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1評論

第1章 計篇①第一(1)

原文

孫子曰②:兵者③,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④。

注釋

①計:估計、計算的意思。這里指戰前通過對敵我雙方客觀條件的分析,對戰爭的勝負做出預測和謀劃。本篇主要論述研究和謀劃戰爭的重要性,探討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并提出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軍事名言。②孫子: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著名軍事家。③兵:含義很廣。《說文》:"兵,械也。持斤,并力貌。"《周禮·司兵》:"司兵掌五兵。"注引鄭司農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由兵可引申為戰爭等義。④察:考察、研究。杜牧曰:"國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故須審查也。"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的。

原文

故經之以五事①,校(jiào)之以計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④,二曰天⑤,三曰地⑥,四曰將⑦,五曰法⑧。道者,令民與上同意⑨,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⑩。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注釋

①經之以五事:經,織布的縱線。這里引申為綱領、常規、原則。五事,指后面談到的"道、天、地、將、法",這五項是軍事必須遵守的常規。 ②校之以計:校,通"較",比較。之,代詞,代五事。計,計算,盤算,引申為計謀、策略,在戰爭進行之前很難對敵我雙方的優劣條件做出精確的計算,所以,現在一般將其譯為估計。這里指"主孰有道"等"七計"。③索:探索。情:指實際情況。④道:道義、品德。這里指在政治方面是否得民心。⑤天:指天時(氣候、時令)等方面的條件。⑥地:指地理條件。如距離遠近、險要平坦、廣闊狹隘等地形、地勢。⑦將:將令。這里指統率作戰的將帥的謀略、智能以及指揮士兵作戰的方法等。⑧法:軍法、法令。這里指軍隊的編制、將帥的職掌、軍備物資的供給等。⑨上:指國君。同意:同心。使民眾與國君意愿相一致。這里指戰爭的勝利,關鍵在于取得民眾的支持。⑩不畏危:不害怕危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以下簡稱漢簡《孫子兵法》)此句為:"民弗詭也。"曹操注:"危者,危疑也。"俞樾《諸子平議·補錄》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釋畏字,其所據本無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陰陽:指晝夜、晴雨等天時氣象的變化。寒暑:指寒冷、炎熱等氣溫的不同。時制:指春、夏、秋、東四季。遠近、險易、廣狹、死生:這里指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阻或平坦、作戰地域的寬廣或狹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進退。漢簡《孫子兵法》中,此句為:"地者,高下、廣狹、遠近、險易、死生也。"多"高下"二字。智、信、仁、勇、嚴:這里指將帥的智謀才能、賞罰有信、愛撫士卒、勇敢果斷、軍紀嚴明等條件。曲制、官道、主用:曲,軍隊編制。制,指揮號令。官道,各級軍吏的職責的劃分與統轄管理制度。主用,軍備物資、軍用器械、軍事費用的供應管理制度。主,掌管。用,物資費用。以上這些都屬于古代軍法的規定范圍。聞:知道、了解。知:知曉,這里含有深刻了解、確實掌握的意思。孰:誰,指哪一方,這里是賓語前置的用法。

譯文

所以,要通過以下五個方面來分析研究,比較敵對雙方的各種條件,考察雙方的實際情況,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 一是道義,二是天時,三是地理,四是將帥,五是法規。所謂"道義",是指民眾和君主的意愿相一致,這樣民眾和君主才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懼危險。所謂"天時",指晝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所謂"地理",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廣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地等地理條件。所謂"將帥",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所謂"法規",指軍隊組織編制、將吏的統轄管理和職責區分,軍用物資的供應和管理等制度規定。對這五個方面,將帥們沒有不知道的,然而,只有深刻了解、確實掌握的才能打勝仗,否則,就不能取勝。因此,要通過對雙方各種情況的考察分析,掌握實際情況,并據此加以比較,從而來預測戰爭勝負。就是說,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將領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規、法令更能嚴格執行?哪一方資源更充足,裝備更精良,兵員更廣大?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更有素,更有戰斗力?哪一方的賞罰更公正嚴明?我們根據以上的分析對比,就可以判明誰勝誰負了。

原文

將聽吾計①,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②。

注釋

①將:一說,"將"作為"聽"的助動詞解,這樣譯為:如果能聽從我的計謀。(曹操、杜牧、陳皥、梅堯臣主此說)第二說,"將"指一般的將領,裨將,這樣譯為:將領們能聽從我的計謀。(孟氏主此說)第三說,"將"指行、用,謂用兵。指言行聽從我的計謀,用兵則必勝,我當留;言行不從我的計謀,用兵必敗,我當去。(王皙主此說)本文采第一種意。②去:離開。

譯文

如果能聽從我的計策,指揮作戰必勝,我就留下;如果不能聽從我的計謀,指揮作戰一定失敗,我就離開。

原文

計利以聽①,乃為之勢②,以佐其外③。勢者,因利而制權也④。

注釋

①計:計策,這里指戰爭決策;以:通"已" ;聽:聽從,采納。指分析后有優勢,有利于我。②勢:含有態勢之意。如戰略形勢、戰術態勢、戰場優勢等。它與"行"相反,多指隨機的、能動的東西,如指揮的靈活、士氣的勇怯等等。③佐:輔助;外:指用兵之常法以外。張預曰:蓋兵之常法,即可明言于人;兵之利勢,須因敵而為。④制權:根據情況,靈活應變,采取相應的行動。

譯文

有利的計策已被采納,還要設法造"勢",以輔助處理常法之外的情況。所謂"勢",就是根據實際情況之利害關系而采取相應的行動。

原文

兵者,詭道也①。故能而示之不能②,用而示之不用③,近而示之遠④,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⑤,實而備之,強而避之⑥,怒而撓之⑦,卑而驕之⑧,佚而勞之⑨,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⑩,不可先傳也。

注釋

①兵者,詭道也: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行為。詭,詭詐、奇詭。曹操注:"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②故能而示之不能:意即本來能攻,故意裝作不能攻,故意裝作不能守,等等。示,示形,這里是偽裝的意思。③用而示之不用:本來要打,故意裝作不打;本來要用某人,故意裝作不用他,等等。④近而示之遠:本來要從近處攻,故意裝作要從遠處進攻;本來馬上進攻,故意裝作不馬上進攻,等等。⑤亂而取之:對處于混亂狀態的敵人,要趁機攻取它。⑥強而避之:對于強大的敵人,要暫時避開它。⑦怒而撓之:撓,挑逗。這句話是指對于易怒的敵將,要用挑逗的辦法激怒他,使其失卻理智,輕舉妄動。⑧卑而驕之:對于鄙視我方的敵人,要設法使其更加驕傲,然后尋機擊破。另一說:對敵人要示以卑弱,使其驕傲,放松戒備,從而利于攻擊。⑨佚而勞之:佚,通"逸"。意即對于休整得充分的敵人要設法使其疲勞。⑩勝:佳妙、奧妙。不可先傳也:指不可事先具體規定,意即必須在戰爭中根據情況靈活運用。

譯文

用兵作戰,就是詭詐。因此,有能力而裝作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而裝作不攻打,欲攻打近處卻裝作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作攻打近處。對方貪利就用利益誘惑他,對方混亂就趁機攻取他,對方強大就要防備他,對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撥他發怒而失去理智,對方鄙視我方就使他驕傲自大,對方體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對方內部親密團結就挑撥離間,要攻打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在對方沒有料到的時機發動進攻。這些都是軍事家克敵制勝的訣竅,是不能預先具體規定的。

原文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①,得算多也②;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注釋

①廟算:古時候興師作戰前,要在廟堂舉行會議,謀劃作戰大計,預計戰爭勝負,這就叫"廟算"。②得算多也:指計算周密,勝利條件多。算,計數的籌碼,這里引申為取勝條件。《孫臏兵法·客主人分》:"眾者勝乎?則投算而戰耳。"這里的"算"也是指計數的籌碼。

譯文

還沒有出兵交戰,就在"廟算"上先已獲勝,是由于得到的"算籌"較多。還沒有出兵交戰,就在"廟算"上先已失敗,是由于得到的"算籌"較少。得到"算籌"較多的就可能取勝,得到"算籌"較少的就不會取勝,更何況那些沒有得到"算籌"的呢?我們根據"廟算"的結果來觀察,勝負之分就顯而易見了。

歷史實例

1.燭之武退秦師

公元前630年,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戰勝楚國,贏得了霸主地位。這一年,晉文公因鄭國在城濮之戰中與楚國結盟,出兵晉國,加之他在流亡時期經過鄭國而沒受到鄭君的禮遇,于是極為惱怒,聯合了秦穆公進攻鄭國。

鄭國是一個小國,在秦、晉兩大國的軍隊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鄭國國君鄭文公連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對策。文官武將們一致認為,以鄭國的實力,是不足以抵抗秦、晉兩國軍隊的聯合進攻的,最好的辦法是派出使者,從秦、晉兩國的關系上做文章,曉之以利弊,說服秦國退兵。這樣,晉國便孤掌難鳴,即有可能會停止對鄭國的進攻。

品牌:四川數字
上架時間:2013-10-12 16:09:31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四川數字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南县| 库尔勒市| 汾阳市| 图木舒克市| 衡水市| 绩溪县| 集贤县| 中阳县| 延安市| 长垣县| 临泽县| 丁青县| 年辖:市辖区| 永寿县| 扬州市| 天镇县| 桐梓县| 桂东县| 桓台县| 普兰店市| 凌源市| 施甸县| 新干县| 类乌齐县| 邮箱| 莱阳市| 泸西县| 白银市| 南阳市| 永寿县| 新竹县| 普兰店市| 丰县| 菏泽市| 西宁市| 运城市| 旌德县| 佳木斯市| 建瓯市| 微博| 仪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