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引論(6)
- 西方美學史(第1卷):古希臘羅馬美學
- 范明生
- 2586字
- 2016-05-03 13:13:06
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本原觀,對美學思想的影響尤其顯著。該派既不像米利都學派和赫拉克利特那樣,以某種具體的東西如“水”、“氣”、“火”為萬物的本原,也未抽象到像柏拉圖那樣以空洞的、無內容的“理念”為本體,而以介乎兩者之間“更高一級的實在”的“數”為萬物的本原。在聲稱“萬物由于‘模仿’數而存在”的同時,緊接著就提出“事物由于數而顯得美”。這點對整個希臘羅馬時期的美學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導向作用,影響和推動美學思想家去探求美的事物之所以成為美的那種本質、本體。循“事物由于數而顯得美”觀點發展,確實存在著向唯心主義發展的更大的可能性,對柏拉圖來講是這樣,對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意義上的“美”的學說來講也是這樣。這種方向不僅對整個希臘羅馬直到普洛丁的美學思想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整個西方美學思想的發展的影響也是不能低估的。這點,與整個希臘羅馬美學思想中之所以是唯心主義占到主導地位,不是沒有關系的。
但又必須指出,也正由于畢達哥拉斯學派中又有人揭示出,“秩序”和“勻稱”是美的、有用的,反之,“無秩序”和“不勻稱”則是丑的和無用的;并同時把這種“秩序”和“勻稱”理解為存在于美的事物內部的關系,它們不能離開可感事物而獨立存在,更不能像“數”那樣先于美的事物而獨立存在,那么,循此發展下去,美學思想就可能通向唯物主義。這種觀點,不僅在柏拉圖的美學思想中有所反映,在亞里士多德以及晚期希臘美學思想中都有所反映,直到普洛丁才明確斷言美不是勻稱、比例、適度、和諧,將美的事物之所以為美完全歸諸“分有美”理念。
三、靈魂和肉體的分離與對立
早期自然哲學家,尚未意識到主體與客體、認識的主體與客觀世界的完全分離和彼此的對立,但接受傳統宗教神話的靈魂觀,將靈魂和肉體彼此分離和對立起來。
正是從這種彼此分離的靈魂肉體說出發,出現了拯救靈魂的必要性,這樣巫術、宗教神話中的凈化觀念和神秘祭典說也就浸淫到美學思想中來。諸如通過神秘祭典、音樂和知識的追求使靈魂得到凈化,重視凝神觀照在把握美的本質的歷程中的獨特作用,表明前美學思想巫術宗教神話傳統觀念的深厚影響。正是這些傳統觀念,促使非理性思維方式在希臘羅馬美學思想中長期占有重要地位,即便是像締造理性主義美學的代表人物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也難以擺脫,以后在晚期的代表人物普洛丁的美學體系中顯示得更為突出。唯獨亞里士多德在這個問題上基本上擺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
四、唯物主義的素樸性
除了根深蒂固的傳統巫術宗教神話觀念的影響,隨著自然哲學中體現的理性因素的孕育和滋長,素樸的唯物主義哲學也產生出來了,以赫拉克利特和德謨克里特為代表的這種世界觀也浸潤到美學領域中。具體體現在模仿說上。
正因為赫拉克利特在萬物本原說上持素樸唯物主義觀點,從而將這種觀點來解釋藝術對現實的關系這個根本問題,認為繪畫、音樂和書法等藝術都是模仿自然。
德謨克里特也同樣如此,認為歌唱藝術是模仿自然界,人是從天鵝和夜鶯等鳴鳥處學會唱歌的。
也正因為早期自然哲學家們的唯物主義是素樸的唯物主義,所以他們中有的人在肯定萬物的本原是物質性的東西,肯定世界萬物的多樣性統一于物質性的同時,也可以在藝術創作上接受靈感說。甚至像恩培多克勒這樣的哲學家,在自然哲學、在萬物本原問題持唯物主義觀點的同時,又可以接受宗教神秘主義的靈魂不朽輪回轉世說,以及兩個世界的學說,甚至認為通過禁忌吃肉、豆類、月桂等來達到靈魂的凈化。
由此也足以表明素樸的唯物主義世界是不能抵御和清除巫術、宗教神話等傳統觀念的影響的,即在同一個人的哲學和學說體系內,可以同時接納互不相容的組成部分。
五、辯證法的自發性
早期自然哲學中充滿著自發辯證法,特別是他們的對立統一學說,推動了對美的本質的探討。
早期畢達哥拉斯學派最早提出對立的原則是萬物的本原,他們的與宇宙學密切相聯系的美學,正是以這種對立的原則去探索美的本質。他們認為和諧來自對立,和諧是不同因素的統一,是相反因素的協調;并進而以此去探討音樂,將樂音解釋為對立因素的和諧的統一,將不協調的導致到協調;并將這種觀點貫徹到宏觀的宇宙中去,得出整個井然有序的宇宙發出諧音的結論。赫拉克利特則更是將對立的統一與美的本質聯系起來,認識到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此外,以辯證法的觀點,揭示出美的相對性和絕對性。
六、直觀性
早期自然哲學家將他們的素樸唯物主義運用到認識論中去,根據當時自然科學的成就,特別是生理學和光學領域中的成果,對人這個主體的認識活動的機制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恩培多克勒從四元素物質本原說出發,認為任何物體都有連續不斷的、細微不可見的元素粒子放射出來,從而把人的認識活動解釋為從主體眼睛和客觀物體各自發出的兩股射流相互作用,由于“同類相知”而形成的認識。德謨克里特在這種流射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影像說,認為視覺是眼睛和對象彼此發出的原子射流相互作用產生的視覺影像,它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映象。這些素樸的唯物的反映論觀點的提出,在當時說來無疑是杰出的成果。
但它們都帶有直觀性的特征,僅僅將人的認識解釋為人的感受器官在與事物的直接接觸中產生的感覺、知覺和表象,不懂得人的認識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能動反映,只是把人的認識看作是照相或鏡子那樣機械靜止的反映。
也正是這種認識論上鮮明的直觀性特征,導致整個希臘羅馬時期的持唯物主義觀點思想家的美學觀,都帶有直觀性這種特征。這種素樸的直觀性,同馬克思所講的那種具有社會實踐意義的美的直觀性有本質上的區別:“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人可以“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77]。
素樸唯物主義的這種直觀性,忽視審美主體在創造和認識美中的主觀能動性。隨之而來,進入古典時期,由于人本主義思潮的蓬勃興起,審美認識主體的覺醒,客觀上促使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創建了理性的、思辨的同時也是唯心主義的美學體系。
希臘美學思想是在特定的希臘文化—文明中形成和產生的。古希臘文明是在地中海、西亞、北非、南歐文明地區中形成和發展起來,它在廣泛持續地接受更為古老的以西亞、北非為代表的東方文明的影響的同時,又開創了自己的輝煌的以基克拉澤斯文化、米諾斯—邁錫尼文明為代表的青銅文明,從而成為人類童年時代“發展得最完美的地方”。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眾多的小型的城邦國家并開拓了一大批殖民城邦,從而較好地擺脫了血緣氏族社會固有的束縛,人逐步意識到自身的獨立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