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南道中▲西川下雅州眉州松州茂州翼州維州當州悉州靜州柘州恭州真州黎州州姚州協州曲州雅州,盧山。下都督府。開元戶六千五百八十九。鄉二十二。元和戶一千四百五十二。鄉二十四。
禹貢梁州之域。秦滅蜀為郡,即嚴道縣也。李膺記曰:“自晉永嘉崩離,李雄竊據,此地荒廢,將二十紀,夷獠居之。”后魏廢帝二年置蒙山郡于此,隋開皇十三年置蒙山縣并鎮,仁壽四年罷鎮,改置雅州,因州境雅安山為名。大業三年,以雅州為臨邛郡,武德元年復為雅州。
州境:東西五百三十九里。南北四百三十五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三百四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百里。〔東南至嘉州三百二十里。東北至邛州一百七十里?!澄髂现晾柚荻偎氖?。西北至西山谷口和順鎮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賦:綿,,葛。元和貢:麩金,落雁木。
管羈縻州十一。管縣五:嚴道,百丈,名山,盧山,榮經。
嚴道縣,中。郭下。本奏舊縣,屬蜀郡。漢遷淮南王長于嚴道邛郵,縣有蠻夷曰道。后魏于此置始陽縣,隋大業三年改始陽為嚴道縣。
蒙山,在縣南一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
長墳嶺,在縣西南二十七里。道至險惡。
平羌水,經縣東二里。
多切鎮,在縣西北三十二里。
垅越鎮,在縣西三十六里。
百丈縣,中。西南至州八十六里。本秦嚴道縣地,貞觀八年于此置百丈縣。
今按鎮城東有百丈穴,故以為名。
隴西山,在縣西北三十里。
大池水,經縣東,去縣十五步。
撫人戍,在縣西南二十里。
名山縣,中下。西南至州四十三里。本秦嚴道縣地,后魏于此置蒙山縣,屬蒙山郡。隋開皇十三年改為名山縣,因縣西北名山為名也,屬邛州,仁壽四年改屬雅州。
名山,在縣西北一十里。
弱棟坂,在縣東北八里。長二里,道至險阻。
名山水,在縣東二百步,東南入平羌水。
盧山縣,中。東南至州七十里。本秦嚴道縣地,隋仁壽元年于此置盧山鎮,三年于此置盧山縣,因山為名,屬邛州,后屬雅州?;食蛑?。
盧山,在縣西北九里。其山西北連延入夷獠界,正北即邛州火井縣界。浮圖水,一名軍盧水,經縣西南五里。
羅帶水,經縣東五十步。
靈關鎮,在縣西北六十里,車靈山在下。山有峽口似門,闊三丈,長二百步。
關外即夷獠界。
榮經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秦、漢嚴道縣地,武德三年于此置經縣。
邛來山,在縣西五十里。本名邛笮山,故笮入之界也。山巖峭峻,出竹高節實中,堪為杖,因名山也。
銅山,在縣北三里。即文帝賜鄧通鑄錢之所,后以山假與卓王孫,取布千疋。
其山今出銅礦。
九折坂,在縣西八十里。王陽為益州刺史,經此嘆息,謝病去官。后王尊為益州刺史,至此叱馭而過。
邛來水,東流經縣北三里。
邛來鎮,在縣西南八十七里。
石門戍,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眉州,通義。上。開元戶四萬二千八百三十六。鄉六十五。元和戶五千八百四。鄉七十二。
禹貢梁州之域。在漢即犍為郡武陽縣之南境。梁太清二年,武陵王蕭紀開通外徼,于此立青州,取漢青衣縣為名也。后魏廢帝二年平蜀,改青州為眉州,因峨眉山為名也。武德元年改眉州為嘉州,二年于通義縣復置眉州。
州境:東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七十里。東南至嘉州一百四十四。東至陵州七十里。正西微北至邛州一百七十里。西北至蜀州一百七十里。北至成都府二百里。
貢、賦:開元貢:麩金八兩,獠麻布,柑子。元和貢同。
管縣五:通義,彭山,丹棱,洪雅,青神。
通義縣,緊。郭下。本漢代陽縣之南境也,后魏于此置通義縣,屬齊通君。
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眉州?;食蛑?。
大江,一名汶江,經縣東,去縣五里。出麩金。
白戰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西臨汶江。
彭山縣,緊。南至州六十六里。本漢武陽縣也。秦惠王時,張儀、司馬錯伐蜀,蜀之王開明拒戰不勝,退走武陽,獲之,即其地也。漢昭帝時,犍為郡自道移理武陽。周武帝于此置隆山郡,以境內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為名。隋開皇三年罷郡,以隆山屬益州。貞觀元年,割屬眉州。先天元年,以犯諱改為彭山縣。
鼎鼻山,亦曰打鼻山,在縣南十五里。宋譙縱據蜀,朱齡石伐之,命臧熹外出奇兵,譙縱遣將譙小茍引兵塞打鼻以御之,即此也。山形孤起,東臨江水,昔周鼎淪于此水,或見其鼻,遂以名山。
大江一名汶江,亦曰導江,在縣東七里。
犍為故城,在縣西北五里。漢犍為郡也,武帝建元六年分巴、蜀二郡立犍為郡。
彭亡城,亦曰平無城,彭祖家于此而死,故曰彭亡。后漢岑彭擊公孫述,至武陽,所營地名彭亡,聞而惡之,欲徙,會日暮而止。是夜,蜀刺客詐為亡奴降彭,遂刺殺彭。初,岑彭至其地,改曰平無,若言巴、蜀已平,無復賊也。
馨堰,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擁江水為大堰,開六水門,用灌郡下。公孫述僭號,犍為不屬,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戰于六水門是也。
丹棱縣,上。東北至州七十三里。本南齊之樂郡也,周明帝置齊樂縣,武帝改為洪雅縣。隋開皇十二年,因縣南有洪雅鎮,就立洪雅縣,仍改今理為丹棱縣,屬眉州,皇朝因之。
三青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
思蒙水,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洪雅故城,在縣東一百五十步。
洪雅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齊樂郡之南境也,自晉迄宋,夷獠有其地。周武帝攘獠,立洪雅鎮。隋開皇十三年,改洪雅為彤棱縣,更于此置洪雅縣,兼帶洪雅鎮,屬眉州??h西有洪雅川,以名縣。
可暮山,在縣西北三十九里。山多材木,公私資之。
青衣水,一名平羌水,經縣南一里。
青神縣,中。北至州六十里。本漢南安縣地,李雄之后,夷獠內侵,西魏恭帝遙于此置青衣縣,屬眉州之青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徙縣居郡理,屬眉州。
皇朝因之。
青神祠,即青衣神,在今嘉州界。
汶江,經縣東三里。
青神故城,在縣南二十三里。
松州,齊川,下都督府。開元戶七百二十。鄉六。
禹貢梁州之域。古西羌地也。羌本出自三苗,蓋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濱于賜支,至于河首,縣地千里。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夏桀之亂,犬夷入居岐、之間,成湯伐而攘之。及武王伐商,羌、{髟矛}會于牧野。周衰,四戎來寇,殺幽王于驪山。及秦穆公得戎人由余,遂霸西戎,開地千里,其后子孫分別,各自為種,所居無常,依逐水草;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婦人孕有身六月而產子,不避風雪。性剛猛,得西方金行之氣。
始皇時,務力并六國,兵不西行,故羌種得以繁息。漢武帝北逐匈奴,西逐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始置護羌校尉,列河西四郡,隔絕羌胡。后漢至于魏、晉,或降或叛。至后魏鄧至王象舒治者,并白水羌也,常為羌豪,因地自號為鄧至王,其后子孫舒彭者,遣使內附,拜龍驤將軍、益州刺史、甘松縣開國子,假以渠帥之名。后魏末,平鄧至番,始統有其地。后周保定五年,于此置龍涸防,天和元年改置扶州,領龍涸郡。隋開皇三年廢龍涸郡,置嘉誠鎮,與扶州同理焉。
大業三年,改扶州為同昌郡,領嘉誠縣。隋末陷于寇賊,武德元年隴、蜀平定,改置松州,貞觀三年置都督府,后但為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九百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里。南至翼州一百八十里?!矕|北至扶州三百里。西南至當州三百里?!潮敝撩萑偃?。
貢、賦:開元貢:孤尾,當歸,犀,牛酥。
管縣二:嘉誠,交川。
嘉誠縣,中下。郭下。本周舊縣也,武帝天和元年置,屬龍涸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扶州,武德元年改屬松州。
雪山,在縣東八十里。春夏常有積雪,故名。
甘松嶺,在縣西南十五里。
寧遠鎮,在縣北一百里。
大定戍,在縣北四十里。
交川縣,下。北至州三十四里。本周舊縣,天和中置,屬龍涸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扶州,武德中改屬松州。
洛稽山,在縣西北七十五里。
江源鎮,在縣西北三十里。
茂州,通化。下都督府。開元戶二千五百四十。鄉一十三。元和戶六百九十。
禹貢梁州之域。本冉ζ國,漢武帝破南越,冉ζ等皆震恐,請臣置吏,元鼎元年以冉ζ為汶山郡,今州即漢蜀郡汶江縣也。周保定四年立汶州,隋開皇五年改為會州,大業三年罷會州為汶山郡。武德三年,改置南會州總管府,貞觀八年改為茂州,以茂滋山為名。
州境:東西四百七十八里。南北三百六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里。南至成都府三百七十里。東至綿州取松嶺關路三百七十里。〔南至彭州三百七十里。西至維州二百二十里。〕北至翼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升麻。賦:麻布,元和貢:麝香,生馬牙硝。
管縣四:汶山,汶川,通化,石泉。
汶山縣,中下。郭下,本漢汶江縣地,晉改為廣陽縣,屬汶山郡。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汶山縣,屬會州,皇朝改屬茂州。按汶山,即岷山也,南去青山、石山百里,天色晴明,望見成都。山嶺停雪,常深百丈,夏月融泮,江川為之洪溢,即隴之南首也。
汶江,北自翼州南流,經縣西二里。
石密溪,在縣東十九里。
汶江城,在縣北三里。
汶川縣,中下。北至州一百里。本漢綿音夷??h地,梁于此置汶川縣,縣西汶水,因以為名,仍于縣置汶山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汶州,汶州,即茂州汶川縣理是也。六年又屬會州。武德中,改隸茂州。玉壘山,在縣東北四里。
濕坂,在縣南一百三十七里。嶺上樹木森沈,常有水滴,未嘗暫燥,故曰濕坂。
大江水,一曰汶江,至汶山故郡乃廣二百步。
廣柔故縣,在縣西七十二里。漢縣也,屬蜀郡。禹本汶山廣柔木,有石紐邑,禹所生處,今其地名刳兒畔。
故桃關,在縣南八十二里。遠通西域,公私經過,唯此一路。關北當風穴,其一二里中,晝夜起風,飛沙揚石。繩橋,在縣西北三里。架大江水,篾笮四條,以葛藤緯絡,布板其上,雖從風搖動,而牢固有余,夷人驅牛馬去來無懼。
今按其橋以竹為索,闊六尺,長十步。
通化縣,中下。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廣柔縣地,周武帝時,于此置石門鎮。隋開皇六年,以近白狗生羌,于金川鎮置金川縣,十八年改為通化縣?;食蛑?。
蜀山,在縣東北六里。
縣城,累石為城,內實外險,東北二百并累石,南面西面臨岸,去地百余丈。
石泉縣,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汶江縣地,貞觀八年于此置石泉縣,屬茂州。
石城山,在縣東南一里。
石密水,經縣南一里。
翼州,臨翼。下。開元刻一千七百一十四。鄉七。
禹貢梁州之域。本秦、漢徼外羌也,武帝元鼎中開為縣,今州即漢蜀郡蠶陵縣之地也。梁太清中,武陵王蕭紀于蠶陵舊縣置鐵州,尋廢。周武帝天和元年討蠶陵羌,又于七頃山下置翼州,以翼針水為名。隋大來三年省州,改置和山鎮,以翼水等三縣屬會州。武德元年重置翼州。其城西枕大江,南面臨溪。
州境:東西三百三十里。南北一百七十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四百二十里。東北至東都三千二百七十里。南至茂州一百二十里。西至悉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當州二百七十里。北至松州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麝香。賦:麻布。元和貢:散麝。
管縣三:衛山,翼水,峨和。
衛山縣,中下。郭下。本漢蠶陵縣地,周武帝于此置翼針縣,以翼針水為名,屬翼針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翼州?;食蛑?,天寶元年改為衛山縣。
七頃山,一名落目山,此路山巖峻阻,平地唯有七頃,因呼為七頃山。
龍涸故城,俗名防渾城,在縣北十一里。城之北境舊是吐谷渾所居,故曰防渾城。
石臼戍,在縣北六十里。
笮橋,在縣北三十七里。以竹篾為索,架北江水。
翼水縣,中下。北至州六十里。本漢蠶陵縣地,周于此置龍求縣,屬清江郡,隋開皇三年改為清江縣,尋罷郡,以縣屬翼州。十八年又改清江為翼水縣。皇朝因之。
石鏡山,在縣東南九里。山側有石,圓徑二尺,明澈如鏡,因名。
大江水,經縣西二百步。
翼水,出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