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崇仁學案三(3)

  • 明儒學案
  • 黃宗羲
  • 3756字
  • 2015-12-29 09:33:59

木必有根,然后千枝萬葉有所依而立。水必有源,然後千流萬派其出無窮。國必有君,家必有主,然後萬事可得而正。天生吾人,合下付這道理,散見於日用事物,而總具於吾心,必先常常提省此心,就逐事上一一窮究其理而力行之。根本既立,則中間節(jié)目雖多,皆可次第而舉。若不於心地上用功,而徒欲泛然以觀萬物之理,正恐茫無下手處。此心不存,一身已無個主宰,更探討甚道理?縱使探討得來,亦自無處可安頓,故有童而習之,皓首而無成者。古人知行只是一事,方其求知之始,正欲以為力行之資,及其既知,則遂行之而不敢緩。今人於行且放寬一步,只管去求知,既知得來,又未必著實去踐履,故有能說無限道理,而氣質依然只是舊人者。圣賢之書,都只是說吾心所固有底,只因迷而不知,故聖賢為之指示。譬如有人不識日月,得明者以手指之,只看日月,便是了然。今不去看日月,卻只管來指上看,看來看去,有甚了期!豈惟不議日月,連指亦不識矣。讀聖賢之書,正宜反求諸身,自家體貼得這道理去做,若只管鑽研紙上,此心全體都奔在書冊上。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今因學問至於放其心而不知求,豈不重可哀哉!

已上所言,皆近世俗學之通弊,尊兄親受業(yè)於敬齋之門,必不至於有差,但有所疑,不敢不自竭耳。狂瞽之見,率爾妄言,不能保無紕繆,尊兄不棄而終教之,不有益於高明,則必有益於淺陋矣。

論學書

存養(yǎng)省察工夫,固學問根本,亦須發(fā)大勇猛心,方做得成就。若不會發(fā)憤,只欲平做將去,可知是做不成也。

孔門唯顏子可當中行,自曾子以至子思、孟子,氣質皆偏於剛,然其所以傳圣人之道,則皆得剛毅之力也。文公謂世衰道微,人欲橫流,不是剛毅的人,亦立腳不住。

今之士大夫,得一階半級則以為喜,失一階半級則以為憂。譬如鳥在籠中,縱令底下直飛至頂上,許大世界,終無出日。

伊川言:“中心斯須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入之矣。”此與“敬以直內(nèi)”同理,謂敬為和樂固不可,然敬須和樂,只是心中無事也。

人一日間喜怒哀樂不知發(fā)了多少,其中節(jié)也常少,不中節(jié)也常多。雖無所喜怒哀樂時,而喜怒哀樂之根已自先伏於其間。

歲莫一友過我,見某凝塵滿室,泊然處之,嘆曰:“吾所居必灑掃涓潔,虛室以居,塵囂不雜,則與乾坤清氣相通。齋前雜樹花木,時觀萬物生意。深夜獨坐,或啟扉以漏日光,至昧爽,恒覺天地萬物清氣自遠而屆,此心與相流通,更無窒礙。今室中蕪穢不治,弗以累心,賢於玩物遠矣,但恐於神爽未必有助也。”

某居家簡重,不以事物經(jīng)心。友人曰:“人心須完密,一事不可放過。學而不事事,則疏漏處必多,應事時必缺陷了道理。吾見清高虛靜之士,久之未有不墮落者。一陰一陽之謂道,今喜靜厭動,正如有陰無陽,不成化矣。”某聞言聳然。

人心通竅於舌,是以能言。多言之人,此心奔迸外出,未言,舌常有動意,故其蓄聚恒淺,應用易疏。但與其箝制於外,不若收斂於中,驗之放去收轉之間,而心之有亡攸系,當自有著力處。

天下之事,若從憤世嫉邪起端,未免偏於肅殺。必也從太和中發(fā)出,則四時之氣咸備,而春生常為之主,乃可合德造化也。

心乃我身主宰。從天下至此已是盡頭處,而心卻發(fā)出兩路,善惡歧焉,誠意是管歸一路也。善惡各有來路,善是從心體明處發(fā)來,惡便是從暗處發(fā)來,致知是要推明破暗也。

心與物交,若心做得主,以我度物,則暗者可通。若舍己逐物,物反做主,明者可塞。故功夫起頭,只在先立乎其大者。

李獻吉晚而與某論學,自悔見道不明,曰:“昔吾汨於詞章,今而厭矣。靜中怳有見,意味迥然不同,則從而錄之。”某曰:“錄後意味何如?”獻吉默然良久,驚而問曰:“吾實不自知,才劄記後,意味漸散,不能如初,何也?”某因與之極言天根之學須培養(yǎng)深沈,切忌漏泄。因問平生大病安在,曰:“公才甚高,但虛志與驕氣,此害道之甚者也。”獻吉曰:“天使吾早見二十年,詎若是哉!”

人之一心,貫串千事百事,若不立個主宰,則終日營營,凡事都無統(tǒng)攝,不知從何處用功。又有兀坐以收放心,事至不管,是自隔絕道理,如何貫串得來?如愚見,日用間不問有事無事,常有此心,有個主宰在此,事來就此事上用功,直截依著道理行,莫要被私欲遮障纏繞,如此才能貫穿得過。

喜怒哀樂未發(fā),性本空也;發(fā)而皆中節(jié),其應亦未嘗不空,圣人體用一原也。世人不無潛伏,故有前塵,妄動故有緣影,是故不可無戒懼之心。釋氏厭人欲之幻,并與天性不可解於心者而欲滅之,將乍見孺子入井怵惕真心,與內(nèi)交、要譽、惡其聲之妄心同謂塵影,則與圣賢之學霄壤矣。

大丈夫凍死則凍死,餓死則餓死,方能堂堂立天地間。若開口告人貧,要人憐我,以小惠昫沫我,得無為賤丈夫乎!

人心元神,昭昭靈靈,收斂停畜,因其真機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自有無窮之妙。若專內(nèi)遺外,日用間分本末作兩段事,如此仍是支離也。

近體《大學》,頗窺圣學之樞機至易至簡,說者自生煩難。陽明蓋有激者也,故翻禪學公案,推佛而附於儒。被他說得太快,易聳動人。今為其學者,大抵高抬此心,不在本位,而於義利大界限反多依違。

吾輩欲學圣人,不求諸人生而靜,只就孩提有知識後說起,又不察性之欲與物欲,則是以念念流轉者為主。

陳元誠疑吾近日學問,見得佛、老與圣人同,大為吾懼。

元誠論靜云:“一念不生,既不執(zhí)持,又不蒙昧,三件犯著一件,便不是。”

知道無中邊,而不知內(nèi)為主,則茫無下手處;知內(nèi)為主,而不知道無中邊,則隘。故曰:“此心學之全功也。”

天文左右前皆動也,惟北辰不動。人身背亦如之。故曰:“天根之學,本《易》艮背之旨。”

五峰之學,不務涵養(yǎng)本原,只要執(zhí)發(fā)見一端,便張皇作用,故有急迫助長之病。

心之神明,無乎在而無乎不在也,無乎不在而有在也。靜則氣母歸根,動則神機發(fā)見,故疑其在彼,而不知實在於心,雖有在也,而無跡也。

人心立極雖有間斷處,亦好接頭。否則終日向學,不免散而無統(tǒng)也。

近與一人論理氣,因問之曰:“人當哀痛時,滿體如割,涕淚交流,此惻隱之心也。當羞愧時,面為發(fā)赤,汗流被體,此羞惡之心也。今且分別誰是理耶,誰是氣耶?”其人唯唯。曰:“未也。哀痛羞愧固有發(fā)不中節(jié)時,亦復涕汗流出,豈亦理之為耶?”其人不能自解。某曰:“理非別有一物,只就氣該得如此便是理。理本該得如此,然卻無為其能如此處,皆氣為之也。然氣運不齊,有不能盡如此處。理氣合一,則理即是氣,氣即是理,昭乎不分,孟子所謂配也。氣與理違,則判而二矣,夫子所謂‘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又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皆此意也。今試就吾心日用間體驗,有時分明見得理該如此,而吾不能如此,打成兩片。若謂氣即是理,只好說善底一邊,那惡一邊便說不去矣。”

大成樂譜,但以一聲協(xié)一字。今譜古詩,須有散聲,方合天然之妙。向見陳元誠歌古詩,散聲多少,皆出天然,安排不得,必須譜出來,然後人可學耳。

象山天資甚高,論學甚正,凡所指示,坦然如由大道而行。但氣質尚粗,鍛煉未粹,不免好剛使氣,過為抑揚之詞,反使人疑。昔議其近於禪學,此某之陋也。

大抵人自未應事及乎應事,以至事過,總是此心又進一步。自未起念時及乎起念,以至念息,亦猶是也。善用功,則貫串做一個,否則間隔矣。吾所謂立本是貫穿動靜工夫,研幾云者,只就應事起念時更著精彩也。

道體浩浩無窮,吾輩既為氣質拘住,若欲止據(jù)己見持守,固亦自好,終恐規(guī)模窄狹,枯燥孤單,豈能展拓得去。古人所以親師取友、汲汲於講學者,非故泛濫於外也,止欲廣求天下義理而反之於身,合天下之長以為一己之長,集天下之善以為一己之善,庶幾規(guī)模闊大,氣質不得而限之。

侍郎余訒齋先生祐

余祐,字子積,別號訒齋,鄱陽人。年十九,往師胡敬齋,敬齋以以女妻之。登弘治己未進士第,授南京刑部主事。忤逆瑾,落職。瑾誅,起知福州,晉山東副使,兵備徐州。以沒入中官貨,逮詔獄,謫南寧府同知,稍遷韶州知府,投劾去。嘉靖改元,起河南按察使,調廣西,兩遷至云南左布政,以太仆卿召,轉吏部右侍郎,未離滇而卒,戊子歲也,年六十四。

先生之學,墨守敬齋,在獄中著《性書》三卷,其言程、朱教人,拳拳以誠敬為入門,學者豈必多言,惟去其念慮之不誠不敬者,使心地光明篤實,邪僻詭譎之意勿留其間,不患不至於古人矣。時文成《朱子晚年定論》初出,以朱子到底歸於存養(yǎng)。先生謂文公論心學凡三變:如《存齋記》所言“心之為物,不可以形體求,不可以聞見得,惟存之之久,則日用之間若有見焉”,此則少年學禪,見得昭昭靈靈意思。及見延平,盡悟其失;復會南軒,始聞五峰之學,以察識端倪為最初下手處,未免闕卻平時涵養(yǎng)一節(jié)工夫。《別南軒詩》:“惟應酬酢處,特達見本根。”《答叔京書》尾謂“南軒入處精切”,皆謂此也。後來自悟其失,改定已發(fā)未發(fā)之論,然後體用不偏,動靜交致其力,功夫方得渾全。此其終身定見也,安得以其入門功夫謂之晚年哉!

愚按:此辨正先生之得統(tǒng)於師門處。《居業(yè)錄》云:“古人只言涵養(yǎng),言操存,曷嘗言求見本體?”是即文成少年之見也。又云:“操存涵養(yǎng)是靜中工夫,思索省察是動上工夫,動靜二端,時節(jié)界限甚明,工夫所施,各有所當,不可混雜。”是即文公動靜交致其力,方得渾全,而以單提涵養(yǎng)者為不全也。雖然,動靜者,時也;吾心之體,不著於時者也。分工夫為兩節(jié),則靜不能該動,動不能攝靜,豈得為無弊哉!其《性書》之作,兼理氣論性,深闢性即理也之言。蓋分理是理、氣是氣,截然為二,并朱子之意而失之。有云:“氣嘗能輔理之美矣,理豈不救氣之衰乎?”整庵非之曰:“不謂理氣交相為賜如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市| 日照市| 扶风县| 珲春市| 黄平县| 桐梓县| 左贡县| 南川市| 封开县| 镇原县| 榕江县| 云和县| 禄劝| 庆元县| 克什克腾旗| 上蔡县| 安泽县| 泸西县| 遂平县| 肇东市| 吉木乃县| 长乐市| 绥德县| 利辛县| 龙川县| 舟曲县| 宝兴县| 博白县| 视频| 周口市| 大英县| 台中县| 中江县| 丽江市| 南开区| 漠河县| 兴和县| 黎城县| 和平区| 台北县| 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