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熱等病)凡十一門
溫壯第一
《巢氏病源》∶小兒溫壯者,由臟腑不調,內有伏熱,或挾宿寒,皆搏于胃氣。足陽明為胃之經,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則氣行壅澀,故蘊積體熱,名為溫壯。小兒大便,其糞黃而臭,此腹內有伏熱,宜將服龍膽湯。
若糞白而酢臭,則挾宿寒不消,當服紫雙丸。輕者少服,令默除之;甚者小增,令微利。皆當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和調。若不節,則病易復。復則傷其胃氣,令腹滿,再三利尚可,過此則傷小兒矣。(《千金》龍膽為方,見一切癇門。紫雙丸方,見積聚門中。)《葛氏肘后》治多溫壯熱實及治諸百病方。
大黃(四分) 甘草(炙) 當歸 芍藥(各二分)上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分為三服,此古方四味飲。而《元和紀用經》乃有療小兒百疾加減四味飲法,仍云自四味飲以下紫丸等七方,謂之育嬰七寶。紫陽道士一名保子七圣至寶方,專為一書者,此方是也。
此飲理小兒胎寒腹痛,乳哺不時,溫壯發熱,吐利不常,諸驚掣縮,二十五癇;肌膚喜瘡,遇時而發作口瘡、惡核、赤目、黃瘦、大小變蒸。用芍藥白者、赤者各半。如宣泄,即用純赤者,生用二分。癘疫溫壯、肺邪不利、寒熱發時,加二分,通用四分也。利小便用赤色者。及驚狂、瘡疥、赤目、瀉血,當歸肉多、枝少、氣香者,生用二分。欲血脈流暢,不為瘡瘍惡核者,及止腹中痛,胎寒腹痛啼聲不已者加二分,通用四分也。
如理寒熱、破積、解溫壯加大黃,如牛舌緊硬,用蜀中者;如欲泄利宣蕩、推陳去熱,即用河西錦紋者,生用二分。葛氏原用四分,紫陽保子方減二分,下利者,又減一分,只用一分也。甘草赤黃斷理緊而易折者,炙銼二分,虛熱者加一分,通用三分也。及解煩止渴,寒熱邪氣,大能安神定驚,和而不寒,有國老之尊號也。四味以水三升煮,去滓。月內兒服一杏核量之,日三。百日兒服一粟殼,量之日三。一二歲兒兩粟殼量之,為一服,日三。一歲兒以上,隨大小增之,兼乳母服尤良。根據上法增減正藥外,若發驚及溫壯,外有冒寒邪。以去節麻黃一分,水三升,煮去沫,去滓,內正藥煎。如本方服之,若驚風反折,戴眼,掣縮,加細辛四分,內一料正藥,增水至四升,煮取一升五合。若中風身體強、戴眼者,加獨活二分,內一料正藥中,水如正方,煎服,大神驗。
《葛氏肘后》治溫壯又方大黃 黃芩(各四分) 甘草(三分,炙) 細辛(二分)上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三服。此方小兒數服不癇;若卓卓驚,加鉤藤二分。胡治云∶此治小兒有病大效。
《千金》竹葉湯 主五六歲兒溫壯,腹中急滿,息不利,或有微腫。亦主極羸,不下飲食,堅痞,手足逆冷方。
竹葉(切,一升) 小麥(半升) 甘草(炙) 黃芩 栝蔞根 澤瀉 茯苓 知母 白術 大黃(各一兩) 桂心(二銖。《嬰孺》用三銖) 生姜(一兩半) 人參(二兩。《千金翼》用一兩。《嬰孺》用半兩)麥門冬 半夏(各二兩) 當歸(十八銖)上十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小麥、竹葉,取四升,去滓,內藥煎取一升六合,分四服。
《千金》治小兒夏月患腹中伏熱,溫壯來往,或患下痢,色或白或黃,三焦不利。竹葉湯方竹葉(切) 小麥(各五合) 黃芩(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柴胡 人參 麥門冬 甘草(炙。各半兩)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竹葉、小麥,取三升,去竹葉、小麥,下諸藥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若小兒夏月忽壯熱燒人手,洞下黃溏,氣力 然,脈極洪數,用此方加大黃二兩,再服得下,即瘥。
《圣惠》治小兒溫壯,或下之后而熱不除,舌大不含乳,胸中有痰,口中生瘡,兼驚悸。宜服黃芩散方黃芩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 鉤藤 甘草(炙微赤,銼) 川芒硝(各半兩) 蛇蛻皮(三寸,炙黃)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牛黃少許,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身體溫壯,心神不安。犀角散方犀角屑 鉤藤 黃芩 梔子仁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看兒大小分減,微溫服之。
《圣惠》治小兒溫壯,身體常熱不止。牛黃散方牛黃(細研)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分) 梔子仁 子芩 柴胡(去苗) 龍膽(去蘆頭。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半錢,以金銀溫水調,不計時候服。量兒大小,臨時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溫壯,常欲飲水。胡黃連散方胡黃連 犀角屑 牛黃(細研,入) 龍膽(去蘆頭)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知母(各一分)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沙糖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健驚溫壯,可吃乳。天竺黃散方天竺黃(細研) 鉤藤 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甘草(炙微赤,銼) 牛黃(細研。各半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更研令勻。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溫壯及驚熱。牛黃丸方牛黃 天竺黃 腦麝(并細研) 熊膽(各一分) 犀角屑 胡黃連(末) 山梔子仁(末) 郁李仁(湯浸,去皮,研入。各半兩)上件藥,同研令勻,以糯米粥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湯下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治少小病后,腹中不調,飲食不節,腹滿溫壯,并中人客忤,兼冷乳有所為,將服雀屎丸方。
雀屎 牛黃(各一分) 芎 芍藥 干姜 甘草(各二分) 麝香(三分) 小麥面(三分) 大黃 當歸 人參(各三分)上為末,蜜丸麻子大。一服三丸,日進三服。欲令下五丸,常將三丸乳前后哺之,無妨。可更加黃 、黃芩各二分,炒。
《嬰孺》治小兒多溫壯熱實。百病飲子方大黃(四分) 甘草(炙) 芍藥(各二分)上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分為三服。
《嬰孺》治小兒脅下實,股惕惕,已發溫壯傷寒。柴胡湯方柴胡 當歸 細辛(各三分) 黃芩 大黃 升麻 五味子 紫菀(各二分) 牛黃(一分) 杏仁(四十枚,去皮炒)上切,以水五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進三服,夜二服。量兒大小、以意用之。無牛黃以麝香代之。
《嬰孺》治少小有熱,服藥大下后,身溫壯,胸中有熱結。五味湯方五味子(三分) 黃芩 柴胡 芒硝 麥門冬(去心) 石膏(末。各二分) 黃連 甘草(炙) 當歸(各一分)大黃(四分)上水二升七合,煮一升三合,去滓,內芒硝令烊。二百日兒服三合,日進三服,夜一服,有痰必吐。
張渙治溫壯麝香丹方人參(去蘆頭) 木香(各半兩) 胡黃連 鉤藤 赤芍藥(各一分)上件為細末,次入好麝香一錢、牛黃半錢拌勻,糯米粥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煎陳橘皮湯下,不拘時候。
《吉氏家傳》七寶散 治小兒溫壯、伏熱、傷寒、煩躁、面赤、氣喘,夜熱曉涼。
當歸 芍藥 甘草(炙) 大黃(蒸熟。各一分) 麻黃(去節,三分) 白術(麩炒) 荊芥穗(各二錢)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水半盞,蔥白一寸,薄荷一葉,煎至三分,溫溫并三服。要瀉,熱服。
壯熱第二
《巢氏病源》壯熱候∶小兒壯熱者,是小兒血氣盛,五臟生熱,熏發于外,故令身體壯熱。大體與溫壯相似,而有小異,或挾伏熱,或挾宿寒。其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挾宿寒者,糞白而有酸氣。此二者腑臟不調,冷熱之氣俱乘腸胃,蘊積漸染而發。溫溫然熱甚盛,是溫壯也。其壯熱者,是血氣盛,熏發于外,其發無漸壯熱甚,以此為異。若壯熱不歇,則變為驚,極重者,亦變癇也。
錢乙論風溫、潮熱、壯熱相似云∶潮熱未晚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根據時發熱,此欲發驚也。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甚則發驚癇也。風熱者,身熱而口中氣熱,有風證。溫壯者,但溫而不熱也。
錢乙附方論小兒壯熱昏睡、傷風、風熱、瘡疹、傷食皆相似。未能辨認間,服升麻葛根湯、惺惺散、(方并見本卷傷寒門。)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頭汗出門中。)甚驗。蓋此數藥通治之,不致誤也。惟傷食則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食,宜以藥下之。
張渙謹按∶小兒冬末春初溫濃之衣,或乳母恣食酒面甘肥等,令兒心肺不和,內蘊邪熱。因其解脫,風邪傷于皮毛,傳入腑臟,則令胸膈痰滯,身體壯熱,心神驚悸,又似傷寒、時氣、瘡疹之類,乃名風熱候。
《莊氏家傳》小兒壯熱有七候∶傷寒候∶渾身壯熱,時時舌出繳唇。
斑瘡候∶咳嗽,嗄聲,渾身壯熱,唯耳鼻不熱,不然噦逆也。
風熱候∶渾身壯熱,鼻兩邊胞動,吸吸然。甚者,鼻內生瘡,手有血紋也。
氣積候∶渾身壯熱,早晨手足冷,曉沉重困悶,晚哺發潮熱。
虛積候∶渾身壯熱,腳冷手不冷,積在左肋,即右腮赤;在右肋,即左腮赤也。
驚熱候∶亦渾身壯熱,愛睡,妄語,睡便仰臥、驚跳、啼叫、搖頭、弄舌、上竄也。
喉痹候∶亦渾身壯熱,時時發嗽,思冷水飲。喉中痛時,復小寒是也。以上七候,宜在審詳用藥。
《葛氏肘后》徐王神效方 百日兒患壯熱氣急,唯得欹眠、眼不開,小便黃赤方。
上服水銀如大豆一粒,日十度。三日瘥止,不瘥更服。(水銀太冷,切宜消息用也。)《千金》治小兒肉中久挾宿熱,瘦瘠,熱進退休作無時。大黃湯方大黃 甘草(炙) 芒硝(各半兩) 石膏(一兩) 大棗(五枚) 桂心(八銖)上六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每服二合。
《千金》治少小有熱不汗。二物通汗散方雷丸(四兩) 粉(半斤)上搗和下篩,以粉兒身。
《千金》調中湯 治小兒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氣折其四肢,熱不得泄,則壯熱。冷氣入胃變下痢,或欲赤白滯起數去,小腹脹痛極,壯熱。氣脈洪大,或急數者,服之熱便歇,下亦瘥也。但壯熱不吐下者,亦主之方。
葛根 黃芩 茯苓 桔梗 芍藥 白術 本 大黃 甘草(炙。各六銖)上九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服如后法∶兒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生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恐吃五合未得,更斟酌之。其百日至三百日兒,一如龍膽湯加之。
《千金》治小兒腹大短氣,熱有進退,吃食不安,谷為不化方。
大黃 黃芩 甘草(炙) 芒硝 麥門冬(各半兩) 石膏(一兩) 桂心(八銖)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期歲以下兒,作五服。
《千金》青木香湯 浴小兒壯熱羸瘠方。
青木香(四兩) 麻子仁(一升) 虎骨(五兩) 白芷(二兩) 竹葉(一升)上五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稍稍浴兒。
《千金》治小兒暴有熱,得之二三日。李根湯方李根 桂心 芒硝(各十八銖)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上五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五服。
《千金》治少小身體壯熱,不能服藥。十二物寒水石散粉方寒水石 芒硝 滑石 石膏 赤石脂 青木香 大黃 甘草(炙) 黃芩 防風 芎 麻黃根上各等分,合治下篩,以粉一升,藥屑三合相和,復以篩篩之。以粉兒身,日三。(《外臺》以牡蠣代防風,余并同。)《千金》治少小新生肌膚嫩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或中大風,手足驚掣。五物甘草生摩膏方甘草 防風(各一兩) 白術 桔梗(各二十銖) 雷丸(二兩半)上 咀,以不中水豬肪一斤煎為膏,以煎藥,微火上煎之,消息視稠濁,膏成去滓。取如彈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兒百過,寒者更熱,熱者更寒。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風。
《千金》治少小身熱。李葉湯浴方李葉無多少 咀,以水煮,去滓,將浴兒良。
《千金翼》治少小身熱不去,寒熱往來,微驚方。
大黃 黃芩(各一兩) 栝蔞根(三分) 甘草(炙) 牡蠣(熬) 人參 白石脂 硝石 龍骨 凝水石(各半兩) 桂心 滑石(碎。各二兩)上十二味 咀,加紫石英半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三合,一日令盡。
《外臺》崔氏療少小身熱方白芷煎湯浴兒佳。根苗皆得。
《外臺》崔氏又方苦參湯浴兒良。
《藥性論》治小兒身熱。
秦白皮一升,水煎作湯,澄清浴,瘥。冷洗赤眼亦效。
日華子治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
梓白皮煎湯洗之,梓枝皮有數般,惟楸梓佳,余即不堪。
日華子治小兒壯熱。
棗葉煎湯浴,和葛粉 之。
《圣惠》治小兒壯熱,口干,心煩,不欲乳食。宜服犀角散方犀角屑 黃 (銼。各一分) 黃芩 麥門冬(去心,焙) 柴胡(去苗)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淡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壯熱驚悸,大小便赤澀。鉤藤散方鉤藤 天竺黃(細研) 地骨皮(各一分) 犀角屑 赤茯苓 龍膽(去蘆頭) 川芒硝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川大黃(三分,銼碎,微炒)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壯熱,心神不安。人參散方人參(去蘆頭) 鉤藤 赤茯苓 川升麻(各半兩) 犀角(鎊) 山梔子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不計時候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