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北門》是一首怨詩,是一個位卑任重、處境困頓的小官吏的怨憤。這位小吏公事繁忙,終日辛勞卻不受重視,也沒有加官晉爵的希望可言,一腔苦悶無處訴說,只能一個人在路上發牢騷,埋怨這不公平的生活。
詩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細,而上司不但不體諒他,還一味給他加派任務,使他難以承受。辛辛苦苦而位卑祿薄,難怪他志不得伸,牢騷滿腹。《北門》一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詩經》“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全詩以這位小官吏的口吻敘述,情感真切。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終窶且貧,莫知我艱”,開篇小官吏就開始傾訴煩惱:“我從北門出城,一路上煩悶不已,陷在憂傷之中無法自拔。生活既困窘又貧寒,沒人知道我的艱難。”接著他發出了憤然的慨嘆:“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事已至此,又能怨得了誰呢?一切都是老天的安排,能有什么辦法!
“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謫我。”第二章小官吏提及公事的繁重和家人的苛責:“王家有差事又派給我做,衙門的公務也日益增加。我從外面一天到晚辛勤忙碌,回到家,家人卻紛紛責備我。責備我不顧家,罵我俸祿少。”訴苦之后,他再次發出悲憤之語:“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事已至此,一切都是老天的安排,還能有什么辦法!
第三章重復第二章的詩意,官吏反復傾訴“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的痛苦和無奈。最后他第三次嘆道:“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事已至此,算了吧,什么也不要追究了,一切都是命,都是天命。
全詩純用賦法,直言鋪敘。從首句的“出自北門”到后來的“我入自外”,皆是小官吏直抒胸臆之語。詩中連用數個“我”字,主觀色彩強烈,直言心聲,一下子就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
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三句重復使用,有一唱三嘆的效果。表面看來,官吏將自己所遭受的困厄歸因于天,不敢對這種現狀做任何反抗和辯駁。但實際上,這三句正是悲憤的心情無以復加的表現。這種表達方式與“不怒反笑”的意思相近,笑并非怒氣的消解,實是已怒至極點,無從表達。此處,小官吏身負不平命運,憤然至極,只好三嘆天命,表達自己的無能為力。
【大師導讀】
三章共八“我”字,無所控訴,一腔熱血。
——清·鄧翔
“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皆極悲憤語,勿認作安命曠達。
——清·牛運震
衛國朝廷的小官吏,俸祿微薄,不夠養家,而朝廷的瑣細事務,辛勤的勞役,都要他去擔任。他既受統治者的壓迫,又苦家庭生活的困難,因作此詩。
——高亨
北風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①。惠而好我②,攜手同行。其虛其邪③?既亟只且④。
北風其喈⑤,雨雪其霏⑥。惠而好我,攜手同歸⑦。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⑧,莫黑匪烏。惠而好我,攜手同車。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注釋】
①雨(yù)雪:下雪。雨作動詞用。雱(pánɡ):雪下得很大的樣子。
②惠而:愛。
③虛邪:徐緩。
④亟:急。只且:語助詞。
⑤喈(jiē):寒涼。
⑥霏(fēi):雨雪紛飛。
⑦同歸:一起到較好的他國去。
⑧莫赤匪狐:沒有不紅的狐貍。
【賞析】
《北風》一詩構建的風雪世界,僅有凄惶的蕭索,沒有絲毫美感:放眼望去,破落的車隊在泥濘的路上走走停停,北風刺骨,吹亂了車帷和須發,大雪紛紛,遮蓋了本就辨識不出的道路。車中之人,既不是久征沙場的戰士,也不是終日辛勞的農人,而是一批錦衣玉食的貴族。
這些貴族因為“衛國并為威虐”(《毛詩序》)而逃亡。“既亟只且”,緊急的局勢一觸即發,“赤狐狂奔,黑烏亂飛”,凄涼的環境如影隨形,讓人悚然心驚。短短數十字,逃亡者內心的焦灼和痛苦,躍然紙上,纖毫畢現。無怪朱熹《詩集傳》中說此詩“氣象愁慘”。
《詩經》歷來擅長渲染情感,其一唱三嘆、回環復沓的章法,最能感染讀者的情緒,使詩作的內蘊得到有力的彰顯。《北風》共三章,前兩章內容基本相同,反復訴說,使情感疊加于字里行間。其中只改了三個字,每次改變,都是從不同角度的追加,最終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張揚。
把“北風其涼”改為“北風其喈”,不斷地強調北風的寒意。不僅“涼”而且“喈”,加深了“涼”的程度,充分表現出逃奔者身心俱寒的景狀。把“雨雪其雱”為“雨雪其霏”,前者紛然飛揚,后者密集飄落,從不同角度極力渲染雪勢的盛大。把“攜手同行”改為“攜手同歸”,強調逃離的意向,也體現出貴族們對目的地的渴望:把去處當成了家,不是“去”,而是“歸”,從而反襯逃亡前的無歸屬感。
詩作各章末二句相同,“其虛其邪”,虛邪,即舒徐,為疊韻詞,加上二個“其”字,語氣更加緩和,形象地表現出逃亡者委蛇退讓、徘徊不前之狀,“既亟只且”,“只且”為語助詞,語氣較為急促。如此急緩相間,使詩句富于變化,也使一個個又冷又怕、哆嗦不已、猶豫退縮的逃亡者形象,呼之欲出。
當時的虐政如風雪般密而不透、寒涼無比,讓人無法承受,只得遷徙逃亡。行程過程中的北風與風雪,既是對下文的起興,也是逃亡者對現今生活的概括,象征著奔逃過程的艱辛和走不出嚴寒的痛苦,表現出逃亡者脫離苦厄的艱難和逃亡途中心態的焦急不安。
后世的詩人對此詩青睞有加,多有效仿。如《古詩十九詩》(“凜凜歲云暮”篇)中“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愿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便是本于此詩。詩中的語言采用當時常見的口語,如“北風其涼”一句,既通俗易懂,又有很強的表現力;既切合人物的口吻,又將當時的環境形象地勾勒出來,自然而又工巧。
【大師導讀】
“莫赤匪狐,莫黑匪烏”……按今諺所謂“天下烏鴉一般黑”。
——錢鐘書
《北風》,刺虐也。百姓相約逃難之詞。詩義自明,《詩序》是也。……《序》所謂百姓乃《詩》、《書》時代之百姓,當是泛指其時一般之貴族。且蒼黃避難之際,虛徐有車,明非庶民也。貴族如此,其庶民之困苦顛連為何如哉!
——陳子展
靜女
靜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愛而不見③,搔首踟躕④。
靜女其孌⑤,貽我彤管⑥。彤管有煒⑦,說懌女美⑧。
自牧歸荑⑨,洵美且異⑩。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注釋】
①靜女:貞靜嫻雅之女。姝(shū):美好。
②俟(sì):等待。城隅(yú):城角隱蔽處。一說城的角樓。
③愛而:隱蔽的樣子。
④踟躕(chí chú):徘徊不定。
⑤孌:面目姣好。
⑥貽(yí):贈。彤管:一說紅管的筆,或紅色的管樂器。一說和下文的“荑”應是同一物。
⑦煒(wěi):盛明的樣子,有光彩。
⑧說懌(yuè yì):即“悅懌”,喜悅。
⑨牧:野外。歸:借作“饋”,贈。荑(tí):初生的白茅,象征婚媾。
⑩洵(xún):實在,誠然。異:特殊。
【賞析】
《靜女》一詩歷來備受關注,因為它美,且美得別有風韻。不僅文字熠熠生輝,詩中的女子亦文靜美好,令人神往。舊說多拘泥于禮教,或認為其表現“后妃無德”,或認為其為“淫奔”之詩,皆沒有認識到此詩純真美好的本質。今人則達成共識,均將這首《靜女》視為男女青年幽會的愛情詩。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由此句可知,這首詩是以一個男子的口吻進行敘述。他對戀人的外貌極盡贊美,對她待自己的情意極盡夸耀,從中可看出他的喜悅心情。這位男子仿佛在向世界昭告:有一個美麗的女子在等待他。他迫不及待地早早趕到約會地點,四處張望,但是眼前有樹木房舍之類的東西擋住了他的視線。于是他抓耳撓腮,焦急難耐,在原地徘徊。“搔首踟躕”一句,通過動作描寫形象細膩地傳達出人物的心理狀態,刻畫出男子的癡情。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小伙子站在那里等著,心中開始回憶起兩人的甜蜜過往。他想起心愛的女孩送給他的彤管,這個禮物精美至極,色澤鮮艷,一如姑娘的容顏。所以小伙子對它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