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 傷寒纘論
  • 張璐
  • 4960字
  • 2015-12-26 18:32:21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 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再服。根據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此方專主衛受風邪之證。以其衛傷。不能外固而自汗。所以用桂枝之辛發其邪。即用芍藥之酸助其陰然一散一收。

又須甘草以和其胃。況發汗必須辛甘以行陽。故復以生姜佐桂枝大棗佐甘草也。但方中芍藥不言赤白。圣惠與節庵俱用赤孫尚與叔微俱用白。然赤白補瀉不同仲景云。病發熱汗出。此為營弱衛強營雖不受邪。終非適平也。故衛強則營弱是知必用白芍藥也。營既弱而不能自固。豈可以赤芍藥瀉之乎。雖然。不可以一律論也。如太陽誤下而傳太陰因而腹滿時痛。則當倍白芍補營血之虛。若夫大實者必加大黃又宜赤芍以瀉實也。至于濕熱素盛之人與夫酒客輩感寒之初身寒惡熱者用桂枝湯。即當加黃芩以勝熱則。不宜白芍以助陰。貴在臨證活法也。按桂枝入心。血藥也。而仲景用以治風傷衛之證。麻黃走肺氣藥也。而仲景用以治寒傷營之證皆氣病用血藥。血病用氣藥故許學士有脈浮而緩。風傷營浮緊兼澀寒傷衛之誤。殊不知風傷衛則衛受邪衛受邪。則不能內護于營。故營氣不固而自汗。必以桂枝血藥透達營衛又須芍藥護營固表。營衛和而自汗愈矣寒傷營則營受邪。營受邪。則不能外通于衛故氣郁而無汗。必以麻黃氣藥開通腠理。又須桂枝實營散邪。汗大泄而郁熱散矣。

正方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飴更去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桂枝湯方中芍藥桂枝等分。用芍藥佐桂枝以治衛氣。小建中方中加倍芍藥。用桂枝佐芍藥以治營氣。更加膠飴以緩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則其功用大有不同耳。

正方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二兩) 芍藥(三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葛根(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正方

桂枝加桂湯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瘥停時服。

燒針發汗。則損陰血驚動心氣。心氣因驚而虛。則觸動腎氣發為奔豚。先灸核上以散寒。次與桂枝加桂湯以泄奔豚之氣。所加之桂當用肉桂為是。

正方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正方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大黃(一兩)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桂枝加濃樸杏仁湯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濃樸(三兩炙)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太陽病誤下微喘脈促宜用此湯若陽明病誤下微喘胸膈不快者。又屬小陷胸證矣。

正方

新加湯

桂枝(三兩) 芍藥(四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生姜(四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人參(三兩)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此因發汗后津液驟傷非真陽數虧之比故宜和營藥中加人參以助津氣也。

正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芍藥(二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茯苓(三兩) 白術(三兩)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小便利則愈。

正方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正方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惡寒止停后服。

正方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

正方

桂枝甘草湯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正方

救逆湯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蜀漆(三兩洗去腥) 白龍骨(四兩熬水飛) 牡蠣(五兩熬)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正方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熬水飛) 牡蠣(二兩熬)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正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酒洗)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麻黃(一兩去節) 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正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一兩六銖酒洗) 甘草(一兩二銖炙) 生姜(一兩六銖切) 大棗(五枚擘) 麻黃(十六銖去節)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正方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 芍藥(酒洗) 甘草(炙各十八銖) 生姜(一兩二銖) 大棗(四枚擘) 麻黃(十八銖去節) 石膏(二十四銖碎錦裹)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此湯與各半證治相類方亦相類但彼以不得小汗而面熱身癢。故減小桂枝湯之制而加麻黃杏仁。此以胃熱無津而不能作汗。故減小大青龍之制去杏仁而加石膏以杏仁下氣走表。非無津者所宜石膏辛涼化熱正胃熱者所喜爾。

正方

當歸四逆湯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酒洗) 細辛(二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酒洗) 細辛(二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 吳茱萸(二升去閉者泡) 生姜(半斤切)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正方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二兩) 甘草(二兩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正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汗后余邪。挾北方邪水為患故取桂枝湯中之二以和營五苓散中之一以利水。作甘瀾水者。取其流利。不助腎邪也。

正方

茯苓甘草湯

桂枝(二兩) 茯苓(二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正方

炙甘草湯

(一名復脈湯)甘草(四兩炙) 桂枝(三兩)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子仁(半升研) 阿膠(二兩)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泡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夫寒傷營。則營血受病而見骨節煩疼。當矣何反腠理閉密無汗而喘耶蓋營既受傷于內。必無衛氣獨和于外之理所以用麻黃發汗必兼桂枝以和營。用杏仁者。所以散氣除喘用甘草者。所以助陽和衛。營衛流行始能作汗也。按時珍云。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名醫未有究其精微者。夫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即為血在衛即為汗。寒傷營。營血不能外通于衛。衛氣閉固。故無汗發熱而增寒。風傷衛。衛氣不能內護于營。營氣不固。故有汗發熱惡風是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郁之藥。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又汪石山云。辛甘發散為陽。仲景發表藥中。必用甘草以載住邪氣不使陷入陰分也。若邪既入里。則內 張必無復用甘草之理試觀五苓抵當承氣大柴陷胸十棗輩并不用甘草也。惟調胃桃核二湯以其尚兼太陽部分之表邪。故不得不用也。當知發汗藥中之甘草。必不可少。此湯須脈證全在于表方可用之。若脈微弱自汗者不可用也。今人但執一二日在表。并宜發汗。設尺中弦數虛大。

為陰虛多火汗之則亢陽熱厥而死尺中遲弱足冷。為陽虛夾陰汗之。則亡陽。厥逆而死。可不慎歟。

正方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或問此方治脈浮緊頭痛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并不見中風之脈論。而疏鈔金鉀。但據條首中風二字。乃云本之風氣。似隱標之寒化反顯釋風寒兩感者。謬矣殊不知其實為風多寒少之證。設果本隱標顯。則治病必求其本何反倍用麻黃耶案內臺方云。此一證。全在不汗出三字。藏機若風傷衛。則自汗惡風。寒傷營則無汗而喘。此云不汗出而煩躁則知其證略。有微汗不能透出故生煩燥。于此可見其兼有風證而脈見浮緊是風見寒脈加以惡寒身疼。知寒重于風。故于麻桂二湯中除去芍藥。倍麻黃而加石膏設不并力圖之。速令外泄則風挾寒威內攻。鼓動君相二火。則周身皆為火化矣所以不得不倍用麻黃也。其去芍藥而加石膏者。以其汗既不能透出原無藉于護營熱既郁于心包則解煩誠不可緩明乎此則不但大青龍之法可解。大青龍之方可施。其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越婢湯。桂枝二越脾一湯麻黃升麻等可隨證取用而無窒礙也。

正方

小青龍湯

(有加減法見太陽上編本條下。)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兩) 細辛(二兩) 半夏(半升姜制)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正方

葛根湯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 芍藥(一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正方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干) 桂枝 芍藥(酒洗) 甘草(炙各二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正方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正方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二兩去節) 連軺(二兩即連翹根) 赤小豆(一升即細赤豆)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生梓白皮(一升) 生姜(二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者。因其人素有濕熱汗出不盡則肌腠之里為瘀熱所凝而遍身發黃故宜此湯以取微汗也。麻黃發散表邪杏仁生姜辛散走表連軺瀉經絡之積火。梓皮除肌肉之濕熱小豆降火利水。甘草大棗益脾和胃。蓋土濃可以御水濕之蒸。觀金匱治寒濕用麻黃加術湯。其義可見。此湯為汗后表邪未解。而濕熱發黃脈浮者。取汗而設。茵陳蒿湯。

為表邪已散而小便不利身黃脈沉者。分利而設梔子柏皮湯為表里皆熱脈來軟大不可汗下者而設。若夫汗后渴而小便不利。

熱結津液身目皆。黃者。又當取用五苓加茵陳以利水為務也。

正方

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去節) 升麻(一兩一分) 當歸(一兩一分) 知母 黃芩 葳蕤(各十八銖) 天門冬(去心)芍藥 干姜 白術 茯苓 甘草(炙) 桂枝 石膏(碎錦裹各六銖)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正方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 細辛(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小柴胡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虞城县| 乌拉特中旗| 张家口市| 邯郸市| 宿州市| 湘乡市| 綦江县| 海淀区| 兴化市| 红安县| 江川县| 合阳县| 黎平县| 石棉县| 广元市| 商都县| 五常市| 伊金霍洛旗| 上饶市| 大城县| 中超| 绿春县| 宁强县| 棋牌| 邵阳县| 长葛市| 寿宁县| 天津市| 乌恰县| 徐闻县| 长沙县| 吕梁市| 西安市| 南京市| 东乡族自治县| 吉木乃县| 新昌县| 毕节市| 体育| 常山县| 南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