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4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11字
  • 2015-12-26 18:09:16

《圣惠》治小兒瘧疾,寒熱發(fā)歇不定。黃丹丸方黃丹(微炒) 人參(去蘆頭) 常山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于未發(fā)前以冷水下一丸。三歲以上,即可三丸。

《圣惠》治小兒瘧疾必效。大蒜丸方獨頭蒜(去心) 巴豆(去皮、心。各用一枚)上件藥,取巴豆內(nèi)蒜中,用濕紙裹煨令熟,搗如膏,丸如麻子大。每服以醋湯下一丸,以吐、利為度。更量兒大小加減服之。五月五日修合更佳。

《圣惠》治小兒瘧疾。常山丸方(《嬰孺方》名三滿丸)常山(一兩,末) 白蠟(半兩) 雞子(一枚)上件藥,敲雞子去黃,用清與常山末拌和令勻,于瓷碗中熔蠟都拌和;以綿幕碗口,坐甑中蒸三遍取出,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當吐即瘥。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茅先生小兒脾寒,鬼哭散常山 大腹皮 白茯苓 鱉甲(醋炙) 甘草(炙)上等分,鱉甲、甘草修事,外三味不得見火,為末。每服二錢,用水一盞,冬取桃、柳枝各二、七寸,同煎五分,臨發(fā)時服。略吐出涎不妨。

《嬰孺》治五、六、七歲兒時氣兼瘧。前胡湯方前胡 黃芩 升麻(各四分) 細辛 甘草 芍藥(各三分) 大黃 常山(各二分)上以水一升六合,為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嬰孺》治少小瘧疾,有冷熱,腹?jié)M。桂心湯方桂心(一兩) 常山(二兩)上以酒二升浸,二炊久煮一升半,分二服。當吐無苦,已用驗良。張方云∶若未能飲,當與含之。

《嬰孺》又方上用生石上者菖蒲煎,浴兒三、四次佳。

《嬰孺》治小兒瘧,癖實肉熱,頭痛欲吐。常山湯方常山 甘草(各二兩) 竹葉(三升)上水六升,煮及二升,六、七歲兒為四服;小兒以意加減五服。至日出三服,得吐便愈。若實多加大黃二兩,取快利,節(jié)飲食。

《嬰孺》治少小瘧,寒熱往來,前后不斷,諸醫(yī)治不瘥者方。

常山(二銖) 甘草(五銖)上以水一升,煮至三合,先發(fā)時服。

《嬰孺》治小兒瘧,諸師治不瘥者。神驗方大黃(二兩) 附子(一兩,炮) 龍骨(三兩)上為末,蜜丸。十歲兒服小豆大七丸,比至發(fā)三服,或不吐、下。五、六歲,大豆大七丸。大人,桐子大七丸。比至發(fā)時,三服二十一丸都服竟。更平和,大宜老、小人服之。

《惠眼觀證》常山飲子 治小兒瘧疾,寒熱發(fā)作。

常山(半兩,不煮) 鱉甲(去裙,不炙) 甘草(不炮) 虎骨(各三錢)上銼為粗末,日曝干,搗、羅為末。小兒每服一錢,水七分盞,烏梅一個,煎至四分,五更初服。須吐、下黃涎后,用調(diào)氣藥。第二日根據(jù)前下一服,亦用調(diào)氣藥。調(diào)氣藥如吐盡黃痰,向后服時更不吐也。

《張氏家傳》瘧丹 以百數(shù)不用砒則用常山,未必取效,皆吐、瀉為害。此藥治大人、小兒神效。不吐不瀉,自然疾愈。

烏頭(令細不羅) 蕓苔子(研末。各一兩) 巴豆(半兩,細研)上先研烏頭,次入二藥拌勻,黃蠟一兩熔,丸如黑豆大。小兒作三丸,并用乳香湯下。

《王氏手集》小兒瘧藥。常山飲子常山 香白芷 天南星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好酒一盞半,煎至一盞,發(fā),五更空心溫冷任意服。忌雞、鴨、豬、魚。

《吉氏家傳》治小兒瘧。草果子散草果子 半夏(各半兩) 柴胡 濃樸 甘草(炙) 烏梅 棗(各一兩) 常山(一分)上為末。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二片,煎至七分,溫服。或去柴胡加鱉甲。

《朱氏家傳》治小兒一切瘧病。

上等臘茶(末) 硫黃(別研,飛)上二物,各頓一處。寒多倍硫黃;熱多倍臘茶。每服一錢,用米飲調(diào)下。于當發(fā)日五更初服之,奇驗。

禳 灸刺法∶《千金翼》∶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刺足厥陰見血。心瘧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寒多不甚熱。刺足少陰,是謂神門。脾瘧令人病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肺瘧令人心寒甚,熱間善驚,如有見者。刺手太陰、陽明。腎瘧令人凄凄腰脊痛,宛轉(zhuǎn)大便難,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胃瘧令人旦病寒,善饑而不能食,肢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千金翼》黃帝問歧伯曰∶瘧多方小,愈者何?歧伯對曰∶瘧有十二種。黃帝曰∶瘧鬼字何?可得聞乎?歧伯對曰∶但得瘧字便愈,不得其字,百方不愈。黃帝曰∶瘧鬼者,十二時愿聞之。歧伯對曰∶寅時發(fā)者,獄死鬼所為,治之以瘧人著窯上、灰火一周,不令火滅,即瘥。卯時發(fā)者,鞭死鬼所為,治之用五白衣燒作灰,三指撮著酒中,無酒以清水與服之。辰時發(fā)者,墮木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上木高危處,以棘塞木,奇間即瘥。

巳時發(fā)者,燒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坐,師以周匝燃火,即瘥。午時發(fā)者,饑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持脂火于田中無人處,以火燒脂令香,假拾薪去,即瘥。未時發(fā)者,溺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臨發(fā)時,三渡東流水,即瘥。申時發(fā)者,自刺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欲發(fā)時,以刀刺冢上,使得姓字,祝曰∶若瘥,我與汝拔卻。即瘥。

西時發(fā)者,奴婢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碓梢上、棒上臥,莫令人道姓字,立瘥。戍時發(fā)者,自絞鬼所為,治之左索繩系其手、腳、腰、頭,即瘥。亥時發(fā)者,盜死鬼所為,治之以刀子一口,箭一只,灰一筒,刀安瘧人腹上,其箭橫著底下,即瘥。子時發(fā)者,寡婦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脫衣東廂床上臥,左手持刀,右手持杖,打令聲不絕,瓦盆盛水著路邊,即瘥。丑時發(fā)者,斬死鬼所為,治之令瘧人當戶前臥,頭東向,血流頭下,即瘥。

《千金翼》灸瘧法∶瘧醫(yī)并不能救者,以繩量病患腳圍繞足跟及五指一匝訖,截斷繩,取所量得繩置項上,著反向背上,當繩頭處中脊骨上灸三十壯,即定。候看復惡寒,再灸三十壯,即定。比至過發(fā)一炊久候之,雖饑勿與食盡日。此法神驗,男左女右。

《外臺》∶《甲乙經(jīng)》灸法∶ 在肩膊內(nèi)廉,俠第六椎下兩傍各三寸,以手按之痛病者,言 。足太陽脈氣所發(fā),灸五壯。主液 攣暴,脈急引脅而痛,內(nèi)引心肺。從項至脊以下至十二椎應手,灸之立已。熱病汗不出,肩背寒熱 互引,身熱咳逆,上氣虛喘,喘逆鼽衄,肩甲內(nèi)廉痛,不可俯仰,眇季脅引少腹而脹痛。小兒食晦,頭痛引頤 瘧風。

《嬰童寶鑒》灸法∶小兒瘧子灸大指、次指外。

瘧疾熱而后寒第十

《巢氏病源》溫瘧候∶夫溫瘧與寒瘧安舍?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寒,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fā),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脈肉消釋,腠理發(fā)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于腎,其氣先從內(nèi)出之于外。如此則陰虛而陽盛,則病衰,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后寒,名曰溫瘧。瘧先寒而后熱,此由夏傷于暑,汗大出,腠理開發(fā),因遇夏氣,濟滄之水寒,寒之藏于腠理皮膚之中,秋氣傷于風,則病盛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后傷于風,故先寒而后熱。先傷于風,而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也。

《千金》常山湯 治小兒溫瘧方。

常山(一兩,切) 小麥(三合) 淡竹葉(切,一升。《外臺》用一握)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一日至七日兒,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兒,一合半為三服。十六至二十日兒,三合為三服。四十日至六十日兒,六合為三服。六十日至百日兒,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兒,一服三合。《外臺》方同,但云∶一歲至七、八歲兒增藥水,并以此為率。

《千金》又方上用鹿角末,先發(fā)時便服一錢匕。

《千金》又方上用鱉甲灰,以酒服一錢匕。至發(fā)時服三匕,并以火灸身。

《千金》又方上燒雞 中黃皮末和乳與服。男雄女雌。

《千金》灸法∶小兒溫瘧,灸乳下一指三壯。

瘧疾寒而后熱第十一

《巢氏病源》 瘧候∶夫 瘧者,夏傷于暑也。其病秋則寒甚,冬則寒輕,春則惡風,夏則多汗。然其蓄作有時。以瘧之始發(fā),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痛,寒去則外內(nèi)皆熱,頭痛而渴欲飲。何氣使然?此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并于陰,則陰實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

三陽俱虛陰氣勝,勝則骨寒而痛,寒生于內(nèi),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nèi)熱,內(nèi)外皆熱,則喘而渴欲飲。此得之夏傷于暑,熱氣盛,藏之于皮膚之內(nèi)、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此令汗出空疏,腠理開,因得秋風,汗出遇風乃得之。及以浴,水氣舍于皮膚之內(nèi),衛(wèi)氣并居。衛(wèi)氣者,晝?nèi)招嘘枺藲獾藐柸绯觯坏藐幦鐑?nèi)搏,是以日作。其間日而作者,謂其氣之舍。瀉內(nèi)搏于陰,陽氣獨發(fā),陰邪內(nèi)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同日而作。

《千金》常山丸 治大人、小兒 瘧,說不可具方。

常山 知母 甘草(炙) 大黃(各三分) 麻黃(去根節(jié),一兩)上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五丸。小兒黍米大三丸,熟水下,漸加至五丸,服瘥為度。(與寒多于熱門中《活人書》祛邪丸,方味都同而分兩不同。)《千金》治大人、小兒肺熱,痰聚胸中,來去不定轉(zhuǎn)為瘧。其狀令人心寒,寒甚則發(fā)熱,熱間則善驚,如有所見者。常山湯方常山(三兩) 秫米(三百二十粒) 甘草(半兩)上三味 咀,每服三指撮。水一盞,煎至五分,發(fā)時連服三服。一法,前件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fā)時令三服盡。兒小者,服一合、二合。

《活人書》治瘧疾先寒后熱,兼治支結(jié)。

柴胡(八兩) 人參(炙) 半夏(浸七次,切) 黃芩 桂(去皮。以上各三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二個,煎至八分去滓。取六厘清汁溫服,日三、夜二。若渴,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同煎服。

瘧疾寒熱更作第十二

《巢氏病源》往來寒熱瘧候∶此由寒氣并于陰則發(fā)寒,風氣并于陽則發(fā)熱,陰陽二氣更實更虛,故寒熱更往來也。

《 全生指迷》論曰∶若其人翕翕如熱,淅淅如寒,無有時度,支節(jié)如解,手足酸疼,頭目昏暈。此由榮衛(wèi)虛弱,外為風邪相乘,搏于陽則發(fā)熱,搏于陰則發(fā)寒,又不治成勞氣。宜荊芥散(方在后)。

《全生指迷》論又曰∶若寒熱如瘧不以時度,腸滿膨 ,起則頭暈,大便不通,或時腹痛,胸膈痞悶。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結(jié)于腸間,氣道不舒,陰陽交亂。宜備急丸。(方在后)。

《全生指迷》荊芥散荊芥穗 人參 白術(shù) 當歸(切、洗,焙) 黃 芍藥桂(去皮。各一兩) 柴胡(去苗,二兩) 甘草(炙,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全生指迷》備急丸大黃(濕紙裹煨) 巴豆(去皮、心,去油) 干姜(去皮。等分)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米飲下。羸人服一丸如綠豆大,以大便快利為度。

瘧疾熱而不寒第十三

《巢氏病源》∶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也。(溫瘧方見先熱后寒。)又有癉瘧候。夫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于身,厥逆上下,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氣寒舍于皮膚之內(nèi),分肉之間而發(fā)。發(fā)則陽氣盛,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之陰,故但熱不寒,寒氣內(nèi)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其狀但熱不寒,陰氣先絕,陽氣獨發(fā)則少氣煩 ,手足熱而嘔也。

《圣惠》治大人、小兒癉瘧,但熱不寒,嘔逆不下食。宜服香豉飲子方香豉(半合) 蔥白(七莖,切) 常山 檳榔(各三分) 川升麻(一兩) 知母 生地黃(切)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用。各一兩半)上件藥銼碎,都以水二大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不計時候,分為三服,一日服盡。小兒服一合。

《圣惠》又方常山 甘草(生) 地骨皮(各一分) 生鐵(一斤,打碎如棋子大)上件藥細銼,都以水二大盞,于星月下浸一夜,橫刀一口安在藥上,早晨煎取一盞去滓,空腹分為二服。

重者不過二劑瘥。小兒服一合。

《圣惠》治大人、小兒癉瘧,發(fā)作不定,但熱不寒,宜服此方。

常山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黃丹(炒令紫色。各一兩) 香豉(一合,炒干)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至發(fā)日,空心煎桃仁湯下十丸。于發(fā)時再一服。(小兒,粟米大五丸。)《圣惠》治小兒痰熱發(fā)瘧。知母散方知母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各一兩) 牡蠣粉 常山(各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日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瘧疾煩熱。牛黃丸方牛黃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上件藥同研如膏,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水下三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

張渙知母丹 治小兒發(fā)熱瘧甚者。

知母(微炒) 鱉甲(酥炙,去裙 ) 川大黃(細銼,微炒) 赤茯苓 朱砂(細研、水飛。各一兩) 川樸硝 川升麻(各半兩) 龍腦(一錢,研)上件同拌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生姜湯下。大便利下即愈。量大小加減。

《活人書》治瘧疾但熱不寒者。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石膏(一斤) 桂(去皮,秤三兩) 粳米(二合)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服。

瘧疾寒而不熱第十四

《巢氏病源》寒瘧候∶此由陰陽相并,陽虛則陰勝,陰勝則寒。寒發(fā)于內(nèi)而并于外,所以內(nèi)外俱寒,故病發(fā)但戰(zhàn)栗而鼓頷頤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强县| 中江县| 南皮县| 顺昌县| 唐海县| 九龙坡区| 临安市| 英吉沙县| 娱乐| 泽库县| 磐安县| 泸定县| 文化| 胶州市| 仁寿县| 琼中| 界首市| 陆河县| 卢龙县| 庆元县| 镇平县| 喀喇| 营口市| 武宁县| 婺源县| 高青县| 上虞市| 乌拉特后旗| 英山县| 屯留县| 盘锦市| 通州区| 灵川县| 封丘县| 禹州市| 化德县| 靖边县| 巴东县| 霍林郭勒市| 宝坻区| 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