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自序
一
這是一本寫給我孩子的書!
我只是很單純地想把一些記憶留給孩子。等他長大了,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能夠找到來自這個世界最初的溫暖。
人是會長大的,但人也是會遺忘的。但愿這些美好的記憶能帶給他不盡的快樂,幫助他勇敢地面對困難,引領他做一個溫暖善良的人。有人說,孩子三歲之前的記憶很容易消失,這一點我認同,因為這一段時光里的記憶大多屬于無意記憶。所以我選擇用文字的方式幫助孩子留下成長的痕跡。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有很多種,父母能帶給孩子的東西也很多,而我用文字的形式送給孩子這一份永久的禮物,我覺得這是一份最長情的留念。這里頭也包含著我們之間最多元化的關系:我是爸爸,他是兒子;我是作者,他是讀者;我是講故事的人,他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他是制造記憶的人,我是記錄記憶的人;他是帶給我快樂的人,我是傳遞他快樂的人……這多有意思!
二
這也是一本寫給父母的書!
做了這么多年教育,從高中教育,到初中教育,再到有了孩子接觸了家庭教育,我突然意識到這似乎是一場教育的尋根。其實一個孩子的成長軌跡和他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在某種意義上,它決定了一個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而教育的根在哪里?我覺得教育的根就在家庭中,在孩子十二歲之前。
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一點也沒錯。三歲、六歲、九歲、十二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每一段成長關鍵期,對一個孩子來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最重要的是,這十二年,孩子是依賴父母的,聽從父母的,那么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所以一旦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出問題了,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埋怨,而是反思自己之前的教育行為。
這本書寫給父母們,我只是想傳遞一點家庭教育的理念和自己不成系統的想法。我不是專家,沒有一套套高大上的理論。我只不過是看了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書,學習了一點這方面的知識,再結合孩子的成長經歷,跟大家聊一些重要或不重要的話題而已。
三
說到寫這本書還真是有趣。
其實孩子出生不久我就想動筆記錄他的成長故事了,但是每次一有動筆的念頭,就感覺這件事任重道遠,再加上平日工作繁雜勞累,剛起來的勇氣一下子就偃旗息鼓了。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孩子在我眼前長大了許多,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才深深感覺到,如果再不動筆,這件事就這樣泡湯了。我一直認為做父母其實是在做一項偉大的事業,眼看著事業還沒起步就湮滅了,絕對不甘心!但是又不相信自己能堅持到最后,于是決定給自己來個啟動儀式。
舉行一個什么儀式呢?經過幾番思索,我暗自忖度:首先這必須是一個人的儀式,連家人都不能說,因為萬一中途沒有堅持下去,我在孩子面前不好交代。其次要讓自己難忘,想著自己從小到大似乎沒有過非常明顯的叛逆,來一點叛逆也算有了別樣的儀式感。
于是專門挑選了一個日子,那天正好學校組織青年教師參加初三的適應性考試,我糾結了很久,因為從工作起,我一向遵守單位的規章制度,這么做有些冒險了。但是不冒險怎么能成就叛逆的儀式呢?于是我斷然在考試前給主任發了信息:“家中有急事,考試需請假。”主任回復:“考完試再走。”我再發:“一刻不能等。”主任又回:“回來補考。”其實這種考試沒什么重要的,后面也就沒有故事了。我欣然一路直達KFC,點了一杯熱奶,打開本子,在溫和的燈光下,花了兩個小時,寫下這篇序。
想著此時的我逃離圈定的生活,做一點自己想做的又比較重要的事,想著圈子里的人依然被圈在考場里接受規則的戲弄,也算是給自己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儀式吧。這個時候,我在想:有些事非做不可,到了一定的時間,它一定會和你相遇;有些人不能不愛,在生命里不全是自己,我們需要彼此依托。
人一過三十,思考的東西就多:怎樣讓自己的人生有些價值,怎樣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一點東西,怎樣讓自己的勞動為孩子帶來一點正面的影響,怎樣讓自己的孩子引以為傲,等等。今天為自己舉行這么一場特別的叛逆儀式,真的,特別爽!因為我對“叛逆”這個詞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叛逆其實是對生命和生活的深度思考,它不是不講原則,不是不講倫理道德,而是對“安逸”生活的挑戰,對自我生命的內省。我希望孩子在自己的生活里,在規則與道德的圈子里,也能有生命的獨立和自主,多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
這本書就這樣悄悄打開了,書里的文字無數次地在夜燈下艱辛地走了一年多。你若喜歡書里的故事,就全當消遣,重新尋找一下自己孩子的過往點滴。你若注意到了其中家庭教育的意義,不妨以此為契機,關注家庭教育,那么這部作品也算有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