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大生地(八錢) 鮮石斛(五分) 北沙參(一兩) 元參(三錢) 知母(錢半)生大黃(三錢) 當歸(三錢) 生洋參(三錢) 麥冬(三錢) 蘆根(一兩)洪 溫邪初起,胸悶頭痛,發熱有汗。先宜涼解。

牛蒡子 豆豉 黑山梔 連翹 桔梗 橘紅 荊芥 杏仁 薄荷 蘆根秦 發汗太過,津液內奪。昨日生津以達邪,汗雖未出而疹點已化,熱雖未退而脈象稍和,是佳兆也。苔煤而不甚燥,神糊而有時清,犀角、地黃雖可用,然大勢無變,方亦無事更張,仍照前方加味。

北沙參(一兩) 竺黃(錢半) 鮮石斛(一兩) 連翹(三錢) 麥冬(三錢) 茯神(三錢,朱拌) 生甘草(四分) 元參(三錢)茅根(一兩,去心) 燈心(三尺,朱拌) 九節菖蒲(八分)淵按∶神糊苔煤,鮮石斛可用,北沙參不可用。雖養肺陰,究嫌補肺助痰,麥冬亦然。此老好用二物,瑕瑜并見。

張 久患便血,陰氣先傷于下。今感溫邪挾積,肺胃之氣阻窒。上喘下泄,發熱口渴,舌絳如朱,額汗不止,遍體無汗,脈小數疾。厥脫險象,勉擬一方備正。

葛根(一錢) 黃芩(錢半) 石膏(三錢,薄荷同研) 赤苓(三錢)黃連(四分)杏仁(三錢) 牛蒡(元米炒,三錢) 生甘草(四分) 枇杷葉(三片)上藥用水兩盞,煎至一盞。另用∶人參(一錢) 麥冬(錢半) 五味子(五分,炒) 生地(四錢) 阿膠(二錢,蛤粉炒)用水兩盞另煎,煎至半盞,沖和前煎,徐徐服下。

此為復方法。病系溫邪,而陰虛欲脫,故立此法。凡暴喘多實,而壯熱舌干,宜從清解。惟久患便血,今更下泄不止,所謂喘而不休,泄痢不止,水漿不入者不治。故不得不救其陰,希圖萬一。

淵按∶陰血既耗于下,脾氣復傷于中,故一感溫邪而上喘下泄。泄為脾陷,喘為腎逆,兩臟不守,厥脫易易。頭汗者,陰不守而陽越也。身無汗者,陰液虛而氣不能化也。舌絳如朱,胃陰虧而心火熾。脈小數疾,陰血虛而邪火伏。兩方頗有心思,惟葛根嫌升發,牛蒡嫌泄肺。蓋陰陽兩虛,中氣不守,氣雖陷,不可升,汗雖無,不可發,急急顧慮中氣陰液,猶恐不及。然肯用心如此,敬服之至。

幼 陽明熱邪充盛,遍體發出紫斑,鼻血齦碎。急與清解,防內陷。

犀角 石膏 薄荷 茜草 丹皮 鮮生地 連翹 紫草 元參 茅蘆根仁淵曰∶溫邪一證,前人每與傷寒混同論治。自喻嘉言始力辨其非,然猶不能跳出。至葉天士乃別開生面,吳鞠通繼之,溫熱之治始大昌明。然非前人之誤,前人亦為古人所誤也。一誤于《內經》∶熱病者,傷寒之類也。遂謂傷寒即溫病,溫病即傷寒,漫無分別。再誤于王叔和集仲景《傷寒論》,以溫病攙入傷寒之中,以為溫熱乃傷寒之變證,至后人有春變為溫,夏變為暑之說,其實傷寒與溫熱相去霄壤。然溫病亦非一端,有冬溫,春溫,冬溫春發,風溫痧疹,濕溫之別。風溫痧疹即春溫一類,以感春令賊風,傷其皮毛,內合于肺,引動伏溫,故見證咳窒氣粗,或發痧疹。

病在肺胃氣分,宜辛涼輕泄上焦,不可用重劑及血分藥。若冬溫、春溫輕者,亦在肺胃,咳窒氣促;重者,或發自少陽、少陰。

甚有涉厥陰者,由其陰精先虛,邪熱蓄伏于虛處,其機一發,少陰陰精先已告困,液涸劫津,昏痙顫振接踵而至,起而腰痛脅痛,有汗不解者,不可輕視。蓋腰為腎府,脅乃少陽經絡游行之地,腎水不足,木火熾張故也。吾吳地處溫下,濕動最先,冬溫夾濕者少。春溫已有夾痰、夾濕,濕溫乃濕熱相合。清其熱尤須開其濕。

清熱用苦泄涼潤,開濕不得不佐辛通淡滲,而化燥者即不合。蓋濕從熱化,見熱而不見濕矣。溫邪以驗舌為先,不可動輒發汗。有汗固不可再發,即無汗亦宜視其津液何如。若熱盛液虧,妄汗最易昏痙,輕則咳窒氣促,重則口鼻出血。辨六經與傷寒同,治法與傷寒大異。自漢唐及元明,多以傷寒之方治溫熱,雖經葉天士等大暢厥旨,然鄉曲之士,遵師傳而日讀《湯頭》、《醫宗必讀》等書,仍以羌、獨、柴、前為發表套劑,其禍尚未息也。

暑邪門

溫 暑邪挾積,身熱腹痛,先與疏達。

香薷 川樸 花檳榔 砂仁 藿梗 蘇梗 赤苓 焦六曲陳皮 通草又 腹痛拒按,當臍有塊,壯熱無汗,舌苔黃膩,氣升煩懊。防其發厥。法以表里兩解。

柴胡 淡芩 枳實 赤苓 赤芍 半夏 元明粉 生大黃又 投大柴胡湯法,下出碎塊溏糞兩次。腹痛不減,煩懊不安,氣升嘔逆,舌苔黃燥。食積填塞陽明,暑邪內走厥陰。防其昏厥。擬以泄厥陰,通陽明。

川連(吳萸炒) 楂炭 淡豆豉 黑山梔 栝蔞仁 當歸 龍薈丸(三錢,絹包煎) 枳實 蘇梗 木香(三味磨沖)外敷方∶蔥(一把) 鹽(一杯) 丁香(一錢) 飛面(三錢)打爛,敷痛處。此四磨飲合小陷胸、梔豉、左金合劑。疏通氣分,泄肝化積。再用外敷法,其氣有不通行者乎!淵按∶暑必挾濕,濕為陰邪,最能阻礙陽氣。故暑濕病多脘腹痞痛,積滯內阻,暑濕之不化,實由氣機之不通。下而痛仍不減,乃未得辛通之藥,中焦痞滯未去耳。

丁 暑乃郁蒸之熱,濕為濡滯之邪。暑雨地濕,濕淫熱郁,惟虛者受其邪,亦維素有濕熱者感其氣。如體肥多濕之人,暑即寓于濕之內;勞心氣虛之體,熱即伏于氣之中。于是氣逆不達,三焦失宣,身熱不揚,小溲不利,頭額獨熱,心胸痞悶,舌苔黃膩,底絳尖紅,種種皆為濕遏熱伏之征。邪蘊于中,不能外達,亦不下行,頗慮內閉之變。擬以梔豉上下宣泄之,雞蘇表里分消之,二陳從中以和之,芳香宣竅以達之,冀其三焦宣暢,未識能奏功否。

淡豆豉 黑山梔 通草 半夏 菖蒲 鮮荷葉 六一散 薄荷 赤苓 竹茹 蔻仁(研,后下)吳 勞碌之人,中氣必虛。暑濕熱穢濁之氣,自口鼻吸入氣道,滿布三焦,雖舌苔滿布,而胸無痞悶,非邪伏膜原之比。重濁之藥,徒傷中氣,與濕熱彌漫之邪無益。今交五日,神氣似清而渾,恐其過候有耳聾、神迷、呃逆等變。為治之法,且以芳香理氣逐穢再議。

刀豆子 郁金 澤瀉 石菖蒲 杏仁 栝蔞仁 陳皮 滑石香薷 桔梗 北沙參 赤苓 藿香 佛手 鮮荷葉 鮮佩蘭葉顧 久處南方,陽氣泄越,中臟常寒,慣服溫補。現患溫瘧,及今旬日。舌尖已紅,根苔滿白,便泄稀水,兼有蛔蟲,渴不欲飲,口中甜膩,皆是濕遏熱伏之象。就錫邑治法,葛根芩連是主方。若合體質而論,似宜溫中滲下,清上解肌,擬用桂苓甘露法,試服之以觀驗否。

生石膏(三錢) 豬苓(三錢) 澤瀉(錢半) 肉桂(三分) 滑石(三錢) 生茅術(一錢) 茯苓(三錢) 藿香(一錢) 通草(八分) 木香(四分)又 照前方加北沙參五錢。

丁 咳嗽已久,近患時溫之后,原氣未復,又感暑風,閉其汗孔,身復發熱。法當先理暑風,用輕劑宣上。

桑皮 蘇梗 杏仁 川貝 橘紅 茯苓 冬瓜子 竹茹此虛而挾邪,暫用輕揚表法,未便著手。

蔣 三瘧日久,又感暑風,咳嗆痰血,熱勢變亂。且以解暑,清肅肺胃。

香薷(一錢) 北沙參(五錢) 冬瓜皮(三錢) 六一散(四錢) 神曲(三錢)青蒿(錢半) 杏仁(三錢) 丹皮(錢半) 桑葉(錢半) 白扁豆(三錢) 枇杷葉(二片)淵按∶咳嗆痰血,肺陰、肺氣已傷,雖有表邪,香薷用宜斟酌。

李 暑邪內閉,惡寒發熱,脈象不達,口不能言,先有咳嗽,此肺氣閉塞。擬開而達之。

射干(五分) 桔梗(一錢) 連翹(三錢) 豆豉(三錢) 杏仁(三錢) 象貝(三錢)香薷(一錢) 橘紅(一錢) 菖蒲(五分) 竹茹(一錢) 牛蒡子(二錢) 玉樞丹(四分,磨沖)安 連日煩勞憂慮深,暑邪傷氣易歸心。神昏脈數細而沉,病危甚!邪悶心包,如火如焚。舌色干黃唇齒燥,耳聾便泄津枯了!三焦皆病須分曉,究治療,河間熱論宜參考。

鮮石斛 竺黃 連翹 菖蒲 赤苓 北沙參 通草 益元散 茉莉花 竹茹 薄荷葉 蘆根 鮮荷葉紫雪丹,另調服。

李 暑濕陰分之氣,從口鼻肌表而入,寒熱,便泄,頭脹。擬芬芳逐穢,分消濕熱方法。

藿香 川樸 焦六曲 半夏 茯苓 陳皮 澤瀉 大腹皮 砂仁 通草仁淵曰∶兩日相合而成暑字,暑為陽邪,行役道途,力作田間,辛苦于烈日之中,受天地炎熱之氣而病者,名曰傷暑。此外飧涼襲冷,乘風露臥,皆因避暑而感受寒風冷濕之邪,雖病在暑天,名曰暑濕,其與傷炎熱之暑不同,不得以暑邪名之。前人有陰暑陽暑之論,皆蛇足也。然盛暑之時,反多陰寒之病者何?蓋天地之化,盛極則變,六陽盡泄,一陰早寓乎其中,地上則熱,地下已寒,人身小天地,何莫不然!且濕土司令,濕濁為盛,熱蒸濕騰,濕熱相合,最易感病,故四時之病,惟盛夏為雜,寒濕、熱濕、霍亂、瀉痢、痧穢、暑風,名目不一,隨其所感與其人之本體而變焉,要皆暑天兼有之證,非傷暑熱之正病也。然證雖夾雜,要不離太陰陽明脾胃兩經。試思夏令用藥,不外芳香、辛淡、苦泄,雖有治心,治肺,治肝膽、膀胱,用寒、用熱之不侔,莫不為中焦脾胃開脫,不但濕土司令主氣使然,以脾胃屬土,喜燥惡濕,暑天之病,無有不夾濕耳。

伏暑門

李 暑濕先伏于內,涼風復襲于外,交蒸互郁,皆能化火,濕遏熱伏,其熱愈熾。故其為瘧也,先寒后熱,日輕夜重。經旨所謂先傷于熱,后感于寒。喻氏所謂陰日助陰,則熱減而輕,陽日助陽,則熱甚而重也。夫瘧之發,必從四末始,既必擾及中宮,故心胸煩躁,中脘痞塞。又必先嘔吐而泄瀉,瀉已乃衰,腹中猶脹。所以然者,熱甚于中,蒸熏水谷之濕,上泛而復下泄,熱勢得越,煩躁乃安,余濕復聚,故仍作脹也。今當瘧退,脈弦帶數,舌苔白膩,小溲不爽,本有胃寒,痰濁素盛,雖從未得汗,表邪未解,而病機偏重于里,法從里治。大旨泄熱為主,祛濕兼之,解表佐之,是亦表里分消,三焦并治意。

葛根 淡芩 川連 甘草 蒼術 川樸 橘皮 藿香 菖蒲 赤苓 澤瀉 薄荷 滑石 郁金 竹茹淵按∶泄瀉嘔吐,乃兼有之癥,非必有之癥,由暑濕穢濁郁遏中宮,太陰失升,陽明失降,不克分化使然。

楊 年過花甲,病逾旬日,遠途歸家,舟車跋涉,脈沉神昧,舌強白,中心焦,身熱不揚,手足寒冷,氣短作呃,便泄溏臭。是屬伏邪挾積,正虛邪陷之象。深慮厥脫。

大黃 人參 制附子 柴胡 半夏 茯苓 陳皮 淡芩 澤瀉 當歸 枳實 丁香 柿蒂 竹茹淵按∶虛象實象雜沓而至,立方最宜斟酌,如無實在把握,還從輕面著筆,否恐一誤不可收拾。

又 癥尚險重,再望轉機。

桂枝 柴胡 人參 白芍 川連 半夏 枳實 丁香 陳皮 蔻仁 炙甘草 竹茹又 伏暑化燥,劫津動風,舌黑唇焦,鼻煤齒燥,神昏,手指牽引。今早大便自通,據云病勢略減。然兩脈促疾,陰津消涸,邪火燎原,仍屬險象,恐其復劇。

犀角 羚羊角 鮮生地 元參 蘆根 鉤鉤 鮮石斛 六一散 沙參 連翹 通草 天竺黃 枇杷葉 竹葉珠黃散,另調服。

陸 外有寒熱超伏之勢,里有熱結痞痛之形;上為煩懊嘔惡,下則便泄溏臭。此新邪伏邪,濕熱積滯,表里三焦同病也。易至昏呃變端。擬從表里兩解,佐以芳香逐穢。

柴胡 生大黃 淡芩 枳實 半夏 川連 栝蔞皮 赤苓 郁金 菖蒲 蔻仁又 投兩解法,得汗得便,竟安兩日。昨以起床照鏡,開窗看菊,漸漸發熱,熱甚神糊,兩目上視,幾乎厥脫。逮黃昏,神漸清,熱漸減,脈沉不起。據述熱時舌色干紅,熱退舌色黃膩。

此乃濕遏熱熾,將燥未燥,將陷未陷,但陽癥陰脈,相反可虞。

勉擬河間甘露飲,滌熱燥濕之中,更借桂以通陽,苓以通陰,復入草果祛太陰濕土之寒,知母清陽明燥金之熱。

甘露飲去滑石、白術,加茅術、草果、知母、姜汁、蔥白頭。

某 暑邪內閉不達,神糊舌白,恐其昏厥。芳香透達為宜。

鮮藿香 天竺黃 菖蒲 赤苓 連翹 益元散 郁金 竹茹 澤瀉另至寶丹一丸,菖蒲湯化下。

又 暑濕內蘊,熱勢起伏,胸痞泄瀉,神糊心跳,經行未止。乃正虛挾邪,慮其暈厥。據云腹脹惡心,且寬中理氣。

太無神術散去草,加茯苓、澤瀉、蘇梗、葛根、淡芩、黨參、柴胡、砂仁、通草 竹茹。

某 懷孕六月,感暑熱伏邪,惡心懊 。炎天居舟,防其暈厥墮胎。

青蒿 大腹皮 半夏 赤苓 川樸 淡芩 焦六曲 蘇梗 陳皮 鮮佛手某 暑濕熱阻滯陽明,積垢雖下,尚未盡凈。夜間熱甚,神識沉迷。所慮津傷化燥等變。今以生津、泄熱、化濁佐之。

鮮石斛 赤苓 連翹 香豉 栝蔞仁 大竺黃 淡芩 山梔 菖蒲 竹茹某 伏暑為病,濕熱居多,陰虛之體,邪不易達,此其常也。然陰虛大有輕重之分,須知此癥虛亦不甚,邪亦不多。耳鳴眩悸,口渴胸痞,微寒微熱,脈形弦數。未便大補,亦不可重劑攻邪。但得脈情無變,可保無虞。

洋參 半夏 茯神 甘菊花 蔻仁 青蒿 陳皮 鉤鉤 刺蒺藜 秫米 豆卷 竹茹胡 伏暑三候,神糊呃逆,手肢微痙,痰多舌白,渴不多飲,音低,脈大而虛,殊屬棘手。今日忽周身干燥而癢,煩躁不安。細詢病原,從未得汗。按仲景云∶汗出不徹,身癢如蟲行皮膚中,久虛故也。吳又可云∶發根燥癢,心煩如灼,名曰藥煩,中氣虛也。《金匱》云∶聲如從甕中出,是中氣之濕也。又按《內經》∶言微音低,謂之奪氣。由此推之,明是中虛濁戀,液涸痰蒙,勢極兇危。惟有和中宣化,聽其胃氣自為敷布,以冀萬一生機。

洋參(三錢) 橘餅(三錢) 甜杏仁(三錢) 豆卷(五錢) 蜜梅(一枚) 北沙參(三錢) 麥冬(三錢) 枇把葉(蜜炙,二片) 姜汁(少許)上方取辛甘化濁,酸甘化液。考又可藥煩條中重用人參、生姜,和中宣化,法有來歷。

某 營陰素虧,伏邪晚發,熱勢起伙,心嘈胸悶,舌心光紅,邊薄白。瘧邪初起,勢防加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平县| 南澳县| 横山县| 通州市| 达州市| 讷河市| 鲁甸县| 庄河市| 康保县| 临沭县| 吴江市| 兴安县| 广安市| 昔阳县| 武宁县| 仪陇县| 徐水县| 财经| 绥阳县| 新津县| 宜阳县| 旬邑县| 磴口县| 谢通门县| 东台市| 泰来县| 台北县| 青铜峡市| 类乌齐县| 汤阴县| 军事| 醴陵市| 东辽县| 志丹县| 夏邑县| 绥德县| 漳浦县| 小金县| 松原市| 子长县| 凤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