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5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2635字
  • 2015-12-26 18:09:16

《全生指迷》論大人、小兒瘧疾∶若寒從背起,冷大如手,不甚戰(zhàn)栗,似欲發(fā)熱而汗出;或即頭痛嘔吐時作,其脈遲小。此由脾胃素弱,因氣寒而收聚,水谷不能克化,變而成痰。伏痰在內(nèi),陰上乘陽,陽為陰所乘,所以作寒逼而成汗。宜服旋復(fù)花丸、半硫丸。(方并見本門。)《圣惠》治大人、小兒寒瘧不止。雄黃丸方雄黃 硫黃 朱砂 桂心(末) 干姜(生用) 巴豆(去皮、心,以水二升煮水盡,壓去油,研如面。各一分) 麝香(半兩) 阿魏(半分)上件藥相和,研令勻細(xì),以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未發(fā)前,以綿子裹一丸安在兩耳中,及男左女右,以綿帛系一粒于臂上。一粒可治七人。

《圣惠》治大人、小兒寒瘧,手足鼓顫,心寒面青。宜用此方。

朱砂(細(xì)研) 虎頭骨 猢猻頭骨 砒霜 天靈蓋 阿魏 安息香(以上各半兩)上件藥生搗,羅為末,入朱砂研勻,于端午日午時,用白團(tuán)和丸如豌豆大。男左女右,手把一丸定后,用緋絹袋子系于中指上,若登溷,即暫解卻。一丸可治七人。

《圣惠》又方獨頭蒜(一顆) 黃丹(半兩)上件藥相和,五月五日午時同搗一千杵,丸如黑豆大。候發(fā)時,以溫茶下二丸。小兒粟米大一丸。

《圣惠》治大人、小兒寒瘧,陽虛陰盛,內(nèi)外俱寒,四肢顫掉。常山丸方常山(半兩) 臭黃 雌黃(各細(xì)研) 猢猻頭骨 天靈蓋 虎頭骨 安息香 朱砂 野貍頭骨 砒霜 乳香 阿魏 白芥子(各一分) 綠豆上件藥并生用,搗、羅為末,用軟飯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修合之時,勿令孝子、女人知,五月五日午時合為妙。如緩急,即不擇日辰合。未發(fā)時,以絳囊盛,于中指上系一丸,男左女右。三日如不住,以熱水服一丸,立效。有娠婦人及小兒不得服,只得帶。忌食熱物。

張渙烏梅丹方 治小兒發(fā)寒熱甚者。

烏梅肉(一兩,炒干) 母丁香 干漆(微炒) 當(dāng)歸 桂心(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細(xì)末,次入麝) 麝香(一分,研細(xì))上件拌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全生指迷》旋復(fù)花丸旋復(fù)花 桂心 枳實(麩炒) 人參(各五分) 干姜 芍藥 白術(shù)(各六分) 茯苓 野狼毒 烏頭(泡,去皮) 礬石(火 一伏時。各八分)細(xì)辛(去苗) 大黃(濕紙裹煨) 黃芩 葶藶(炒) 濃樸(去皮,姜汁炙) 吳茱萸(炒) 芫花(炒) 橘皮(洗。各四分) 甘遂(三分,炒)上為細(xì)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米飲下三丸,未知加至七丸。小兒黃米大二丸。

《全生指迷》半硫丸半夏(三兩,湯洗七遍) 硫黃(二兩,研飛)上為末,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不計時候。小兒黍米大三、五丸。

瘧疾熱多于寒第十五

《全生指迷》論曰∶寒熱之病,或寒已而熱,或熱已而寒。若寒熱戰(zhàn)栗,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shù)欠、渴欲飲冷。或先寒而后熱,或先熱而后寒,或 時而發(fā),或間日而作,至其時便發(fā),發(fā)已即如常,此謂之瘧。瘧脈自弦,弦數(shù)多熱;弦遲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風(fēng)寒之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fā),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后與邪氣相合而發(fā)。熱多者,宜解之,與常山湯、栝蔞湯。(方在后。)《全生指迷》常山湯常山 知母 甘草(炙。各三兩) 麻黃(去節(jié),一兩)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以糜粥一杯,助取汗為度。

《全生指迷》栝蔞湯栝蔞根(四兩) 柴胡(去苗,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炙。各三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棗一個掰破,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瘧疾寒多于熱第十六

《全生指迷》論曰∶寒熱之病,或寒已而熱,或熱已而寒。若寒熱戰(zhàn)栗,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shù)欠、渴欲飲冷。或先寒而后熱,或先熱而后寒,或 時而發(fā),或間日而作,至其時便發(fā),發(fā)已即如常,此謂之瘧。瘧脈自弦,弦數(shù)多熱,弦遲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風(fēng)寒之氣,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fā),邪氣不得自出,因遇大暑,而后與邪氣相合而發(fā)。寒多者,宜溫之,與姜桂湯(方在后)。

《全生指迷》姜桂湯方干姜 牡蠣(火 通赤) 甘草(炙。各二兩) 桂(去皮取心,三兩) 柴胡(八兩,去苗) 栝簍根(四兩) 黃芩(二兩,酒炙盡,用三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活人書》治瘧疾脈浮大,寒熱往來,用此吐之。衛(wèi)州書云∶瘧寒多熱少者,痰多也。然寒多熱少而脈浮,則痰無疑矣,可吐之也。若脈遲微者,惡寒瘧耳,宜柴胡、桂、姜也。祛邪丸方麻黃(四兩,去節(jié),湯泡一、二沸,焙干,秤) 常山 甘草(炙) 大黃 知母(各三兩)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面東清凈水吞下。(與寒而后熱門中《千金》常山丸。味數(shù)同而分兩不同。)

瘧疾寒熱相等第十七

《全生指迷》論曰∶寒熱之病,或寒已而熱,或熱已而寒。若寒熱戰(zhàn)栗,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shù)欠、渴欲飲冷。或先寒而后熱,或先熱而后寒,或 時而發(fā),或間日而作,至其時便發(fā),已即如常,此謂之瘧。瘧脈自弦,弦數(shù)多熱,弦遲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風(fēng)寒之氣,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fā),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后與邪氣相合而發(fā)。寒熱等者,宜調(diào)之,與鱉甲湯。(方在門中。)《圣惠》治小兒瘧疾,發(fā)歇寒熱,體顫。黃丹丸方黃丹(微炒) 常山(末。各半兩) 虎睛(一雙,酒浸、炙令黃)上件藥同研令細(xì),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未發(fā)前,以溫水下二丸。五歲以下可服一丸。

《圣惠》治小兒瘧疾發(fā)時壯熱,增寒面色青黃,飲食不下。常山丸方常山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麝香(半錢,細(xì)研)上件藥搗,羅為末,研入麝香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臨發(fā)前以暖水下二丸。三歲以下即服一丸。

《圣惠》又方上蛇蛻皮灰細(xì)研為散,于未發(fā)前,以冷水調(diào)下一字。二歲以上即服半錢。

《圣惠》又方(與瘧疾熱而后寒門中《千金》方同。兩瘧皆可用,故并存之。)上用鱉甲一兩燒灰,細(xì)研為散。于未發(fā)前,以溫酒調(diào)下半錢。三歲以下,即服一字。

張渙治瘧疾,桃仁湯方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 鱉甲(酥炙微黃,去裙 。各一兩) 桂心 黃芩 赤茯苓 川升麻(各半兩)上件搗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全生指迷》鱉甲湯鱉甲(湯浸刮令凈,醋炙) 白術(shù) 常山 桂(去皮) 柴胡(去苗,各一兩) 牡蠣(半兩,火 赤)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瘴瘧第十八

《巢氏病源》大人、小兒山瘴瘧候∶此病生于嶺南,帶山瘴之氣。其狀發(fā)寒熱,休作有時。皆由挾溪源、嶺濕毒瓦斯故也。其病重于傷暑之瘧。

《圣惠》治小兒熱,瘴氣為瘧。犀角散方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銼) 川大黃(銼碎,微炒) 知母(各半兩) 鱉甲(一兩,涂醋、炙令微黃,去裙 ) 柴胡 常山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千金》大五補湯 治大人、小兒時行后變成瘴瘧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灵丘县| 华安县| 汕头市| 天长市| 华蓥市| 吕梁市| 垫江县| 西畴县| 和平区| 新巴尔虎右旗| 澜沧| 商城县| 察哈| 康保县| 盘锦市| 长岭县| 哈尔滨市| 小金县| 象山县| 宜川县| 沧源| 酒泉市| 宜川县| 临高县| 县级市| 惠东县| 济宁市| 新野县| 盱眙县| 阳泉市| 晋江市| 高阳县| 伊宁市| 吴川市| 开原市| 万源市| 嘉定区| 称多县| 东山县| 治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