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
學宮書院社學土番社學學田
自三代以來,化民成俗,莫不以學為先。我國家菁莪造士,聲教覃敷;薄海人文,蒸蒸蔚起。臺雖外島,作育數十年,沐浴涵濡,骎骎乎海東鄒魯矣。廷議謂重洋之險,士子遠涉維艱,圣恩特增解額;并允學臣所請,建立書院。恩波浩蕩與聲教同流,島嶼文明因之日盛。而且番社有學,文身者亦習弦歌。豈特在野之俊秀有德、有造已哉!志學校。
學宮
書院
社學
土番社學
學田
學宮
臺灣府儒學:在寧南坊。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前為戟門、為欞星門、為泮池;后為崇圣祠。康熙二十四年,巡道周昌、知府蔣毓英建(因鄭氏舊址)。三十九年,巡道王之麟建明倫堂于殿左。五十一年,巡道陳璸建名宦祠、鄉賢祠、學廨各齋舍,又于明倫堂左建朱子祠、文昌閣(詳見「碑記」)。五十七年,知府王珍移建泮池于欞星門外。五十八年,巡道梁文煊修。乾隆十年,巡道攝府事莊年重修。十四年,廩生侯世輝等捐資呈請改建:正廟居中,左右兩廡;前為大成門、又前為欞星門、為泮池;后為祟圣祠。左右兩廊達于廡,祠左右為禮樂庫、典籍庫;門左右為名宦、鄉賢祠,門外左為禮門、右為義路;又外為大成坊、泮宮坊。廟左為明倫堂,兩廊齋舍。堂左為朱子祠,后為文昌閣。堂后為教授宅,閣后為訓導宅。并鑄祭器、造樂器,規制完整。
入學定額:康熙二十五年,總督王新命、巡撫張仲舉題準:歲進文、武童各二十名,科進文童二十名、廩膳二十名,增廣如之。歲貢以廩生食餼淺深為先后,一年貢一人。雍正元年,特恩廣額一次,加進七名。乾隆元年,特恩廣額一次,名數如前。雍正年,總督高其倬題準:臺地文風漸盛,嗣后歲、科兩試,飭令該地方官查明現在臺地之人有田、有屋入籍既定者,取具里鄰結狀,方準考試。乾隆五年,巡視臺灣御史兼提督學政楊二酉奏準:粵民流寓在臺年久入籍者,臺屬四邑均有戶冊可稽;緣系隔省流寓,恐占閩童額數,是以攻擊維嚴。現在粵童堪以應試者計七百余名,準其另編為新字號應試。其取進額數照小學例,四邑通校,共取進八名,附入府學。嗣后有續出應試者,總以八名為額。俟歲、科數次之后,取進人數漸多,再將應設廩、增并出貢之處,題請定議。至鄉試,不便附入臺字號,應暫附閩省生員內鄉試;俟數滿百名,再行題請另編字號,取中一名。乾隆八年,巡視臺灣兼理學政熊學鵬奏準:臺郡孤懸海外,鄉試額中舉人二名。其錄送科舉,許于定例二百名之外,酌量寬余錄送;亦不得將文理荒疏之人,普收送考。
臺灣縣儒學:在東安坊。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前為泮池,后為崇圣祠。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沈朝聘建。二十九年,知縣王兆升修。四十二年,知縣陳璸建明倫堂于殿右。四十八年,知縣張宏創學廨于明倫堂后。五十四年,巡道陳璸重建崇圣祠,以左右夾室為名宦祠、鄉賢祠;知縣俞兆岳、教諭鄭長濟浚泮池。五十九年,同知攝縣事王禮修。雍正元年,知縣周鍾瑄重修。十二年,貢生陳應魁建欞星門于泮池前。乾隆八年,諸生張元華等修崇圣祠。十四年,學廨圯;教諭朱升元重修。十五年,廩生侯世輝等捐資鼎建于大成門,左右增建忠義祠、孝悌祠,于崇圣祠后增建訓導廨。
入學定額:康熙二十五年,題定歲進文、武童各十二名,科進文童十二名、廩膳十名,增廣如之;歲貢二年貢一人。雍正元年,特恩廣額一次,加進五名。乾隆元年,特恩廣額一次,名數如前。
鳳山縣儒學:在縣治北門外。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欞星門;后為崇圣祠。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楊芳聲始建。四十三年,知縣宋永清重建;五十八年知縣李丕煜、乾隆二年本學拔貢生壽寧教諭施世榜、十七年知縣吳士元相繼修。廟前有天然泮池,荷花芬馥,香聞數里。鳳山拱峙、屏山插耳,龜山、蛇山繞護;形家以為人文勝地。
入學定額:康熙二十五年題定:歲進文、武童各十二名,科進文童十二名、廩膳十名,增廣如之;歲貢二年貢一人。雍正元年,特恩廣額一次,加進五名;乾隆元年,特恩廣額一次,名數如前。
諸羅縣儒學:在縣治西門外(舊在西門內。康熙四十五年,同知署縣事孫元衡建大成殿及欞星門。四十七年,署知縣宋永清建崇圣祠及東西兩廡。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建明倫堂及名宦、鄉賢、文昌三祠。雍正八年,知縣劉良璧、馮盡善、教諭李倪昱等重修。規制隘陋,今改為玉峰書院)。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欞星門;后為崇圣祠。乾隆十八年,知縣徐德峻新建。
入學定額:康熙二十五年題定:歲進文、武童各十二名,科進文童十二名、廩膳十名,增廣如之;歲貢二年貢一人。雍正元年,特恩廣額一次,加進五名;乾隆元年,特恩廣額一次,名數如前。
彰化縣儒學:在縣治東北。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前為甬道、為戟門,又前為欞星門、為泮池,砌以圍墻;東為義路、西為禮門,后為崇圣祠;右為明倫堂,堂后為學廨。雍正四年,知縣張鎬建。乾隆十六年知縣程運青、十八年同知署縣事王鶚、二十四年知縣張世珍、二十七年知縣胡邦翰相繼修。
入學定額:雍正元年議準:歲進文、武童各八名,科進文童八名。雍正十三年題準:設廩、增各十名,俟十年后出貢;嗣后四年貢一人。乾隆元年,特恩廣額一次,加進三名。
文廟祭儀
祭期:春、秋二祭,月用仲、日用上丁(月用仲,取時之正也;日用丁,取文明之象也)。
齋戒:祭前三日,獻官、陪祭官及執事者皆沐浴更衣,散齋;二日,各宿別室,致齋;一日,同宿齋所。散齋,仍理庶務,惟不飲酒、不茹葷(謂蔥、韭、葫、薤、蒜)、不吊喪、不問疾、不聽樂、不行刑、不判署刑殺文字、不與穢惡事;致齋,惟理祭事。
告祝狀:祭前一日,主祭官朝服詣臺下,知縣一員舉祝案由甬道行至殿中安設。通贊唱:『行上香禮』。主祭官由東階上,進殿左門,詣香案前立。引贊:『跪,上香』。捧香生跪,主祭官受香,拱舉;授接香生,上炷香于爐。又上瓣香。畢,引贊:『三叩首,興』。通唱:『禮畢』。
觀樂:主祭官告祝狀畢,率僚屬入府學明倫堂旁坐。府學教官督執事生、樂舞生畢集,例用教職一員為正獻官、一員為糾儀官(臺郡以正貢生、陪貢生代)、生員六人為分獻官,照正祭日儀注演習,執事生及樂舞生各敬謹如儀。演畢,以次退。
省牲:祭前一日,執事者設香案于牲房外,獻官常服。贊者唱:『詣省牲所』;唱:『省牲』(牛、羊、豕、鹿、兔。省之謂,看牲數有無齊足、肌體有無肥腯、毛色有無純正)。省畢,唱:『省牲畢』;乃退。
宰牲:凡宰牲,必取血以告殺、取毛以告純,以盆盛毛血少許入置神位下。
視祭器(祭器,康熙五十四年臺廈道陳璸捐置。雍正七年,知府倪象愷修;乾隆六年,巡道劉良璧重修):牲匣(以木為之,所以盛牲者。底蓋朱髹,各高六寸、長三尺三寸、廣二尺二寸。兩傍釘銅環四、兩端二)、登(范金為之,所以薦太羹者)、铏(范金為之,所以薦和羹者)、籩(以竹為之,所以薦棗、栗、菱、芡、榛、脯、鹽、魚、餅、糗者)、豆(以木為之,所以薦菹醢、胓囗〈月折〉、豚胉者)、簠(范金為之,所以盛黍者)、簋(范金為之,所以盛稷者)、篚(編竹為之,朱髹;所以盛帛者)、爵(范金及磁為之,所以受酒者)、尊、勺、冪巾(尊所以盛酒者、勺所以酌酒者、冪巾所以冪酒者)、盥洗尊、盆、勺帨(尊用磁、盆銅錫隨用)、案(祝案一,高一尺二寸、廣二尺三寸、長三尺,朱髹;置正殿中,以閣祝版。尊案一,高二尺七寸、廣一尺五寸、長五尺,案面剜孔三,下盛以木版,朱髹;置丹墀,以閣酒尊。爵帛案一尺四寸,與酒尊同置丹墀,以閣爵、帛)、香案、香爐、香盒、牲盤、祝版(以梓楸木或柏木為之,高八寸、廣一尺二寸;別作一架閣之。用白紙,書文貼版上。祭畢,揭焚之;藏版興架再用)、燭龍(即「滿堂紅」;俱用銅鐵線結龜網,不用糊紙及紗娟,其底裹以鐵葉,皆防焚灼之虞)。
治祭物:大羹(「周禮」注:『煮肉汁不和』)、和羹(「周禮」注:『肉汁加以五味』)、黍(結穗如稻,散垂而不毛;高而似蘆者非)、稷(「禮」謂『明粢』;乃粢之不糯者)、稻(今水田所種粳米)、梁(似粟而大,有青、黃、白三種。以上四品,俱揀擇圓好,滾湯泡澇成飯)、形鹽(「周禮」:『鹽人掌形鹽、散鹽』。注謂:『形鹽,刻為虎形之類』)、薧魚(「周禮」:『囗〈魚攵〉人為鱻薧』。注謂:『鱻,生魚;薧,干魚』。今制:用鮮魚薄腌干之;臨用,溫水洗酒浸片時)、棗、栗、榛(俱陸果)、菱、芡(俱水果。菱,即今菱角;芡,即今雞頭。以上水、陸諸果,皆揀擇潔凈圓好者)、韭菹(「周禮」『七菹」,謂腌菜為之菹。今制:截去本末,取中三寸;淡用)、醓醢(醢,肉醬也;醓,醢之多汁者。今制:皆細切豬膂肉,拌油、鹽、蔥、椒、蒔、蘿、茴香為之)、菁菹(菁,蔓菁菜頭,似蘿葡,色微青。今制:用湯瀹過作長段,淡用)、鹿脯(「周禮」:『臘人掌干肉』。脯,即肉之干者。今制:切鹿肉作塊,酒腌、炙干用之)、鹿醢(切鹿肉作小塊,用油、鹽、蔥、椒、蒔、蘿、茴香拌勻偽醢)、兔醢(制法同上)、芹菹(芹,水菜也;如治菁菹法)、筍(干筍。今制法:煮熟揀凈,切作長段用)、魚醢(如造鹿醢法)、白餅(用小麥面造)、黑餅(用蕎麥面造。以上俱用沙糖為餡,印作圜餅子)、糗餌(用粳米搗粉、梔子水浸之,蒸熟;印作餅子)、粉餈(用糯米搗粉蒸熟,杵成餈,為大方塊;待冷,切作小塊用)、囗〈拖,飠代扌〉食(用糯米飯以和羊膏及蜜同熬)、糝食(用白粳米飯,細切牛、羊、豕肉同熬)、帛(官制:每段各長一丈八尺,旁織「禮神制帛」四字。「禮」謂『量帛』;謂量度其短長為之制也)。
獻官員數:正獻官(專祀中位及四配位)、分獻官(分祀東、西哲位及兩廡位)。
先期二日,將各獻官員數及各執事人數書名榜掛(各獻官親自署名)。
執事人數:監宰(凡牛、羊、豕為正牲,鹿、兔為脯醢。宰殺之時,務使潔凈其毛血;先存少許,以告于神。其余及腸胃,皆以凈桶盛之;置諸庫房,以俟埋瘞)、監洗(凡鍋釜、罍爵、邊豆之屬與夫一應器皿,俱監臨洗滌潔凈)、監造膳羞(為餅囗〈飠臭〉及制造脯醢之屬)、收發祭器(凡祭器一發一收,皆檢視明白,不可遺漏)、提調冪次、通贊、引贊、司罍爵香燭、司爵、司帛、讀祝、飲福受胙執事(捧酒一、捧胙一。胙肉先令宰夫割取之)。
陳設:正殿:制帛一端(白色)、白磁爵三、牛一、豕一、羊一、登一、铏二、簠二、簋二、籩十、豆十、酒尊一、香、燭。四配(每位一案):制帛一端(白色)、白磁爵三、豕一、羊一、铏一、簠二、簋二、籩八、豆八、酒尊一、香、燭(每位同)。東哲:制帛一端(白色)、白磁爵各一、豕一、铏各一、簠各一、簋各一、籩各四、豆各四、豕首一、香、燭。西哲:與東哲同。東廡:制帛一端(白色)、銅爵各一、豕三、每案簠一、簋一、籩四、豆四、香、燭。西廡:與東廡同。崇圣祠(五案):制帛五端(白色)、白磁爵各三、羊各一、豕各一、铏各一、簠各二、簋各二、籩各八、豆各八、酒各一尊、香、燭。四配(每位一案):制帛二端(白色)、豕首一、銅爵各三、簠一、簋一、籩四、豆四、豕肉一方、香、燭。東廡:制帛二端(白色)、銅爵各三、簠一、簋一、籩四、豆四、豕肉一方、香、燭。西廡:與東廡同。設酒尊所、盥洗所于丹墀之東南(尊實酒施冪、盥置水施冪,各有司之者),設埋瘞所于廟之西北。丹墀東西及露臺上,各設炬;兩廡長廊,各設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