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上(6)
-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
- 佚名
- 4545字
- 2015-12-29 09:28:31
燕臺有西士新自東海來者,謂該國謀新舍舊各事,于聚集眾人前善于辭令而論曰:東洋變政改制,或多謂其不圖遠大,不過矜目前之新政而已;不久,則大患必作云。不知此言,殆因于不知其實在情形、于未見其新行景象而言之耳。余昔年在東洋,故曾得詳觀曩昔大概;而于近日所目睹者相比較焉,殊有霄壤之別、天淵之判矣。曩日東京耶多,房屋皆平樓。今則經過京都城內大衢計長二十七里、路間三里一帶,兩面概造作西式崇樓。衢路廣闊異常,中間以供馬車馳騁;兩邊沿徑,植以花果、冬青等樹木,以為之蔭。另有橫路,亦俱一例整頓。遍路,電繩高懸,路隅間立收納信籍柜臺,概以便郵寄信札者,就近招入之;信局人,每日三次巡收焉。鋪店所貯,貨物充盈;除本地土產外,即歐羅巴器機精作,亦皆備具于其內。至行客出外,由海則附搭火船、由陸則附坐火車,無復如舊日之迂緩濡滯也。且于海面之險要處,皆設標樓、炮船,以警危險。標樓則共有二十座,炮船四只;計統用銀,不下三百萬圓。另有浚淺機船二只,常在淤淺處疏通。國內擬遍設學校;今先開二座,以備學習各務之所。即學,亦非昔時空虛無用之學;特將泰西博學各事譯出,而勉人以攻讀焉。又設西國醫門學院、囗植會院并造舉機器學院,執業者令立合同:六年作徒,繼又六年為國從事,不令他往。故爭先欲入籍者,實繁有徒;以致該國家每迫于退辭也?;蛑^各舉雖至善極美,然徒行取用,而國帑焉能支持?彼曰:稽查該國進出各項,所進既足,每有盈余;即如其大舉兩端鑄錢局及火輪車兩舉,每月皆有余贃。故于國家帑項,反為豐盈也。如民間所用火船,既甘愿就用而不棄焉,則其為倍蓰之利者,亦從可知矣。
西士所言如是。據其陳述,則東洋之進項有益無損,容或有之;然一國之虛實,豈一西人于一時之游歷、一己之耳目遽聞其崖略而可得其詳細情形乎?民間之樂從與否,雖曰皆致富之美舉也、國帑尚無匱乏也,然獨不知該國其征收于閭閻以成就各事歟?究未可知也。今東洋因迫于內怨,故偪于起謀所以涉詭譎計,因而縱兵以犯我國之藩境,其或陷罹兩國于兵禍而伊于胡底耶!觀于此,則曰求富必出如是狡獪伎倆也,究不如不求富之為貴矣。
臺灣兵事續聞
臺灣有日本國兵臨,為閩浙總督李制軍查詰;本館探有所聞,昨已列入前報。今復探得,此案已經中國總理衙門王大臣移咨日本之外務省各大臣查辦矣——所謂外務省者,系京都總理通商各國事務之處,猶之中國之總理衙門也。前日簡派來華之駐京欽使柳大臣到滬后,藩、道兩憲曾以總理衙門咨達外務省一層詢及;如何信息,豈其尚未得知!蓋柳大臣起程之際,文未遞到耳。前日柳大臣即由上海以電線致問外務省,旋得復音:尚未接閱?,F在上海中外各憲皆議俟外務省之電音到滬,再行核辦。是以柳大臣亦緩期北上,須聽外務省復音如何舉動,方始定日起程。至其咨文之如何聲說,則不但發自京師徑遞,南省莫知;且因國家之軍機大事極為秘密,即官場亦鮮有見聞,何況局外!想大略必由閩省咨報,則其文不過如本館昨日所述之閩浙總督李制軍之檄行耳。俟有所聞,再當立時登報以廣見識而慰眾望可也。
四月二十一日
論東洋與生番交爭大略
昨據通聞館日報傳述云:本月十二、十三兩日,經東洋兵與生番各交先鋒,為掃搏小戰;蓋遇前鋒先行交仗者。繼于十六日,又復大戰,勢甚猖獗;兩邊陣亡者,均屬不少。此信系由電線所傳,固尚未得其詳細情形也。然揆之于「兩邊均各有喪亡不少」之言,亦似乎勝負未曾大決耳。且觀于東師其抵岸時日不久,又據先聞軍士皆從事于筑營自固以為進退、應接、會聚之計,是以其兵尚未曾深入山內重地。推原其故、揆度其勢,系番人先來稱戈于東人,非東人尋仇于番人也明矣。乃東人于所擇之地已不能與番人明分高下,況其深入幽谷茂林乎!夫在東兵所執器械系屬西式之最精者,故與弓矢戈矛相敵,似屬易于從事,其勢將有攻而必克、圍之必陷矣。無奈此役也,險阻艱難,變端百出;非習于山攻林襲,似仍難于取勝耳。且該番若自覺不克相敵,幡然知所變計,退入深山窮谷之中。若東人不為追計,則無所下手;若徑行進剿,則有歧路之艱虞。況番人為之敵者,一隅片土無不熟悉。倘將設伏,乘其不備以要擊之;東人器雖精良、可善為用以作遠攻之策,而囗于深林密箐之間,恐亦難于利用。且聞番人亦有舊制火銃,器雖不甚佳美,特以彼處土人每多以田獵度日者,故亦有百發百中之能也。況東洋更有為難之處,即如兵船皆無安泊山坳之所;倘候序所臨颶風飆作之際,故船不可在當處俟候為聲勢接應之計,大抵皆須安泊于廈門也。使日后廈門與閩省濱海之區皆不準避風停泊,則于該船不亦為難乎?且供應煤炭,亦多有窒礙也。然各船若在臺灣逗留,則將遘風厄而遭沉沒,殊可危也!
由今觀之,該生番尚能奮其銳氣以與東洋人作難;吾華人聞之,不禁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也。我國姑俟東人被生番挫折私志,然后權變,或從事于干戈,未始非良策也;故不必迫于行事,亦屬計之得耳。
甲戌科會試題名(節取)
第八十名:蔡德芳(臺灣彰化);第一百二十六名:陳望增(臺灣);第一百六十五名:施炳修(臺灣彰化)。
東洋租船
傳聞東洋近在上海復租英船兩只;觀于此則,東洋其又謀加發兵士以至臺灣歟?
四月二十二日
簡放臺灣欽差信息
臺灣為日本統師臨境,節次探明備論情形,已列前報。茲復探明于本月十五日奉旨;簡放潘方伯霨為欽差,前往臺灣籌辦矣。潘方伯本任福建藩臺,于臺灣情形亦為熟悉。昨日已經抵滬,由輪船起程前往。俟到閩,續探詳細,再行登報耳。
臺灣近日交鋒情形
長崎新字西報傳曰:四月十四日,有日本新購火船名「猶可馬魚」者,由臺灣而回;具報曰:『先發載兵之四船既及臺灣,立使兵丁登崖;不多時,一哨探兵為生番弋獲,當即剝衣斬首焉。既而東兵挑戰,將生番敗退,東兵陣亡者一、士受傷者又一名,生番死傷者共五十余人』。先此,又有東洋小火輪艇二只在沿濱海探測,突有岸上暗伏之生番開鎗轟擊;東兵還擊,生番立即鳥散。該船離戰場來,是時諸兵從事筑壘、造屋,其工亦將完竣;「猶可馬魚」火船之回此,蓋欲復將食物、器械等運往臺灣也,擬于不日動輪前往焉。該新報述事如是。然所陳各情,于本館昨日所述,因在其先。
又香港西報傳述廈門四月十二日寄至信札曰:五、六日之前,東師發兵一百五十人往山內偵探。既走較遠,遙見生番數人搖手,如欲召來狀;東兵三人應召而前。及相距十五步,番人忽以銃開擊,中彈斃命一人、受傷者又一人;帶傷者與一未傷之人作速奔回。事聞于元將,即下令凡征不必獲囚,惟殺為章。于是,商定圍攻附近一小村。既二日,照議于天未明時以五、六百人圍攻之。兩造相戰,由是而起焉。其細情,尚未得悉。顧傳聞東兵被殺二人,而其徒亦以番首十一級并獲弓箭、矛銃多件而歸營云。所述者如是。然四月十六日之事,仍不列其內。
嗟呼!兵禍,固為殘事也;乃兩造以不囚人而惟殺為例,則殘忍孰甚焉!夫生番無知之野流,于大國囚人而不殺之規,自不能識也;乃東洋自稱文雅之國者,則何為而效惡習于野人乎!東人自稱取法于泰西,然豈曾聞泰西有此習耶!
四月二十四日
東洋侵臺灣中東先后來往各文牘
本館頃接東洋伐臺灣中將初照會閩浙督憲并督憲先后照覆中將二文,謹列于后。夫兩國之失和構兵也,固閩疆之大患也。凡我華民,既得備悉此役先后各情。且知此事不幸出于爭戰,其禍則由東洋侵陵所致;在我國也,實不得意,迫于持干戈以尊國體、保邊疆也。伏讀閩浙總督憲之辭,義在俯念前好,陳論道理,義無可辨;且其居心仁厚,不愿遽絕和好,且堅不可坐受外侮之心。凡閱者,無不稱慕高義、佩服偉才焉。
大日本陸軍中將兼陸軍囗輔西鄉
照會事。
臺灣土番之俗,自古嗜殺行劫,不奉貴國政教,??颓忞y是虞。邇年我國人民遭風漂到彼地,多被慘害。幸逃脫者,迨入貴國治下之境,始沾仁宇恩恤,藉得生還。本國稔知貴國矜全我民之意,厚且至也;我國政府,感謝奚似!而彼土囗反是害我人民如此,為民父母,豈忍漠然!是以我國皇上委本中將以深入番地招彼酋長,百般開導,殛其兇首,薄示懲戒;使無再蹈前轍,以安良民。本中將謹遵欽旨,即率親兵將由水路直進番地。至若船過貴境,固無他意,應毋阻拒。但恐閭巷之說,或觸于貴國之詫異;特茲備文報明。為此照會貴大臣,希即查照飭各該地方官咸使知之可也。須至照會者。
右照會大清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使、閩浙總督部堂李。
附片
明治四年十二月,我琉球島人民六十六名遭風壞船,漂到臺灣登岸。是處屬牡丹社,竟被番人劫殺五十四名死之;十二名逃生,經蒙貴國救護,送回本土。又于明治六年二月,我備中州人民佑藤利八等四名漂到臺灣卑南番地,亦被劫掠,僅脫生命;幸蒙貴國恤典,送交領事,旋即回國。凡我人民迭受恩德,銜感無涯。
茲我政府獨怪土番幸人之災,肆其劫殺;若置不問,安所底止!是以遣使往攻其心,囗使感發天良,知有人道而已。故本中將雖云率兵而往,惟備土番一味悍暴,或敢抗抵來使,從而加害;不得已,則稍示膺懲之勢耳。但所慮者,有貴國及外國商民在臺灣所開口岸運貨出入者,或見我國此間行事,便思從中竊與生番互通交易,資助敵人軍需,則我國不得不備兵捕之;務望貴大臣偏行曉諭臺灣府、縣沿邊口岸各地所有中外商民,勿得毫犯。
又所懇者,倘有生番偶被兵追趕,走入臺灣府、縣境內潛匿者,煩該地方隨即捕交我兵屯營是望。
特此附片以陳,惟請貴大臣煩為查照施行!
閩浙總督部堂李照覆日本陸軍中將西鄉
為照覆事。
照得查臺灣全地,久隸我國版圖。雖其土著有生、熟番之別,然同為食毛踐土已二百余年,猶之粵、楚、云、貴邊界猺獞苗黎之屬,皆古所謂我中國荒服羈糜之地也。雖生番散處深山,獉狉成性,文教或有未通、政令偶有未及;但居我疆土之內,總屬我管轄之人。查萬國公法云:凡疆內植物、動物、居民,無論生斯土者、自外來者,按理皆當歸地方律法管轄。又載發囗耳云:各國之屬物所在,即為其土地。又云:各國屬地或由尋覓、或由征服遷居,既經諸國立約認之,即使其間或有來歷不明人,皆以此為掌管既久,他國即不應過問。又云:各國自主其事,自任其責。據此各條例,則臺灣為中國疆土,生番定歸中國隸屬;當以中國律法管轄,不得任聽別國越俎代謀。茲貴國中將照會以臺灣生番戕殺遭風難民,奉命率兵深入番地,殛其兇首,以示懲戒。在生番迭逞悍暴、殺害無辜,即按以中國之法,亦律所必誅。惟是臺灣全地素屬中國,貴國政府并未與總理衙門商允作何辦理,徑行命將統兵前往,既與萬國公法違背,亦與同治十年所換和約內第一、第三兩條不合。然詳閱來文,先云招彼酋長,百般開導,使毋再蹈前轍;復云雖率兵前往,惟備土番抗抵,不得已始稍示膺懲。是貴國中將之意,但在懲辦首兇以杜后患,并非必欲用兵。所開兩案首兇,其備中州遭風難民,前由土番送出,并未戕害一人;當經本部堂派員送滬,交領事官送還。自枋寮至瑯囗〈王喬〉一帶,早經本部堂飭令臺灣道委員建造隘寮,選舉隘丁、隘首,遇有外國遭風船只,以便隨時救護。此后貴國商民來往該地,當不至有劫殺之患。去歲備中州難民并未被害,即其明證。其琉球島,即我屬國中山國疆土;該國世守外藩,甚為恭順。本部堂一視同仁,已嚴檄該地方官責成生番頭人趕緊勒限交出首兇議囗。總之,臺灣屬在中國,應由中國自辦,毋庸貴國代謀;各國公使俱在京師,必以本部堂為理直。
緣準前因,合即照覆貴中將查照辦理。須至照覆者。
照會日本陸軍中將
為照會事。
照得前準照會,得悉貴中將奉命統兵懲儆臺灣生番,當經本部堂援據萬國公法,請貴中將撤兵回國以符條約,具文照覆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