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豆豉 赤苓 半夏 沙參 桑葉 青蒿 黑山梔 陳皮 淡芩某 癥經(jīng)九日,熱勢起伏,神糊,舌干黑。此伏邪壅遏,劫液入營之勢也。高年最易昏痙之變。

鮮生地 天花粉 黑山梔 犀角 菖蒲 香豆豉 鮮石斛 薄荷葉 連翹 蘆根 天竺黃吳 暑濕伏于太陰,中焦陽氣不化。神蒙若寐,身熱不揚,肢冷脈濡,手指牽引,舌根牽強,風痰阻絡(luò)之象。服過通陽益陰,云蒸化雨之法,病亦無甚增損。然舌苔灰白濃指,口泛甜味極甚,中宮有濁,陽不舒化。仿縮脾飲醒中化濕濁。濁化則口甜減,陽舒則蒙昧清。

黨參 烏梅 淡干姜 草果 炙甘草 砂仁 茅術(shù) 大生地 茯苓 生姜 大棗淵按∶據(jù)舌苔、口甜而論,濕痰阻遏中宮,陽不舒化無疑。黨參、烏梅、生地酸甘助陰膩膈,大不相宜,矛盾一至此乎!手指牽引,雖屬木燥土虛,肝風內(nèi)動,當此上中焦?jié)裉得砷],肺胃氣機不能舒布,即欲養(yǎng)陰,如胃氣不化何!治病當先急者大者,若頭痛醫(yī)頭,便為庸手。

趙 高年元氣素虧,未病以前先已倦怠乏力,微覺咳嗽。五六日以來加以發(fā)熱,熱勢起伏,是有新邪乘虛而襲,引動伏邪晚發(fā)也。今診脈小數(shù)而虛,干咳欲嘔,舌邊光紅,根苔白 ,熱甚無汗,津枯邪戀,慮其化燥神昏。

北沙參 蘇子 青蒿 杏仁 川貝 牛蒡子 前胡 橘紅 通草 枇杷葉吳 伏邪內(nèi)蘊為癉瘧,外發(fā)為流注。入于肺則喘咳,注于腸則便溏。正虛不克支持,幼孩當此,易致成驚。

青蒿 杏仁 淡芩 澤瀉 荊芥 象貝 桔梗 橘紅 赤苓 六一散 雙鉤鉤童 伏邪晚發(fā),朝涼暮熱,頭痛胸悶,舌白無汗,似宜疏達。至于腰痛眼花,其陰內(nèi)虧,邪不易達,恐致淹纏,宜小心為是。

秦艽 赤苓 青蒿 蘇梗 杏仁 甘菊花 枳實 杜仲(姜汁炒) 豆豉 桑葉顧 病方三日,外無大熱,而虛煩懊 ,反復不安,寐則神思擾亂,舌苔白膩,惡心欲嘔,腹中鳴響,大便溏泄穢臭。邪積在里,氣機不達。用梔、豉以發(fā)越其上,陳、樸以疏理其中,葛以散之,苓以泄之,夏、秫和胃而通陰陽,陰陽交則得寐。明日再議。

淵按∶起病即是濕痰挾滯,阻遏中宮,熱郁不達之象,勿謂外熱不揚而輕視之。

又 伏暑至秋而發(fā),其發(fā)愈晚,其伏愈深,故其為病也,大起而大伏,熱一日,退亦一日,既非間瘧,又非癉瘧。癉瘧則但熱不寒,間瘧則寒熱往來。此癥微寒發(fā)熱,熱一晝夜而退,退亦不清,名之伏暑,其說最通。夫暑必挾濕,濕蘊則化熱蒸痰,痰不易出,熱盛劫津也。身重屬濕,煩躁屬熱,熱來口渴,渴不多飲,仍是濕遏熱熾見象。舌苔白而干枯,是濕邪在于氣分,氣虛故濕不易化也。葉氏云∶舌白而薄者,肺液傷也。病方八日,邪未宣達,刻下用方無庸深刻,但須解表而不傷正,去濕而不傷陰,清熱而不助濕,生津而不礙濁,中正和平,耐心守服,扶過兩候,始冀漸安。

黑山梔 連翹 茯苓 川貝 通草 北沙參 滑石 澤瀉 豆豉 枇杷葉 鮮薄荷根淵按∶伏邪深重,脾肺氣弱,力不足以化達之,故大起大伏耳。

馬 幼稚伏濕挾積,阻滯腸胃,蒸痰化熱,肺氣窒痹,是以先瀉后咳,繼以發(fā)熱。今便泄已止,更氣急痰嘶,肺氣阻痹尤甚。法當先治其肺,恐肺脹生驚發(fā)搐,其變有莫測耳。

葶藶子(三錢) 萊菔子(三錢) 六一散(三錢) 枇杷葉(三片)淵按∶遏重消痰瀉肺,清熱化積,即在其中。

又 痰氣喘逆,平其大半。熱勢起伏,退而復作。時下多瘧,須防轉(zhuǎn)瘧。

白蘿卜汁(一杯) 鮮薄荷汁(半杯)二味略煎,去渣,加入冰糖三錢,烊化,再以姜汁一滴沖服。

淵按∶此方更妙。

何 伏暑挾積,寒輕熱重,已經(jīng)月余。舌心焦黃,舌邊白膩。

陽明積熱,化火劫津,煉濁成痰,將至蒙閉,至于脘痛拒按。兩經(jīng)攻下,痛仍不減,苔猶未化,非清化不能蕩其實,擬用涼膈散加味。

涼膈散 鮮石斛 川連兩下之后,舌心猶然焦黃,故仍可用下法。然舌邊白膩,必挾水氣,涼膈散中再加半夏亦可。

陸 伏邪挾積,但熱不寒,頭痛鼻血,便泄稀水。熱甚于里。擬清里解表法。

葛根芩連湯 豆豉 連翹 枳實 黑山梔鼻血,便泄稀水,知其為熱。不用犀角者,其舌苔白也。不用大黃者,其脘腹按之不痛也。

李 伏邪濕熱內(nèi)蘊,三焦氣機不達。午后發(fā)熱,胸悶頭脹,尿少無汗。舌苔白膩,脈象軟細。擬開上、疏中、滲下,仿河間法。

豆卷 杏仁 陳皮 藿梗 滑石 赤苓 桔梗 半夏 焦六曲 川樸 通草胡 素有痰飲咳嗽,今夏曾經(jīng)吐血,是肺受熱迫也。茲六、七日來伏暑內(nèi)蘊,涼風外襲。病起先寒栗而后大熱,熱有起伏,表之汗不暢,里之熱不退。所以然者,痰飲阻于胸中,肺胃失其宣達故耳。舌色底絳,望之粘膩,心苔白濃如豆大者一瓣,此即伏暑挾痰飲之征,而況氣急痰嘶乎!據(jù)云二十六日便泄數(shù)次,至今大便不通,按腹板窒,卻不硬痛,小溲先紅濁,今則淡赤不渾,乃濕熱痰濁聚于胸中,因肺金失降,不能下達膀胱,故濕濁上逆為痰氣喘 之候。病機在是,病之兇險亦在是。法當從此理會,滌痰泄熱,降氣清肺,乃方中必需之事,但清肅上焦尤為要務耳。

葶藶子 郁金 川貝 杏仁 枳實 羚羊角 膽星 連翹赤苓 竹油 枇杷葉 滾痰丸(入煎絹包)陳 余邪余積,留戀未清;元氣元陰,消耗欲竭。暫停苦口之藥,且投醒胃之方。化氣生津,忌夫重濁;變湯蒸露,法取輕清。效東垣以化裁,希弋獲以圖幸。

清暑益氣湯 荷葉 香稻葉蒸露,每晨溫服四、五杯。

淵按∶湯丸膏散,古人各有意義,非徒具虛文。若變湯為露,法取輕清,惟大邪去而胃氣不勝苦藥者宜之,此處恰合。

徐 熱伏心胸,濕蘊脾胃,病起如瘧,延今兩月。胸中熱悶,飲食不思,從未得汗。舌色底絳,苔如醬瓣,此即濕遏熱伏之驗也。無汗者津液虧,徒發(fā)其汗無益也。生津徹熱,化濕開胃。胃氣敷布,其汗自來。

川連 黑山梔 豆豉 廣皮 香薷 麥冬 赤苓 薄荷 生姜 六一散此藥煎好,露一宵,早起溫服。

浦 伏邪挾積,阻塞中宮。瘧發(fā)日輕日重,重則神糊煩躁,起臥如狂。此乃食積蒸痰,邪熱化火,痰火上蒙包絡(luò),怕其風動痙厥。脈沉實而舌苔黃,邪積聚于陽明,法當通下,仿大柴胡例備商。

柴胡 淡芩 川樸 枳實 生大黃 栝蔞仁 半夏又 下后熱凈神清,竟若脫然無恙。惟是病退太速,仍恐變幻莫測。擬方再望轉(zhuǎn)機。

川連(姜汁炒) 陳皮 半夏 淡豆豉 淡芩 枳實 郁金 栝蔞仁 六神曲 竹茹病退太速,仍恐變幻,老練之言宜省。

凡下后方法總以瀉心加減,仍用栝蔞、枳實何也?蓋因胸痞未舒,舌苔未化故耳。

又 昨日瘧來,手足寒冷,即腹中氣撐,上塞咽喉,幾乎發(fā)厥,但不昏狂耳。此乃少陰瘧邪,內(nèi)陷厥陰,上走心包為昏狂,下乘脾土為腹撐。脾與胃為表里,前日昏狂,病機偏在陽明,故法從下奪。今腹脹,舌白,脈細,病機偏在太陰,法當辛溫通陽,轉(zhuǎn)運中氣為要。隨機應變,急者為先,莫道用寒用熱之不侔也。

淡芩 半夏 陳皮 茯苓 熟附子 川樸 丁香 檳榔 草果 白蔻仁 通草前方用寒,后方用熱,隨癥用藥,轉(zhuǎn)換敏捷,不避俗嫌,的是一腔熱血。

淵按∶少陰陰邪,上凌君火,下乘脾土,經(jīng)所謂有余則制己所不勝,而侮己所勝。案亦老練,必如此轉(zhuǎn)語,方不為病家指摘,否則雖有熱腸,亦招謗怨。

又 投姜、附、達原、神、香、二陳合劑,喉中 痰聲頓時即平,腹脹遂松。今脈緩大,神氣安和,腹中微覺脹滿,痰多粘膩。脾臟陽氣雖通,寒熱痰涎未化。仍宗前法,輕減其制。

前方去附子、檳榔,加大腹皮。

又 腹中之氣稍平,濕熱余邪未盡,所以微寒微熱,仍歸瘧象。頭脹身痛,知饑能食。法擬疏和,兼調(diào)營衛(wèi)。

二陳(去甘草) 豆卷 青蒿 秦艽 焦六曲 谷芽 生姜 紅棗仁淵曰∶暑邪與溫邪異,伏暑亦然。當暑感而即發(fā)者,為暑邪。暑天受暑濕之邪,不即發(fā),秋后復感涼風,閉其汗孔,欲發(fā)不能速發(fā),外則形寒,內(nèi)則發(fā)熱,寒熱起伏無已,有類乎瘧,為伏暑。古人謂往來寒熱屬少陽。余謂暑濕伏邪,往來寒熱,全由脾胃為病。少陽膽甲,因脾胃失化波及之耳。蓋脾為陰土,惡濕喜燥,澡則升化,濕郁之而不得升;胃為陽土,惡熱喜涼,涼則順降,熱阻之而不得降。升降窒滯,故多胸腹痞悶。木寄土居,土失溫涼,木不條暢,必然之勢。濕重者多寒,熱甚者多熱。熱則消水而口渴。濕郁于中,又渴不多飲。濕熱互蒸,胃濁不化,舌苔每布白膩。底絳者,熱為濕遏也;淡白者,濕勝也。化黃、化燥、化灰,熱勝于濕。濕亦化燥,化火也。胸腹痞滿,板硬拒按,或挾痰挾食,視其人之本體及所感之輕重而為變遷。論治∶初病以苦辛芳淡為正軌,徒為發(fā)汗無益。蓋苦能泄熱,辛能通氣,芳可解郁,淡可利水,使中宮郁遏通解,不汗自汗,不便自便,為邪在氣分治法。入營則不然,若初入營分,猶可透營就氣,仍從氣分而解。已陷營分,昏蒙狂囈,犀地、牛黃、至寶之類,亦所必需。劫津化燥,痞結(jié)硬滿,邪實陽明,救陰通腑與溫邪同治。但溫邪從溫化火,火退而病解;伏暑從濕化燥,燥去而濕或再來。所以然者,濕雖化燥,終屬陰邪,且濕最傷中,中虛而陰濕易生。故清到六、七,須為審顧。下法亦有不同。溫邪可下宜速,伏暑可下宜緩。溫邪下之邪清,伏暑下之邪未必清。溫屬火,為陽,性速,暑夾濕,多陰,性遲。溫邪陽明兼少陰者多,伏暑兼太陰者多也。甚有大便半月不通,胸腹痞滿,仍屬無形濕熱而不可下者。總宜驗舌,若濃白而未化黃燥者,雖滿亦不可下。下之不但邪勢不服,中氣大傷,更為難治。須識氣通病解四字,其于治伏暑,思過半矣。再者熱雖灼而汗少,苔雖燥而灰黃,若渴飲不多,或多而胸痞,涼苦可用,須佐芳香。若龜板、鱉甲、鮮石斛、鮮生地等,清滋沉降宜慎,每見愈投愈燥者矣。其故由暑必夾濕,中氣不升化,清滋抑遏而邪愈不化也。

瘧疾門

嚴 年屆六旬,元氣素弱,向有肝氣,近患三瘧。兩月以前,先受伏暑;小愈之后,三瘧遂作。脈弦,肝胃尤甚。木勝胃土,惡谷厭納,痰多嘔惡,心跳少寐,便閉溺赤。蓋胃氣一虛,百病叢生矣。高年雖大便兩旬不通,未可以通陽為務。培養(yǎng)中氣,啟胃化痰,是為扼要;調(diào)和營衛(wèi),退其寒熱佐之。

黨參 冬術(shù) 茯苓 半夏 陳皮 當歸 桂枝 淡芩 棗仁 澤瀉 谷芽 鹿角霜 生姜 紅棗上方以六君子湯坐鎮(zhèn)中宮,補脾健胃,氣運則痰濕自化,氣旺則津液自生。合入當歸、桂枝,和營散邪。更復鹿角霜之通陽者,以治背獨惡寒。再加黃芩以泄熱,監(jiān)制桂、鹿之辛溫,使無偏畸,不失調(diào)和之義。棗仁安神,澤瀉去濕,谷芽醒胃,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皆佐使之助耳。

某 大瘧百日,營衛(wèi)兩虛。胃為衛(wèi)之本,脾乃營之源。胃陽虛則胸腹時痛而吞酸,脾陰虛則經(jīng)事愆期而盜汗。補脾胃以化其瘧痰,和營衛(wèi)而退其寒熱。營衛(wèi)一和,盜汗自止。

黨參(姜汁炒) 冬術(shù)(土炒) 半夏 茯苓 陳皮 川連(吳萸三分,煎汁拌炒) 制首烏 白芍(桂枝三分,煎汁拌炒) 煨姜 紅棗吳 三瘧一載有余,經(jīng)停將及兩載。腹中脹滿,有塊作痛。

是血先凝結(jié)于前,氣復阻滯于后,加以寒痰積聚,中氣失運。法當先運其中。

六君子去炙草,加木香、當歸、川樸、生姜、茺蔚子、紅棗。

石 三瘧久而痰涎聚,肝膽逆而郁火盛,以致發(fā)狂。今狂已退,痰火猶未全除。擬化胃經(jīng)之痰,平肝膽之火。

半夏 茯苓 橘紅 牡蠣 淡芩 川貝 牛膝 鱉甲 白術(shù)(土炒) 竹茹 鉤鉤徐 盜汗便溏,心脾之病也。脾氣不運則便溏,心陰不守則盜汗。大瘧日久,寒熱仍作,營衛(wèi)不調(diào)。補心脾,和營衛(wèi),歸脾湯加減治之。

黨參 黃 冬術(shù) 熟地 白芍 砂仁 六曲 棗仁 歸身 茯神 木香 牡蠣 浮麥 紅棗淵按∶運脾氣,補脾陰,和營衛(wèi),溫督脈,前數(shù)方皆虛瘧,久瘧治法。

營 久患瘡疥,濕熱浸淫,復因外感暑濕為瘧,纏綿不已,變?yōu)槿憽T\脈濡小,其濕仍戀,而元氣漸傷,慮加腹?jié)M,宜早圖之。然須安逸忌口為要。

白術(shù) 半夏 赤苓 陳皮 大腹皮 川樸 神曲 藿梗 蔻仁 通草 雞距子此用正氣散去甘、桔、蘇、芷,加通草、蔻仁,疏通氣分之濕,用雞距子以解酒濕。

朱 厥陰過升,陽明失降,瘧成煩悶、痞嘔,當變柴胡制而為瀉心法,和陽明即所以和少陽也。

川連(姜汁炒) 半夏 廣皮 藿梗 白蔻仁 竹茹(姜汁炒)此人舌苔半邊白如水晶粉團,必有痰飲。后于此方中加生姜三片,其嘔即止。

淵按∶本不當去生姜。若去之,便失南陽制方之義矣。

莊 但熱不寒,此為牡瘧,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 桂枝 半夏 伏苓 陳皮 川樸 草果 炙甘草 生姜 紅棗又 瘧發(fā)間日,但熱不寒,口膩多涎,乃寒痰郁于心下,陽氣不得宣越故也。

蜀漆 桂枝 半夏 陳皮 茯苓 羌活 菖蒲另∶獨頭蒜六枚,黃丹六分,雄黃五分,共研末為丸。清晨朝向東分五服,開水送。

又 舌白胸悶,背寒獨甚。擬宣通陽氣,以化痰濁。

麻黃湯合二陳湯,加鹿角霜、石菖蒲。

又 瘧止,當調(diào)胃氣。

半夏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白蔻仁 生姜 紅棗孫 間瘧變?yōu)榇蟑憽F浜玻找蛔鳎黄錈嵋玻諢o間斷。

此衛(wèi)氣不得疏通,邪痹不達,是屬衛(wèi)實而營虛,營虛故內(nèi)熱不止也。擬和營衛(wèi)以祛邪。

桂枝 白芍 柴胡 半夏 赤苓 天花粉 淡芩 陳皮 生姜 紅棗徐 左脈細弦,肝腎虧也;右脈軟弱,脾胃虛也。三瘧之后,氣血兩虧。補肝腎,調(diào)脾胃,養(yǎng)氣血,必得安逸少勞而后可也。

黨參 大熟地 杜仲 枸杞子 冬術(shù) 茯神 歸身 陳皮 白芍 生姜 紅棗王 三瘧止作,延及五年,營衛(wèi)之不調(diào),脾胃之不和,肝腎之不足,不言可知矣。近今月經(jīng)頻至且多,而有血塊,腹反脹滿,何也?夫血之與氣,猶權(quán)衡也。和則平,偏則病,一勝必一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山区| 苏尼特右旗| 健康| 延边| 晋城| 上虞市| 红安县| 六盘水市| 陇川县| 抚顺县| 广汉市| 莱阳市| 治多县| 砀山县| 松潘县| 广河县| 昂仁县| 东乡族自治县| 云霄县| 永州市| 滦平县| 视频| 金平| 广水市| 济源市| 江安县| 平南县| 福建省| 彩票| 上林县| 大丰市| 山阴县| 绵阳市| 潞城市| 泸水县| 梁平县| 乐平市| 英吉沙县| 鄢陵县| 保德县| 宁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