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和縣,中下。東北至州六十里。本漢蠶陵縣地,天寶十一年分置峨和縣。
以縣有峨和山也。縣在石臼戍北大江之西也。
維州,維川。下。開元戶七百六十五。
本徼外羌冉ζ之別種也,初蜀將姜維與忠北討汶山叛羌,此其地也,今名姜維城,即維所筑。自晉以后,羌夷或降或叛。隋開皇四年,討叛羌,以其地置薛城戍,屬會州,后又沒賊。武德七年,白狗羌首領內附,于姜維城置維州以統之。其城甚險固,乾元二年沒西戎。
州境:東西三百二十五里,南北二百五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八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五百六十里。東至真州一百里。東至茂州二百二十里。東北至恭州三百五十里。南至當州二百六十里。
西至悉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
管縣三:薛城,定廉,鹽溪。
薛城縣,下。本隋薛城戍,武德七年改為縣,與州同置。
姜維山,在縣西一里。
定廉縣,下。本隋開皇四年置定廉戍于此。屬會州,武德七年改為縣,與州同置,因定廉水為名。
鹽溪縣,下。貞觀三年置,有鹽溪村,因為名。定康水,在縣東一十里。
當州,江源。下。本漢蠶陵縣地,貞觀二十一年割松州通軌縣置當州,仍以羌首領為刺史。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八里。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一十里。東北東都二千九百七十里。東至翼州二百七十里。東南至悉州三十里。東北至松州三百里。西南至靜州六十里。北至維州二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大黃,當歸,牛尾,羚羊角。元和貢:當歸,散麝香。
管縣四:通軌,利和,谷和,平康。
通軌縣,下。郭下。貞觀三年置,屬松州。二十一年,於縣置當州。
得和縣,下。西南至州三十里。周天和元年于此置廣平縣,尋廢。顯慶二年,于廣平舊城置得和縣。
谷和縣,下。東至州六十里,文明元年開生羌置。
平康縣,下。西南至州六十里。顯慶中因古平康城置,在平康水西,隸翼州,尋廢。垂拱元年置,以屬當州。
悉州,歸誠。邊下。開元戶八百五十五。
顯慶元年分當州置,在悉唐川,因以為名。其首領任刺史。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里。南北八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三百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百一十里。東至翼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靜州六十里。東南至成都府六里五十里。〔東至維州二百五十里。〕貢、賦:開元貢:麝香,當歸,羌活,牛酥并尾。元和貢:麝香,當歸。
管縣三:識臼,左封,歸誠。
識臼縣,下。郭下。顯慶元年與州同置,地名識臼,因之為名。
肅蕃山,在州北八十里。肅番鎮在山下。
左封縣,下。燕南至州二十里。周天和元年于此置廣平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左封。天寶中,又于縣置守捉。
歸誠縣,中下。西北至州八十里。本生羌,垂拱二年從化,三年置縣以處之。
靜州,靜川。下。開元戶六百七十二。鄉二。
本漢蠶陵縣地,天授元年于此置靜州。其城據山,甚險固。
州境:東西三百二十里。南北二百三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九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悉州六十里。西北至柘州三十里。南至赤和縣三十五里。東北至當州六十里。北至茹州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牛酥。
管縣三:悉唐,靜居,清道。
悉唐縣,中下。西至州二十四里。
靜居縣,中下。
清道縣,下。
右并顯慶二年與悉州同置,天授二年割屬靜州。
柘州,蓬山,下。儀鳳二年置,以山多柘木,因以為名。其城四面險阻,易于固守。有安戎江、蓬婆水,在州南三十里。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一百三十里。〔東南至靜州三十里。南至維州三百里。西至恭州一百里。〕貢、賦:開元貢,麝香,當歸,羌活。
管縣二:柘,喬珠。
柘縣,中下。郭下。前上元年置。
大雪山,一名逢婆山,在縣西北一百里。
柏嶺,在縣北八十里。嶺北三十里至白崖驛,與吐蕃接界。
喬珠縣,中下。東至州五十里。與州同年置。
恭州,恭化。下。開元二十四年,析靜州部落于柘州西置。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一百五十里。東至柘州一百里。東南至茂州三百五十里。西南至維州三百五十里。
貢、賦:管縣三:生集,博恭,烈山。
和集縣,中下。郭下。舊名廣平縣,屬靜州。開元二十四年于縣置恭州,天寶元年改名為和集。
博恭縣,中下。西至州二十五里。
烈山縣,中下。西至州五十里。
真州,昭德。下。在合江鎮西一百二十四里。其地本名真符,天寶三年,節度使章仇兼瓊以其地險阻,又當西山要路,奏置真符營,控押一州,仍置兵于其處。五年,節度使郭虛己緣羌、項搖動,仍奏置昭德郡,乾元元年改為真州。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四十五里。東至翼州四十里。西至維州一百里。西北至茂州通化縣一百。北至悉州界四十里。
貢、賦:元和貢:當歸三斤半,麝香。
管縣四:真符,昭德,昭遠,雞川。
真符縣,中下。郭下。11111111111昭德縣,中下。
昭遠縣,中下。
雞川縣,中下。
右昭德等三縣,并在州側近,以熟羌首領為其令長,居無常所。
黎州,洪源。中府。開元戶,鄉無和戶三百三十。鄉五。
禹貢梁州之域。漢武帝破夷于邛,置沈黎郡。周天和三年開越,于此置黎州。隋廢州,置沈黎鎮。武德元年罷鎮南登州。大足元年,巡察使殷祚奏割雅州漢源、飛越、通望三縣置黎州,神龍三年,州都督元膺奏廢。開元三年,本道使陸象先重奏置,天寶初廢飛越縣,止領縣二。其州城,東西南三面并臨絕澗,唯北面稍平,貞元二年節度使韋皋鑿北面,隍塹深闊,又于州北故武侯城邐迤置堡三所,為州城之援。管羈縻州五十七,并蠻夷部落大首領主之。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五百八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四百三十里。東至戎城無路,約七百里。東北至雅州三百四十里。西南至州六百五十里。西至廊清城一百八十里。其城西臨大流河,河西生羌蠻界。
貢、賦:開元貢:椒一石。
管縣二:漢源,通望。
漢源縣,中。郭下。本漢旄牛縣地,隋仁壽二年平夷獠,于此置漢源鎮,因漢川水為名。四年罷鎮立縣,屬雅州。貞觀三年,割屬州,開元三年分屬黎州。
飛越山,在縣西北一百里。山西北兩面并接羌戎界,儀鳳二年置飛越縣,天寶初廢。
沈黎鎮,在縣東南六十一里。
廓清城,在州西一百八十里。
銅山城,在縣西北五十里。
定番城,在通望軍東一百八十里。
要沖城,在通望縣東一十三里。
大定城,在州南二百三十里。乾元二年改和集鎮置。
已上五城,并貞元中韋皋置。
通望縣,中。北至州九十里。本漢旄牛縣地,隋開皇二十年于此置大渡鎮,大業二年改為陽山鎮,武德元年改為陽山縣,屬州,天寶元年改名通望縣,割屬黎州。
大渡水,經縣北二百步。
沈黎鎮,在縣東北六十一里。
通望戍,在縣西南一十二里。
州,越。下府。開元戶三萬八千三十五。鄉二十六。元和戶一萬六千五百八十。鄉三十。
本漢南外夷獠,秦、漢為邛都國,秦嘗攻之,通五尺道,改置吏焉。至漢武帝始誅且蘭邛君,并殺笮侯,而冉ζ等皆震恐,乃以邛都之地為越郡,屬益州。按郡有越水水,出生羌界,言越者,以彰威德遠也,領縣十五。魏、晉已還,蠻、獠恃險鈔竊,乍服乍叛,周武帝天和三年,開越地,于城置嚴州。
隋開皇六年,改為西寧州,十八年改為州。皇朝因之。至德二年沒吐番,貞元十三年節度使韋皋收復。
州境:東西九百八十里。南北一千二百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二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九十里。北至成都府一千二百九十里。東至蠻界約二百里。西至東瀘水二百里。南至瀘渡四百五十里。
東南至姚州三百五十里。(西)〔東〕北至雅州六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絲布。
管縣七:越,西滬,蘇祁,臺登,邛部,昆明,會川。
越縣,上。郭下。本漢邛都縣地,隋開皇六年分邛都置越縣。皇朝因之。
陷河,在縣東南一十里。初,成帝置邛都縣,無幾陷為澤,因名陷河。
西滬縣,下。東北至州二十七里。本漢邛都縣地,南武帝天和三年于此置本可泉縣,天寶元年改名西滬縣。
溫陽水,出縣西山下一十二里。
瀘水,在縣西一百十二里。諸葛亮征越上疏曰“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謂此水也。水峻急而多石,土人以牛皮作船而渡,一船勝七八人。
姜磨戍,在縣西南三里。
蘇祁縣,上。東南至州二十五里。本漢舊縣,屬越郡。后陷夷獠,周武帝重開越,復立蘇祁縣,屬嚴州。隋開皇初改屬州。皇朝因之。
溫水,出縣東平地二十一里。
臺登縣,下。正南微北至州一百七十里。本漢舊縣,屬越郡。周武帝重開越,于舊理立臺登縣,后遂因之。
鐵石山,在縣東三十五里。山有石,火燒成鐵,極剛利。
念諾水,本名繩水,流入滬水,在縣西北七百里。自羌戎界流入。
長江水,本名孫水,出縣西北。
胡浪冊,下有司馬相如定西南夷橋,橋孫水以通邛、笮,即此水也。
諸葛亮故城,在縣東南三里。亮南征至此所筑也。
邛部縣,下。西南至州二百六十里。本漢闌縣地,屬越郡。周武帝于此邛部城置縣,仍以舊城為名,屬邛部郡。隋開皇三年改屬州。皇朝因之。
山,在縣西南九里。水出山下,州郡得名,因此水也。
清寇鎮,在縣西北五十八里。
昆明縣,中。東北至州三百里。本漢定縣也,屬越郡。去縣三百里,出鹽鐵,夷皆用之。漢將張嶷殺其豪率,遂獲鹽鐵之利。后沒蠻夷。周武帝立定笮鎮。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藤橋謂之“笮”,其定笮、大笮皆是近水置笮橋處。武德二年,于鎮置昆明縣,蓋南接昆明之地,因以為名。
鹽井,在縣城中。今按取鹽先積柴燒之,以水灑土,即成黑鹽。
會川縣,中。北至州一百七十里。本漢會無縣,屬越郡。蕭齊沒于夷獠,高宗上元二年,于其地置會川縣。天寶初又于縣側立會同軍,在今州南三百七十里是也。
姚州,云南。下。本漢云南縣之地,武德四年,安撫大使李英以此中人多姓姚,故置姚州,為瀘南之巨屏。天寶十三年沒蕃。貞元初蠻帥異牟尋歸國,冊拜謂之南詔。九年,南詔又以其地內屬。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東北至上都四千三百里。東北至東都四千八百九里。東南至安南二千里。南至戎州三百一十里。西至羊苴咩城三百里。西北至州三百五十里。北接{髟弟}州。
貢、賦:管縣三:姚城,長明,長城。
姚城縣,下。郭下。
長明縣,下。西南至州十五里。
長城縣,下。南至州五里。
右并與州同置。龍朔中于州理置都督府,尋廢人州,垂拱元年重置。
協州,下。開元戶三百二十九。
本夜郎國也,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今州即犍為郡之南廣縣也。其后蠻夷內侵,郡因荒廢。隋開皇四年中隸附,于此置協州,大業三年廢入犍為郡,武德元年開南中復協州。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一百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九百六十里。東北至戎州四百一十里。南接曲州。
貢、賦:管縣三:東安,西安,胡津。
東安縣,下。郭下。
西安縣,下。東南至州二十七里。
胡津縣,下。南至州六十里。
右三縣,隋開皇四年并同州置。本漢南廣縣之地,大業二年廢,武德元年南夷款附重置。
曲州,朱提。下。本漢夜郎國地,武帝于此置朱提縣,屬犍為郡。后立為郡,在犍為郡南一千八百里,后漢省郡。諸葛亮南征,復置朱提郡。自梁、陳以來,不復賓服。隋開皇四年開置南中,立為恭州,武德元年改為曲州。朱提,山名,出善銀,食貨志曰“朱提銀重八兩名為一流”,因山名郡縣也。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東北至上都三千三百里。東北至東都四千三百三十里。南接郎州。北接協州。
貢、賦:管縣二:朱提,唐興。
朱提縣,下。郭下。
唐興縣,下。西至州五里。
右二縣,并武德元年與州同置。朱提,取漢舊名也。
七曲水,在州西北三十里。
溺水,在七曲水北一百三十里。南北四百里,東西七百里,窮年密霧,未嘗睹日月輝光,樹木皆衣毛深厚,時時多水濕,晝夜沾灑。上無飛鳥,下絕走獸,唯夏月頗有蝮蛇,土人呼為漏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