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夏之時【其二】
章世純
囗政淂天、后世所可師也、夫夏道尊命、故于天道為謹、非商與周能囗及也、明時者宜取諸此、且夫政不承天亦不由人則其事易壞而難成故時也者王者之所宜慎也而歷代各異其所始。將以明更姓受代之義耳。夫時也者。天之所為。非人之所設(shè)其所始君不淂以為終也其所終吾不淂以為始也若是安可淂異乎時也者。以氣為囗亦以物為候其微氣則有從始者矣其著氣又有從始者矣唯然所以有異乎而吾獨取于據(jù)著者。蓋天之于人其亦遠矣。吾豈能盡知之哉。其滋于子誠然也。其紐于丑亦誠然而吾不淂而已之。知其可知者。不知其不可知者至夫日在營室、蒼精之君木官之臣寔有效于上下焉、則據(jù)以造端焉耳已。天之自為天者至無端矣。人豈淂而用之哉。以為臺于民則有藏于坎者矣。以為藏于坎。則又存君于干者矣。然則吾安從而際之。取其可用者。不取其不可用者至于十十艮囗春風解凍蟄蟲始振寔有東作之候焉則循以御數(shù)焉耳已。文家之道深。所求于理者詳。而索之微遠無端之際。商與周皆微趨于文者也。而建子建丑者。此義理之說也。質(zhì)家之道寔。所求于事者詳。而索之顯明有跡之中。夏其獨存古初者也。而有取于建寅者。此則人事之說也。夫時者。豈自為時而已哉。吾將以事用之。北方之彰不可以治東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西方、今以子丑為正而也春從之則五行之序亂而將用艮治坎也。今以子丑為正。而不以春從之則二始以相亂而民聽又將有所惑也。以正月從正時時之所始吾亦始之其所終吾亦終之奉之者可以求其故而令之者有以立其征不亦善乎
六經(jīng)至于漢。浸成象緯方技矣。作時文者。眼界通徹數(shù)千年。何故尚作魏相劉向李房諸人語。豈以是為精征耶。【艾千子】
春王正月。謂夏時每寇周月。畢竟不確當。朱子斷以建子稱春。夫子正是為他不順。故欲改從建寅耳。一語直破紛紜。看末段正與此論相發(fā)。
行夏之【其二】
行夏之時【其三】
章世純
為政有大端、當謹于授時矣、夫立其時以治其歲、而陰陽淂其序矣、承天以理人者、此其先務(wù)乎、且上古圣人、寡于言道、亦每重于言天、有所舉事、必順其時、而慎因其類、蓋依于其大托乎其高以為從來焉耳、故不淂天道、人事不明、以為從人事而起者、為教不尊也、不淂所始、天道不明、以為自履端而錯者、大分未定也、夫欲審端天時、辨陰陽之分、而極終始之際、則莫如夏時矣、是其以建寅之月為歲首者也。夫日道更新于子前乎此者徘徊斗牛之間猶未盈節(jié)焉及乎進而立枵又進而降婁然后次窮紀易乃纏于天輪之界蓋旋一周而復(fù)其故、既淂其辨也、歷始可淂為分際矣、所當依以定歲者也、天之始出于震方、前乎此者、端居葉螫之宮、猶未有見焉、及至進石臨又進而泰、然后風披雨偃畢露于形氣之跡、蓋積三微而成一著、既當其著也、物始可淂而賴之矣、所可取以為端者也、端既正則時正政事之所以有量也觀天之道。先其發(fā)陳。后其蟄藏。淂此類而貫之王者所以先生而后殺先賞而后罰皆以從時化耳時既治則物治作事之所以有候也觀天之行始于東南。極于西北。淂其而順之百姓所以東作而南訛西成而朔易皆以收時功耳是以帝王受命。必改制易朔者。所以明受事更始之端。圣門定體。必審始重正者。所以謹尊天養(yǎng)人之法。天時正而人事節(jié)矣。
搃是搬演舊話。有如此題目。便于襯傳記諸書。宜其有此三作也。高手何不并洗之。【艾千子】
文人好此病。大約有二故。一則正當?shù)览聿怀渥恪=枰灾Ъ芏汩W。一則要訾懾天下庸陋耳目。然庸陋雖震而不敢宗。徒為老學(xué)所何摘。故不足為也。
行夏之【其三】
臧文仲其節(jié)
章世純
見賢而不能舉、君子之所為譏也、夫賢人而在下位、居其上者之囗也、故君子有責于文仲也、且、人臣事君。身賢者賢乎。舉賢者賢乎。囗舉賢者賢也。是故鄭之子產(chǎn)。有不若予皮者矣。以為子產(chǎn)之賢。子皮將有之也。齊之管仲。有不若鮑叔者矣。以為管仲之賢。鮑叔將有之也。若夫魯有柳下惠。是亦魯之子產(chǎn)管仲矣。魯有文仲。是亦可為惠之子皮鮑叔矣然文仲寔愧此二大夫也非獨然也抑亦自愧其位也。賢者之于所賢。譬之草木。吾臭味也。是故近相親也。遠相致也豈以為民于心有不淂已焉耳俊民在野。而不能呼號同人。以為茅茹之拔其心淂無不計知乎即以為有不肖之意宜亦無所譯之矣賢者之于國家。譬之同舟。期共濟也。是故在前者吾推之。在后者吾則之豈以以為心于分有責焉耳飛鴻不賓。而不能揚于王廷。以為左右之助于責豈有可謝者乎即以為有負乘之羞宜亦可以加之矣且夫惠非無所見跡者也能使其言見信于鄰國之君而謂無所聞于里巷之間無是理也賢而不舉則無說以處惠文仲非知不足者也。囗以一言囗下御說之宜君不謂不能察乎朝夕之人無是理也知而不舉則亦無說以自處蓋惠之為人也。遺逸而不怨。阨窮而不囗。即若是也文仲亦在其不怨不恨中矣惠之自言也。直道而不事人焉往而不三黜。即若是也文仲亦宜直道所不容者矣然則文卯其竊位者與。
竊位之誅甚嚴。其者與語氣甚婉。直下判決。便少意味。委委折折。冷然刺入。愈松愈賢。極有體法文字。語意重在知字。尚擿抉未盡。
惟小講不似余俱拔莘出群矣【耀星】
臧文仲
君子義以節(jié)
章世純
君子之所以全德者、取數(shù)多矣、夫義立而德不孤、為有與也、君子所以博求其濟者以此、且君子成德為行、不名一行、矜于一行、即與余行礙也、且矜于一行、即一行之利不全也、所貴君子居德之備矣、道有美而不可專恃、夫亦求事于其類焉耳、君子之備德、蓋審其用矣、二者粹而不可為首、夫亦輕重而布已耳、夫大端不立、不可以責余理、本統(tǒng)不存、不可以求賁飾、茍為舍義、別有可以居要者哉、君子審于道術(shù)之大小、獨守義以待事、其于行已之大方、誠為已具矣、顧有慮焉、義以自忍為道者也、裁物之過、不恩于物斷情而行、與私為仇、用之失適、天下所不堪也、于行而出之之時、資于禮與孫以其事、然后至文有以悅、而動而有光矣、飲人以和、入義于人而人不覺矣、此所謂和順乎道德者也、而君子之事幾乎全、雖然、天下有義而不信者哉、有不信而成為義者哉、義以生信信以守義蓋既義以為質(zhì)、而信固在其中也、信立而義之分終、而君子之分亦終、天下之能事畢矣、蓋理淂其朋、各有相增之數(shù)、物多可講、遂見蘊藉之深、質(zhì)有其文、具體也、剛而能柔、龍德也、即有他行、包于其際、亦何以加之也哉、雜而言之、義信者、君子之貞、禮孫者、君子之通、信固為功于義、而禮孫之功正不少也、夫情理公私不可淂其安者忠孝節(jié)烈。亦不可必其成。人情物意。不可淂而浹者。功名事業(yè)。亦不可淂而就。古之圣賢所以居身而廣業(yè)。蓋必有由矣。
文亦無他疵。只是滿紙軟語排調(diào)。不講于古人錯綜古法耳。與名手言古尚如此。他復(fù)何論。【艾千子】
于書理毫不明白。尚云無伳疵。而與之論軟論排。論錯綜古法。艾公可謂放流歠而問無齒決矣。
君子義
知及之仁三句
章世純
德有其內(nèi)外、而功幾乎全矣、夫知仁內(nèi)也、莊蒞外也以是為厚其基可矣、或者非盡地乎、且道非一端而已也、有所至、則又有所未至者矣、所未至者、必論所已至而后及之、漸之進也、于其方也、于其將也、蓋驟而語仁守。則冒昧而自堅故仁守之事。常論之于知及之后。驟而言莊蒞。則虛于矜而寡寔。故莊蒞之事。常計之于仁守之后。蓋從前以言。未至者、皆已至者之所求也、而已至者、皆未至之所憑也、則莊蒞之后。亦可以知矣。文質(zhì)者、道之所以兩行、知以精微處事、仁以寬厚居理、皆為質(zhì)之所居、至于莊蒞而德為有其隅矣、蓋內(nèi)之與外、非可專用也、有其兩、道之所以不偏也本末者、事之所以一致、知以虛而居始、仁以寔而作成、即有取全之勢、至于莊蒞、而功已漸達矣、夫內(nèi)之與外、非有兩事也、淂其一、事之所以終始也、而從三者而計其優(yōu)劣。知己不若仁之寔。莊愈不及知仁之要莊之于知仁也徒居于余以接乎物者也則二理之下也從事于三者而差其次第。知已至而后及仁。仁已至而后及莊莊蒞之于知仁也本已足而有余以及末也則三累之上也而已至者常為未至者之基、則此何莫非基乎、蓋自莊蒞以溯之知仁、盡相本矣在前有已多之功者、在后為易盡之勢、茍能乎此、固君子所以自考心木、然未至者常為已至者之所求、則此何無未至乎、蓋自知仁以進之莊蒞、盡相推矣、在后有可加之功者、在前非可止之勢、守乎此、亦非君子所以自安也、夫莊蒞不必在仁之外。而別之于外。以為仁之進境者。所以明臨民不止治獨也。且莊蒞同出于知仁之中。而較之于內(nèi)。以為莊亦非知仁之止境者。所以明修己尤在化民也。夫如是、而動不以禮、其可乎、
三層遞及而未盡。須從實際做出虛步來。乃見老學(xué)高手。若只將已至未至空套子支吾。老童生無聊之策所必出。何意名宿。亦技止此乎。三者不可平排看。講仁守。便是已知及之仁守。講莊蒞。便是已知及仁守之莊蒞。逐節(jié)要包上文遞下。將莊蒞平排看。只是外邊末節(jié)。從知及仁守統(tǒng)下。卻是里面工夫足。說充淂到此雖似輕于知仁。然火候不到此。便有弊病。不可竟以內(nèi)外平分也。
知及之
動之不以二句
章世純
君子無宜民之術(shù)、而德受其疵矣、年禮之于民大矣、失之禮、求之民、民何由以應(yīng)上乎哉、且君子之學(xué)、非徒以自為也、學(xué)必極乎天下而至乎黎庶、然后見所造之大、而收所成之實、故莊以蒞之、此亦及物之端矣、然猶存之身也、離身而致之、其事將在乎四海之遠、莊以蒞之、此亦禮之端矣、然猶存身之禮也、聚事而文之、其道當極乎經(jīng)緯之全、故將以生天下之心、而發(fā)幽隱之志、未有不用此者也、禮被之而民率之、身率之而性附之、天下之所以蒸蒸起也、國而無禮、則民所深微之志皆足以自匿其能為無情之法令束乎、而我終無由以著王事矣、且欲以和天下之氣、而柔強梗之心、又木有不用此者也禮漸而俗成、俗成而情安、天下之所以墨墨化也、國而無禮、則民所自信之習、皆足以相拒其能為虛設(shè)之禁勸回子、而民終無以從王化矣、故君臣父子夫婦之道不著、則悖亂爭斗淫僻之罪必繁、蓋無恩必不能以相屬、無義必不可以相守也、此其必然者也、而飲食衣服宮室之間無度、則僭越流靡怠慢之心必生、蓋失微必成于著、失始必報于終、此亦其必然者也、然則雖有明主。能示之以身不喻之以意。蓋上下之際無物焉居中以為之通其作之而不應(yīng)也。豈足囗囗。雖有厚澤。能動其感而不能動其善。蓋跂望之余無器焉循習以遠于道則其知生而不知義也。又豈足善哉。夫民之不善、亦君子之不善也、無所辭責矣、
禮在知及仁守莊蒞之后。是本身性情之治已畢。特舉動條件不妥耳。此所以禮字不宜太深如中比也。恰又不是太關(guān)節(jié)不好。若說到君臣父子。是又是大綱紀所在。豈有知及仁守之后。如此大綱。都未整頓之理。此所以禮字不宜太粗如后比也。作文真難言矣哉。【艾千子】
艾評善矣。然看來中比病亦只坐粗。未嘗夫之深也。其所以粗者。將禮看成一件儀文法令作用之物。本是外面粗跡。但知仁者不可不用以治世耳。不知在知及仁守莊蒞后講。則禮雖節(jié)文之微而動之之道卻精。即知及仁守莊蒞而動不以禮。其所謂未善者。不過不能化行俗美。至至善之治耳。亦不到悖亂匿拒之云也。
動之不
動之不以二句【其二】
章世純
道欲盡善、不可略于動民之故矣、夫禮之用、以微動物者也、禮不足而所以動民者可知矣、徒恃德而往者、豈全數(shù)乎、且道而不足以至乎民者、則于已未余也、德有用而后弘、而事待末以全本、知仁君子天下以為可責也、而所以責之者且愈詳矣、故雖能莊以蒞下、天下猶不以寬也、蒞之所加。已有映被于民之理。而吾且進而觀其所為動。莊之所持。已有出入于禮之端。而吾即因而觀其所為禮。長人者、民軼我能止之、民怠我能作之、蓋有以操民之要、而所引連遠也、有德以為之幽而無禮以為之明、則我無所摻以至于民其使嘿相喻乎。將必假于法制之用則與所存之本悖矣、長民者、我呼而天下應(yīng)、我作而天下赴、蓋有此與民之寔、而民憑依便也、徒使覿我之德、而不自覿其禮、則民無所依以儀于君其能空相擬乎將使入吾驅(qū)禁之中、則與其向德之心亦背矣、夫至德之世。其下有安利之教。而亦有道德之樂。知生矣亦復(fù)知義、能靜矣亦復(fù)能動、事之相因而及、而情之所甚便者也、故知仁所蒞之民其勢固可以建乎以而竟跂而不至焉天下不以疵民風也哉大道之行其君有率屐之視。而其民亦有度數(shù)之守。睹于精因修于粗。范其道因習其數(shù)。此類之相推而至。而兼舉之甚易者也。故知仁之主立于上則其勢自當及乎此而竟不免中輟焉天下不以玷主德也哉唯禮教必不可已于國囗以太古之俗。高持樸鄙。君子必以為非備化也。雖胥庭之主。敦于渾囗君子必以為非全德也。而況乎末世之民也。
四書上禮字甚多。作文自當體認章旨。【艾千子】
須知此是極盡完備處。不是說治道要德又要禮。如道齊章所云也。
動之不【其二】
季氏將伐顓臾
章世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