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施勝品第一

敬禮等正覺  大悲哀世尊

因彼起正法  三界中真濟

眾中第一尊  無量功德藏

菩薩本所行  我當說少分

我今哀愍彼  開演妙施門

一切諸賢士  應當歡喜聽

菩薩行施時  大地皆震動

巨海涌眾寶  慧云雨妙花

無心猶如是  況有情識者

菩薩施廣大  猶如虛空界

假使五通仙  充滿十方剎

聽聞猶尚難  況復分別說

無有地方所  而不以求施

凈水浸大地  無有不遍處

無有一切物  菩薩所未施

無有一眾生  不曾受施者

論者語大地  一切應禮汝

何故禮大地  菩薩行施處

菩薩一日施  種種眾雜物

辟支佛百劫  不能知邊際

所以不能知  大悲為施體

能成種智果  施因為最大

此是智者說  施能到彼岸

若一到彼岸  諸度悉具足

波羅蜜義者  名為和集聲

譬如多人處  名之為大眾

菩提之種子  能成大智果

一切眾事具  莫不由施成

施是生天道  出世之胞胎

無相施為妙  平等為最勝

身及物皆施  無有所吝惜

一切處皆施  無有方所者

一切時皆施  無有不施時

于此四施中  心智常不動

如是行施者  名不思議施

若施一眾生  一切盡蒙樂

若不如是施  是名為欺誑

雖名施一人  是為施一切

所以名一切  大悲心普故

大悲所以普  為求種智故

施佛及羅漢  世名良福田

不悲平等施  是為最勝施

無量財寶施  不如暫止息

悲心施一人  功德如大地

為己施一切  得報如芥子

救一厄難人  勝余一切施

眾星雖有光  不如一月明

眾生垢心重  所施恒為己

菩薩悲心施  如灰去眾穢

救濟慈悲施  普為群生類

如是慈悲施  功德無窮盡

如此微妙施  安樂諸眾生

貪求佛智慧  心無有厭足

如是悲心施  能除無明障

開導愚冥者  使得智慧眼

能滅諸結使  消伏老病死

施與悲心俱  眾生之甘露

施勝味品第二

大悲所起施  意愿成菩提

如是知見人  能成一切施

如是一切施  終成一味智

大悲心為體  能起種種施

種種救眾生  得到于智處

能除諸愛結  及以無明垢

能令一切眾  悉皆得安樂

如是悲心施  誰不生愛樂

大悲心所起  功德之施利

不能生愛樂  背離于救濟

是人為愛系  菩提甚難得

諸欲求佛者  愛樂施甘味

智人喜惠施  甘樂菩提味

深見三有過  涅槃味甚樂

速疾欲遠離  一念頃不住

又見于施樂  復過于涅槃

愛樂施自在  心則忘菩提

心既忘菩提  謂菩提難得

自觀樂施心  由悲眾生故

不覺施味樂  施有三樂味

一者求報施味。二者求解脫施味。三者求大悲心施味。此三種味者名增長樂味施

施主體品第三

受者得無量珍寶心大歡喜。施者行少施時心大歡喜。過于受者百千萬倍。能如是施者是為第一行

成就救濟者  飲大悲甘露

菩薩行此行  永除慳病老

菩薩悲心以施為體。世間眾生以結使為體。純以眾苦以為一味。為得樂故行悲心施。日以照明為用。月以清涼為性。菩薩以悲為體。智慧及財施安樂于一切。如從歌羅邏乃至老時十時差別雖至于老不舍嬰孩之相。菩薩虛渴施心救濟眾生亦不舍凡夫。離欲至于非想不離凡夫之相。菩薩不舍施心救濟眾生亦復如是。欲除施渴當飲大施之水。施渴暫息余渴不已。愛樂施故。一切眾生依食而存。大悲亦爾。依施而存。菩薩法身不依飲食而得存濟。大悲為食菩薩身存。悲心如火。欲施如饑。施與好食。菩薩樂與無有厭足。悲如大海施如沃焦。救濟心為水如沃焦吞流。欲向菩提以眾生為伴悲心為體。施無厭足如海吞眾流無有止息

一切眾生來  各各索異物

菩薩皆施與  心無有疲惓

諸苦惱眾生  盡皆為除滅

設有未除者  心無有厭足

施主乞者增長品第四

有大悲者能處生死。種種施與滅眾生苦。若能如此善住生死

福德善丈夫  悲心施惠手

拔貧窮淤泥  不能自出者

悲心為體能行大施滅眾生苦。如盛熱時興大云雨。起大悲云雨于施雹。摧破貧窮如壞山石。拯貧窮者無限齊施。令彼窮者永離貧苦。以大施雨普益一切。眾生貧窮永無住處。菩薩為救眾生修行施時。魔及眷屬皆生嫉妒愁憂苦惱。菩薩修行無量財施法施之時。慳貪嫉妒悉皆驚號莫不愁怖

慈心端嚴身  悲心為千眼

施為金剛杵  菩薩如帝釋

悉皆能摧壞  貧窮阿修羅

菩薩悲心弓  種種施為箭

破貧窮怨賊  永無有住處

悲心堅固根  愛語以為莖

忍辱為枝條  布施以為果

求者為鳥鹿  乞者如大風

能吹施果落  貧者得滿足

菩薩出時夜  慈心如滿月

凈施以為光  求如拘牟頭

以凈施光明  令彼得開敷

乞者既得滿足歡喜悅豫轉相施與亦如菩薩。施乞求者展轉相聞亦如菩薩。菩薩布施流聞一切。諸貧窮者皆來歸向。如曠野樹行人熱時皆往歸趣。菩薩愛樂名勝得解脫。何以故。能使乞求者來使我得施福故。以施福故名得勝處。一切眾生皆來歸集。如是大士悉應敬禮。菩薩心喜即覺身輕。以此相故當知必有來乞求者。若有人來語菩薩言。有乞者來。菩薩歡喜即以財物而賞使者。菩薩即以余物而與乞者。見乞者來歡喜愛敬。求者言乞。作此語時懷憐愍心。若有乞者不知菩薩

體性樂施。菩薩執手歡喜與語。猶如親友。壞彼不知使生知相。彼乞求者得財歡喜。傍人見之亦復歡喜。愿此救濟我者長存于世。此乃乞者真濟。菩薩見乞者時身心歡喜。面如滿月。使彼乞者歡喜悅豫如甘露涂心。菩薩和顏悅色用慈心眼視于前人如飲甘露。譬如有人盜竊他物至市賣之若得速售心大歡喜。菩薩得施乞者物時。心大歡喜復過于是。如巨富人多饒財寶千子具足隨意恣與愛念歡喜。不及菩薩于乞者心大歡喜。菩薩見乞者時心大歡喜。勝于他人見所親者。若見前人得多財寶。隨心恣意而自[矛*合]高。菩薩見之倍生歡喜若見乞者發言時。菩薩施渴心重。耳聞乞言如飲甘露。若聞乞言心生愛重無能壞者。若聞具足則壞其愛心。菩薩于乞求者常生愛念。若聞其足聲則壞其愛味。菩薩觀前受施福田。頗有共我等者遂見貪愛。眾生則與我等。所以者何。彼貪心無足我施心無厭。彼貪心者愛大施主。菩薩見多乞者亦深生愛敬。貪求者常求施主。欲乞施者常求乞者所欲與之。菩薩常與世人相乞者。皆就施者而乞。菩薩就乞者而施。乞者聞施者財物匱盡生大苦惱。菩薩求乞者不得之時心生憂惱復過于彼百千萬倍。于求乞者菩薩思惟。佛言求不得苦真復如是。菩薩于乞求者生難遭想。所以者何。若無乞者檀波羅蜜則不滿足。無上菩提則不可得。是故于乞求者深生悲惱。若有乞者無上菩提便為手執不難。菩薩聞乞者言與我與我心生歡喜。此今即便與我無上菩提。世間愚癡眾生若聞乞財則生輕慢不生愛敬。菩薩念言所以名為乞者。多是愚癡眾生以慳心故與作惡名。如是人者乃可名為施者。雖有財物復無施心。雖有財施心復無受者。若具足三事是大福德人。如有貧人得大寶藏心生恐懼。或王賊水火來見侵奪。遇值親友而語之言。我今為汝作諸方便令無喪失即大歡喜。菩薩得乞者以為善伴。心大歡喜亦復如是。菩薩悲心遍一切處。于彼乞者特生憐愍。菩薩悲心見乞者和顏悅色。使彼乞者生必得之想。乞者見菩薩顏色和悅之時。即生決定必得之想。菩薩見乞者時。語言。汝來欲須何等隨意而取。安慰之言。善來賢者莫生恐怖。我當為汝作依止處。如是種種安慰乞者。常以愛語使彼乞者心得清涼。種種財寶隨意而與。諸乞求者貪火熾盛。菩薩常以施乳滅貪求火。若能如是種種施者。名為生人。若不如是名為死人。受施者大得財物。余人見之歡喜贊嘆。菩薩爾時菩提之果如在掌中。悲心凈則施凈。若無悲心施不清凈。菩薩作是思惟。善調順意者敬悲心勝能使施凈。菩薩見貧窮者悲心極重。眾生極貧得菩薩施便成巨富。譬如有人得如意珠所欲皆得。諸貧窮者得值菩薩一切貧苦悉皆除滅。菩薩先行財施。次舍所親。又舍手足。復舍身命。如是漸漸次第而舍。菩薩往乞者所與其財寶。喚其乞者與其諸親。若乞者自來現求索相與其手足。若發言求索便舍身命。若不來者自往施之。有來求者尚舍身命。況復財物而不施與。菩薩成就悲心如自己體未曾舍離。見來求者。于己身所生于他想。菩薩身中生其惱熱。云何愚癡乃于我身生于他想。語乞者言。一切財物先皆與汝。都是汝物。汝今但取。云何言乞。諸求者言。何時見與。菩薩報言。我先于三界尊前發弘誓愿。是時與汝。汝今云何方從我乞。菩薩發心愿一切眾生于我財物生己有想。如辛頭河飛鳥走獸往至其所隨意而飲無遮護者。與以不與先以舍離更不言與。亦復不生歡喜之心。何以故。先以與竟。以一切所舍使諸眾生皆當得樂。菩薩于一切眾生是走使者。一切眾生皆是施主。諸貧窮者心充足時。菩薩爾時檀波羅蜜悉得滿足。檀波羅蜜滿足之時知功德滿足。慳貪者見乞者時則背其面。修功德者見乞者時歡喜瞻視親近。乞者則得。菩薩施時見受施者展轉相施便生歡喜。一切眾生贊嘆歡喜。菩薩聞其贊嘆心大歡悅勝得解脫之樂。菩薩悲心施時。見一切眾生多得財寶充足快樂。諸眾生等得快樂已。而發愿言。我當久處生死修諸功德不求解脫。菩薩既見眾生能久處生死心大歡喜。我今便為得現果報。設當不得菩提亦為具足

勝解脫品第五

菩薩思惟。常所愛勝解脫者來覺悟我。彼來者不為財寶。為欲成就我大事故來。菩薩或為人王。修諸功德者來而白王言。有乞者來。王即念言。此言乞者乃是勝解脫來。我今得之。王自念言。我今不為貪著王位。為欲利益一切眾生。不應空居王位。應修施果滿足。而彼使者乃是覺悟我者。凡為乞者甚難為顏。心懷慚恥言色變異。菩薩即知其意而安慰言。若有所須隨意而求。乞者既得財物心大歡喜。施者受者二俱歡喜如涅槃樂。三有生死熾然大苦。菩薩處之如涅槃樂。何以故。為欲救濟諸眾生故。菩薩念言。悲眾生者即是我解脫。以大施惠救濟眾生。眾生得樂即是我解脫。雖復大施若無悲心不名為施。若有悲心施即是解脫。菩薩思念。我于往昔三界尊前聞解脫極樂。我今已證。何以故。稱意而施即是解脫。若阿羅漢解脫樂與悲心所起施樂相似者。我則愛之。若不相似我則不愛。唯愛施樂以為解脫。悲心起施所得快樂無有比類。無悲心施解脫之樂百千萬分不得為喻。悲心起施所得喜樂。若當可以喻為喻。最為極大。是故不可為喻

施主增長品第六

悲心起施能與眾生樂聚。如是施主與眾生樂者。勝于解脫名為最勝。施主成他樂。因修悲者于一切眾生得平等心。如是者名為檀越。不能如是施者名為乞者。若行施時使聞者悲泣。是名善施。若不如是不名善主。若行布施能使受者子孫恣意受用歡喜贊嘆名健施主。若乞而與不名施主。自往而與名善施主。若舍一切財物愛心而與不名施主。有悲心雖不與物名大施主。諸來求欲皆使隨意。使稱本望名善施主。不能稱彼本望雖復大富名貧窮者。富者雖與無悲愍心。名曰與不名施主。悲愍心施是名施主。若不食啖無有果報。施雖與不名為施。無悲心施雖與不名為施。有悲心者雖復不施名之為施。若求報施者名為施者。商賈之人亦可名施。若求報施果報猶尚無量。況有悲心不求報施果報何可稱計。若求報施唯可自樂。不能救濟徒自疲勞。悲心施者能有救濟。后得果時能大利益。貧窮者不如有財者。有財者不如能食。能食者不如能施者。悲心施者善一切眾生。富者應施。施者應悲。富者能施富得堅牢。施者能悲施得堅牢。修施者得富。修定者得解脫。修悲心者得無上菩提。果中最勝

恭敬乞者品第七

菩薩思惟。因彼乞者得證菩提。我當以此菩提回與一切眾生。以報恩故。我今因施眾生得無比樂。因此樂故得成菩提。如此菩提我當施與乞者。我今因施乞者得于快樂勝解脫樂。因中施樂猶尚如是。況無上菩提。我當舍之施諸乞者。如是乞者其恩甚重無以可報。如此乞者乃能與我作大樂因。若以財寶不足報恩。當以所得無上菩提而施與之。以我福故。愿使乞者于將來世亦如我今成大施主。菩薩內自思惟。因于乞者得施快樂。使乞者得無上菩提為法施檀越。諸乞求者見菩薩大施。而問之言。為求何等而等行大施。菩薩各答言。我今不求人天果報聲聞涅槃。愿得無上菩提拔濟一切眾生。諸慳貪者而作念言。菩薩云何能行大施心不疲厭。菩薩答言。我師三界尊悲念一切眾生。我今無以報師恩故施無疲厭。一切之樂無勝解脫樂者。我愛眾生勝愛解脫。我以愛念眾生欲令得解脫故修種種施。若生死不極苦者。我施終不求菩提。以生死苦故我施求菩提。拔生死苦者誰之所作。煩惱以業之所造作。使一切眾生以悲心為體常樂惠施

施慳品第八

不念恩人無有悲心。若無悲心不能行施。若不施者不能濟渡眾生生死。無悲心者無復親友。有悲心者能有親友。計我者以愛為體。救濟者以悲為體。心有重愛無有知者。有重悲心者亦無能知。若不行施覆蔽悲心。如以畫石乃知真偽。若見苦厄者能行大施則知有悲心。慳心多者正使所親從乞則成怨憎。悲心多者假使怨家亦如親友。慳心多者雖施泥土重于金玉。悲心多者雖施金玉輕于草木。慳心多者喪失財寶心大憂惱。悲心多者雖有財寶無施處時心懷悲苦。復過于彼。舍財物者。凡有二種。一者命終時舍。二者布施時舍。死時舍者。一切都舍無有毫厘至后世。布施舍者。舍于少物得大果報。何有知者見此過患而不行施。若行施時令受者喜悅自亦喜悅。若人不能深生喜悅便自欺誑。若有乞者有所求索。為求有故施與少物心則歡喜。復有施者自往施與。不求果報而行大施。余有少許心中快樂不可為喻。設有美食若不施與而食啖者不以為美。設令惡食得行布施。然后食者心中歡喜以為極美。若行施竟有余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樂如得涅槃。無信心者誰信是語。設有美食有饑者在前不能施與。是人食尚不能施與。況勝解脫能施與人。設令多有財物有來乞者。尚無施心。況施少物。不見是人于生死中有少樂處。適可住于涅槃。若人于大水邊不能以少水施與。生死之中苦惱無量。汝莫在中住。適可速入般涅槃。如有大水欲施人不以為難。如有悲心欲取涅槃亦不為難。世間糞土易得于水。慳貪之人聞乞糞土猶懷吝惜。況復財物

財物施品第九

如有二人。一則大富。一則貧窮。有乞者來。如是二人俱懷苦惱。有財物者懼其求索。無財物者我當云何得少財物與之。如是二人憂苦雖同果報各異。悲惱念者生天人中受無量樂。慳貪者生餓鬼中受無量苦。若菩薩有悲愍心于前眾生便為具足。況復與少物。如人大富多有財寶。隨意而用心生歡樂。菩薩悲心念施憂惱過于是人百千萬倍。有悲心者無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言無悲苦墮淚。見苦惱者不能墮淚。何得名為修行悲者。勝者設聞他苦尚不能堪忍。況復眼見他苦惱而不救濟者。無有是處。有悲心者見貧苦眾生無財可與。悲苦嘆息無可為喻。救眾生者見眾生受苦悲泣墮淚。以墮淚故知其心軟。菩薩體凈悉皆顯現。何以故。知其顯現。見苦眾生時眼中墮淚。以是故知菩薩其體凈軟。菩薩悲心猶如雪聚。雪聚見日則皆融消。菩薩悲心見苦眾生。悲心雪聚故眼中流淚。菩薩有三時。一者見修功德人。以愛敬故為之墮淚。二者見苦惱眾生無功德者。以悲愍故為之墮淚。三者修大施時。悲喜踴躍亦復墮淚。計菩薩墮淚已來多四大海水。世間眾生舍于親屬悲泣墮淚。不及菩薩見貧苦眾生無財施時悲泣墮淚。菩薩入救眾生禪極樂心相應無盡寶藏自然而出。一切乞者自然而至。善丈夫者能以財物大施乞者。乞者得財物已亦行大施。菩薩能以財物施于眾生使其富足。以等悲心。聞乞者聲為之雨淚。乞者見菩薩雨淚。雖不言與當知必得。菩薩見乞者來時極生悲苦。乞者得財物時心生歡喜得滅悲苦。菩薩聞乞言時悲泣墮淚不能自止。乞者言足爾時方止。菩薩修行種種施已眾生滿足。便入山林修行禪定。云何滅除諸眾生三毒苦患。菩薩財物倍多無乞者可施。我今何為守之而住。今當舍之出家

舍一切品第十

菩薩大有財物無有乞者。喚之不來菩薩思惟。故當斷諸結使無有來者。菩薩悲心。一切眾生眾苦圍繞。發愿度諸眾生。菩薩諸有所索一切皆舍無物不與。欲求佛智最上救濟一切眾生。尊有勝悲心欲行救濟何物不舍。有悲心者為他故涅槃尚舍。況復舍身。舍身命財有何難也。舍財物者不如舍身。舍身者不如舍于涅槃。涅槃尚舍。有何不舍。悲心徹髓得自在悲。作救濟者大菩薩施都無難也。是一切眾生最親與他作向樂因。悲者一切都舍離諸疲勞。一切眾生真濟。怨親平等身命尚與。何物不舍。一切眾生極重財利。樂愛命重于財物。一切眾生舍財為易舍命為難。菩薩舍一切財物歡喜。不如舍身命時得勝歡喜。種種施味悉知。以施為食。因之得存。與他樂者欲知施身氣味故施身。見他乞支體者心中歡喜勝于舍財歡喜。如樂施者得歡喜樂。不如菩薩舍身時得勝歡喜。閻浮提人乞財物者。無我福德故得乞身者來。舍財者財物由他或不稱意。舍身者我得自在。隨意舍與不由于他。此身不牢不定速朽之物。可愛念者可速疾取。諸食肉者語菩薩言。汝今以熱肉血施我。我當何以報恩。菩薩報言。若欲報恩者更語余人。有悲心者能施身肉可往取之。若能如是便是報恩。語乞者言。汝今為我取不堅身。使我得堅牢身。汝恩極重。何以可報。未來世中舍身之果即用施汝。我為救濟一切眾生故舍于身命。舍身者得于法身。得法身者得一切種智。使一切眾生皆得此果。舍此身者得于法身。法身者能與一切眾生利樂。能如此思惟。云何不生喜樂速舍此身。菩薩舍身時作是思惟。我為眾生作親友者。我以度生死。應度一切眾生脫于生死。以是故我今舍身。菩薩作是思惟。我此舍身功德不屬悲眾生數。還以養我功德法身。若心如是決定之時舍身無有難相。菩薩舍身所以不難。以當成法身故。是故歡喜。貪愛重者多得財時歡喜無量。不及菩薩舍身歡喜百千萬倍。菩薩以智慧悲心為體。為眾生故求于法身。菩薩舍身時樂勝于世人得轉輪圣王自在快樂。如剎利種若壞敵陣。能舍身命得生天上。舍身命時歡喜無量。菩薩以智慧悲心舍于身命時歡喜最勝。復過于彼。凡愚眾生為財利故在于敵陣舍于身命。成為解脫投巖赴火喪身無數。況復菩薩以智慧悲心為一切而不舍身命。愚癡眾生以愛著心為國土故舍于身命。菩薩智慧悲心為物而舍身命。何足為難。菩薩發誓愿時一切皆舍。雖有是語一切眾生實未得利。修行布施爾時一切眾生得利益受用。菩薩舍身不足為難。知身無常苦空不凈。為眾生故而不舍離。是則為難。菩薩悲心為眾生舍身不足為難。樂舍無有厭足。此則為難。假設使一凡夫令返大地力不能就甚生憂惱。菩薩見苦眾生未度脫時。心懷悲惱復過于是。以悲心故。菩薩觀身輕于草土。為眾生舍身何足為難。若人為己身故一念中受不殺戒。是人命終必生天上。菩薩為眾生舍于身命。所有功德生死之中無有受處。唯至菩提乃能容受。菩薩若聞有人來乞身時。即時生念。我已久舍此身而不自取。方從我索必當謂我有慳惜心而試我耳

舍陰受陰品第十一

阿羅漢舍后邊身得涅槃樂。不及菩薩為眾生舍身時樂。阿羅漢得解脫。不如菩薩為眾生故受身時樂。菩薩生念我以不取涅槃為眾生故得受是身。是最為妙。菩薩念言。我舍身命用施。復更受身不入解脫。是為最勝。我樂聞如來濟度眾生功德。我得救眾生悲心氣味不取涅槃。甚愛樂此事。菩薩為眾生舍身施時。雖不證涅槃勝得涅槃者。以不得為眾生舍身氣味故。菩薩受是陰身極是大苦。如為眾生舍身時樂等無有異。世間凡人為貧窮病苦之所纏逼。不能舍離樂欲舍身。眾生厭患陰身不能救濟者欲速入涅槃。菩薩思惟涅槃甚樂。生死陰身極為大苦。我當代一切眾生受此陰身之苦使得解脫。阿羅漢身盡佛亦身盡。身盡雖同不能救濟。佛滅身為善

舍身命品第十二

菩薩為一切種智故。大悲心為眾生故。舍身舍命得果報不空。若一切舍身不得果報名空舍身。菩薩舍身為著財眾生欲使生羞恥故。菩薩為眾生舍身命者。易于慳貪者舍一團飯。菩薩舍于身命為慳貪者生其羞恥。菩薩所以施命為護他命故。何以故。他命即是我命。菩薩雖舍身命不濟他者。為觀陰身過故。為益眾生復更受身。若非大悲何有智者而樂陰身。若無大悲。施味者不能樂處生死。菩薩常樂行施。大悲自在隨受生死身如涅槃樂

現悲品第十三

菩薩悲心極大在于身中無有知者。菩薩舍身命時一切天人所以得知。菩薩悲心極以深大。遍一切眾生無有見者。以財施法施無畏施悉得知見。一切眾生身者無不是病無有知者。以三事故知其有病。何者為三。飲食衣服湯藥即是病相。菩薩悲心以三事得顯。何者為三。即是財法無畏施也。菩薩與一切眾生作樂。為滅一切眾生苦故舍身救之。菩薩不求果報視如芻草。菩薩大悲作種種方便。猶如乳聚以血施人易于世人以水用施。如菩薩昔日五處出血施諸夜叉鬼。踴躍歡喜無可為喻。為欲救濟一切諸眾生故。有余人問菩薩言。大悲者有何氣味。能使舍血易于舍水。大悲心菩薩答言。以不求果報為他得樂故舍身命。何以故。樂無相為首入悲心樂。有人見菩薩大悲疑之為是悲體。以大施故知是悲體。世人生疑。為當悲來入菩薩身中菩薩往入悲中。菩薩舍身者一切所不能共。唯大悲者能。得一切種智時一切眾生所不能共。有大悲心為益眾生所欲皆得。無有難者決定得空。心欲利益眾生大悲常在心者。無上菩提便如在手中無異。得住無生忍者。能顯現陀羅尼得住十地。自在當知如佛

法施品第十四

財施者人道中有百千萬。財施果報。能得法施。唯大悲者。能得法施財施果報。后身得無量樂。悲者法施現證涅槃。樂施歡喜甘露滿足。菩薩悲一味。以是因緣無一剎那欲趣解脫。種種法施竟請諸聽法者。我得法施果時必受我請。菩薩時施名為欲施非根本施。成佛時施名根本法施

佛智處虛空  大悲為密云

法施如甘雨  充滿陰界池

四攝為方便  安樂解脫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財施除眾生身苦。法施除眾生心苦。無量劫財施為得法施果。法施能與眾生無畏施。極厭患生死智者求涅槃。悲救眾生者求于法施。菩薩受錢財為修施故。修行施時為得法施。見眾生有二種貪愛愚癡。貪愛多者施財寶。愚癡多者施與其法。施財者為其作無盡錢財。施法者為得無盡智故。財施者為得身樂。法施者為得心樂。隨所化眾生所欲得義稱意。滿足稱之無疲惓意。得大功德法施歡喜。增益端正如秋滿月。常為眾生心眼不離。財施者為眾生所愛。法施者常為世間之所敬重。財施者與愚人所愛。法施者為智者所愛。財施壞財貧窮。法施壞功德貧窮者。此二種施誰不敬重。財施者能與現樂。法施者能與天道涅槃之樂。樂愛悲者能愛一切眾生。愛一切眾生即是愛己。阿羅漢舍于眾生入涅槃去。尚不為智者所愛。況苦眾生者誰當愛樂。常行惠施遠離十惡恭敬父母。若如是者是報我恩。若欲續佛種者。當以悲心為首饒益于他。常能思念成就眾生事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7 08:32:45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宁县| 射洪县| 连江县| 萍乡市| 资阳市| 绥中县| 英山县| 岑溪市| 桂林市| 池州市| 林州市| 德庆县| 新津县| 清原| 萝北县| 同江市| 登封市| 宜都市| 兖州市| 宝应县| 东阳市| 临夏县| 高台县| 邛崃市| 石屏县| 泽库县| 冕宁县| 安丘市| 互助| 仁寿县| 吉安县| 商南县| 万安县| 上思县| 汉阴县| 香港| 永寿县| 苍山县| 图片| 辽阳市| 神农架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