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松開孩子的手(1)
- 父母應知的經典教子故事
- 王峰
- 4930字
- 2016-03-09 11:52:16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幸福,孩子有自己的命運,父母總是希望為孩子鋪平前進的道路,但是父母無法陪孩子走完一生。所以,不如及早讓孩子做自己命運的主人。自立的孩子,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使孩子沒有機會去經歷他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因為真正幸福來自于自己的努力。把自主的權利還給孩子,因為,那本來就是屬于他們自己的權利。自立的孩子,還需要父母自信地放手,讓孩子自己掌握他們的命運。
1、相信孩子
——愛因斯坦父母對孩子的表揚和鼓勵
迄今為止,愛因斯坦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人們稱他為20世紀的哥白尼、20世紀的牛頓。
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許多領域中都有重大的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并在此基礎上推廣為廣義相對論,并因此獲得192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實,小時候的愛因斯坦,并不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孩子,相反,已滿四歲的愛因斯坦還學不會說話,所以人們都懷疑他是個“低能兒”。
擔任電機工程師的父親,并沒有對兒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設法讓愛因斯坦發展智力。他為兒子買了積木,讓他搭房子,搭了一層,便表揚和鼓勵一次,結果愛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層。
入學后,愛因斯坦的表現仍然很平庸,當時學校的訓導主任曾向愛因斯坦的父親斷言:“這個孩子將會一事無成?!?
無情的譏笑和諷刺,使愛因斯坦的情緒非常低落,他甚至害怕上學,怕見老師和同學們,他也認為自己真的是個笨孩子。
父親鼓勵他說:“你一點都不笨,他們能做的,你雖然做得一般,卻并不比他們差多少;但是你會做的,他們卻一點也不會做;你表現得稍差,是因為你的思維與他們不一樣,我相信你會在某個方面比任何人都強?!?
愛因斯坦的母親賢惠能干,文化修養極高,她對自己的兒子百般呵護和鼓勵。
小時候的愛因斯坦常常提一些古怪的問題。比如指南針為什么總是指向南方?時間是怎么回事?空間是怎么回事?別人都以為他腦子有毛病。
一天,母親帶著愛因斯坦到郊外去游玩,別人家的孩子,有的爬山,有的游泳,惟獨愛因斯坦一個人默默地坐在河邊,凝視著湖面發呆。
這時,一些人悄悄地走到愛因斯坦母親的身邊,不安地問道:“小愛因斯坦為什么總是一個人對著湖面發呆?是不是腦子有問題啊?還是趁早帶他去醫院檢查檢查吧?”可是愛因斯坦的母親卻十分自信地對他們說:“我的小愛因斯坦沒有任何問題,你們根本不知道,他不是在發呆,而是在沉思。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教授?!?
由于父母的鼓勵和愛護,使愛因斯坦的智力迅速發展,并且他逐漸克服了自卑,精神愉快地學習和實驗。愛因斯坦經過不斷的努力,終于提出了“相對論”,成為科學巨人。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比較:對比不同情緒的兩個學生同一門功課的成績。
結果表明,精神愉快的學生要比情緒低落的學生的學習成績高出20%左右。
這位心理學家對此解釋說:“學生在情緒輕松的情況下,大腦處于積極的接收和工作狀態,能夠吸收較多的東西,而且思考靈活、聯想豐富;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常常思考緊閉,思想僵化,反應遲頓?!?
因此,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消極情緒,就應該做孩子的心理醫生,及早地采取行動,通過各種方法來幫助孩子消除這種心理障礙和精神負擔。
2、讓孩子早早體驗生活
——艾森豪威爾母親對孩子“做飯”的教育
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1890-1969),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靠自己的努力考入西點軍校,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在服役期間,艾森豪威爾就顯露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因此他受到賞識而步步高升,1941年還是上校,到1945年他已是五星上將了。二戰勝利后,杜魯門總統任命他為陸軍總長。1948年艾森豪威爾退役,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一職。1952年競選美國總統獲勝,1956年連任。
艾森豪威爾的父親戴維·雅科布·艾森豪威爾一生艱難,后來做了一家煤氣公司經理,情況才稍有好轉。母親艾達·伊麗莎白·斯托弗是個虔誠的教徒。
艾森豪威爾從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影響,形成了百折不撓、奮勇向前、勇于同困難作斗爭的精神品質。所以,他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中都能保持一個強者的形象。
艾森豪威爾的父母曾兩次受騙,經濟遭受巨大損失,但母親每次只是微微一笑,然后是加緊工作。
艾森豪威爾的父母相親相愛,在艾森豪威爾的記憶中,他們沒有吵過架,美滿和諧的家庭生活對艾森豪威爾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艾森豪威爾的父母從不溺愛孩子,而是根據他們所信奉的宗教“河上兄弟”派的傳統,嚴格教育孩子。他們教給孩子各種文化知識,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包括做飯、打掃衛生等。
一次,艾森豪威爾的弟弟染上了猩紅熱,家里的事情頓時緊張起來。媽媽向艾森豪威爾交待了一件“大事”,就是給全家人做飯。
艾森豪威爾小小年紀哪里會做飯。況且,此前他根本沒做過飯。但是他想,好多事情都是逼出來的,母親把這件事交給自己了,于是下定決心把飯做好。因為弟弟得的是傳染病,所以父親和幾個兒子擠著住在樓下,媽媽則和鄰居一位大媽一起照看弟弟。兩個哥哥在外面做工,所以燒水做飯的事情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艾森豪威爾頭上。
剛開始,母親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切菜怎么生火,母親會每天吩咐他做什么飯,每當吃飯之前,他都會在廚房里忙活一陣,還真的能行!或許是從來沒有做過飯的原因吧,他感到做飯還有幾分新鮮有趣,所以做得極其認真仔細。由于沒做過飯,所以手藝不精,他做的飯菜,常常讓家里人吃得直皺眉頭,還叫嚷著難以下咽。
后來,越做越熟練,還練就了一個拿手好菜,就是會做一種湯,家里人都非常喜歡喝。艾森豪威爾真是高興極了。
艾森豪威爾的父親戴維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他精通英語和德語,能流暢地用希臘文讀書,但他并不讓孩子與西部開拓者的孩子有任何不同之處。
在教育方法上,艾森豪威爾的父親制定了嚴格的家教,用來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他們要求孩子必須早晨六點鐘起床,晚上九點睡覺;每個孩子干任何事情都要干好,誰不認真都要返工重做,出現錯誤要受到懲罰。
有一次,艾森豪威爾的二哥埃德加瞞著父母在當地一位醫生那兒工作了數月之久,并且得到了一些報酬,對家里則說在認真上學。父親知道這件事后,埃德加挨了一頓鞭子。
艾森豪威爾的父母一方面用嚴格的家規來要求孩子,隨時糾正他們的各種錯誤,以利他們健康成長;另一方面,他們也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實行一貫性的示范教育。父親平時沒有興趣也沒有時間對兒子們進行空洞的說教,他只是以自己的行動來鼓勵兒子們勤奮上進,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
艾森豪威爾的母親個性沉著、矜持,除了操持家務外,她還騰出時間來幫助更加困難的人。
父母的言行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們明白了只有依靠艱苦的勞動,才能改變和創造生活。同時,也形成了他們善于待人接物、團結助人的高尚品行。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自律原則和進取心,在小時候,父母就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
他們家住宅旁有一塊空地,春天全家人在那里種上蔬菜。等到收獲時,幾個孩子就用小車把菜運到城里去賣,用所得的錢買衣服和生活用品。
父母雖然管教孩子很嚴,但在孩子做出重要人生決定時,從不向他們施加壓力,而是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
有一次,正上小學的艾森豪威爾膝蓋受傷了,由于處理不及時,傷口發炎,腿部腫得很粗,劇烈的疼痛使他站不起來。醫生診斷為血中毒,要截肢才能保存性命。艾森豪威爾斷然拒絕截肢手術。父親對醫生說:我們不能代替兒子做決定,只得寄希望于奇跡出現。后來果然出現了奇跡,他的腿完全康復了。
他們一直認為:孩子應該有自己的選擇權。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更高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才能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以堅定的自信心去克服困難,適應生活,改變生活,創造生活。
3、給孩子回頭的空間
——格林尼亞父母對“浪子”的教育
中國有句俗語,叫“浪子回頭金不換”?!袄俗印比绻婺芑仡^,重新做人,踏踏實實地工作和勞動,他們一樣能夠獲得社會的承認和人們的尊重;如果“回頭浪子”能夠埋頭苦干、艱苦創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有所創造,有所建樹,那就更加可貴了。
周圍的生活環境與“浪子”的形成,有密切關系,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響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家長能夠及時地認清自己對子女的錯誤態度并且采取相應的措施也不算晚。
法國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維克多·格林尼亞的父母就是發現自己對子女的錯誤引導而及時變得明智起來的父母。
1871年5月6日,維克多·格林尼亞出生在法國瑟兒堡一個有名望的富貴家庭。
在格林尼亞青少年時代,他的父親是一家船舶制造廠廠長,有著萬貫資財。優裕的家庭條件,加上父母的溺愛和嬌生慣養,使得他在瑟兒堡整天游蕩,盛氣凌人,成了名副其實的浪蕩公子。
那時候,格林尼亞沒有理想,沒有志氣,也不愛學習,倒是整天夢想當上一位王公大人。
格林尼亞長相英俊,再加之出手闊綽,瑟兒堡好些年輕美貌的姑娘,都愿意和他談情說愛。也就在這時,他受到了沉重的一擊。
在一次宴會上,一位剛從巴黎來瑟兒堡的波多麗女伯爵竟然不客氣地對他說:“請站遠一點。我最討厭被你這樣的浪蕩公子擋住了視線!”這如同針扎一般刺著了他的心。
經過女伯爵一番挖苦,格林尼亞猛然醒悟了,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悔恨不已。從此他發奮學習,杜絕了一切不良習慣,他要追回過去浪費掉的時間。
21歲時,他離開了曾使他墮落的家庭,留下了一封信,寫道:“請不要尋找我的下落,允許我刻苦努力地學習,我相信自己將來會創造出一些成就來的。”
這時候,格林尼亞的父母也幡然悔悟,他們決心讓自己心愛的兒子離去,讓他自己去走一條艱苦奮斗的新路,沒有阻攔,也沒有尋找,也就是說,沒有有意無意地去動搖兒子的決心,這無疑是對格林尼亞的支持!
格林尼亞來到里昂,經人介紹拜路易·波韋爾為師,經過兩年刻苦努力,終于補上了過去所耽誤的全部課程,進入里昂大學插班就讀。
在大學學習期間,他刻苦學習的態度贏得了有機化學權威菲利普·巴爾教授的器重。
在巴爾的指導下,他把老師所有著名的化學實驗重新做了一遍,并準確地糾正了巴爾的一些錯誤和疏忽之處。終于,格氏試劑在這些大量的平凡的實驗中誕生了。
格林尼亞一旦進入了科學的大門,他的科研成果就像泉水般地噴涌而出,僅從1901至1905年4年間,他就發表了200篇左右的論文。
鑒于格林尼亞在化學科研方面的重大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1912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此時,他突然收到了波多麗女伯爵的賀信,信中只有寥寥一語:“我永遠敬愛你!”
4、讓孩子拒絕依賴
——拉賓對孩子的教育
以色列和平的殉難者,被刺殺而亡的總理以薩雅各·拉賓,給人民留下了粗暴、不易使人接觸的印象。即使是他的崇拜者,也不得不承認拉賓從未流露出屬于他個人的溫存,并且缺乏有效地與人低聲談話的智慧與能力。
然而當他面對自己的孩子以及子孫后代的時候,卻表現出與平時截然不同的一面,簡直是判若兩人。
作為以色列的總理,拉賓總是沉浸于自己的工作之中,孜孜不倦,從未停息,直至他不幸逝世。
但他的孫子約拿旦在他不幸遇刺之后,面對一個電視臺記者的采訪時說:對于我們而言,他是個好祖父。每一個人都會說,他怎么能夠有時間和你們一起生活呢?使人不可相信的是,他這樣一個人從未錯過我及我姐姐諾阿斯的任何一個慶祝晚會,每一個學校慶典,每一次軍隊大閱兵,他都是準時到場。
拉賓的女兒達利亞曾經回憶說,在她年幼的時候,她的父親一直做始終如一的事情。他從未參加過一次學校的家長會,他不是那里的一部分。
達利亞告訴記者:“但是每當我們需要他的時候,在我們生病的時候,他總陪伴著我們,無論他在哪里,只要被叫,他就馬上趕到。他總是花幾分鐘的時間來看望我。他是一位非常非常關切子女的慈祥仁愛的父親?!?
他的遺孀利亞拉賓,在緬懷他時說道:“他從未對孩子們大聲怒吼過,也從未動手打過任何一個孩子。他總是將自己對孩子綿綿不絕的愛表達出來,從未給孩子們施加任何壓力,因為他希望每個孩子將來都有一個光明的前途。他以自己的方式告訴孩子們,不管在任何情況、任何環境下,他總愛他們,即使孩子們并不全依靠他的希望生存??傊?,在生活中他總能時時讓孩子們感覺到濃濃的父愛,但卻從不干涉他們的生活,更不允許孩子們拿他的特殊身份做依靠。他給予孩子的是一般普通父親都有的父愛?!?
5、不要迷信權威
——巴羅教授對牛頓的教育
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從小在鄉村長大。他喜歡自己看書,討厭學校,他認為:上學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等著放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