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地 鮮生地 麥冬 生軍 海參 北沙參 生甘草 元參 元明粉淵按∶從前欠下,尚是實熱見象,海參嫌膩膈。
又 下后液未回,急當養陰醒胃。
生洋參 茯苓 橘紅 麥冬 蔗皮 大生地 石斛 沙參元參 谷芽又 耳聾無聞,舌干難掉,陰津大傷。用復脈法。
大生地 麥冬 元參 洋參 阿膠(川連三分,拌炒) 生甘草 雞子黃又 迭進滋陰大劑,生津則有余,瀉火則不足。今交三候,齒垢退而復起,神識已清,非陰之不復,乃燥火未清耳。今當法取輕靈。
洋參 枳殼 川貝 橘紅 赤苓 棗仁(豬膽汁炒) 川連雪羹湯煎。
又 諸恙向安。每啜稀粥,必汗沾濡,非虛也,乃津液復而營氣敷布周流也。小溲澀痛,余火未清。惟宜清化。
冬瓜子 鮮石斛 通草 黑梔 生谷芽 甜杏仁 甘草梢又 病退。日間安靜,至夜發熱神昏,乃余熱留于營分也。
小溲熱痛,心火下趨小腸。仿病后遺熱例,用百合知母滑石湯合導赤散。
木通 草梢 竹葉 知母 鮮生地 滑石 百合泉水煎服。
范 陰虛挾濕之體,感受時令風溫,初起背微惡寒,頭略脹痛,欲咳不爽,發熱不揚,舌白膩,大便溏。峻投消散,暗劫胃津,以至饑不欲食,嗜臥神糊,呃忒斷連,斑疹隱約。癥方八日,勢涉危機。閱周先生方,洵盡美善,僭加甘草一味以和之,具生津補中之力,未始非贊襄之一助也。若云甘能滋濕,甘能滿中,孰不知之!須知苔薄光滑,胸不滿而知饑,乃無形濕熱,已有中虛之象,此葉氏所以深戒苦辛消克之劑,幸知者察焉!牛蒡子 前胡 橘紅 竺黃 郁金 刀豆子 桔梗 神曲菖蒲 連翹 薄荷葉 竹茹 甘草 枇杷葉淵按∶此痰呃也。中虛挾痰,胃氣通降不順所致。
又 癥逾旬日,系溫邪挾濕,病在氣營之交。苔白膩而邊紅,疹點透而不爽,寐則譫語,寤則神清,呃聲徐而未除,脈象軟而小數。周先生清營泄衛、理氣化濁,恰如其分。
羚羊角 連翹 竺黃 川連 橘紅 牛蒡子 半夏 丁香柿蒂 竹茹 薄荷根 通草 茅根淵按∶寐昏寤明,痰火阻塞上中焦顯然。方較上首好。
又 熱處濕中,神蒙嗜臥,呼之則清,語言了了。舌白膩,脈軟數,知非邪陷膻中,乃濕熱深漫于上焦,肺氣失宣布耳。呃尚未除,胃濁未化。擬從肺胃立法。
射干 杏仁 郁金 橘紅 代赭石 川貝 沙參 桔梗 通草 旋復花 茅根 冬瓜子淵按∶開肺降胃,更為得旨,所以呃除神清。
又 呃除,苔稍化,欲咳不揚。仍從前法加減。
前方去代赭石,加蛤殼、赤苓。
又 去旋復花、射干、桔梗,加豆卷。
又 便泄數次,粘膩垢污。胃濁以下行為順,故連日沉迷嗜臥,昨宵便惺惺少寐,且屢起更衣,愈覺神煩倦乏耳。今便泄未止,舌苔仍白,身熱已和,酒客中虛濕勝。擬和中化濁,仿子和甘露飲。
生洋參 于術 赤苓 澤瀉 滑石 雞距子 廣藿 木香 葛花 橘紅 通草 竹茹淵按∶痰從便去,熱亦隨之,中焦之濁清,上焦之熱亦降,故諸恙若失,轉惺惺少寐耳。然苔未化,余濕未清,脾胃轉運未復也。不可早補。
又 病已退,濕未楚。前方加減。
前方加參須、于術、神曲、谷芽。
孫 溫邪襲肺,肺失清肅,濕挾熱而生痰,火載氣而逆上。
喘息痰嘶,舌干口膩。昨日之脈據云弦硬,現診脈象小而澀數,陰津暗傷,元氣漸餒,頗有喘汗厥脫之慮。夫溫邪為病,隸乎手經,肺胃位高,治宜清肅。痰隨氣涌,化痰以降氣為先;氣因火逆,降氣以清肅為要。姑擬一方,備候高明酌奪。
鮮石斛 射干 杏仁 象貝 沙參 蘇子 桑皮 沉香 蘆根 竹油(沖服) 冬瓜子 枇杷葉 姜汁淵按∶議論明晰,最宜學步。方中沉香易黃芩則善矣。蓋熱化肺清,不患不降。凡諸清肺藥皆能降氣,沉香屬木,降肝不降肺耳。
黃 舌干而絳,齒燥唇焦,痰氣喘粗,脈象細數。無形邪熱薰蒸于膻中,有形痰濁阻塞于肺胃,而又津枯液燥,正氣內虧,恐有厥脫之變。擬化痰滌熱治其標,扶正生津救其本。必得痰喘平,神氣清,庶幾可圖。
羚羊角 旋復花 葶藶 杏仁 川貝 鮮石斛 元參 茅根竹油 沉香 代赭石 蘇子 姜汁 枇杷葉 滾痰丸(三錢,人參湯送下)又 頭汗淋瀝,痰喘不止,脈形洪大,面色青晦,舌紅干涸,齒板唇焦。此少陰陰津不足,陽明邪火有余,火載氣而上逆,肺失降而為喘,癥勢危險,深慮厥脫。勉擬救少陰之津,清陽明之火,益氣以斂其汗,但肺以定其喘,轉輾圖維,冀其應手乃妙。
大生地(海浮石拌搗) 洋參 牛膝 五味子 石膏 桑皮 川貝炙甘草 麥冬 人參(一錢,另煎,沖)陳粳米煎湯代水。
淵按∶脈形洪大,合之頭汗面青,上實下虛大著。從補下納氣之中,想出清熱救津之法,故能應手。人參、石膏、粳米,救肺清熱,亦所以救腎也。
又 汗稍收,喘稍平,脈大稍軟。但氣仍急促,心中煩躁,舌紅干涸,齒垢唇焦。津液猶未回,虛陽猶未息,上逆之氣猶未降,雖逾險嶺,未涉坦途。今少腹似有透 之象,是亦邪之出路。仍擬救少陰,清陽明,再望轉機。
大生地(蛤粉炒) 洋參 沙參 元參 麥冬 鮮生地 牛膝 通草 豆卷 五味子 竹葉 枇杷葉陳粳米煎湯代水。
淵按∶前方應手,此即頭頭是道。通草、豆卷,淡滲泄表。
恐其耗津。不必慮邪之不去,津氣回而邪自不容矣。
又 陰津稍回,氣火未平。仍宜步步小心,勿致變端為幸。
大生地 洋參 沙參 元參 澤瀉 麥冬 天竺黃 鮮石斛 石決明 茯神 蘆根張 溫邪兩候不解,脈形洪大中空;神昏蒙而如醉,舌淡紅而無苔。與湯亦不卻,不與亦不討;囈語如呢喃,叮嚀重復道。
昨日用芳開,神情略覺好。然憑癥而論之,乃津枯而液燥。是必甘寒潤燥生津液,俾得氣化津回方保吉。聊立方法以備參,候高明以商奪。
大生地 鮮石斛 沙參 茯苓 麥冬 羚羊角 鮮生地 竺黃 甘蔗汁 蘆根尖淵按∶案語清華,方法簡潔,非學識兼到者不能。
許 溫邪內蘊,痰濁上泛。壯熱無汗,神識模糊,氣逆痰多,舌膩尖紅,大便不通。勢防厥脫。
羚羊角 葶藶 杏仁 川貝 竺黃 黑山梔 蔞仁 枳實 豆豉 菖蒲滾痰丸三錢。此方效。
淵按∶實熱夾痰,滾痰丸甚合,煎方亦好。
吳 溫邪五日,舌苔干黃,壯熱無汗,胸腹板滿硬痛,手不可近。此屬結胸。煩躁氣喘,口吐涎沫。防其喘厥。
黑山梔 豆豉 蔞仁 川連 杏仁 生大黃 葶藶 柴胡 枳實 淡芩 元明粉 皂莢子凡結胸癥,煩躁氣促者死。此方是大柴胡湯、大小陷胸、梔豉合劑。
淵按∶煩躁無汗而有氣喘者,柴胡不可用。用柴胡仍蹈前人治傷寒之故轍也。幸有硝、黃、連、杏主持其間,否則壞矣。
又 下后結胸之硬滿已消,而煩躁昏狂略無定刻,舌苔干燥,渴欲涼飲,壯熱無汗。邪氣猶在氣分。以苦辛寒清里達表,冀其戰汗無變為妙。幸其壯熱無汗,可冀戰汗。若汗出而仍壯熱,則內陷矣。此方三黃石膏湯、雞蘇散與梔豉合劑。
又 戰而得汗,脈靜身涼,邪已解矣。舌黃未去,胃中余濁未清,尚宜和化。
川貝 赤苓 豆豉(炒) 連翹 黑山梔 通草 滑石 枳殼(炒) 竹茹凡戰汗后脈靜身涼,用方大法,不外乎此。
嚴 病后元氣未復,溫邪乘虛竊發。初起即便壯熱神糊,舌干,肩膊脅肋疼痛。今方二日,邪未宣達,已見津涸之象,其為重候可知。當此論治,是宜達邪以解其表。然葉氏云∶初起舌即干,神略糊者,宜急養正,微加透邪之藥。若昏憒而后救里,有措手不及之虞矣。
北沙參(一兩) 牛蒡(三錢) 杏仁(三錢) 焦曲(三錢) 黑山梔(錢半) 豆豉(三錢) 連翹(三錢) 竺黃(一錢) 枳殼(一錢) 茅根(一兩) 鮮薄荷根(五錢)淵按∶深得葉氏心傳。
孫 營陰素虧之體,感受溫邪,病起肢麻寒熱,旋即便泄神糊。今交七日,脈數而洪,舌燥齒干,必蕩氣促。陽明之火方熾,少陰之陰已涸。又腹硬痛,大便三日不通。積聚于中不下,氣火盡浮于上。似宜通降為先。然陰津大涸,不得不先養其津。姑擬一方備商。
鮮生地(一兩四錢) 北沙參(二兩) 磨蘇梗(五分,沖) 杏仁(三錢) 天竺黃(錢半) 茯神(三錢) 麥冬(五錢) 川貝(三錢) 悉尼汁(一杯,沖) 枇杷葉(三片)淵按∶先養正救津,斯為老眼無花。
又 津回舌潤,汗出甚多,熱勢亦退。惟心煩不寐,大便不通。仍以前方加減。
前方去蘇梗,加細生地一兩,天冬三錢,麻仁三錢。
蔡 溫邪發斑透疹,總在肺胃兩經。邪熱郁蒸,從里達外。
血分熱熾則發斑,氣分熱熾則發疹。邪從外入,由氣傳營。熱自內出,由營達氣。此癥胸前先發斑點,身未覺熱。數日之后,始發寒熱,續布痧疹。似乎營分先有伏熱,而后溫邪湊集,肺胃受病,始見咳嗽寒熱等癥。然斑已將化,疹已透齊,即有余邪,清之解之可已;乃反胸痞煩悶,氣升惡心,喉痛難咽,其故何歟?良以懷孕八月,適當太陰、陽明養胎之候,邪熱甚于肺胃,胎氣失蔭而上逆,繇是胸高氣逆,煩躁不得臥,豈非病雖由熱,而實乃胎氣上沖所致也。為今之計,清解肺胃溫邪,以化斑疹熱毒,是為正治。然燎原之下,液灼津傷,亦必養其津液。胎氣上升,為變最速,尤要先平胎氣。肺主一身之主,又必降其肺氣。肺氣降而得臥,胎安不上沖,庶無喘厥之虞矣。
鮮生地(一兩) 淡豆豉(三錢,同鮮地研) 川貝母(三錢) 磨蘇梗(五分,沖)磨犀角(五分,沖) 磨郁金(五分,沖) 紋銀(一兩,先煎) 元參(二錢) 白薇(三錢) 竹茹(一錢) 野苧根(五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又 溫邪上受,自氣傳營;而化火上炎,由胃及肺。喉屬肺經,咽屬胃經。凡咽喉之癥,屬實火者多,因肺胃之陽盛。腎脈循喉,肝脈繞咽,系虛火者,始關肝腎之陰虧。是其大略也。此癥乃斑痧之后,喉痛色赤,全由邪火熾張。圖治之方,犀角地黃,不出甘寒清解。昨吐紅痰,無非氣火熏蒸。今觀脈色,已覺神清爽朗。喜逢知己,共斟酌而揣摩,幸謝主人,轉憂疑為欣慰。立夏恰今朝,病能減而即是退;懷麟當此疾,胎不動即是安。大便才通,亦是轉機之兆。小心調理,冀無欲速之譏。略泐數行,伏希曬政。
犀角 羚羊角 川貝 鮮石斛 元參 知母 鮮生地 麥冬 枇杷葉金銀花露、綠豆皮煎湯,與燕窩湯相和頻飲。
又 夫溫邪燔亢之余,余熱固未能凈;肺胃燎原之下,陰津必受其戕。養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葉氏之名言;安胎須順氣,陰火忌上沖,婦科之要論。此癥兒及兩候,溫痧既退,安得邪火復熾?喉腫既消,何以燥痛復盛?所以然者,胎當七八月之間,正肺與大腸司養之際,肺腸相為表里,肺主氣而大腸主津,肺受火淫,燥熱移于大腸,大腸當養胎之際,遂移熱于胞絡。《內經》云∶人有重身,九月而暗,是胞之絡脈絕也。胞脈者,系于腎而絡胞胎。今熱上迫肺,故音啞、咳嗽而喉復痛也。按此段經文,明指胎中陰火,當九月之期有此音啞一癥,教人勿亟治之,惟恐傷其胎氣耳。茲方八月,即得音啞咳頻,豈非殃及池魚之謂歟!今以甘涼生津治其上燥,參入咸寒以降陰中伏火,經所謂熱淫于內,治以咸寒是也。須知治病要察機宜,養陰而火自降,指久病虛羸而言。火退而陰自充,乃暴病未虛之癥。先輩有提其要曰∶暴病多實,久病多虛。是其義也。然歟否歟,仍候華先生裁正。
北沙參(一兩) 川貝(去心,勿研,三錢) 元精石(三錢) 知母(三錢,秋石煎湯拌浸) 蟬衣(一錢,去翅足) 大豆卷(三錢) 元參(三錢) 天花粉(三錢) 枇杷露(一杯,沖服) 野苧根(三錢) 赤苓(三錢) 生甘草(四分) 紋銀(五分)改方加羚羊角錢半,鮮生地七錢,黑山梔錢半。
淵按∶伏溫由內達外,由里傳表,從少陰而出太陰,所以退而復來,輕而再重,不盡由乎胎熱。疹屬肺,肺主一身之表。斑屬胃,胃為萬物所歸,溫邪每從兩經而達也。胞絡者,乃胞門子戶之胞,非心包絡。胞絡系腎,少陰之脈貫腎,上入喉中,熱邪由少陰上干喉中,故音啞。甚則喉痛。
鮑 半月不大便,癥交十二日,神昏舌煤,齒垢干枯。陽明邪火極熾,少陰陰液已虧,腸中宿垢不下,邪熱無從出路。不下恐火盛劫液而痙厥,下之恐亡陰而呃脫。極難著筆,姑備一方。
犀角 鮮生地 生大黃 茯神 當歸 菖蒲 大生地 連翹 枳實 麥冬 竺黃 元明粉淵按∶一面養陰徹熱,一面通腑最穩當。硝、黃宜輕用。
又 便解三次,神氣漸清,舌煤已化。今擬生津。
鮮石斛(一兩) 川貝(二錢) 茯神(三錢) 元參(三錢) 生甘草(五分) 麥冬(三錢) 竺黃(錢半) 竹茹(一錢) 北沙參(一兩) 大生地(一兩) 甘蔗皮(一兩)沈 陰虛之體,感受溫邪,反復。今交九日,神識時迷,舌滿碎腐,脈象漸沉。防其昏厥。備方候致和先生曬政。
犀角(四分,磨沖) 連翹(三錢) 丹皮(錢半) 栝蔞仁(三錢) 鮮生地(五錢)元參(三錢) 竺黃(錢半) 鮮薄荷根(一兩)另∶珠子三分,血珀四分,研細末,蘆根湯送下。
又 照前方去蔞仁,加大生地、生洋參、沙參、麥冬。
又 陰津大虧,痰火熾盛,內風暗動,痙厥將至。煎藥不肯沾唇,姑以湯方備試。
參須(一錢) 川貝(二錢) 石決明(八錢) 杏仁(三錢) 蘆根(一兩) 竹油(三十匙,沖) 麥冬(三錢) 羚羊角(錢半,先煎) 悉尼汁(一杯,沖) 蔗汁(一杯,沖)又 癥勢稍轉機。仍候濟慎先生裁正。
羚羊角 鮮生地 大生地 天冬 麥冬 鮮石斛 北沙參石決明 西洋參 鉤鉤 蘆根 竹油 茯神 蔗汁 梨汁 淡姜汁 生甘草 元參(二味,濟慎先生加)淵按∶數方養陰則有余,瀉火尚不足,致有下文邪熱逗留之弊。
又 照前方加元精石,備候濟慎先生裁正。
大生地 川貝 鮮石斛 石決明 元參 丹皮 麥冬 生洋參 北沙參 蘆根 甘蔗汁又 腑氣不通,陽火不降,陰津不升。元氣雖虛,不得不通其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