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92字
- 2015-12-26 18:09:16
《圣惠》治小兒脅下有氣塊,腹痛喘逆,氣息難為,往來寒熱,羸瘦不食。馬通粟丸方馬通內(nèi)粟 細(xì)辛 紫菀(洗去苗土)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三分) 石膏 五味子 秦艽(去苗) 白茯苓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少小寒熱進(jìn)退,啼呼腹痛。六味湯方地黃 桂心(各八分) 芍藥 寒水石 黃芩(炙) 甘草(炙。各二分)上切細(xì),以水三升,煮一升半。一歲兒二合至三合量與服之。
寒熱結(jié)實第五
《巢氏病源》小兒寒熱結(jié)實候∶外為風(fēng)邪客于皮膚,而內(nèi)痰飲漬于腑臟,使血?dú)獠缓停庩柦粻帲瑒t發(fā)寒熱。
而臟氣本實,復(fù)為寒熱所乘,則積氣在內(nèi),使人胸脅心腹煩熱而滿,大便苦難,小便赤澀,是為寒熱結(jié)實也。
《千金》∶小兒連連壯熱,實滯不去,寒熱往來,微驚悸方。大黃(一兩) 黃芩 栝蔞根 甘草(炙。各十八銖) 滑石(二兩) 桂心 牡蠣 人參 龍骨 凝水石 白石脂 硝石(各半兩)上十二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服三合,一日一夜令盡,雖吐亦與之。一本加紫石英半兩。
《圣惠》治小兒寒熱結(jié)實,或熱攻沖心,肺氣急,晝夜自汗,日漸消瘦,不吃乳食。柴胡丸方柴胡(去苗) 川大黃(銼碎,微炒) 鱉甲(涂醋炙微黃,去裙 。各半兩) 赤茯苓 人參(去蘆頭) 木香 桂心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用溫水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增寒壯熱,發(fā)歇不定,腹中結(jié)實,不能乳食。大黃丸方川大黃(銼碎,微炒) 柴胡(去苗) 檳榔(各半兩) 赤茯苓 人參(去蘆頭) 木香 桂心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水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寒熱結(jié)實,脅下妨悶,不欲乳食。鱉甲散方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 赤茯苓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川樸硝(各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宿食,痰癖寒熱,腑臟結(jié)實。宜服芒硝丸方川芒硝 川大黃(銼碎,微炒) 代赭石(各半兩) 甘遂 半夏(湯泡七次,去滑。
各一分)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膜,紙裹壓去油) 杏仁(二、七枚,去皮尖,另研)上件藥搗,羅為末,與巴豆、杏仁膏一處研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綠豆大。五、六歲兒空腹以溫水下一丸,以利為度。
《圣惠》治小兒腹有積滯,致生寒熱,腑臟結(jié)實,心腹氣脹,常多少力。五靈脂丸方五靈脂 木香(各半兩) 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巴豆霜(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巴豆霜同研令勻,用軟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以粥飲下兩丸,兒小即一丸。
寒熱食不消第六
《巢氏病源》小兒寒熱往來食不消候∶風(fēng)邪客于皮膚,內(nèi)有痰飲漬于臟腑,使血?dú)獠缓停庩柦粻帲瑒t寒熱往來。其脾胃之氣宿挾虛冷,表雖寒熱而內(nèi)冷發(fā)動,故食不消也。
《千金翼》治小兒寒熱咳逆,膈中有癖乳,若吐不欲食方。
干地黃(四兩) 麥門冬(去心) 五味子 蜜(各半斤) 大黃 硝石(各一兩)上六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硝石、蜜更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當(dāng)有宿乳一升許出。
兒大者服五合。
《圣惠》治小兒寒熱往來,頭疼嘔吐及乳癖。訶梨勒丸方訶梨勒皮 木香 人參(去頭蘆) 赤茯苓 桂心 川大黃(銼碎,微炒)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各半兩) 柴胡(三分,去苗)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薄荷生姜湯下五丸,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寒熱能食不生肌肉第七
《巢氏病源》小兒寒熱往來,能食不生肌肉候∶風(fēng)邪客于皮膚,內(nèi)有痰飲漬于腑臟,使血?dú)獠缓停庩柦粻帲拾l(fā)寒熱往來。胃氣挾熱,熱則消谷,谷消則引食。陰陽交爭為血?dú)獠缓停谎獨(dú)獠缓蛣t不能充養(yǎng)身體,故寒熱往來,雖能食而不生肌肉也。
《外臺》∶《古今錄驗》療小兒寒熱,食不生肌肉。大黃丸方大黃(一兩,蒸之二斗米下) 桂心 干姜(炮。各二分) 巴豆(五十粒,去心、皮,熬) 硝石(三分,熬,無者以芒硝代之)上五味搗篩四味,別搗巴豆令如泥,合和以蜜,更搗二千杵,丸如桐子大。壞一丸,湯服之。但熱在膈上當(dāng)吐;在膈下當(dāng)利,預(yù)作粥。如服已吐、下,丸法服藥。兩食頃不吐、下,以熱飲動之。若不得吐、下,可更服一丸半,能藥壯人可二丸。此藥優(yōu)于他下藥丸,故宜大小。下多,冷粥解之。若有瘡,綿挺如指,蜜和一丸涂挺頭,旦內(nèi)瘡中,隅出之,不瘥更作。溫病不得大便,服之得下佳。宿食不消亦服之。飛尸遁尸,漿服半丸,日一,應(yīng)須臾止。心腹脹滿痛,服一丸。瘧者,根據(jù)發(fā)日宿勿食,清晨服一丸。壯人服二丸。得吐、下,忍饑過發(fā)時乃食。婦人產(chǎn)后血結(jié),中奔走,起上下,或絕產(chǎn)無子、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面目青黃,服半丸。小兒淋瀝寒熱,臚脹、大腹不欲食,食不生肌,三、四歲如麻子服一丸,日一;六、七歲兒服二丸。比三十日,心腹諸病瘥。兒小半之愈,大良。忌野豬肉、蘆筍、生蔥。
寒熱不食羸瘦第八
《圣惠》治小兒寒熱往來,四肢羸瘦。鱉甲散方鱉甲(三分,涂醋炙微黃) 淡竹茹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分) 常山(一杏仁許大)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蔥白二寸,同煎至五分去滓;研入麝香一豆大,更煎一兩沸溫服,日三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寒熱往來,腹脹,漸瘦不能飲食。宜服鱉甲散方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 ) 赤茯苓 子芩 赤芍藥當(dāng)歸(銼,微炒)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知母(各半兩)柴胡(去苗,三分) 訶梨勒皮(三分) 檳榔(三枚)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用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以利為度。
《圣惠》治小兒寒熱往來,乳食不下,四肢無力,心腹脹滿,上焦痰壅,漸漸羸瘦。柴胡散方柴胡(去苗)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各一兩) 人參 前胡 桔梗(各去蘆頭) 訶梨勒皮 地骨皮 赤芍藥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陳橘皮(湯浸、去瓤,焙。各半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寒熱往來,不能乳食,羸瘦,心腹脹。五味子散五味子 當(dāng)歸(銼碎,微炒) 人參 桔梗 前胡(各去蘆頭) 白術(shù) 赤茯苓 黃芩(各用一分) 甘草(半分,炙微赤,銼)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寒熱往來,食少羸瘦。人參散方人參(去蘆頭) 黃 (銼) 柴胡(去苗) 白茯苓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 木香(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白術(shù)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訶梨勒皮(三分)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往來寒熱,多汗心煩,小便赤黃,不欲乳食,四肢羸瘦。黃 丸方黃 (銼) 麥門冬(去心,焙) 赤茯苓 白術(shù) 子芩 甘草(各一分) 柴胡(去苗)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乳食不節(jié),傷于脾胃,致往來寒熱,時復(fù)嘔吐,不欲乳食,日漸羸瘦。宜服檳榔丸方檳榔 丁香 桂心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川大黃(銼碎,微炒) 訶梨勒皮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生姜湯研下五丸。看兒大小加減服之。
張渙香甲散方 治寒熱往來肌瘦。
鱉甲(酥炙黃,去裙 ) 木香(各一兩) 川大黃(微炒) 陳橘皮(去白,焙干) 當(dāng)歸(洗,焙干) 柴胡(去苗) 知母 甘草(炙。各半兩) 檳榔(三枚)上件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瘧疾第九
《巢氏病源》瘧疾候∶瘧病者,由夏傷于暑,客在皮膚,至秋因勞動血?dú)猓砝硖摱L(fēng)邪乘之。動前暑熱,正邪相擊,陰陽交爭,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陽更盛更虛,故發(fā)寒熱;陰陽相離,則寒熱候歇。若邪動氣至交爭復(fù)發(fā),故瘧休作有時。其發(fā)時節(jié)漸晏者,此由邪客于風(fēng)府,邪循膂而下,衛(wèi)氣一日一夜常大食于風(fēng)府,其明日,日下一節(jié),故其作日晏。其發(fā)早者,衛(wèi)氣之行風(fēng)府,日下一節(jié),二十一日下至尾 ,二十二日入脊內(nèi),上注于伏衛(wèi)之脈,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內(nèi);其氣既上,故其病發(fā)更早。其間日發(fā)者,由邪氣內(nèi)搏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yuǎn),其氣深,其行遲,不能日作,故間日蓄積乃發(fā)也。小兒未能觸于暑而亦病瘧者,是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fēng)者也。
《圣惠》∶夫小兒瘧病者,是夏傷于暑,熱客于皮膚,至秋復(fù)為風(fēng)邪所折,陰陽交爭,故發(fā)寒熱而成瘧也。
幾發(fā)欲解則有汗出,汗出多則津液減耗。又熱乘于臟則生虛躁,其瘧?zhàn)螅K未得,腹內(nèi)猶有熱,故渴而引飲也。若引飲不止,小便澀者,則變成飲癖也。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脾寒候,兒身上發(fā)寒,久后脾家熱,乃皮上大熱,渴水。此候兒先因傷寒四、五日,有熱不退,而醫(yī)人誤下冷藥退熱,故脾氣不順,遂至脾寒疾瘧。所治者,下鬼哭散(方見本門中),相夾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見胃氣不和門,一方見慢脾風(fēng)門中,)與服即愈。
《惠眼觀證》小兒瘧疾形候∶因寒暑不常,小兒脫著無節(jié),春夏蘊(yùn)積,久不宣泄,至秋后陰陽交,冷熱作時,故成瘧病。初發(fā)時,渾身壯熱,從早至暮即歇。飲水以分日皆被宿涎潮脾,脾不醒根據(jù)前再發(fā)。此病只因宿疾在心脾間,須用常山飲子(方見本門中)服之,清早吃,須吐下黃水后用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第二日,根據(jù)前如此一服,亦用勻氣散。第三日,亦復(fù)如此。至第四日,常常服之便不吐。
《嬰童寶鑒》小兒瘧疾歌∶瘧疾是邪成,陰陽有競爭。早期風(fēng)府會,晏發(fā)脊俞停。至速連朝發(fā),來遲間有行。小兒遠(yuǎn)見吐,何必問神明。
《仙人水鑒》小兒百日內(nèi)患瘧方∶瘧是邪風(fēng)寒熱攻,宜須術(shù)治免成空。常山刻作人形狀,丁釘孩兒生氣宮。
《外臺》劉氏療小兒瘧方。
上用黃丹半錢匕,以蜜水和與服。若冷,以酒和與服之良。
《外臺》∶《廣濟(jì)》又方上取驢軸下垢膩,刮取和面作餅與吃,以瘥止。
《外臺》∶《刪繁》療小兒瘧,或自能飲,或不能飲,母含藥與飲之。常山酒煎方常山(二兩) 桂心(一兩) 甘草(半兩,炙)上三味切,以酒一升,煎取七合,去滓分服。取吐瘥止。
孫尚藥治大人、小兒 疾。
信砒(二兩,別研如粉) 寒水石(三兩,別搗為末)上用一生鐵銚子,先鋃石末一半,后堆砒末在上,又以石末蓋頭,然后取濃盞蓋之。周回醋糊紙條子密封約十重,以炭火一斤以來安銚子在上,候紙條子黑,取出置冷地;候冷取開盞子,凈刮取鋃石末,一處入乳缽內(nèi)細(xì)研,以軟粟米飯和丸如梧子,更別作小丸子一等,以備小兒服。以飛過辰砂為衣,候干入瓷合收。每人服時,于發(fā)日早,臘茶清下一丸,一日內(nèi)不得食熱物。合時先掃灑一凈室中合之,不得令婦人、貓、犬、雞、鼠等見,收得時亦如然。若婦人患,則男著在口中,男子患亦然。
陳藏器治大人、小兒瘧。
接骨木葉上小兒服三葉,大人服六葉,并生搗絞汁,得吐為度。此藥有小毒,不宜多也。服訖須痢及吐。尤治痰瘧。
《圣惠》治小兒痰癖瘧,發(fā)無時。牡蠣散方牡蠣粉 常山 烏梅肉(微炒)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 鱉甲(三分,涂醋炙微黃,去裙) 知母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銼碎) 豉心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以溫酒調(diào)下半錢,日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瘧疾發(fā)后煩熱。升麻散方川升麻 常山 蜀漆 川大黃(銼碎,微炒) 葳蕤 黃芩 桂心(各一分) 川芒硝(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以吐、利為度。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瘧疾,發(fā)歇寒熱,小便赤黃。宜服桃仁散方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赤茯苓 鱉甲(涂醋、炙微黃,去裙 。各三分) 知母黃芩 川升麻(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瘧疾,痰壅煩悶。常山散方常山 甘草(炙微赤,銼) 川大黃(各半兩) 桂心(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未發(fā)前溫服,得吐、利為度,如未吐、利,再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
《圣惠》治小兒瘧疾,胸膈間痰涎,發(fā)渴寒熱。宜服松蘿散吐方松蘿 甘草(炙微赤,銼。各三分) 常山(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以吐為效,不吐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