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 傷寒纘論
  • 張璐
  • 4331字
  • 2015-12-26 18:32:21

(加減法見少陽篇本條下)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二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枳實(四枚炙) 大黃(二兩) 生姜(五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湯治少陽經邪漸入陽明之腑。或誤下引邪內犯而過經不解之證。故于小柴胡方中。除去人參甘草助陽戀胃之味。

而加芍藥枳實大黃之沉降。以滌除熱滯也。與桂枝大黃湯同義。彼以桂枝甘草兼大黃。兩解太陽誤下之邪此以柴胡芩半兼大黃兩解少陽誤下之邪。兩不移易之定法也。

正方

柴胡桂枝湯

柴胡(四兩) 桂枝 人參 黃芩 芍藥(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 生姜(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擘)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正方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芒硝(六兩)上八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納芒硝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不解更服。

正方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兩) 半夏(二合洗) 大黃(二兩) 桂枝 人參 茯苓 生姜(切) 龍骨(熬) 牡蠣 鉛丹(一兩水飛) 大棗(六枚擘)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此湯治少陽經邪犯本之證。故于本方中除去甘草黃芩行陽之味而加大黃行陰以下奪其邪兼茯苓以分利小便龍骨牡蠣鉛丹以鎮肝膽之怯。桂枝以通血脈之滯也。與救逆湯同義彼以桂枝龍骨牡蠣蜀漆鎮太陽經火逆之神亂。此以柴胡兼龍骨牡蠣鉛丹鎮少陽經誤下之煩驚。亦不易之定法也。

正方

四逆散

(有加減法見少陰下編本條下)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干) 柴胡 芍藥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正方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清酒浸)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承氣者。用以制亢極之氣使之承順而下也。傷寒秘要曰。王海藏論云。仲景承氣湯有大小調胃之殊。今人以三一承氣不分上下緩急用之。豈不失仲景本意。大熱大實。用大承氣。小熱小實。用小承氣。實熱尚在胃中,用調胃承氣以甘草緩其下行而祛胃熱也若病大用小。則邪氣不伏。病小用大則過傷正氣。病在上而用急下之劑。則上熱不除豈可一概混治哉節庵論小承氣曰。上焦受傷。去芒硝恐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論調胃承氣曰邪在中焦不用枳實濃樸以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然此湯獨可用芒硝以傷下焦乎。吾未聞承氣湯有主上焦者。未聞調胃承氣之證。至于堅而燥也。仲景調胃承氣湯證。八方中并無干燥。不過曰胃氣不和。曰胃實。曰腹滿。則知此湯專主表邪悉罷初入腑而欲結之證也。故仲景以調胃承氣收入太陽陽明。而大黃注曰酒浸。是太陽陽明去表未遠其病在上。不當攻下。故宜緩劑以調和之。及至正陽陽明。

則皆曰急下之。而大承氣湯大黃注曰。酒洗是洗輕于浸微升其走下之性以和其中。至于少陽陽明。則去正陽而逼太陰。

其分在下。故用小承氣大黃不用酒制也。

正方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 濃樸(半斤去皮炙)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正方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去皮炙) 枳實(三枚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正方

桃核承氣湯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黃(四兩酒浸) 芒硝(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沸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正方

抵當湯

水蛭(三十個豬脂熬黑) 虻蟲(三十個熬去翅足) 大黃(三兩酒浸)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正方

抵當丸

水蛭(三十個豬脂熬黑) 虻蟲(二十五個熬去足翅) 大黃(三兩)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正方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正方

麻仁丸

麻子仁(二升蒸胭去殼)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炙) 大黃(一斤去皮) 濃樸(一斤去皮炙)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作脂)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利為度。

此治素慣脾約之人復感外邪。預防燥結之法。方中用麻杏二仁以潤腸燥。芍藥以養陰血。枳實大黃以泄實熱濃樸以破滯氣也然必因客邪加熱者用之方為合轍后世以此概治老人津枯血燥。之 結但取一時之通利。罔顧愈傷其真氣得不速其咎耶。

正方

蜜煎導方

蜜七合。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三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納谷道中。以手急抵欲大便時。乃去之。

正方

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正方

大陷胸湯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兩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正方

大陷胸丸

大黃(半斤) 芒硝(半升) 葶藶(半升熬)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頃服之。

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正方

小陷胸湯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二個)上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正方

十棗湯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棗(十枚擘)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者。服半錢。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

正方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麻沸湯者言滾沸如麻也)

正方

附子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出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正方

生姜瀉心湯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生姜(四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 干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半夏瀉心湯

半夏(半升洗) 干姜 甘草(炙) 人參 黃芩(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瀉心湯諸方。皆治中風汗下后。表解里未和之證其生姜甘草半夏三瀉心是治痰濕結聚之痞方中用半夏生姜以滌痰飲黃芩黃連以除濕熱。人參甘草以助胃氣干姜炮黑以滲水濕若但用苦寒治熱。則拒格不入。必得辛熱為之向導。是以干姜半夏在所必需。若痞極硬滿暫去人參。氣壅上升。生姜勿用痞而不硬仍用人參。此一方出入而有三治也。其大黃附子二瀉心。乃治陰陽偏勝之痞。一以大黃黃連滌胸中素有之濕熱。一加附子兼溫經中驟脫之虛寒也。用沸湯漬絞者。取寒藥之性。不經火而力峻也。其附又必煎汁。取寒熱各行其性耳。仲景立法之妙。無出乎此。以大黃芩連滌除胃中之邪熱。

即以附子溫散凝結之陰寒一舉而寒熱交結之邪盡解。詎知后人曰睹其方而心眩也。

正方

黃連湯

黃連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正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半斤) 黃芩(二兩) 黃連(三兩) 甘草(二兩炙)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酒服。

正方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

濃樸(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切) 甘草(二兩炙) 半夏(半升洗) 人參(一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正方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

旋覆代赭石湯

旋覆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 人參(二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斤洗) 生姜(五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用代赭領。人參甘草下行以鎮胃中之逆氣固已奇矣。更用旋覆領半夏姜棗。而滌膈上之風痰尤不可測。設非此法承領上下。何能轉否為泰于反掌耶。

正方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脂(一兩碎) 禹余糧(一斤碎)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正方

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 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水令熟。去滓。溫服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石脂之澀。以固下焦滑脫。必稍加干姜粳米。以理中氣之虛。虛能受熱。故雖熱邪下利。不妨仍用干姜之辛。以佐石脂之澀。湯中用石脂半斤。不為少矣。服時又必加末方寸匕。取留滓。以沽腸胃也。蓋少陰主禁固二便腎水為火所灼。

不能濟火。火克大腸金。故下痢便血膿所以用干姜從治之法猶白通湯之用人尿豬膽彼假其寒。此假其熱耳。

正方

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此湯通治三陰脈沉惡寒手足逆冷之證。故取附子之生者。上行頭頂。外徹肌表。以溫經散寒。干姜亦用生者。以內溫臟腑。甘草獨用炙者。以外溫營衛。內補中焦也。其云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者。則知平常之人。附子不必全用也。況宋以前人。不善栽培。重半兩者即少。大者極是難得。所以仲景有一方中用二三枚者。非若近時西川之多重一兩外也。然川中所產求一兩者亦不易得。近世用二三錢一劑。即與仲景時二三枚分三劑。相等耳。此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之用麻黃發散經絡之寒邪。熟附溫補少陰之真陽。細辛發越腎肝之陽氣。似異而意實同。蓋彼以麻黃治表邪。附子溫里虛。細辛通其陰經之邪。此以附子治表邪。干姜溫里虛。甘草和其胃中之陽。嗣真所謂生附配干姜。補中有發。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是也。

正方

四逆加人參湯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參(一兩)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正方

茯苓四逆湯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

通脈四逆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滋市| 马山县| 彭山县| 南华县| 芮城县| 资溪县| 苏州市| 高碑店市| 永登县| 古丈县| 拜泉县| 唐海县| 易门县| 时尚| 凤冈县| 湖口县| 新巴尔虎右旗| 赞皇县| 安平县| 凤庆县| 永新县| 浦北县| 西乌| 广丰县| 德格县| 双柏县| 芜湖市| 黄石市| 梧州市| 郯城县| 平舆县| 历史| 扬中市| 利川市| 平阳县| 平塘县| 越西县| 泰和县| 罗甸县| 恩施市| 乃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