同樣,人類社會的行政措施與天相同:天有陰陽之分,人有君臣、父子、夫婦之別;天“貴陽而賤陰”,人以君、父、夫為綱;天有春夏秋冬四時,王有慶賞刑罰四政;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王有司徒、司農、司寇、司馬、司營五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皆當同而副天,一也。”

人與始基創造的事物也是同構的。阿那克薩哥拉認為食物之所以能夠變成我們的血肉是因為:食物并不是單一的東西,它們只是看起來如此,我們必須承認“在我們所吃的食物中并存著一切食物”[13],因而食物才能夠從它們中生長出來,否則這種現象就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在這些食物中一定包含著血液、神經和骨骼等我們身體中具有的東西。“人亦蟲也。人食蟲所食,蟲亦食人所食。”(王充)德謨克里特是第一個把人描述成“小宇宙”的人。他的意思是說,人與其外部的大世界都是由相同的元素構成的,即都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蘇格拉底也明確指出:人的生長是吃喝的結果,因為食物消化后,肉加到人的肉上,骨頭加到人的骨頭上,同質的東西聚到一起,小塊就變大,小人就變成大人了。西塞羅則認為,人死之后,肉體原來是什么物質組成的,死后還歸到那種物質去。所有這些都表明,人的身體并不是自身封閉的系統,他與外界的自然是天然合一的,他的一切特征和生理運動與始基無異。

綜上所述,古代自然哲學中對人的認識有兩個特征:一是通過觀察宇宙自然現象達到對人類自身的認識——是由物及我的思考邏輯;二是對人的認識上,選擇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基本維度。宇宙論是古代哲學的主要內容,在對本原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哲學家們在探索宇宙的奧秘,同時也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他們認為一旦掌握了宇宙生成的根本,人就破解了世界的本質,就能掌控世界。在將思維觸角伸向自然界的同時,也在反觀著人類自身的發展,其深層含義是對人自身命運的深切關注,因為畢竟人亦生活在世界之內。當然,這種對人自身的省思還只能是處于不自覺的、朦朧模糊的狀態,對自我的描述也是粗線條的。另一方面,從對“自然”概念的理解上,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古希臘自然哲學中對人生意義的追尋的端倪。海德格爾曾指出,希臘的“自然”與近代的“自然”有本質的區別,后者指物理實體以及生物的自然過程,這是一種狹義“自然”,而希臘的“自然”是賦予這種無生命的冷漠的自然以“溫暖”,是對它“賦形”和給予意義,是人的生活世界的全體,這樣的“自然”實質上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超自然”的東西,是人實現其本質的場。因此,古代自然哲學并非僅僅是為獲得知識、真理而對客觀自然的純粹認知,其真正的意指是人,是對人本身的自我認識。因為自然是人的自然,人對自然的認識曲折地反映了人對自我的認識。因此,無論自然哲學家把本原規定為水、無限者或氣,其真正目的就在于把人從感性界(動物生活)提升到超感性界,即靈魂或理性的世界。最終,當自然哲學家們發現他們找到的本原不能說明人的問題的時候,其目光從觀察自然到反省人自身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阳市| 昌黎县| 石林| 泽州县| 任丘市| 山东省| 湟中县| 建宁县| 伊宁市| 云梦县| 黑龙江省| 新龙县| 德保县| 石渠县| 桃江县| 鄢陵县| 长子县| 金秀| 屯留县| 黄大仙区| 涿州市| 同仁县| 金堂县| 宁陵县| 喜德县| 恩施市| 凤冈县| 高唐县| 方山县| 南岸区| 松滋市| 余庆县| 井冈山市| 屯门区| 驻马店市| 汾西县| 犍为县| 达拉特旗| 霍城县| 沭阳县| 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