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平衡陰陽——陰陽平衡才是女人的健康之道(1)
- 健康何來:70位名中醫給女人的健康提醒
- 趙廣娜
- 3375字
- 2016-02-29 10:37:45
中國古代哲學經典巨著《易經》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運動與平衡。陰陽平衡是女人生命活力的根本。陰陽平衡則人健康、美麗,陰陽失衡人就會患病、早衰,甚至死亡。所以維系生命的陰陽平衡是女人健康和幸福的根本宗旨。
汪機: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陰陽之道,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者必謹先之。”
——汪機
陰陽源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向、物質性的,均屬陰。其實關于陰陽的觀念,很早以前就出現了,在原始社會后期就有了。這一詞語的出現,則最早見于《國語·同語上》。
史書記載,在周幽王時,有一次發生地震,百姓恐慌不已。幽王向大臣詢問地震的原因,大臣伯陽甫解釋說,是因為天地之氣失序,“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意思是說,地下的陽氣伏在陰氣的下面,被陰氣所逼迫,想出出不來,兩股力量爭斗,所以發生地震。
可見,當時陰陽的概念已經被用來解釋自然現象。其實,陰陽的原始意義很樸素,所謂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其根據就是日光的向背——面向太陽的一面為陽,背對太陽的一面為陰。
陰陽學說亦應用于中醫學上,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人體是有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故《黃帝內經》有“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體臟腑組織的陰陽屬性,就大體部位來說,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就其背腹四肢內外而言,則背屬陽,腹屬陰;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就臟腑而言,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就五臟而言,心肺居于上部屬陽,其中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脾腎位于下部屬陰,其中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
由于陰陽二氣的升降運動及其相互作用,推動著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推動著人的生命的進程。陰陽平衡就是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保持協調,既不過分也不偏差,呈現著一種協調的狀態。
陰陽狀態的四大特點是:氣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臟安康、容顏發光。陰陽平衡的具體表現為:生命活力強、生理功能高、心理承受能力強。具體就是能吃能睡,氣色好,心情愉快,精神飽滿;應急能力強,對不良情況適應能力好;耐受疲勞強,抵抗一般疾病能力好。
陰陽平衡不是靜止的,絕對的,二者是相對的、動態的。這種平衡需要呵護,一旦養生不慎,就很容易導致營養失衡而危害健康。
明代杰出醫學家汪機曾經說過:“陰陽之道,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者必謹先之。”他認為我們想養生,要治病,達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須先從陰陽開始。
健康小警示
陰陽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則,事物的生成和毀滅都是來自于這個根本法則,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須從根本問題——陰陽上求得解決。女性養生也是這個道理,必須從陰陽著手,通過各種方法維護人體的陰陽平衡。
楊力:陰陽失衡是導致女性疾病的根源
“陰陽平衡是生命活動的根本。陰陽要是平衡,人體就能夠健康;如果陰陽失衡,就會患病,就會早衰,甚至死亡。所以養生的宗旨,最重要的就是維護生命的陰陽平衡。”
——楊力
在正常情況下,陰陽是互根、互補、互制的,說得通俗一點,正常人體的生命功能與物質之間是互補互制的,也就是說陽氣與陰精是互根的,一旦出現一方不足或有余,人體的另一方就會來代償、彌補,目的在于糾正失衡,維持氧氣與陰精的平衡。如果陰陽失衡,不能相輔相成,代償功能失衡,就會呈現陰陽失調而產生種種健康問題。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它的意思是人體內若陽氣偏旺,陰氣就必然受損;相反陰氣為主,陽氣則受抑制。陽氣旺盛會產生熱證,陰氣至極會產生寒證。寒到極點會生內熱,熱到極點也會生內寒,即寒證。見下圖和表。
陽盛陰虛:身體機能過度活躍,精神亢進,內熱,損耗體內液體,癥狀是發熱、口渴、大便燥結、頭痛、失眠、煩燥不安等。
陰勝陽虛:身體機能衰退,活動力減弱,內寒,癥狀是疲乏無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等。
陰陽輕度失衡可導致長期亞健康狀態,陰陽中度失衡導致疾病和早衰,陰陽重度失衡可導致重病,陰陽離決則生命中止,即死亡。
建國初年的任弼時就是因陰虛陽亢而去世。任弼時患有嚴重的高血壓病,腦血管有明顯硬化之癥,心臟初期機能障礙,肝臟肥大等。1950年10月25日早7時,任弼時突發中風現象,右半身癱瘓,失語,大汗,病情嚴重。10月27日去世,享年46歲。任弼時之死,與勞累過度有關,由于過度的操勞和費神,使其陰陽失衡,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因突發腦中風而死。
健康小警示
亞健康雖然是輕度陰陽失衡,但如果發展下去,長期重度亞健康也可發展為中度陰陽失衡,所以對于現代女性來說要重視對亞健康的調理。例如,保證充足睡眠,調整心態、減慢節奏、避免緊張等。
朱丹溪:“上火”意味著身體陰陽失衡
“上火乃身體營養失衡。”
——朱丹溪
人體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沒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謂的生命之火。當然火也應該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比如體溫應該在37℃左右,如果火過亢人就會不舒服,會出現很多紅、腫、熱、痛、煩等具體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有火則生、無火則死,正常意義上說來火在一定的范圍內是必需的,超過正常范圍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為虛火和實火,正常人體陰陽是平衡的,對于實火來說陰是正常的,但是陽過亢,這樣就顯示為實火。另一種情況陽是正常的陰偏少,顯得陽過亢,這樣就顯示為虛火。
上火中的“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表現的部位,再就是表示的一個動詞,也就是產生火了。一般人認為上火的具體表現一般在頭面部居多,比如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干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等,實際上中醫認為人體各部位有是聯系的,身體各個部位都應該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例如中醫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癥狀叫“上焦火”,把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又按臟腑開竅,把目赤腫痛稱“肝火”,鼻扇氣喘稱“肺火”,口舌生瘡稱“心火”,等等。朱丹溪有云“氣有余便是火”,即是指陰液不足,陽氣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齦腫痛等虛火上炎的癥候,也包括由于五志過極、色欲無度、相火妄動、飲食厚味等引起的陰虛陽亢,氣郁化火而產生的肝火、膽火、胃火、心火的癥候。
邪火大部分還是由內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種誘因。外感火熱最常見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在溫度過高、缺水、悶熱的環境下待的時間過長,然后體溫也會升高。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外感火熱癥。但一般來說內生的火熱情況比外感火熱多。比如現代人壓力變大、經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內生火的因素要大得多。可見邪火還是由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的。中醫認為:人體生長在大自然中,需要陰陽平衡、虛實平衡,而人體的“陰陽”互為根本,“虛實”互為表里。當人體陰虛陽盛時,往往表現為潮熱、盜汗、臉色蒼白、疲倦心煩,或熱盛傷津而見舌紅、口燥等“上火”的癥狀。此時就需要重新調理好人體的陰陽平衡,滋陰降火,讓身體恢復正常。
很多人認為上火是小毛病,吃點藥或者自我調節一下就可以了。實際上,上火有的情況下不太嚴重,通過自我調節可以讓身體狀況恢復正常,但是對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有基礎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還是應該引起注意的。
治療“上火”要注意兩點:
一是選用中藥,而不盲目用西藥。因前者是調理全身以治本,后者卻只能針對癥狀治其標。
二是遵照中醫理論辨證施治。如治“中焦火”宜投清胃散等,治“心火”用導赤散等,治“實火”用三黃片、牛黃解毒片等藥,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若見“火”就用三黃片之類,有時并不奏效,反而誤事。
在生活中則要注意勞逸結合,飲食上要注意多吃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喝酸甜飲料,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少抽煙喝酒。
此外,上火和心理狀態也密不可分,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其實是人們最好的滅火劑。
健康小警示
冬季吃些冷飲來消“火”,不但效果較快,而且也是一番別致的享受。當然,冬天吃冷飲也要因人而異,尤其是胃腸功能欠佳的女性需慎食。同時,冷食只能起到帶走體內一部分熱量的作用,治標不治本,所以,不妨再吃些性冷的食物,如蘿卜、蓮子、松花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