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導論:論人的“本性”[1](1)

解脫“抽象人性論”走向“具體人性觀”

人類發展到今天,一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創造能量,另一方面也給自己帶來了無窮災難,以致人類的自身生存都陷入了危難。人真是一種怪物。人的本性究竟如何,人在世上的生存意義究竟是什么,人應當怎樣看待自己的行為方式?自從人類意識到自己與他物應當有所區別,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了對自我本性的探索,其中歷經了神話意識階段、哲學認識階段、科學認識階段,迄今關于“人”的說法已有不下千百種之多,可以說把人看成什么的都有。我們能否說,這就意味著我們對人和人的性已經了解得很多、很透徹,已經無須再為此去耗費精力,關于人的認識也不可能翻出什么新的花樣了呢?我認為并非如此,事情或許正好相反。人對人的本性的認識,同人和人的本性的歷史發展是相互適應的,在人性本身尚未得到充分發展之前,人們不可能把握到它的真實的和真正的本性。20世紀以前,人們的思想主要限于對人性的抽象化理解,流行“抽象人性論”的觀點,應該說這在那時是完全不可避免的現象。自培根提出“人是人自己的上帝”命題以來,人性已有相當程度的表演,近二百年來人類歷史又發生了重大變化,隨之人對人的認識也日益深化。當前現代化、網絡化、全球化的迅猛進展,人與人和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出現了諸多新的關系,包括現代生活方式導致的能源危機和生態危機,熱戰冷戰之后人際之間新形式的爭斗等,所有這些,都使我們的人性得到相當充分的暴露和展現。所以,在我看來,我們在今天通過反省自我、透視自我,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去重新理解自我,達到比前人更接近于人作為人的真正本性的認識,也就是克服抽象人性觀點、對人性形成具體的看法,是具備了更充分條件的。也就是本著這樣的看法,下面我綜合近年所思,提出對人性的一個總體理解。

一、認識“人”的方法論原則——對人只能按照“人的方式”,不能運用“物種”觀點去認識

認識“人”的關鍵,在我看來,主要不在于把人看做什么,而在于如何去看人。對人認識的方法論問題之所以特別重要,是因為人的本性完全不同于人以外的其他存在。人雖來自于物,卻已超越一切物之上,不能再把人歸結為物;人是生命存在,人作為人又超越了生命局限,也不能再把人看成簡單的物種生命。人有物性,又有超物性,人是生命存在,又具超生命本質。“超物之物”、“超生命的生命”,人的這一本性就表明,人已跨越了自然的物種規定,人作為人的本性應該說是屬于人的“自為本性”。

我們通常說,人有肉體,又有靈魂,人是由肉體和靈魂兩個方面結合成的。人的這種特異性質,人們從直觀和體驗就能夠了解,這在遠古時代的神話中已有所表露。肉體,屬于物質本性,它連通著自然世界;靈魂,屬于精神本性,它連通著超自然世界。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本性怎么能夠結為一體,人怎么可能同時來自兩個世界?人們從體驗和直觀能夠了解的問題,進入文明時代以后,當著人們要用“理性”去理解時,反而成了困惑人們的最大難題。在理性看來,人作為統一的本質,兩種相異的本性是絕對不可能結合于一體的。

由此我們可以說,自哲學產生以后,關于人、人的本性,不論有過多少種不同說法,歸結起來,就其思想實質而言,不外這兩種基本看法:或者把人“物化”,歸結為物質本性,如“人是‘機器’”的觀點;或者把人“神化”,歸結為精神本質,如“人是‘純粹理性’”的觀點。兩種觀點相互對立,又在實際上彼此補充,雙方難以達到統一,誰也駁不倒對方。這就是對人的抽象化觀點,所謂“抽象化”,也就是把雙重本性割裂開來,只承認單一本性的觀點。

物化觀點,神化觀點,這兩種觀點看似對立,思維方式卻是一個,它們都把人性看做單一不變的本性。“或這,或那;或是,或否”,追求單一、前定、不變本性的這種思維,正是屬于“物種本性”的規定。人類最先達到的是物性認識,由此形成了形式邏輯的“非此即彼”原則,人們用認識物的方式去認識人,按照物種規定去理解人性,這就是歷史上對人性總是陷于抽象化理解,難以跳出“抽象人性論觀點”的主要思想根源。物種的規定用來說明物的本性可以,用到人的身上就不靈了。人作為“超物之物,超生命之生命”,本性恰好屬于“是這,也是那;又是,又否”,而且永在不斷變異之中的本性。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要全面地和具體地把握人和人的本性,首先就要破除這種前定論、預成論、單極論、不變論的“物種觀點”,然后才能按照人的方式,貫徹人的觀點,把物性和超物性統一起來。

二、物性與超物性交接的“關節點”——必須從人的“生命”入手去理解人的特異本性

人不是突然蹦出來的,人來自于自然,是從非人生成為人的;然而人的本性又不同于物性,超然于物性之上。這就是說,人與物,本性上既相連通,又有著根本性的區別。既相連通而又本質不同,這里體現的實質就是對物的超越性。這個“超越性”正是屬于“人性”的特質,我們既不能割斷人性與物性,更不能把二者混同。我們理解人性的主要難點和關鍵也就在于此。

要理解人的超越本質,就必須找出能夠聯結而又區別二者本性的那個關節點。這個關節點是什么呢?我認為就是“生命”,我們必須從生命入手,才能解開人性特質之謎。然而在以往,人們卻很少從這方面去考慮。如果分析人性“抽象化”的觀點,人們為什么不是把人物化,就要把人神化,總是陷入兩極觀點、難以統一?在我看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無法通過“生命”關口而造成的。在傳統觀念看來,生命只有一種,即生物學的生命,世上除了生命就是無生命,此外不再有別的。按照這樣的觀念,要說人是生命存在,人與動物就屬同類,不會有本性區別,這就是人的物化觀點,如近代法國哲學家所主張的;如果認為人與動物在本性上根本不同,那就必須從人的本性中排除生命,把人看成另類,由此便會走向神化、理性化觀點,如近代德國哲學家的主張。可以說,對“生命”的重新理解,是進入人性特質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關隘。

其實,應當說,傳統的生命觀之所以局限于生物學觀點,正是由于不理解人和人性才造成論人的“本性”的,如果把人的生命特質估計在內,對生命就會有一種新的看法。我認為,突破傳統狹隘的生物學生命觀,這既是理解人性的需要,對發展生命科學也是必要的。

那么,人的生命與動物生命究竟有什么不同,人究竟改變了生命的什么?人所改變的,首先就是生命的生存活動方式。[2]如果說動物是依附性-適應型的生存方式,一切都要依靠大自然來安排、提供;那么,在人這里則變成了自為性-創造型的生存方式,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主要是靠人自己的勞動生產提供的。這就是人和動物生命活動的初始分野。

生存方式的變化,對生命而言是一種根本性的變化。生存方式的改變,就意味著生命從大自然的絕對主宰中獲得了解放,它不再完全依附于自然控制的生存環境;而這也就表明,生命的本性發生了根本變化,它使生命從完全被支配的地位獲得了某種自主的本性。

從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人的生命已經不同于動物生命,它屬于自主性生命。動物是完全受生命本能(物種規定)支配的,動物屬于它的生命,與它的生命直接同一,二者是一回事;人則不同,人作為人已超越了生命本能,成為自我生命的主宰者。[3]這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兩重化了自身,在本能生命之上又形成了支配生命的生命。生命的自我分化,從本能生命發展為自主生命,這就是人性“超越”于物性、人優越于動物的基礎和本源,人作為人的一切特質都是由此生發出來的。

三、人之為人的特異本性所在——人已非單一生命,應當把人看做“雙重生命”的存在

基于上述,我們就應當得出結論:人的生命已經不是單維性的,而是雙重化、多維性的生命。人既有與動物相同的生命,這是物種規定的本能生命;又有人自己創生的自為生命,這屬于人的自主生命。前者如果叫做“種生命”(有形生命:肉體生命、本能生命),后者就可以稱作人的“類生命”(無形生命:文化生命、社會生命、智慧生命)。

人的兩重性生命表明,人與動物不同,人要成為人必須經歷兩次生成。種生命屬于個體化的肉體生命,它來自父母的生命;類生命是由人類生命活動積淀而成的超個體性的類化本性,它蘊含于歷史文化傳統之中。人從父母獲得肉體生命,這只是具備了做人的基礎,必須通過教育、學習,從社會文化系統吸納人類已經形成的人性本質,還要把這種本性融化于肉體生命,然后才能生成個體自我的自主生命。人是由兩種基因構成的——物種(自然)基因和文化(人性)基因,這是形成人性的兩個遺傳系統。

人的雙重生命還表明,人不是生來具有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要由人自己去爭取、去創造的。貓作為單維生命,生下來就是貓,它不需要講求“做貓之道”。人就不同了,人必須講求“做人之道”,只有在“教化”中才能成就為人。在這點上,應當說東方文化有自己的優長,我們是屬于注重人性教化的文化傳統,我們應當很好地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

上面說的只是一般道理,具體化到現實的個人,情況要復雜得多。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所能獲得的文化-人性基因是各不相同的,個人對這種基因的運用和發揮也各有不同。這樣,體現在個體身上的人的類性本質便有了差別性,由此形成的是各人不同的“人格生命”。也就是說,人人雖然都是“人”,體現在他們身上的人性卻是有著很大的差異性的。

這里明顯表現出人性與物性的區別。“物性”(即物種本性)作為前定本質與生命結為一體,屬于普遍存在于動物個體身上的共同性。同種的動物本性都相同,動物只有個體差別,沒有個性的不同(貓有白貓、黑貓的不同,沒有貓性之別)。人的類性本質便不同了,它只能以個性化的形式體現在人的個體身上。人的個性化生命既是繼承傳統而來,又屬于個人創造性活動的成果。人的本性因此就是內含個性差異的一種“類本性”,而非通常(抽象人性觀點)了解的那種抽象的普遍性。

按照這種理解,人的個體與動物個體也有了性質的不同,人的個體并非僅僅消極地承受類本性,個體在發揮人性、乃至生成人性中都是具有重大作用的。每個人只要致力于自我個性的自由創造,這同時也就是對人類本性的貢獻,人的類本性就是通過這種個性創造,在歷史上才能得到不斷的充實和豐富,從而發展出今天的人類文明來。

由此看來,“人性”,依照通常的本性觀念,應當說屬于一種特異的本性。因為在它里面,(1)既含有物性,又具有超物性,既包含低于人的“非人成分”,又具有高于人的“超人成分”;(2)從類本性說,它既存在于個體生命之內,又超越于個體生命之外,既表現為個體生命的統一性,又表現為多樣化的差別性;(3)對個體來說,人性既屬前定的本質,它又永遠處在生成之中,它是過去的存在,又體現著未來的規定;如此等等。人性就是這樣的奇特,這種奇特表明了人性是復雜的、具體的、歷史的、生動的,我們決不能再以通常的“本性”觀念(實質-是物種的規定觀點)去看待它。

四、從雙重生命觀點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按其本質與“人的生存世界”是內在一體性的關系

類生命與種生命,二者的性質不同,它們的意義和價值也不同。

從生物學的意義看,“生命”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例如動物,它們奔波一生只有兩件大事:(1)填飽肚皮,保持生命;(2)傳宗接代,延續生命。兩件事做完,動物的生存任務就算完成。在動物的生命鏈中,相互之間不是你來吃我,就是我去吃你,吃來吃去,還只是為了保持生命。這就是動物生命的本性。動物的生命價值,其實就在維持這個“生命”自身的循環。

類生命的性質與此不同。物種生命具有自我封閉性,人的類生命恰好相反,它的本性是開放的。“類”的含義在這里就意味著突破種的規定,超越種的局限,與生命之外的存在達到了相互溝通。從這一意義可以說,人創造出類生命,也就是為原來生命自我封閉的循環圈打開了一個通向更廣大世界的通道、缺口,使生命世界與無生命世界能夠連通一體。關于這點,我們從人的生命活動與動物生命活動的不同性質中會看得很清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宁县| 萨迦县| 奉节县| 登封市| 大化| 白沙| 海伦市| 晋江市| 会同县| 图片| 廊坊市| 宝坻区| 牙克石市| 杨浦区| 卓资县| 娱乐| 思茅市| 秀山| 永定县| 广丰县| 阿巴嘎旗| 独山县| 梁平县| 广宗县| 新营市| 旬邑县| 犍为县| 惠安县| 鱼台县| 视频| 崇义县| 武威市| 庆元县| 平泉县| 周宁县| 耒阳市| 大英县| 伊春市| 石城县| 荥阳市| 永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