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式微,胡不歸?”開篇設問,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夜的帷幕拉開了,天色已晚,為什么還不回家呢?接下來,詩人給出了回答:“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之所以還不回家,是因為為了君主的事情奔忙。為了他們的華貴生活,底層的勞動者終日不辭辛苦地勞作,迎著清晨的露水,始終如一,不敢有絲毫懈怠。
第二章重復第一章的設問,再次提問:天色已晚,為什么還不回家呢?“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為了養活君主,不得不這樣,不管是平坦的大路還是泥濘的土路,都要不斷地奔波勞作。
此詩短小精悍,寥寥幾筆,描繪了受壓迫、受奴役的人們困難的處境,同時還表達了他們對統治者的不滿和控訴。全詩的點睛之處在于藝術手法的運用,一是運用設問,二是強調韻腳。
首先來看設問的運用。“式微,式微,胡不歸”,根據下文可知,這一問句并不是有疑而問,而是明知故問。這樣做更能引起讀者的注意,讓讀者產生一探究竟的閱讀欲望。整首詩是寫主人公遭受統治者的奴役和壓迫,不分晝夜地辛勤勞作,貪黑起早,苦不堪言的現狀,如果直言這一主題,便會顯得單調。因此詩人通過這種無疑之處設疑的方法,使詩篇更具跌宕的情致。其次是韻腳的處理。這首詩十分押韻,每章換韻,句句用韻,而且全詩回環往復,只在個別字上稍做改動,使全詩節奏緊湊,引人入勝。
【大師導讀】
語淺意深,中藏無限義理,未許粗心人鹵莽讀過。
——清·方玉潤
這是苦于勞役的人所發的怨聲。
——余冠英
旄丘
旄丘之葛兮①,何誕之節兮②?叔兮伯兮③,何多日也?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④。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⑤,匪車不東⑥。叔兮伯兮,靡所與同⑦。
瑣兮尾兮⑧,流離之子⑨。叔兮伯兮,褎如充耳⑩。
【注釋】
①旄(máo)丘:前高后低的土山。
②誕:延,長。節:枝節。
③叔伯:此處指衛國諸臣。
④與:盟國;一說同“以”,原因。
⑤蒙戎:蓬松,散亂。
⑥匪:非。
⑦靡:沒有。
⑧瑣:細小。尾:卑微。
⑨流離:鳥名,或指梟,或指黃鸝。一說轉徙離散。
⑩褎(yòu):聾。充耳:塞耳。
【賞析】
從詩作內容來看,這首《旄丘》應是黎國臣子斥責衛國的詩篇。公元前594年,黎國被狄人吞并,黎國君臣流亡到衛國,祈求衛國君主出兵助其復國。這首詩即是在衛國久久不肯出兵的情況下,黎國流亡者對自身遭際和心境的表達。
“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兩句,描寫旄丘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藤蔓,相互纏繞,一直向更遠處延伸。這是《詩經》慣用的起興手法,為下文的抒情埋下伏筆。“叔兮伯兮,何多日也?”衛國的君臣啊,已經這么多天都過去了,你們到底還在等什么?這兩句寫出了黎國臣子的急迫心情,他們翹首以盼,等待衛國出兵,然而這一微弱的希望始終沒有實現。黎臣們眼睜睜地看著藤蔓越爬越高,感受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不由得心急如焚。
“何其處也?必有與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第二章緊承上章“何多日兮”而來,環環相扣,結構嚴謹。此處運用自問自答的方式,解釋這種無人救援的現狀:“為何過了這么長時間仍不行動?想必是在等待同伴吧。為何滯留時間如此之久?看來一定是有什么苦衷吧。”衛國遲遲不肯發兵,黎國臣子卻沒有心生抱怨,而是將心比心地去分析援兵未到的原因,字里行間流露出一股深婉的寬厚,同時也隱含著一絲無能為力的苦澀。
“狐裘蒙戎,匪車不東。叔兮伯兮,靡所與同”,至第三章,敘述中已暗含諷意。這一章仍是以黎國臣子的口吻敘述:“我方打了敗仗,狐裘已被打得七零八散,你們的車子怎么還不來?衛國的君臣啊,我們所經歷的苦難,你們沒法感同身受。”“狐裘蒙戎”緊扣上兩章,通過眼前破敗的景象,點出自己等待已久的事實。根據“匪車不東”可知,黎臣已經察覺到衛國無心救援這一事實,因此這里用暗諷的筆觸狀寫凄涼。
第四章呼應整首詩的主旨,對衛國直接進行痛斥和批駁。“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四句,很直接地鋪敘了黎臣的處境。這四句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我們黎國是小國,自然沒有衛國尊貴。我們這些人,身份卑微低賤,就像無家可歸的鳥兒。衛國的君臣啊,你們在一旁冷眼觀之,目能視而不看,耳能聽而不聞,真是叫人心生怨恨。”對比手法的運用,更能突顯黎國人民無家可歸、寄人籬下的慘狀,同時也襯托出衛國人袖手旁觀的傲慢姿態。
《旄丘》一詩秉承了《詩經》的一貫體式:四言四句。《詩經傳說匯纂》中對《旄丘》一詩評價說:“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諷之,四章直責之。”這段文字形象而準確地點出了詩中主人公層層推進的感情發展歷程。《旄丘》結構清晰,將對比、比興、鋪陳穿插使用,手法巧妙。詩人并沒有刻意點染,但黎臣處境的凄涼和心態的復雜卻顯露無遺。
【大師導讀】
此詩本責衛君,而但斥其臣,可見其優柔而不迫矣。
——宋·朱熹
前半哀音曼響,后半變徽流商。
——清·陳震
簡兮
簡兮簡兮①,方將萬舞②。日之方中,在前上處③。
碩人俁俁④,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⑤。
左手執籥⑥,右手秉翟⑦。赫如渥赭⑧,公言錫爵⑨。
山有榛⑩,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注釋】
①簡:鼓聲。
②方將:將要。萬舞:一種舞蹈形式。
③在前上處:前列的第一個。
④碩:大。俁俁(yǔ):魁梧健美。
⑤轡(pèi):馬韁。組:絲織的寬帶子。
⑥籥(yuè):古樂器,三孔笛。
⑦秉:持。翟(dí):野雞尾巴上的羽毛。
⑧赫(hè):紅色。渥(wò):厚。赭(zhě):赤褐色的礦石。
⑨錫:通“賜”。爵:青銅制酒器,用來溫酒和盛酒。
⑩榛(zhēn):榛樹,落葉灌木。花黃褐色,果實叫榛子,果皮堅硬,果肉可食。
隰(xí):低下的濕地。苓(línɡ):一說甘草,一說蒼耳,一說黃藥,一說地黃。
【賞析】
“簡兮”中的“兮”是語氣助詞,常用在句尾補充音節,因此此詩首句“簡兮簡兮”,念起來就有種音樂的韻律感。這首《簡兮》詩也的確跟音樂小有關系。全詩從連綿不絕的鼓聲寫起,對一位舞蹈者進行了由衷的贊揚。細讀此詩,可推測觀舞者是一位文靜淡雅、有良好修養的女子,她看到一位高大魁梧、英俊瀟灑的男子在“萬舞”的首列翩翩起舞,因而欣喜萬分,贊嘆不已。
“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伴著時而急促如雨、時而穩如撞鐘的鼓聲,一場盛大的舞蹈演出馬上就要開始,此時正值晌午時分,太陽剛好當頭照射,而他在眾多舞者中身處第一列,鶴立雞群。
“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他生得碩大魁梧,體態健美勻稱,這時他來到公庭開始跳起萬舞,他如猛虎下山力大無比,手里緊緊地抓著一根韁繩,一前一后像在織布。
“左手執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此時,鼓點緊張急促,他左手揮舞著三孔笛,右手拿著野雞的尾羽,兩者交織在一起上下翻飛。不知是跳得累了還是心情太激動,只見他臉色紅潤如赭土一般,公爺看得也起勁,便上前賞酒一杯。
“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高高的山上榛樹重生,地勢低洼的濕地常常生長著苦苓。這曼妙的一切究竟為了誰所造?到底有誰值得這樣魂牽夢縈?原來是西方的美人。千山萬水相阻隔,遠在西方的美人讓人好生牽腸掛肚。
“山有榛,隰有苓”,以樹喻男子,以草喻女子,引出“云誰之思?西方美人”,舞者已離去,但因舞者而產生的思念卻沒有因此而中斷,舞者風度翩翩的樣子早已深深刻在女子的心中,欣賞和敬佩最終化作了萬般愛慕。
實際上《簡兮》一詩存在多種解說。歷史上,《毛詩序》和朱熹《詩集傳》都認為這首詩的主旨是諷刺衛王荒淫無道,治國無方,不能任賢授能、親賢臣遠小人,反而養虎為患,使賢者居于伶官之位。這一觀點使多數人信服。不過,在今人的研究中,又出現了新的解釋。有人認為這是描寫舞女辛酸生活的詩歌,有人認為是諷喻衛莊公沉湎聲色的作品,還有人認為這是一首衛國宮廷女子贊美、愛慕舞師的詩歌。從以上對詩歌內容的分析來看,最后一種觀點較為貼切。當然也不用否定其他定論,因為《詩經》的獨特魅力正在于它的豐富性和多義性。
【大師導讀】
看他西方美人,美人西方,只倒轉兩字,而意已遠,詞已悲矣。
——明·鐘惺
細媚淡遠之筆作結,神韻絕佳。
——清·牛運震
這詩寫衛國公庭的一場萬舞。著重在贊美那高大雄壯的舞師。這些贊美似出于一位熱愛那舞師的女性。
——余冠英
泉水
毖彼泉水①,亦流于淇②。有懷于衛,靡日不思。孌彼諸姬③,聊與之謀④。
出宿于泲⑤,飲餞于禰⑥。女子有行⑦,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飲餞于言⑧。載脂載舝⑨,還車言邁⑩。遄臻于衛,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思須與漕,我心悠悠。駕言出游,以寫我憂。
【注釋】
①毖(bì):“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的樣子。
②淇:淇水,衛國河名。
③孌(luán):美好的樣子。諸姬:指衛國的同姓之女,衛國國君姓姬。
④聊:一說愿,一說姑且。
⑤泲(jǐ):地名。
⑥餞(jiàn):以酒送行。禰(nǐ):地名。
⑦行:指女子出嫁。
⑧干、言:均為地名。
⑨脂:涂車軸的油脂。舝(xiá):通“轄”,車軸兩頭的金屬鍵。此處脂、舝皆作動詞用。
⑩還車:回轉車。邁:遠行。
遄(chuán):疾速。臻:至。
瑕:通“胡”、“何”;一說“遠”。
肥泉:地名。一說同出異歸之泉。
茲:通“滋”,增加。
須、漕:皆為衛國的城邑。
悠悠:憂愁深長。
寫:通“瀉”,排除。
【賞析】
《泉水》是一首哀婉悱惻的思歸詩。詩中女主人公遠嫁他鄉,離開祖國衛國,但是她的心一刻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國家,終日魂牽夢繞。她想回國探視卻多有不便,內心焦急難耐,只好作詩聊遣心緒。
全詩一共四章。首章一、二句起興,以泉水日夜奔流比喻自己的思鄉之情生生不息。三、四句直言本事:雖然遠嫁,但是無日無夜不思念衛國。二、三章以幻寫真,回憶曾經出嫁的場面,并幻想故國現在的模樣。第四章由夢境回到現實,物是人非,更添無窮無盡的離愁。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開篇用泉水流入淇水起興,道出女子歸思的念頭。這兩句與《邶風·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用流水興起情思,文意婉轉,情致深切。
“有懷于衛,靡日不思。孌彼諸姬,聊與之謀。”女子因想念故國而引起傷懷之心:“我懷念著遠方的故土,沒有一刻不在心中默默惦記。不能親自回家去探望我的姊妹們,多么希望能把所有的心事攤出來,一腔苦衷,想向你們傾訴,希望你們能夠為我出個主意,解一解我胸中的苦悶。”
“出宿于泲,飲餞于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是對女子對昔日婚嫁場面的回憶。出嫁時由于路途遙遠,半路只能宿營于濟水,胞族在禰地為她設宴餞行。女子出嫁他鄉,遠離了父母兄弟,孤苦伶仃,很想回家問候各位長輩和姊妹們。
“出宿于干,飲餞于言。載脂載舝,還車言邁。遄臻于衛,不瑕有害?”第三章重復第二章的格式,形成回環往復的效果。這六句是女子對歸寧之途的想象。一行人出行宿營于干地,在言地設宴,隨后檢查車軸準備行駕,逗留片刻之后就掉轉車頭向衛行。疾馳輕車一路無阻回到祖國,在想象中似乎不會有什么阻礙,但在現實中卻不可能實現。此處憑空杜撰,以幻寫真,寄托了女主人公深切的思念,詩歌的感情也因此變得曲折起伏。
“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思須與漕,我心悠悠。駕言出游,以寫我憂。”回憶起故國的肥泉,愈發勾起女子的思鄉情懷,一想到須邑、漕邑,她就滿懷憂郁。但是無法回家探看,只好駕車出游,消解心頭憂愁。前三章中,女主人公反復強調自己對故國的思念,以及想要歸鄉的迫切心情,然而至最后一章,卻不再言歸,而將滿懷愁緒寄托于“出游”一事。詩人用婉曲的筆致,將女子內心的懷念和憂愁摹寫得哀婉而深沉。
【大師導讀】
波瀾橫生,峰巒疊出,可謂千古奇觀。
——明·戴君恩
全詩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謀與問皆非實有其事。
——清·陳震
衛女出嫁諸侯,思歸寧而不可屢歸。初章言思歸,次章三章言歸寧之行,末章是后來又思歸寧也。
——傅斯年
北門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①。終窶且貧②,莫知我艱。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③!
王事適我④,政事一埤益我⑤。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讁我⑥。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王事敦我⑦,政事一埤遺我⑧。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⑨。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注釋】
①殷殷:十分憂傷。
②窶(jù):貧寒,艱窘。
③謂:奈何不得。
④王事:王家之事,此處指有關王室的事務。適(zhì):擲。
⑤政事:公家的事。一:皆,都。埤(pí)益:增加。
⑥讁(zhé):譴責。
⑦敦:逼迫。
⑧遺:增加。埤遺:同“埤益”。
⑨摧:譏諷,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