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道路
最新章節
- 第12章 “馬中西”三大資源在中國道路中的交互匯通
- 第11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改革開放新起點上的責任
- 第10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道路的雙向促進
- 第9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界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種路向
- 第8章 用馬克思兩大發現的整體視角,談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解放觀
- 第7章 用馬克思兩大發現的整體視角,看資本主義的“經濟人”
第1章 序言
呈現給讀者的這部著作,是筆者最近幾年中同學生合作,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和歷史發展進行考察、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聯系現實特別是中國道路實踐,積累下來的一些研究成果。其中大多數章節與姜國敏合作完成,馬擁軍、羅騫、陳祥勤、趙文東也曾參與了部分章節的寫作。
本書各章的主題都曾獨立成文提交發表或會議宣讀,借著這次機會,我們對原稿進行了修改完善,并按照一個總的思路進行了整理編排,使全書具有了一個連貫的結構布局,能夠前后有所呼應。現在想來,之所以能夠得到這樣的結果,這本身也是在于我們一直以來在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過程中,就遵循著一定的問題意識和內在理路,而并非進行“純學術”乃至“純技術性”的碎片化工作。筆者自從改革開放初期起,就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開展了研究,多年來注意追蹤了從盧卡奇等第一代代表人物的經典闡釋一直到21世紀最新的理論發展,這絕不是單純作為一種職業或分工,也不是單純為了某種學術好奇心,而更是要作為一種責任,筆者希望以此為抓手和突破口,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西方的研究發展歷程作為一項寶貴的思想資源,借鑒啟發我們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真精神”的準確理解和深入發展。同樣地,當筆者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研究時,也深感我們應當經常思考我們的研究究竟如何回應社會的需要,如何對社會的發展產生自己的影響力。
事實上,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游離于現實的社會生活之外太久了,用有的學者的話來說,是“自我放逐”太久了,現在確實已到了回歸社會現實的時候了。我們再也不能滿足于像馬克思所批判的“哲學家們”那樣只是“解釋世界”,而應當致力于“改變世界”。例如,在我們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包括筆者在內,多年來也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是一種實踐哲學進行了深入和激烈的討論,但可惜的是,我們許多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稱為“實踐唯物主義”的人,也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把其主要特征被認定為在于“實踐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付之于實踐。于是在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出現了這樣的情景:一方面我們熱熱鬧鬧地傾注全力在理論上論證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哲學;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已認定是實踐哲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束之高閣,大家津津樂道于以“經院”的方式展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筆者相信,當以后有人考察這一段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時,這種自我矛盾的局面一定會貽笑大方。
我們看馬克思本人,他是用思想的批判的武器為中介,來充當了革命者和戰士,來推動了實踐當中的武器的批判。直接從馬克思的家庭出身和大學專業看來,他似乎應是與革命無緣的,馬克思即使不是繼承父業去做普魯士王權秩序的維護者,也似乎應該去當教授,他作為一個哲學博士,怎么把自己推到資本主義體系的叛逆者和顛覆者位置去了?馬克思后來引用了但丁的詩句:“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罷!”他正是以這樣一種科學的無畏精神,從現代社會及其意識形態體系的內在張力和裂痕當中突圍出來。馬克思從在中學時代的畢業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開始,就一貫堅持為人類福利而工作而獻身的遠大志愿,但我們要注意,只有當馬克思一以貫之、矢志不渝地投身于科學理論的探索,并以此為中介服務于人類解放事業,只有在馬克思一生切實行動的襯托和確證之下,馬克思的志愿才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矯揉造作,而是具有現實感的偉大人格,馬克思的學說才不是紙面上、茶杯里的風暴,而是具有力量和此岸性的哲學實踐。自從以馬克思為代表的那一種革命理論和實踐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共產主義的“幽靈”得以在日益自覺和聯合的無產階級運動當中現實化,世界歷史的發展軌跡就愈來愈不可忽視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特別是到了20世紀,人類社會中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其主要文明體的基本制度走向,又有哪個沒有受到馬克思主義因素的影響呢?
進一步地,馬克思的理論之所以能切入現實改變世界,首先還在于理論本身的深刻性、科學性。馬克思總是注意讓其善良愿望服從于實際知識,并毫不客氣地批判共產主義者中的盲動派,認為無知從來也不會幫助任何人。所以,馬克思盡管在今天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內部躁動不安、迷惘求索和否定超越的諸種努力的代表性形象,但我們絕不能把他單純當作意識形態的鼓吹、道德正義的偶像、理想主義的符號。馬克思從早年確立了共產主義者的立場,就對資本主義開展過不懈的多層次多角度的批判,并對未來新社會形態的若干原則提出一定的設想,但只有當他經歷了三次重大的轉折,最終完成了其一生的兩大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以剩余價值為樞紐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他才為社會主義奠定了完全堅實的科學基礎,才解釋了人類的一般歷史及其現代資本主義階段的運動規律,特別是資本主義蘊含著內在矛盾和自我否定的辯證法。在馬克思深刻的歷史科學看來,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共產主義的必然勝利,無產階級這一變革性力量所在,不是從某種正義觀念或人性設定之類的東西導出來的。馬克思說得好,“歷史本身就是審判官,而無產階級就是執刑者”,他對人類發展道路的這種科學闡述,對現代社會的科學診斷,可以說抓住了歷史進程中的大本大源。相應地,馬克思也就科學地回答了人類社會在后資本主義時代應該向何處去的問題,論證了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建制,把共產主義本身嵌入現實的運動當中。
最后,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必須照入中國,我們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研究也必須立足中國現實,今天中國最大的現實就是中國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世界的各個地方都在展現自己的價值,但最能體現其意義的就是在中國。中國人民是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危難的時刻,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了空前的挫折。當時,“社會主義失敗了”“歷史已經終結”等說法甚囂塵上。對此,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經受住了嚴峻挑戰,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闖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是進入了“新時代”。中國道路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靠的是什么?其中離不開對科學理論資源的吸收與應用,而在各種理論資源中,馬克思主義無疑具有特殊地位。中國的成功源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成分滋養,也借鑒了西方積極因素,但主要歸功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應用。只要認真分析和研究一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可以發現它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以馬克思主義為精神支柱,又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取向,創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就像英國前工黨政府的顧問、“第三條道路”的主要設計者吉登斯在蘇東劇變后告誡世人的那樣,蘇東社會主義垮臺了,但這并不等于蘇東所追求的那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本身是錯誤的。中國人要開辟出一條道路,來推動實現當年沒有也不可能實現的那種理想,為人類尋得出路。
日歷翻到2018年,距馬克思出生已經200年了,以《資本論》出版為標志的他的科學發現的最終完成也有150年了。今天這個時代,連20世紀的“90后”都已經不再是天真懵懂的代名詞,他們中的大多數也已成年,有些已經走上社會建設崗位數年了。我們最近就欣喜地看到,在“90后”具備了比較成熟的心智和“三觀”,“哲學”和“政治”對他們而言也不再是接受課堂的單向灌輸,而是可以從自身的現實生活出發嚴肅地進行思考和選擇時,他們之中就有許多人以自己的方式在重新尋找馬克思,乃至已經部分地發現了馬克思。所以,我們今天把這部文集呈現給讀者,就是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追尋馬克思、希望從他那里汲取智慧關照現實的一段歷程和一些心得,并且我們希望諸位讀者可以通過我們的一點微小的工作,去感受到馬克思及其戰友、馬克思的后繼者和研究者們無比宏大的思想和實踐事業。馬克思的思想和事業既然已經深刻地滲透和影響了一百幾十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的運行軌跡,那么我們在資本主導的現代世界格局仍然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在“問題”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就應該仍舊保持“主義”不改變。當我們審視和反思這個時代時,都無法繞開馬克思主義的思考角度和問題范式,馬克思至今仍是我們的同時代人。
陳學明
2018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