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德謨克里特(1)
- 西方美學史(第1卷):古希臘羅馬美學
- 范明生
- 4619字
- 2016-05-03 13:13:06
德謨克里特的哲學,從希臘哲學史的發展來看,是承先啟后的變革的轉折點,既代表著早期以研究自然為中心的自然哲學的高峰,又代表著向以智者運動和蘇格拉底為代表的以研究人和社會為中心的哲學轉變的轉折點。他的哲學在整個希臘哲學中擁有類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那樣的崇高地位。亞里士多德就率先高度評價了他:
在我們的先驅者中,除了德謨克里特是唯一例外,可以說,沒有一個人曾經深入事物的表面或透徹地考察過這些問題(指關于事物的生滅和變易等——引者)。只有德謨克里特,看來不僅細致地思考過所有這些問題,而且從開始起就以他的方法表現卓越。[1]
近代著名的哲學史家文德爾班(1848—1915年)則將他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相提并論。聲稱,在古希臘哲學的啟蒙時期,從具體的個別知識“進向形而上學”,形成綜合性體系,“這方面的成就應歸功于三位追求知識的偉大人物,他們造就了古代思想中最有價值的發展,他們就是德謨克里特、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說他們在兩代人之間,以抽象的思想探討形而上學的重大問題,“達到了最高點”[2]。馬克思和恩格斯則盛贊德謨克里特是“經驗的自然科學家和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3]。
第一節“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德謨克里特(Demokritos,約前460—約前370年)出生于希臘本土東北端的色雷斯的阿布德拉,該地地處希臘本土到小亞細亞中間的要沖,原系希臘伊奧尼亞族人于公元前650年左右建立的殖民城邦。當時即以經濟、文化發達著稱。
他是蘇格拉底和早期智者們的同時代人,漫長的一生橫跨公元前5世紀和公元前4世紀兩個世紀。其時正是希臘世界的劇烈變革期。經歷了奴隸主民主制由盛到衰,而科學精神則一直勃興的時代。他深受當時以伯里克利為代表的時代精神的感召,是奴隸主民主制的熱烈擁護者。
德謨克里特出身于當地富有而又有地位的家庭,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到埃及、波斯、印度游學,從而獲得了極其豐富的知識。自稱:
在我的同輩人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絕大部分,探索了最遙遠的東西;我看見了最多的地方和國家,我聽見了最多的有學問的人的講演。[4]
并曾積極開展各種科學活動,考察過天文、氣象,編過歷法,探溯過尼羅河泛濫的原因,研究過圓錐切割定理、海鹽成因、地理與地震、光線輻射、動物生理、胚胎成形、植物生長、醫療攝生以及文學藝術等所有領域,涉及當時人類知識的每一個部門。正如塞拉緒羅(?—約34年)對他的評述:
德謨克里特確實通曉哲學的每一分支,因為他嫻熟于物理學和倫理學,還有救學以及教育的正規項目,他還是通曉藝術的行家。[5]
德謨克里特去世前后,他的思想已經廣為傳播,所以柏拉圖在他生前已經知悉他的學說,并且感受到它的威力:“柏拉圖幾乎提到了所有早期的哲學家。卻沒有一處提到德謨克里特,甚至在那正應該反對他的地方也不提,顯然因為他知道他所遇到的是所有哲學家中最強有力的巨擘。”[6]
德謨克里特生前撰有大量著作,卷帙之多和內容之廣,同時代人是無與倫比的。公元1世紀時的占星學家塞拉緒羅曾按照編排柏拉圖著作的方式編輯了他的著作,現僅存一個目錄。[7]目錄分列倫理學、物理學、數學、文學和音樂、技藝五大類。按四部(篇)一組編排共十三組,再加上未列入五大類的兩組十八篇,總計十五組七十部(篇)。從題目中可以看出他幾乎探索了當時人類知識的一切領域:哲學、物理、數學、天文、邏輯、心理、動植物、醫學、攝生、社會倫理、政治、歷史、詩歌、音樂、繪畫、語言、農業耕作以及軍事等。但都已佚失。作為原著殘篇留存下來的,只有二百十六條引起爭議的道德格言。但有些學者基于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后的七百年中,沒有人提到過有關內容,從而對全部道德格言的殘篇產生懷疑。這里傾向于認同德國著名學者第爾斯和克蘭茨編定的《蘇格拉底以前學派殘篇》,其中認為是“真作”的二百九十八則殘篇,是我們迄今所能看到的輯錄得比較完整的版本。[8]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其中輯錄了有關美學思想的殘篇。
德謨克里特的美學思想,是他的整個唯物主義哲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討論他的美學思想以前。有必要概述其基本的哲學思想。
第一,提出了嶄新的自然模型。
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即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是充實的、堅固的,非存在則是虛空的,但存在并不比非存在更實在。所有的原子都是同質的,只有形狀、大小、排列上的差異,并處在永恒的運動中。由于它們在虛空中的結合和分離,造成具體事物的生成和消滅。從而把在此以前早期希臘哲學中一元論和多元論對立統一了起來,將“一”和“多”、“變”和“不變”、“連續性”和“間斷性”、自然的本原和由此派生的現象,在物質性的原子結構說上統一了起來。從而比較嚴密地建立起一個唯物主義自然哲學體系,形成同柏拉圖客觀唯心主義理念論鮮明對照的哲學學說。[9]
第二,把這種唯物主義原子論貫徹到靈魂和認識的學說中去,將靈魂和軀體、靈魂和“努斯”統一于原子。
德謨克里特認為,靈魂是一種精致的圓形的最能動的原子,它到處都在,一切事物都分有靈魂原子,但它稀疏地散布全身,成為軀體運動原因的靈魂原子,必須和軀體原子結合才能構成生命。一旦呼吸終止,軀體內的靈魂原子被壓出而不能得到補充便是死亡。遍布全身的靈魂原子的非理性部分具有感覺的功能,其理性部分(“努斯”)是思想的器官,后者位于腦。循此,提出樸素的反映論,肯定各種感覺都產生于外部對象同感官的接觸。從而發展了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說,提出了影像說,認為視覺是眼睛和外部對象彼此發出的原子射流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視覺影像,它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映象。但是,甜、苦、熱、冷、顏色等感覺則是約定俗成的,具有相對性,因為它們不是物體中原子和虛空所固有的特性。它們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才表現出來的性質,隨主體的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在西方哲學史上最早提出的物體的所謂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的問題。它區分了作為理性的“真理認識”和作為感性的“曖昧認識”;感覺給理性提供影像質料,理性則能糾正錯誤的感覺,透過現象洞悉原子和虛空的內在真理,理性優于感覺,但它又必須以感覺為基礎。進而提出三種真理的標準:現象是了解可見事物的標準,概念是研究的標準,情感是取舍事物的標準。
第三,從原子論觀點出發,提出了無神論。德謨克里特認為人們之所以會制造和崇拜神,是出于對自然現象的無知和恐懼,從而成為早期希臘哲學家中態度最鮮明的比較徹底的無神論者。
第四,從原子論觀點出發,提出了宇宙學說。原子在互相撞擊的作用力下,形成一種漩渦運動,運動中遵循物以類聚的具有必然性的物理法則,形成緊密的物質團。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其中有無數個處于永恒生滅中的世界。德謨克里特的宇宙學說,成為以后笛卡兒、拉普拉斯、康德的太陽系起源于以太或物質微粒和漩渦運動說的先驅。
第五,將原子論學說貫徹到社會倫理和文化領域中去。人是由原子構成的小宇宙,反對神創社會或神主宰社會的觀點,從而提出了樸素的社會進化思想。德謨克里特認為遠古的人類像動物那樣過著衣食匱乏的群居生活,是雙手和智慧引導他們從蒙昧走向文明,技術和文化是人類經驗的結晶,文學藝術是隨著人類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而發展起來的。肯定語言是約定俗成而不是來自神。在政治上,擁護奴隸主民主制,認為在民主政治下的貧窮,比在專制制度下享受所謂的幸福要好,指出貧富兩極分化是造成當時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為了維護民主政治與緩和社會矛盾,主張限制財富的積聚和兼并,主張克服因貧富懸殊而造成的不幸和危險。其倫理道德的中心思想是求得精神上的寧靜,循此將人引向正義和善。強調要節制情欲,認為理性高于情欲,在人生態度上推崇理性的作用。
德謨克里特的美學學說,正是上述這些思想在美學領域中的具體體現,他的美學是以人為中心的。
第二節美
從希臘的美學思想的發展來看,德謨克里特可以說最先有意識地探討美之所以為美的本質,并對這種探討予以崇高的地位。他在一則殘篇中講道:“永遠發明某種美的東西,是一個神圣的心靈的標志。”[10]
一、比例、均等、尺度
希臘羅馬的哲學家—美學家較多地將美與比例、勻稱、尺度等聯系起來。德謨克里特也不例外,但他不像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和赫拉克利特那樣,通過諧音的和諧或對立統一導致的和諧,間接地和美聯系起來,而是直接將美的本質歸諸比例、尺度、勻稱或含義相似的概念。
首先,將美和比例間接地聯系起來:“恰當的比例是對一切事物都好的,不論豪富或赤貧在我看來都不好?!盵11]這里并沒有將“恰當的比例”直接歸結為美的本質,而是直接與“好”相聯系。而“好”在當時來講與美是有聯系的,美的事物無疑是屬于好的事物的范圍的。
其次,將美和均等直接聯系起來。根據斯托拜烏在他的文摘性的編纂性著作中保存下來的德謨克里特的一則殘篇,將美的本質歸結為“均等”:“在事物中,均等(isos)是美,超過和不及,在我看來都不美。”[12]
希臘語“isos”的含義包括:(1)大小、力量或數目上的相等;(2)表示相等的關系;(3)與人有關的各種權利的相等;(4)相等的劃分或分配;(5)建立在相等基礎上的各種權利;(6)與人有關的公平;(7)恰當。[13]第爾斯等德譯為“das、Gleichmaβ”;卡佩萊則德譯為“die、rechte、Mitte”(“適中”);弗里曼英譯為“equality”(“均等”),比較接近于“勻稱”。但為了與我們譯之為“勻稱”的概念區別開來,所以譯為“均等”。值得注意的是,德謨克里特將作為美的本質的“均等”,實質上是和一定的尺度聯系了起來,認為“超過”或“不及”的話也就不美。實際上,德謨克里特也確是將美和尺度聯系了起來的。
最后,將審美快感歸結為來自尺度。斯托拜烏在其《文摘集》(第三卷第十七章第三十八節)記載道:“要是任何東西越過了尺度,最令人感到快感的東西,也變成最令人感到厭惡的東西。”[14]這里,德謨克里特將美和審美快感與“尺度”或“恰當的尺度”聯系起來,將事物的是否美,是否能引起審美快感,歸諸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尺度。
從以上三則殘篇可以看到,德謨克里特有關美的本質問題有以下諸點值得注意。第一,作為美的本質的“均等”、“比例”等,都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是來自人的主觀意識。第二,作為美的本質的“均等”或“比例”都是與一定的“尺度”有聯系的。第三,在肯定美的客觀性的前提下,探討了主觀的審美快感,后者是由前者所引起的,審美快感取決于客觀事物所固有的尺度。由此表明,德謨克里特有關美的本質和審美的學說,是與他的素樸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二、感性美和理性美
德謨克里特認為人的靈魂具有感覺和理性兩種功能,從而既肯定作為感覺的“曖昧認識”,又肯定作為理性的“真理認識”。理性(“努斯”)能認識事物內在的本質,這就是它比感覺優越的地方。他把這種理論貫徹到審美理論中去,從而相應提出有關感性美和理性美的觀點。
首先,肯定感性美。
根據公元1世紀、2世紀時折中主義哲學家艾修斯的《名言錄》的記載,恩培多克勒認為有四種原色,它們和眼睛的有關孔道是彼此相對應的:
恩培多克勒堅持認為,顏色是對應于眼睛的孔道的東西,有對應于元素數目的四種顏色:白色、黑色、紅色和黃色。[15]
德謨克里特則認為視覺并不是直接在瞳孔中產生的,而是在眼睛和對象之間的空氣由于眼睛和對象的作用而被壓緊了,就在上面印下了一個印子。斯托拜烏的記載里,德謨克里特也講過原色有四種。[16]他強調樸實無華的感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