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懷舊懷人(1)
- 和孔乙己在一起(綠地文學叢書)
- 納鶯萍
- 4876字
- 2016-02-19 15:45:12
生命的禮贊
這年冬天,連續幾場雪使天氣驟然變冷,俗語說:小寒大寒,冷成一團。一月中旬,在普降小到中雪后,氣溫創下入冬新低。“大寒”那天,銀川的雪又洋洋灑灑飄起來,寒風夾著雪花飛舞,天和地很快變得渾濁了。
清晨,窗外已是銀裝素裹,永寧納家戶堂姐忽然打來電話,告知她母親馬清花無常了。
出了銀川市往南的永寧縣城,西去不遠,是聞名遐邇的回莊納家戶。納家戶有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即我國西北地區著名的納家戶清真大寺。堂姐父親曾經七年擔任過這座清真大寺的管委會主任,由于多次修繕大寺邦克樓以及對清真寺做出的貢獻,馬清花作為他的妻子極為有名。
當然,馬清花的出名不完全因為丈夫,她從外形到內心都是位獨特的女人,脊柱彎曲人稱彎腰女人,內心堅強善良出了名的能干。如今,八十高壽的她,離開人世亦是遲早的事,但聽到這個信息,我依然覺得難過與欣慰的情緒交織心頭。難過的是一位好女人永遠走了!欣慰的是她苦難的一生終于了結了。
讓人難以相信的是,就在馬清花辭世的一個月前,我帶朋友到其家中,她還親手搟了一張面,切細后在沸騰的水中稍煮撈起,配上濃香的羊肉臊子,抓把香菜蔥花兒扔進碗里,澆勺紅紅的油潑辣子醋,把色香味呈現給客人。至今,我的朋友提起那碗面還贊不絕口地說,那頓美食享受之后,似乎吃遍天下各類面食,都再找不到那份感覺了。
馬清花嫁人時芳年十六歲,據說是個很漂亮的女孩。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她嫁入婆家后便隱匿真名字,被叫做馬氏。作為農村女人,出嫁意味著為男家繁衍后代,可馬清花生第二個孩子時子宮下垂,婆家窮困治不起她的病,她時常抱著肚子下地干重活,背著柴火回家生火做飯,撐著虛弱的身子整天忍痛干活,因為勞累過度,她年紀小身體弱,生過孩子沒有基本的營養供給,生生把小病拖成大病。幾個月后落下“月子”病,慢慢脊柱變形,再也直不起腰了。從此她不但永遠失去了生育能力,還變成了一個身材畸形的女人。好在她的男人是位謹守拜功,完納天課,心地善良忠厚的人,始終沒有遺棄她,夫妻倆相濡以沫度日,漫長的歲月里,不但鄉鄰忘記了馬清花的真姓名,連她自己都忘記叫什么名字了,遠近相識的人都叫她“老彎腰”。
“老彎腰”在萬分艱苦的環境中如何生存下來的?竟然還活到八十歲?說到這一點,我與堂姐都承認,她是頑強樂觀聰明的人。
從小到大,我斷斷續續聽過馬清花過去的事。農村大集體時期,隊里根據她的身體狀況,分派她趕馬車往地里送糞或送公糧。她窩在車轅前,吆喝著牲口穿村過路,活躍在田間地頭,行走在村鄰之間。她那個精明強干的“車把式”美譽一直被人傳頌著。從小媳婦到中年女人,誰都不知道她如何克服了女人的軟弱羞怯,習慣了勞動群體的嬉笑怒罵,忘記了自己的女子形象,像個男人一樣春夏秋冬駕轅趕車搞運輸。我猜,她首先是位聰明賢惠的女人,在饑饉遍地的生存環境里,能不顧一切幫丈夫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任;其次她是個潑辣、適應能力很強的女人。在粗野的男人中間,一個年輕女人單獨趕著馬車,空曠之處是否也像男人一樣哼著鄉間野曲打著口哨解悶?不得而知!但確切地說,那時她每天掙的工分不比其他男人少。工分就是糧食就是活命,她把糧食掙回家養活了公婆小叔小姑子及自己的一大家子。在那樣艱苦的荒年里,馬清花借著趕車四處挖野菜,再把野菜和粗面混到一起包菜團子,全家人至少吃得上粗糙的飯食果腹,躲過了被餓死的厄運。
改革開放后,在黨的好政策引導下,馬清花一家勤奮勞作,發家致富。九十年代前后,她帶著兒子、孫子栽果園、養奶牛、開油坊、辦公司,日子越變越紅火。馬清花年紀稍大時,生活的熱情更加高漲,她在宅院養雞栽花種些青菜,還服侍著四代人,過著四世同堂的生活,她的兒孫們忙在外面,她忙在家里。她通常早晨五點起床,揉面烙餅,燒水泡茶,家人吃過早點各自忙生計去了,她喂過雞羊,將水從井里一桶桶提上來,灌滿家里的水缸,然后打掃庭院清理衛生,下地摘菜準備午餐。一大家子的午餐一般煮一大鍋米飯,夏天她炒幾樣新鮮蔬菜,冬天炒羊肉粉條酸白菜,那是她自己腌的菜,味道醇厚。馬清花每天要做十幾口人的飯,難于想象她彎著腰圍著火爐轉鍋的樣子,不厭其煩的讓那一鍋米飯在炭火熏烤下一點點煮一點點蒸,直至米香味溢滿屋里屋外,吃到嘴里香甜糯軟。
馬清花熱情、和善、堅韌,無論白天還是深夜,一家老小從外面忙碌歸來,她都會捧茶送飯,噓寒問暖,鄰居啥時求她幫助,她都義無反顧地盡自己所能伸出援手。每一次見面,她一雙純凈慈祥的大眼睛總迎著你,總會把笑容寫在臉上,一副誠懇善解人意的樣子。她不好修飾,常常是一身黑布衣褲,頭發裹在黑色的絨帽里,一雙布滿老繭粗糙的手忙碌不停。幾十年來她與家人與鄰居和睦相處,被傳為一段佳話,她的家成為納家戶遠近聞名的模范家庭。
馬清花似土地似空氣一般平常,誰也不會感覺到她的重要。忽然一天夜里,她睡去再無醒來,家人感覺天塌地陷般的哀痛,這才意識到,她患小疾不肯進醫院瞧病,說扛扛就痊愈了,可她沒有扛過去。
她悄悄走了!留給別人太多的思念,她一輩子,去過最遠的地方僅僅是去了幾趟縣城。她沒吃過山珍海味,沒穿過華裳霓服,沒掛過金銀玉佩,僅僅靠著品高行端贏得了鄉鄰親人的愛戴。
她歸真那天清晨,按習俗,回族無常當天需要入土。馬清花全身被清洗干凈穿起白色的“克凡”(層層包裹的棉布)后,由四名親人托著她的身體,把她放進了一個長兩米,寬三尺的塔目匣子里。匣子的蓋是拱圓形,顏色為深綠,綠色托著金黃色雕刻的古蘭經文字。肅穆雅致,宗教氣息濃厚。
爾后,四名穿孝服的子孫抬著塔目匣子,腳步沉重而莊嚴地走到了有著三百余年歷史的納家戶清真大寺門前,二百余名穆斯林已等在那里參加她的“者那孜”,即回族的殯禮。
這個場面令人感動。寒冷中,清真寺教長靠埋體站立,二百余名穆斯林隨后排隊脫鞋肅立,在教長主持下頌《古蘭經》片斷。從宗教意義來說,這是生者代死者向安拉做最后一次禮拜,舉意祈求真主饒恕活著的和已經逝去的人們,減輕他們的罪過,賜予他們平安。
殯禮結束后,馬清花的子孫抬舉著塔目匣子,向公墓地區送靈。那里早已挖開一個長形墳坑,上面是弓形下面是平底,子孫四人打開塔目匣子,一人先鉆進坑內,其余三人在外,將埋體緩緩接入坑內,頭北腳南而臥,臉側西方(圣地麥加的方位)。之后,子孫用土坯堵好洞口。下葬過程中,眾多阿訇滿拉大聲誦經,公墓四周,在一片白雪皚皚中,坡上坡下跪滿了為她送葬祈禱的人。
人們的虔誠以及對謝世的馬清花的崇敬,讓在場的親友震撼難忘。我想,已經歸真的馬清花是頭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領受這隆重的場面,頭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眾人視為核心人物。那一刻,漫天飛舞的雪花就像從天而降的哀思,我仿佛清晰地看見她笑容可掬地向人們揮手作別。
和孔乙己在一起
一直想去趟紹興,想寫寫去紹興的見聞。一是緣于在中文系學習時讀過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說《孔乙己》,孔乙己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在紹興咸亨酒店唯一穿長衫站著喝酒的人。魯迅對酒店形象生動的描述,當街曲尺形的大柜臺,古樸的陶制酒壇、醇香的加飯酒、入味的鹽煮筍、茴香豆……這樣的描述很多年來,使我止不住的去想象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時代,有一種非去看看不可的愿望。另一個原因,緣于我先生拉西的大學師弟銀山,祖籍紹興人,從上海師大畢業后,隨著戀人一起來銀川工作、生活了七年,期間與拉西成為摯友,兩人性格都是豪爽健談,常在我家喝酒聊天,除過講上海師大的老師同學,最多的話題就是講紹興,銀山把他的家鄉講述的像是仙境,一個無限魅力的紹興便時時吸引著我。
終于可以去紹興了,那是五年前,拉西上海師大中文系同學要舉辦校慶,拉西和銀山聯系去他的家鄉紹興,然后一起去上海參加校慶,邀我同行。那時,銀山已經攜妻女調回紹興工作,聽此信,畢竟分別已久的師兄見面,兩邊都興奮,我因為去紹興的夢想終于實現,更是別樣的興奮。
到了紹興,果真眼前一亮。紹興的建筑大抵上是黑瓦白墻,建筑風格更是精雕細琢,布局巧妙,配以小橋流水,素雅的令人驚嘆!我們坐在銀山的奧迪車上向外觀望,黑瓦白墻翹起的四角式房檐與烏篷船相呼應,仿佛是畫中的美景一般,古樸雅致的水鄉風情呼之欲出。紹興作為江南水鄉建筑風格的代表,呈現出江南特色,同時也呈現著自身的特色?!鞍税倮锖獯说厥眨L橋水接鑒湖流”“古城小橋多,人家盡枕河”形成了一河一街,一河兩街,有河無街和街隨河走、橋連街路的獨特景觀,于是,紹興贏得了水鄉、橋鄉的美稱。
進入商業區后,建筑風格陡然一變,因為紹興畢竟是發展迅速的現代化城市,城市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這些高樓并不是完全歐化或是美式的建筑風格,而是處處透露出東方古民居的神韻。據說紹興處處顯露越國時期的文化特色,尤其在魯迅故居附近的民居最具代表性。大文豪魯迅先生小時候便在紹興生活,他筆下的百草園、三味書屋和咸亨酒店,都可以在這里欣賞到,它們已成為紹興的文化名片,不斷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來參觀。
魯迅故居早已經成為一條獨具江南風情的歷史街區,成為一個原汁原味解讀魯迅作品,品味魯迅筆下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生活情境的真實場所。它坐落在魯迅路中段,和魯迅紀念館同在一條街上。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兩邊,一溜白墻黑瓦,竹絲臺門,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間。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讓人想起魯迅作品中的一些場景。精心保護和恢復后的魯迅故里已成為立體解讀中國近代大文豪魯迅的場所,成為浙江紹興的“鎮城之寶”。
我翻過資料,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1919年4月以咸亨酒店為原型寫成的。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緒年間,是紹興一家很普通的不被關注的小酒店。自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問世以后,咸亨酒店也隨之聞名于世?,F在的咸亨酒店是1981年為紀念魯迅先生一百周年誕辰而重新修建的。雖然酒店論面積、氣派都比不上那些建筑華麗、燈紅酒綠的酒樓飯莊,但它所特有的古樸雅致卻是其他建筑所不及的。
我和先生拉西在魯迅路中段大致參觀了魯迅故居,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其他時間主要用來觀賞咸亨酒店,在此拍照留念并用餐。
咸亨酒店坐北朝南,三間瓦房,顧客盈門,中間門楣上方懸掛著一塊白底黑字長匾,上面書寫的是“咸亨酒店”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廊檐下掛著四只大紅燈籠。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里面貨架上擺放的全是酒,有壇裝的、也有花雕瓷裝的、瓶裝的。什么加飯、香雪、元紅等白酒、紅酒、黃酒應有盡有。還未進店便聞到一股誘人的酒香,真可謂開壇十里香了。酒店里面擺放著許多四方形的木桌和木制的條凳,墻壁上掛著若干副引人注目的對聯。店門左側有個紫銅雕塑,身穿灰色長衫、站著喝酒的男人,吸引了許多觀光者。那是孔乙己,左臂倚靠在柜臺上,右手指捏著一粒茴香豆,瘦長的體形,青白的臉上夾著一些傷痕,嘴唇上留著亂蓬蓬的花白胡子。這個活靈活現的雕塑孔乙己,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受害者,他滿口之乎者也,卻不會生存,活的麻木不仁,他穿長衫強調自己是知識分子,愛喝酒又付不起錢。坐著喝酒是要點菜多花錢的,孔乙己窮,只能喝杯簡單的酒吃碟茴香豆過過癮了事,但能很客氣的賒賬也還守信譽的還賬。魯迅的小說尖銳地揭露了制造孔乙己這個畸形人物的封建社會。而今,任何一名普通人都能面對孔乙己坐著點菜喝酒,我點了紹興黃酒和烏干菜。烏干菜被稱為紹興的“八大貢品”之一,其制作與烹飪技藝極為講究,選料十分精良,而作為傳統紹式名菜干菜燜肉,更是被譽為紹興“第一菜”,先后載入《中國菜譜》、《中國烹飪百科全書》浙江條目、《中國菜譜浙江卷》等書籍,我因為不食豬肉,點的是干菜燜牛肉,可能稍遜色些。
紹興烏干菜制作與烹飪技藝是紹興先民古老的生活習俗與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相結合的產物。其色褐里透紅,香味濃郁,經久耐藏,蒸煮后油光烏黑,別具風味,是紹興有名的地方特產,也是“紹興三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聞霉臭,食而香醇,讓人欲罷不能;我又點了最為著名的,在傳統制作技藝上崧廈霉千張和謝塘五香豆腐干,盡興地品嘗,同時回味著魯迅筆下的食品,看著門口孔乙己的塑像與拉西頻頻碰杯,想象著與孔乙己一起喝酒的情景,如果時光回放,我和拉西一定搶著為孔乙己付賬,請他共進美餐,共同享受紹興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