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惠》治小兒期歲至三歲壯熱。大黃散方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 石膏(一兩半) 柴胡(去苗) 川升麻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黃芩 赤芍藥梔子仁 知母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各三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青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百日已來,結(jié)實(shí)、壯熱、兼驚。宜服龍齒散方龍齒 梔子仁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樸硝(三分)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八九歲兒,臟腑結(jié)實(shí)壯熱。芒硝散方川芒硝 川大黃(銼碎,微炒) 赤茯苓(各三分) 木通(銼,一兩) 黃芩(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姜少許,蔥白二寸在內(nèi)同煎。隨兒大小加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卒身體壯熱,心肺煩壅。牛黃散方牛黃(細(xì)研)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分) 黃芩 梔子仁 龍齒 犀角屑 寒水石(各一分) 麝香(一錢,細(xì)研)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入牛黃、麝香同研令勻。每服,以竹瀝調(diào)半錢服。量兒大小,以意臨時加減。
《圣惠》治小兒滯結(jié)壯熱。大黃丸方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赤茯苓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每日空心、午后各一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蓐內(nèi)及百日已來,壯熱多驚。虎睛丸方虎睛(一對,酒浸,微炙,取仁) 牛黃 麝香 朱砂 雄黃(各一分)上件藥同研令細(xì),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以乳汁研服五丸。隨兒大小,以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壯熱,心煩,眠臥不安。生地黃煎方生地黃(汁一升) 白蜜 生麥冬(汁) 酥(各三合)上件藥于銀鍋中,以慢火熬如稀餳。每服以溫水調(diào)下半茶匙。
《圣惠》治小兒壯熱不解,宜以寒水石散粉之方。
寒水石 川芒硝 赤石脂 石膏 滑石 甘草 川大黃(各一兩)上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用粉兒身良。
《靈苑》紅龍散 治小兒壯熱不解及驚風(fēng)熱等疾。
朱砂(一錢,研) 干蝎(七個,微炒) 龍腦(半錢) 牙硝(一分,入合子內(nèi),固濟(jì)火 通赤,先掘一地坑子,先以甘草水沃令濕,紙襯藥入坑子內(nèi),蔭一宿,取出研)上細(xì)研。每服半錢或一字,參苓湯調(diào)下。驚熱用冷水調(diào)下。熱甚者,冷水研生地龍汁調(diào)下。
《譚氏殊圣》治小兒壯熱。
天南星 半夏 滑石(各二錢) 巴豆霜(一字)上同為細(xì)末,入輕粉半錢,研勻,以面糊為丸如粟米大。每一歲三粒,三歲七粒,用蔥湯下。
《嬰孺》治五歲兒壯熱發(fā)疹,已服湯煎丸,尚時時熱不消。竹瀝葛根湯方竹瀝(一升二合) 生葛(汁五合,洗凈) 牛黃(三大黑豆許大,研末,入汁內(nèi),勻)上四五歲兒為四服,六七歲為三服,月內(nèi)兒與半合,出月與一合,百日兒與三合。
《嬰孺》治四歲兒壯熱兼氣湯方。
大黃(五分) 麥門冬(去心) 甘草(各三分) 細(xì)辛(二分) 甘竹葉(一合,切) 黃芩(四分)上水三升,煮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二三歲兒服量減之。
《嬰孺》治小兒心胸壯熱、發(fā)熱者飲子方。
子芩 升麻 龍膽 大黃(各三分)上以水二升,煮一升二合。溫,一日服盡。利三二行。乳母忌熱面、動風(fēng)物。
《嬰孺》治少小暴熱,得之二三日。李根湯方李根 蔥 芒硝(各二分)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各四分)上以水三升,煮一升半,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潮熱,及百日兒壯熱氣急,雖得歇,眠不開,小便黃赤方。
蜀漆 甘草(炙) 知母 龍骨 牡蠣(各半兩)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去滓。一歲兒半合,日進(jìn)二服,百日兒以意服。
《嬰孺》治少小熱。除熱龍骨湯方龍骨 甘草(炙) 赤石脂 大黃 石膏 桂心 寒水石 栝蔞(各二分)上以酒、水各一小盞,取散一雞子大,煮三沸,去滓。一歲服盡,不過三服愈。
《萬全方》治小兒壯熱驚悸,大小便赤澀。鉤藤散鉤藤 天竺黃(細(xì)研) 地骨皮(各一分) 茯神 犀角屑 龍膽(去蘆頭) 川芒硝 甘草 赤茯苓(各半兩)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上件杵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孔氏家傳》治小兒心經(jīng)熱,夜發(fā)壯熱,夜啼,并解傷寒諸病。犀角散方甘草 牛蒡子 荊芥上件藥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五分,溫服。臨臥、食后服。
孔氏又方荊芥(去枝梗) 桔梗(苦者。各二兩) 甘草(一兩半) 牛蒡子(二兩,略炒)上為末。每服二錢,湯點(diǎn)服,食空時服。
《趙氏家傳》人參保童丸 治稟氣虛弱,筋骨軟,肌肉淺薄,乳食不成,肌肉面黃,體熱多汗,久服不熱方。
人參 石連肉 使君子(去皮) 沒石子 干山藥(各半兩) 木香(一分) 白術(shù) 白芍藥 當(dāng)歸(各半分) 黃連(一分,先搗半夏末一分,炒黃連,候半夏末黑色,去半夏末不用。)上件為末,稀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三歲以上十五丸,溫湯下。
《吉氏家傳》治傷寒潮熱、鼻塞、頭疼。人參散。亦治清涕壯熱不解,大妙。
人參 茯苓 羌活 當(dāng)歸 前胡 甘草(各一錢) 麻黃(三錢,去節(jié))上末。每服半錢,水半盞,姜一片同煎三分,溫服。
時氣第三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候∶時氣病者,是四時之間忽有非節(jié)之氣。如春時應(yīng)暖而寒,夏時應(yīng)熱而冷,秋時應(yīng)涼而熱,冬時應(yīng)寒而溫。其氣傷人為病,亦頭痛壯熱,大體與傷寒相似。無問長幼,其病形證略同。言此時通行此氣,故名時氣。世呼亦為天行。
《巢氏病源》小兒天行病發(fā)黃候∶四時之間忽有非節(jié)之氣傷人,謂之天行。其熱入于脾胃,停滯則發(fā)黃也。脾與胃合俱象土,其色黃,而候于肌肉,熱氣蘊(yùn)積,其色蒸發(fā)于外,故發(fā)黃也。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腹?jié)M候∶時氣之病,腹?jié)M者,是熱入腹,與臟氣相搏,氣痞澀在內(nèi),故令腹?jié)M。若毒而滿者,毒瓦斯乘心,煩懊者死。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結(jié)熱候∶時氣之病,熱入腹內(nèi),與臟腑之氣相結(jié),謂之結(jié)熱。熱則大小腸痞澀,大小便難而苦煩熱是也。
《巢氏病源》小兒敗時氣病候∶時氣之病,若施治早晚失時,投藥不與病相食,致令病連滯不已,乍瘥乍劇,或寒或熱,則敗壞之證無常是也。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兼瘧候∶時氣之病,又兼瘧者,是日數(shù)未滿。本常壯熱而邪不退,或乘于陰,或乘于陽。其乘于陽,陽爭則熱;其乘于陰,陰爭則寒。陰陽之氣為邪所并,互相乘加,故發(fā)寒熱成瘧也。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得吐下后猶熱候∶時氣之病,得吐下之后,壯熱猶不歇者,是腸胃宿虛,而又吐利,則為重虛。其熱乘虛而入里,則表里俱熱,停滯不歇,故雖吐下而猶熱也。
《巢氏病源》小兒病后不嗜食面青候∶時氣病熱歇之后,不嗜食而面青者,是胃內(nèi)余熱未盡,氣滿,故不嗜食也。諸陽之氣俱上榮于面,陽虛未復(fù),本帶風(fēng)邪,風(fēng)邪挾冷,冷搏于血?dú)猓柿蠲媲嘁病?
《巢氏病源》小兒時氣病發(fā)復(fù)候∶時氣之病發(fā)復(fù)者,是熱退之后,氣血未和,腑臟熱勢未盡,或起早勞動,或飲食不節(jié),故其病重發(fā),謂之復(fù)也。然發(fā)復(fù)多重于初病者,血?dú)庖烟摚貍室病?
《傷寒證治》孫思邈云∶治小兒時行,節(jié)度如大人法。但用藥分劑少異,藥小冷爾。
《嬰童寶鑒》小兒時氣歌∶時氣皆因節(jié)令虧,頭疼壯熱汗微微。良工若得看形候,須作傷寒病有歸。
《嬰童寶鑒》小兒時氣后,大小便不通歌∶熱毒還從腑氣沖,便成結(jié)熱在腸中。身體苦煩多躁渴,更兼便溺不能通。
《嬰童寶鑒》時氣后為敗氣歌∶時氣還須早早醫(yī),變?yōu)閿馇许氈UШ釤o時度,或減或增體漸羸。
《嬰童寶鑒》小兒時氣躁渴歌∶誰言吐下熱無余,只為元因臟腑虛。熱盛更虛皮肉澀,至今煩渴躁難除。
《嬰童寶鑒》小兒時氣后為瘧疾歌∶陰陽邪氣兩相并,臟腑陰陽力競爭。發(fā)作有期名是瘧,宜須療理莫留停。 《嬰童寶鑒》時氣后余熱并夾冷氣歌∶時氣雖然瘥,猶多余熱停。氣填須不食,夾冷面皮青。
《石壁經(jīng)》三十六種內(nèi)夜熱晝涼瘟疫候歌∶夜間遍體有如湯,才到天明又復(fù)涼。非是鬼神為禍祟,都緣臟腑有風(fēng)傷。只消將藥醫(yī)脾臟,(四十八候云∶只宜將藥除脾熱。)次使神方瀉大腸。患候但觀喉厭動,更看眼急(四十八候云∶眼赤)鼻頭光。此病已傳瘟疫候,若能辯別是醫(yī)王。
此內(nèi)因傷物、外因傷邪所致也。先當(dāng)表散其毒邪,次用藥去其積。亦主至夜多汗,只在其頭額上有之,亦口中涎響也,脾風(fēng)則然。多言有禍祟,非也。更請細(xì)看前后。(《鳳隨經(jīng)》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宜與七寶散方。見溫壯門中。)《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夜熱晝涼溫壯歌后云∶此患緣饑過后,冷食滯脾胃,氣不行于諸經(jīng)。夜熱晝涼先進(jìn)南生丸(方見傷寒變蒸門中。)與三五服,后進(jìn)檳榔散(方見煩熱門中)相間與服。然后氣平和,又須當(dāng)與白丁香膏(方未見)取,或只以磨積方調(diào)氣。只不得便取,動難止,為肚大,恐成疳疾也。
《千金》治小兒時氣方。
桃葉三兩搗,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圣惠》用七兩,水五升。)若復(fù)發(fā),燒雄鼠屎二枚,水調(diào)服之。
《外臺》∶劉氏療小兒天行頭痛壯熱方。
青木香(六分) 白檀香(三分)上二味搗散,以清水和服之。以水調(diào)涂頂,頭痛立瘥。
《圣惠》治小兒時氣壯熱,頭疼,咳嗽不能食。宜服解肌散方麻黃(三分,去根節(ji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赤芍藥 貝母(炮微黃) 柴胡(去苗) 葛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石膏(一兩,細(xì)研)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時氣,頭痛壯熱。升麻散方川升麻 赤芍藥 石膏(細(xì)研) 麻黃(去根節(jié))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貝齒(一枚)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得微汗為效。
《圣惠》治小兒時氣,咳嗽壯熱。麥門冬散方麥門冬(去心,焙) 川升麻(各一兩) 貝母( 微黃) 甘草(炙微赤,銼。各三分) 赤芍藥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淡竹瀝半合,更煎一、兩沸。不計(jì)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時氣,頭痛、體熱、煩渴。葛根散方葛根(銼) 麥門冬(去心。各三分) 黃芩 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 犀角屑 甘草(炙微赤,銼) 川升麻(各半兩) 石膏(一兩,細(xì)研)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時氣壯熱,心腹煩悶。麥門冬散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人參(去蘆頭) 葛根(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茅根(一兩,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時氣,壯熱咳嗽,心胸脹悶,乳食不下。生干地黃散方生干地黃 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 款冬花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三分)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入竹茹半分煎,去滓。不計(jì)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增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時氣,五六日體熱不止。麥門冬散方麥門冬(去心,焙) 大青(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吳藍(lán)(各一分) 梔子仁(五枚)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時氣,煩渴,腹中痞實(shí)。葛根散方葛根(銼) 黃芩 柴胡(去苗。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候,溫服。以稍利為度。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時氣,嘔吐不止。蘆根散方生蘆根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竹茹(半兩)上件藥細(xì)銼,和勻。每服半分,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jì)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治小兒壯熱、時氣、驚悸并熱瘡方。
鉤藤(炙) 人參 蚱蟬(炙) 子芩(各一分) 蛇蛻皮(三寸,炙) 龍齒(半分) 防風(fēng) 澤蘭(各二分)石蜜(一兩,湯成,入之竹瀝一升)上切,以水三升煮之七合,量兒大小細(xì)服之。
錢乙人參生犀散 解小兒時氣,寒壅咳嗽,痰逆喘滿,心忪驚悸,臟腑或秘或?yàn)a,調(diào)胃進(jìn)食。又主一切風(fēng)熱,服尋常涼藥即瀉而減食者。
人參(切去頂,三錢) 前胡(去蘆,七錢) 甘草(炙黃,二錢) 桔梗 杏仁(去皮尖,略曝干為末,秤。各五錢)上先將前四味為末,后入杏仁,再用粗羅羅過。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后。
張渙治時氣病貝母散方貝母(炒黃) 麥門冬(去心) 川升麻(各一兩) 赤芍藥 甘草(炙。各半兩)上件為細(xì)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竹葉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張渙又方人參飲子人參(去蘆頭) 生干 地黃(各一兩) 犀角(末) 黃芩 柴胡(去苗。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上件搗,羅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