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上(7)

茲于四月十二日,接據臺灣鎮、道稟稱:貴中將統率部兵,已在我鳳山縣所屬瑯囗〈王喬〉柴城一帶囗囗扎臺,與屬地生番爭斗。經委安平協副將周振邦、署臺防同知傅以禮等馳赴該處于初八日與貴中將相見,面詢本部堂照會曾否達覽?貴中將答以「已經收到」;并語該文武官以此次用兵生番,因去年貴國副島大臣早與總理衙門商明,近又有欽差赴北京專論此事,俟北京信到,再行照覆,不肯即日回兵等因。又據稟稱:四月初七日,有貴國駐廈領事官福島九成、書記吳碩往見該鎮、道,面言要赴瑯囗〈王喬〉查看,不準囗國兵船與中國民人滋事,以敦和好;特來拜謁。該鎮、道詢以何故動兵?答稱欲將生番稍示懲儆,不敢擾害中國地方等語:先后到本部堂。準此,詳閱各情,深佩貴國政府敦信修睦、益固邦交之意;而貴中將謹承上命,情意殷拳,務泯猜嫌以敦永好,聞之亦甚欣愜。因思貴國與中國立約未久,方期兩國和好,可與天壤無窮。乃此舉并未商由總理衙門移知本部堂作何辦理,徑命貴中將統師赴中國所屬邦土、本部堂所管地方用兵,蓋中輕聽浮言,誤會生番非中國所管之謠傳,遂致貴國政府與貴中將近日所為,事事與萬國公法暨修好條約違背;且中外輿論,皆不以為然也。除囗載本部堂前次照會外,合再將本部堂確查證據及貴國此舉不合萬國公法暨修好條約之處,為貴中將更詳告之。

查瑯囗〈王喬〉番社,人物、地方確歸中國轄屬證據,歷歷囗明可核者三:南路瑯囗〈王喬〉十八社,向歸鳳山縣管轄;每年征完番餉二十兩有奇,載在「臺灣府志」;此證據一也。臺灣設立南、北路理番同知,專管番務;每年由各該同知入內山犒賞生番鹽、布等物;此證據二也。柴城又名福安街,建有我朝公中堂福公康安碑廟;此證據三也。證據確鑿,歷來已久。特以「禮記」不易其俗、下易其宜,故向來中國不全繩以律法而已。查兩國修好條規第三條云:『兩國政事禁令,各有異同。其政事應聽己國自主,彼此均不得代謀干預」。查臺灣生番久屬中國,其不全繩以律法者,即政事禁令各有異同之一端也。按約應聽中國自主,貴國不得代謀干預。況「兩國所屬邦土,不可稍有侵越」,第一條顯有明文;尤宜共相篤守。又第十四條載:『日本人在中國指定口岸及附近洋面,不準與不和之國互相爭斗』。夫附近中國洋面與不和之國尚不準爭斗,況為我疆土之內隸屬之人!今貴中將在瑯囗〈王喬〉柴城一帶于我設立隘寮之疆土徑行登岸札營,于我納稅食糧之番民竟行接仗爭斗,與條約各款種種不合。設令他國效貴國之所為,于貴國屬地、屬民并不先行商準,遽爾命將興兵據其地、誅其人,貴國其能任聽所為而不問乎?貴中將反己以思,必有爽然自失者。據臺灣鎮、道稟稱:貴中將及理事官福島九成俱言上年使臣到京,曾對總理衙門說過「以生番非中國所管」及「此舉早經商明」,故爾前來。查中國自來與各國立約,俱欽差全權大臣各遵所奉諭旨訂立條約并囗條聲明兩國全權大臣先行畫押蓋印,俟兩國御筆批準后刊刻通行。今貴中將及理事官所云上年使臣向總理衙門說過等語,是否遵照中國律法立約,抑將商明之囗或蓋關防于公函、或兩國互行告示、或互換照會以為憑據,本部堂并未接準總理衙門移知;貴中將奉命遠來,定悉律詳細。如當時立有憑約,請將彼此原議文約抄示,本部堂自當聽貴中將照約辦理。如當時未立有憑約,應請貴中將撤兵回國,不得于中國所屬邦土地方久駐兵旅,以符條約。竊思貴國政府祗因生番戕害難民兩案,故命將統兵深入番地,殛其首兇,使無再蹈前轍。查我屬囗中山國被戕遭風難民一案仍應由本部堂自行嚴檄該地方官辦理,毋庸貴國干預外;其貴國備中州難民利八等四名,但只被搶,并未殺害,應由本部堂按照修好條約內第八條「盜竊等案由地方官查拿追辦」之約,嚴飭地方官追辦。本部堂斷不以中外之分,稍存歧視;該地方官處分攸關,亦斷不致玩延。不必貴中將駐兵臺灣,曠日特久,勞師縻餉!

本部堂系為兩國各敦和好起見,故再為詳示證據、申明條約,剴切照會。現在上而各國駐京公使、下而中外輿論,均以貴國此舉為非。想貴中將忠于謀國,定能幡然變計,即日撤兵回國,以免天下公非,保兩同永好;貴中將實圖利之!須至照會者。

四月二十五日

日本國簡放陸軍中將來華上諭

東洋兵臨臺灣一事,本館已將先后聞見,節次登列各前報中。今復探得日本朝廷出兵旨意,以見其實。此旨系于日本國明治七年五月,大政院奉旨簡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赴臺灣辦理土番事宜;現在已經通諭國中。譯其上諭之意,系因前四年——即明治四年,有琉球外藩之民失風漂赴臺灣,被害至五十四名之多。明治六年,復有日本柏島人四名漂赴臺灣,雖經送回,以為土番凌虐:曾經前放之全權大臣副島來中國查知情形覆奏。而臺灣接壤日本之南境,時有商民失風情事;若不懲辦,不足以儆將來。是以特簡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統兵前往臺灣土番地方,務須問明殘害之罪,嚴加懲辦;并當約束嗣后永不敢殘害,方足以儆。諭仰通國知之等因。此諭正在陸軍中將西鄉從道啟程來華之際所奉,是故以先日本東京、長崎等處所來新聞并未提及,且前報有遣將為日本國皇所未知等語。今見此上諭,則可見前聞之未確也。

譯西字日報述臺灣事

香港西字日報曰:日報者特派有主筆之士往臺灣東洋營內,傳記日錄事焉。今將該士人所寄函譯出,相于別傳更為可據。

四月初六日,記曰:東兵屯于瑯囗〈王喬〉,距打狗一百二十里、離島之南濱不過三十里,有平原長方五、六里。原內華鄉數處,該人于北京來往,皆因山路有盜,故乘船一行。初,東兵扎營在平原之上,處位似屬甚便。奈綿雨速下,屯兵勢如寢臥水中。于是,移營于近濱沙坡一帶之上;營狀雖無先日之整齊,然于。兵士舒服倍蓰。自來各兵雖勤勞于筑營,又被雨濕所難;亦經有與野人試用后門裝彈鎗者,且已兩造各喪人數名。有一日,番人一大眾突沖東兵六士;東兵迫于飛奔,已一人喪命,番人即斬其頭,以為戰攻之觀。按此處之番社,傳聞則為先殘殺琉球多人者是也。

東兵內有美國員二人:一水師統兵加色,一陸兵將軍花孫。雖名為參贊之官,而各謀略實二員所由出者。前日東半路欲附近兩番長立約,美國兩人與議,在廣原內會議;兩人無隨從,獨赴約處。而番長皆不見;入左村以覓,乃得與立和約。瑯囗〈王喬〉以南,除一社已有犯冒外,皆不與作難云。

二十日記:今晨眾人方在夢寐間,皆被炮聲驚醒;蓋元帥賽可新至,放炮以賀迎也。港內連今日所進諸艇,共灣泊火船十只;計東船七只、英國兵船一只、華兵船二只。華船系今日而至,一名「洋務」,一英船也;內搭中官三名,系特至臺灣府欲與東師詰議前來者。

昨晚,東兵一小隊入山,于十二里之遠宿夜。黎明,時見兩人帶傷以歸;遂出百余趨前助戰,皆似乎無領將者。各人踴躍以行,狀如甚樂;除鎗以外,各執有所名「雙手使劍」。按此刀于鉆棘達箐,甚為不便;乃東兵依戀之不舍,且以為于避面近戰,亦大為可用。東兵銳氣頗大,遍營皆見多士將大刀及雙手劍磨利而又磨,如心急于使用。據所言:火鎗以遠戰固有益于大局,然以刀血爭,是心所樂極也。

四月初八日:今早作戰,生番死者十五、東兵陣亡六人。后詣醫院,又知被傷者又十人內一人,狀不可起。凡東兵被傷死者,已皆得歸入營內;東洋所殺番人,當場皆斬其頭,至營內亦葬之。聞番人抗爭甚力,皆每伏而俟敵;敵人走近,忽跳起囗銃而退,以復設伏。有一處番人,亦起一柵,躲柵后而俟敵焉。按東兵膽勇,不畏死;其特所不及者,每不顧命以爭先,不如番人之伏俟慎謀也。

潘欽使赴閩、應方伯回蘇

潘欽使,于昨日下午附搭「海龍」輪船赴閩,由閩省即馳赴臺灣查辦也。再,應藩憲亦已于昨日起程回省,因須俟東洋外務省回信,方能定議故也。

四月二十六日

續錄香港日報記述東兵在臺灣事

四月初八日記:今日中官上岸,詣見東洋元帥。東帥派兵二百迎候,護送至轅門。中官在內時候不久,想因職位不高,東帥以故不肯罄議局面也。附近寄居之華民,目見東兵戰殺其舊仇之番,皆異而且樂焉。東兵向華民辦買食物,概從豐還價;是以彼此相得而毫無嫌隙矣。東人還價交錢,皆用新制大銅錢及小銀錢;華民樂收其銀錢,而不甚諳其銅錢之所用云。

臺灣一島,天氣頗為無定。即如今早,海面平靜;倏忽之間,大風驟作,各船顛簸,幾乎船面之兩邊皆漂蕩以達于水。是以各船與岸上來往,頗以為難焉。現在,天陰微雨及大雨如注相間以下。勢既如是,想必有致于瘧疾生傳染之患矣。

又雜錄各事

有西人自臺灣府于四月初十日寄信云:東洋所倩美國大贊將勒襄勒,尚未至臺;其將至者,聞亦在即矣。而東洋人于此役將如何謀定大計,亦特俟其來以定奪焉。目今東人在臺灣島,自南至北,概發其人遍走觀探;窺測其意,則于懲辦南邊之番,因另有意向也。

先是,三月初旬東洋伐臺灣先有風聞之時也,經閩浙督憲調遣兵勇三、四千名。且當時風傳,蓋以為與東兵捍御計,故于三月初七在此處上岸也。繼而遣往臺灣府北二百里之長毫地方剿征寇盜——按此盜系華人也,數甚眾,皆橫肆劫掠,其為地方大患已非一年矣;中兵出剿,轉輸捷速,不多日直達盜巢,令一千人皆移居山嶺一帶之內——即在野番之中。此處概屬巖山深谷,故官兵不便于窮追。長毫地方既屬平靜,乃收兵而歸。此所足為筆記者,中兵所執用皆后門裝藥之鎗也。

傳聞日本人與番人持爭,所陷諸地皆必據為己有,欲咸縣而官焉。乃華官經頒懸諭示云:東兵所需食物,百姓皆可供賣;且凡有須資助之處,亦無不可云。

四月二十七日

論李制軍籌囗臺灣近日情形

東洋之進征生番也,其前后詳細情形,述登前報;其連日開仗大略,亦譯西文以供眾覽。前日新奉簡命派往臺灣欽使潘方伯啟行赴閩,指日航海抵臺,必有一番征調。況聞閩浙督憲李于此事甚為關心,業將詳細各情登諸囗牘,諒與潘欽使商同辦理,總以保固疆圉、慎修邊防為務;故前所照會該國中將言辭極為得體,不但顧全大局,抑且斂戢戎心,庶邊釁不開而內地無擾耳。

頃聞總理衙門有致日本外務省函,其信未便登錄。大約以征辦生番原為報復前仇,固非與我朝有所掣肘;若徑據地土而虐民人,即與中朝相抗。爾時大起干戈,致成兵禍,兩國既失和好,勝負在所未分;不如各守疆界,永敦和約。至如番人固有生、熟之別,而人民未有彼此之殊;若因禍及生番而轉侵我疆土,豈有是情,亦無此理!茲幸閩浙督憲先事預防,不使驕橫憑陵。要在欽使到彼,方能隨機應變,囗成厥功。倘東兵已有報仇之舉,即誅及一、二生番,或可退師返國;否則,我朝大兵征進,不但擒渠殲丑,恐將轉強為弱。聞之「君子則見機、小人則逞志」,其斯之謂歟!惟望兩國之操政柄者相機而動,無使人民失所,致蹈前車之覆轍、以貽后世之隱憂,曷勝企予望之哉!

兵部引見奉旨一道(四月十三日京報)

兵部帶領引見,奉旨:『……題補福建臺灣北路協右營守備藍季馨、題補福建臺灣城守左軍守備吳國章、題補福建臺灣鎮標中營游擊朱達權,均著照例準其補授。……欽此』。

四月二十八日

「牛腰」輪船傳東京未接公文信息

昨(二十六)日,美公司「牛腰」輪船由東信抵滬,有詢及日本國領事公館者;得悉東洋來信:其外務省衙門,尚未接到總理衙門之文書。不識何以如此遲滯也!前本館得信于行文之初,當即列報。嗣因中外各大憲在滬會議,須聽外務省回信;且復電音至東京,固知公文尚未接到:故未定議。此次輪船抵申,所傳如是,真所謂「萬里關河信息難」矣。

日本進攻生番確耗

日本人現泊于臺灣南境之蘭口,其處廣土平坦,約有六里之遙;一望空闊,大可屯田置戍。距臺灣至南之隅,計三十里;距打狗,一百二十里。日人于此建扎營壘,圖為久駐計。相離不遠,皆系華人村落;特是山路崎嶇,異常險阻,有若鳥道蠶叢,故不敢由此以徑達生番處也。如土人欲與生番貿易,皆用小艇;生番亦能刳木為舟,名曰「蟒甲」。日本兵士既立營后,忽有大水至,漸沒脛膝;乃遷于土山——其上有沙,頗為燥潔,勝在平地也。顧霖雨夾旬,澗泉流注,決決有聲。日人因分隊進剿,或以十人為伍,或以八人為列,皆攜洋鎗以覓生番之巢窟。一日,生番數十人出追日人,六人中殺其一,五人以疾趨得免(此生番名保難,又曰保尼)。有美國兵弁二人,一統水師、一管陸兵;以連日風雨滿山,生番匿而不出,美國人欲深入生番境中與其酋長言和。惟中有一社不從,謂寧死決一戰,烏能低首下心,仰其鼻息而承其眉睫哉!此四月初七由臺郡寄來之消息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宁县| 上蔡县| 大方县| 乳源| 莱西市| 汾阳市| 桑植县| 兴仁县| 沭阳县| 莱阳市| 竹北市| 军事| 梨树县| 浦北县| 若羌县| 黑龙江省| 五寨县| 镇巴县| 布拖县| 伊春市| 海口市| 尤溪县| 大兴区| 巩留县| 乡宁县| 许昌县| 平果县| 务川| 察哈| 肇东市| 新建县| 靖边县| 枣强县| 沛县| 永顺县| 三门县| 汶上县| 武陟县| 县级市| 邮箱|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