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3章

◎劍南道下▲東川節度使梓州,梓潼。上。開元戶一萬五千四百七十八。鄉二十六。元和戶六千九百八十五。鄉十六。今為東川節度使理所。

管州一十二:梓州,劍州,綿州,遂州,渝州,合州,普州,榮州,陵州,瀘州,龍州,昌州。縣六十九。都管戶三萬一千七百二十二。

禹貢梁州之域。秦并天下,是為蜀郡。漢高帝分置廣漢郡,今州即廣漢郡妻阝、廣漢二縣地也。宋于此置新郡,梁武陵王蕭紀于郡置新州,隋開皇末改為梓州,因梓潼水為名也。州城,宋元嘉中筑,皇左涪水中江,日居水陸之沖要。。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里。南北三百六十三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綿州路一千八百六十四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七百三十四里。東南至遂州二百五十里。西至漢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綿州一百三十里。正東微南至果州三百五十里。東北至閬州三百一十五里。西南至簡州三百一十里。

正北微東至劍州三百六十里。正南微東至普州三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綾,綿,絲布。賦:布,絹。元和貢:綾,柑子,曾青。

管縣九:妻阝,射洪,通泉,玄武,鹽亭,永泰,飛烏,銅山,涪城。

妻阝縣,望。郭下。本漢舊縣,屬廣漢郡,因妻阝江水為名也。后魏置昌城郡,后又改名昌城縣,隋大業三年復為妻阝縣。

牛頭山,一名華林山,在縣西南二里。四面危絕。

涪江水,經縣東,去縣四里。

縣有鹽井二十六所。

射洪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妻阝縣地,后魏分置射洪縣。縣有梓潼水,與涪江合流,急如箭,奔射洪口,蜀人謂水口曰“洪”因名射洪。

白崖山,在縣南五十里。

涪江水,西北自妻阝縣界流入,在縣東一百步。灘十七所。

通泉縣,緊。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廣漢縣地,宋于此置西宕渠郡,后魏恭帝移于涌山,改名涌泉郡。周明帝置通井縣,隋開皇三年改為通泉縣,十八年改屬梓州。

通泉山,在縣南二里。山前有石蝦蟆,高七八尺。

涪江水,經縣東三里。

沈水,北自鹽亭縣界流入。公孫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固守,臧宮進兵縱擊,大破之,斬首溺死者萬余人,即此也。

赤軍鹽井,在縣西北十二里。又別有鹽井一十三所。

玄武縣,上。東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先主所立五城縣也,屬廣漢郡。后魏平民蜀,立玄武郡,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改五城為玄武縣,因玄武山為名也,屬益州。武德三年,割屬梓州。

玄武山,在縣東二里。山出龍骨。

天柱山,一名覆船山,在縣西南四十里。

七里坂,在縣東七里。

內江水,本名中江,經縣南,去縣百步。

鹽亭縣,上。西南至州九十三里。本漢廣漢縣地,梁于此置北宕渠郡及縣,后魏恭帝改為鹽亭縣,以近鹽井,因名。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梓州。

梓潼水,經縣南,去縣三里。

永泰縣,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巴郡充國縣地也,武德四年分置,地號永泰,因以為名。

鹽亭溪水,經縣北,去縣一十九里。

大汁鹽井,在縣東四十二里。又有小汁鹽井、歌井、針井。

飛烏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本漢妻阝縣地,隋開皇十年,于此置飛烏鎮,十三年改鎮為縣,因山為名。

飛烏山,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哥郎等八山,并出銅钅。

妻阝江水,經縣北,去縣四十里。

銅山縣,中。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妻阝縣地,有銅山,漢文帝賜鄧通蜀銅山鑄錢,此蓋其余峰也,歷代采鑄。貞觀二十三年置監,署官,前上元三年廢監。調露元年,因廢監置銅山縣。

飛烏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妻阝江水,經縣南五里。

涪城縣,緊。東南至州六十里。本漢涪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改置涪城縣,屬綿州,大歷十三年割屬梓州。

劍州,普安。上。開元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鄉二十五。元和戶二千九百二。鄉八十五。

本漢廣漢郡之梓潼縣地,武帝置十三州,屬益州。宋于此置南安郡,梁武陵王蕭紀改郡立安州。后魏廢帝二年,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故改安州為始州。

隋大業三年,罷始州為普安郡,武德元年復為始州。先天二年改為劍州,取劍閣為名也。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五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三百里。東南閬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龍州三百二十里。西南綿州二百九十里。東北至利州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蘇熏席。賦:綿,絹。元和貢:蘇熏席六領,巴戟天,重臺。

管縣八:普安,梓潼,黃安,永歸,陰平,武連,臨津,劍門。

普安縣,中。郭下。本漢梓潼縣地,宋于此置南安縣,周改為普安縣。

大劍山,亦曰梁山,在縣北四十九里。初,姜維自沓中為鄧艾所摧,與張翼、董厥合,還劍門以拒鐘會,即此也。

石新婦東北一里千人巖之南崖,絕壁高數千丈,即劍山之危峰,見是里外,旁視眾嶺,猶平地也。巖下高百許丈,有石壁,紅色,方如座席,即張孟陽勒銘之處也。

千人巖,有石室,可容千人,故名。

大劍水,出縣西四十九里空冢山下。

漢德政城,又名黃蘆城,在縣東北四十六里。三面并阻絕澗,唯西面少平。

周回百五十步。

鐘會故壘,一名開遠戍,在縣東北五十三里。亦名空冢戊,晉鐘會軍至此,既度劍閣,居死地,遂掘冢決為死戰。既無所埋,故曰空冢。后魏改名開遠戍,大劍鎮,在縣東四十八里。本姜維拒鐘會壘也,在開遠戍東十一里。其山峭壁千丈,下瞰絕澗,飛閣以通行旅,梁時于此置大劍戍。

劍閣道,自利州益昌縣界西南十里,至大劍鎮合今驛道。秦惠王使張儀、司馬錯從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諸葛亮相蜀,又鑿石駕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路。

初,李特入漢川,至劍閣,顧盼曰:“劉禪有如此地,而面縛于人,豈非庸才!”

石新婦神,在縣東北四十九里,大劍東北三十里。夫遠征,婦極望忘歸,因化為名。

梓潼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舊縣,屬廣漢郡。蜀先主分廣漢置梓潼郡,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后改屬劍州。

梓潼水,一名馳水,北自陰平縣界流入。

鄧艾祠,在縣南百步。

黃安縣,中下。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梓潼縣地,宋于此置華陽縣,屬南安郡,后魏禪帝改為南安縣,周武帝改為黃安縣。

永歸縣,中下。西北至州五十三里。本漢梓潼縣地,宋于此置白水縣,周閔帝改為永歸縣。

陰平縣,中。東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梓潼縣地,宋明帝泰始中于此置北陰平郡并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皇朝初因之,后改入劍州。

龍血山,亦曰龍象巖,在縣北五十里。絕壁高巖,萬有余丈,有四石龍在石壁間,昔者群龍共斗,四龍疲衄嘔血死,因化為石。血變成鱉,堪充器物,但不耐風日。綿布四五里,土人取之。今龍象猶存,石不復入用。

岐江水,下流即梓潼水也,東流,縣西南五里。

武連縣,中。東北至州八十五里。本漢梓潼縣地,宋元嘉中,于縣南五里僑立武都郡下辨縣,又改下辨僑置武功縣。周明帝改武功為武連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

臨津縣,西北至州一百三里。本漢梓潼縣地,南齊于此置胡原縣,隋開皇七年改為臨津縣。

掌夫山,在縣西南六十里。晉太安元年,遣都護衛博討李特,特遣將李蕩自掌夫山要博,博為伏兵所圍,即此山。山出名柘,堪為弓材,雖桑、燕角,不能勝也。

劍門縣,中。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漢葭萌縣地,圣歷二年分普安、永歸、陰平三縣置劍門縣,因劍門山為名也。

梁山,在縣西南二十四里。即劍門山也。

綿州,巴西。上。開元戶五萬一千四百八十。鄉一百十三。元和戶七千一百四十八。鄉九十三。

本漢廣漢郡之涪縣,后魏廢帝二年徙梓潼郡理梓潼舊城,于此別置潼州。梓潼舊城,在今劍州界。隋開皇五年,改潼州為綿州,因綿水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金山郡,武德元年復為綿州。按州理城,漢涪縣也,去成都三百五十里。依山作固,東據天池,西臨涪水,形如北斗,臥龍伏馬,為蜀東北之要沖。梁天監中,張齊為太守,更造樓櫓敵。有東西門,東門久塞,富樂山氣所沖,門開張則喪亂。宋元嘉初,太守王懷業開之,果致覆敗,爾后還塞。

州境:東西三百一里。南北二百六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四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五百九十四里。西南至漢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梓州州一百三十里。西至茂州取松嶺路三百七十里。

北至龍州二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對鳳兩窠獨窠白綢,絹,又貢雙纟川二十匹。賦:綿,絹。

元和貢:雙纟川。賦同。

管縣八:巴西,昌明,羅江,神泉,龍安,魏城,鹽泉,西昌。

巴西縣,望。郭下。本漢涪縣地,屬廣漢郡。先主據蜀,立梓潼郡,以縣屬焉。晉孝武帝徙梓潼郡于此。后魏改為巴中縣,隋開持元年避廟諱,改為巴西縣。

富樂山,在縣東五里。

天池山,在縣北一十余里。

涪江水,經縣西,去縣五十步。

羅江水,經縣西,去縣三十二里。

蔣琬墓,在縣西八里。琬為大司馬,住漢中,后上疏曰:“今涪水陸四通,惟急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由是琬還住涪,疾轉境劇,卒于此而葬焉。

譙周墓,在縣南十六里。周將亡,戒諸子曰:“吾后嗣當有黃頭黑齒,幾亡吾族。”及周孫縱之生也,頭黃齒黑。晉末,刺史毛璩使縱領白徒七百人,由涪水下討桓玄。西人不樂遠征,乃逼縱為主,攻陷巴西,遂屠益州。既害毛璩,自號成都王。義熙九年,朱齡石討平之。卒如周言。

昌明縣,緊。南至州七十里。本溪涪縣地,晉孝武帝自白沙戍移漢昌縣僑理于此,仍屬巴西郡。后魏廢帝改漢昌為昌隆縣,先天元年改為昌明縣。

涪水,經縣南,去縣一里。

羅江縣,缺。

廉水,經縣東北,去縣五里。讓水,出縣北平地。宋明帝時,梓潼人范百年,因論事之次,帝語及廣州貪泉,百年對曰:“臣家梁、益,所居廉、讓之間。”

謂此水也。

神泉縣,上。東北至州八十四里。本漢涪縣地,晉孝武帝于此僑置西充國縣,屬巴西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潼州,六年改為神泉縣,因縣西神泉為名。

神泉,在縣西平地。冬夏溫沸,氣如附子,能愈眾疾。

龍安縣,上。東北至州七十八里。本漢涪縣地,周武帝天和六年,于此置金山縣,隋大業二年廢。武德三年,于廢金山縣城置龍安縣,因山為名。

金山,在縣東五十步。每夏雨奔注,崩頹之所則金粟散出,大者如棋子。

龍安山,在縣北十里。有好林泉,隋開皇中蜀王楊秀立亭館以避暑。

魏城縣,上。西至州六十五里,本漢涪縣地,隋大業十年自鹽泉井移魏城縣理此,屬金山郡。按鹽泉井在今縣東南四十五里,鹽泉縣理是也。

高靈山,在縣北二十四里。

東西井,在縣東南四里。井西為涪縣界,井東為梓潼縣界,二縣界分境之所,故曰“東西”。

鹽泉縣,中下。西至州五十六里。本漢涪縣地,后魏禪帝元年割涪縣置魏城縣,武德三年分魏城置鹽泉縣。

五層山,在縣西南三十里。

梓潼水,經縣北,去縣十八里。

陽下鹽井,在縣西一里。

西昌縣,中。東至州五十一里。本漢涪縣地,晉孝武帝于此僑置益昌縣,隋開皇三年省。永淳元年又置,以與利州益昌縣同名,以其在州西,因改為西昌縣。

龍臺山,在縣東北四里。

龍安水,在縣北五里。

遂州,遂寧。中府。開元戶三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鄉六十五。元和戶三千八百四十六。鄉六十五。

禹貢梁州之域。秦為郡地,漢分置廣漢郡,今州又為廣漢郡之廣漢縣地。后分廣漢為德陽縣,東晉分置遂寧郡,周保定二年立為遂州。后因之。

州境:東西一百二十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取果州路二千二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八百八十里。東北至果州一百七十里。西北至梓州二百五十里。東南至合州二百六十里。正南微西至普州一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樗蒲綾十五匹。元和貢:天門冬,柑子。

管縣五:方義,長江,青石,蓬溪,遂寧。

方義縣,望。郭下。本晉小溪縣也,穆帝永和十一年置,屬遂寧郡,后魏恭帝改為方義縣。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遂州。

涪江水,北去縣八十步。

縣四面各有鹽井,凡一十二所。

靈星池,在縣西南四里。

龍池,在縣北百二十步。

長江縣,上。南至州五十里。本晉巴興縣,魏恭帝改為長江縣。

涪江,經縣南,去縣二百五步。

青石縣,中。西北至州七十里。本晉之晉興縣也,本屬巴郡,既置遂寧,乃割屬焉。后魏改為始興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青石縣。

青石山,在縣東南,水路五十九里。舊巴、蜀爭界,累年未分,一朝密霧,石為之裂破,從上至下,直若引繩,因此定遂、合二州之界。

涪水,經縣南,去縣一里。

九節溪,出縣東三十六里。灘有九節,因為名。

蓬溪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永淳元年割方義縣北界,于今縣南二十里蓬川置唐興縣,長壽二年改為武豐,神龍元年復為唐興,天寶元年改為蓬溪。

石香爐山,在縣西五里。

縣有鹽井一十三所。

遂寧縣,中。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景龍二年割青石縣置。

渝州,南平。下。開元戶五千九百六十二。鄉一十七。元和戶八百三十四。

鄉地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包头市| 沂南县| 壤塘县| 荔波县| 湘潭县| 山丹县| 山西省| 吉水县| 定西市| 宝应县| 那曲县| 中宁县| 张家港市| 东城区| 新巴尔虎左旗| 浦北县| 老河口市| 山阳县| 南涧| 安泽县| 潜山县| 淳安县| 丰原市| 承德市| 哈尔滨市| 寿阳县| 凤阳县| 改则县| 孝昌县| 上饶市| 德化县| 疏勒县| 九江县| 台南县| 黎川县| 红原县| 公主岭市| 贞丰县| 霍山县| 平顶山市| 友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