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629字
- 2015-12-26 17:01:30
生地黃(自然汁一升,如無生地黃,只用生干地黃二兩) 干漆(半兩,炒煙盡) 生藕(自然汁半升,如無藕,用刺薊汁一升半) 藍葉(一握,切細,干者用末半升) 虻蟲(二十個,去翅足,麩內炒黃)水蛭(十個,炒) 大黃(一兩,銼如豆大) 桃仁(研碎,半兩)上一處,入水三升,同慢火熬及二升,放冷,分二服。先投一服,至半日許,血未下,再投之。此地黃湯,比抵當湯丸其勢甚輕。如無地黃與藕汁升數,添水同煎。抵當丸恐用之太過,不止損血,故以此湯主之。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吐血
〔垣〕治一貧士,病脾胃虛,與補劑藥愈后,繼而居曠室,臥熱炕,咳而吐血數次。予謂此久虛弱,外有寒形,而有火熱在內,上氣不足,陽氣外虛,當補表之陽氣,瀉里之虛熱。蓋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
表有大寒,壅遏里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于口。因思仲景治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與麻黃人參芍藥湯。
麻黃(一錢,去外寒) 桂枝(半錢,補表虛) 白芍藥(一錢) 黃 (一錢,實表益衛)甘草(炙,一錢,補脾) 五味(五粒,安肺氣) 門冬(三分,保肺氣) 人參(三分,益三焦元氣不足而實其表) 當歸(五分,和血養血)上 咀,作一服,水三盞,煎麻黃一味,令沸去沫,至二盞,入余藥同煎,至一盞,去渣熱服,臨臥一服愈。
觀此一方,足以為萬世模范也。蓋取仲景麻黃湯與補劑各半服之,但凡虛人合用仲景方者,皆當以此為則也。)〔《活》〕傷寒吐血,諸陽受邪,初熱在表應發汗,熱毒入經,結于五臟,內有瘀積,故吐血也。瘀血甚者,抵當湯也;輕者,桃仁承氣湯。兼服犀角地黃湯、三黃丸。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短氣
短氣,骨節痛,不得屈伸,汗出小便不利,惡風身腫者,為風濕,宜甘草附子湯。(方論見體痛。)短氣腹滿脅痛,其人若脈弦浮大,外不解,無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有潮熱者,小柴胡湯也。(論見胃實。
方見往來寒熱。)若表未解,手足 然汗出,或有潮熱者,宜大承氣湯。(方論見潮熱條。)若表解心下痞硬,干嘔短氣者,宜十棗湯。(方論見上。)短氣煩躁,若發汗不徹,續微汗出,不惡寒,表證不罷,面赤者,為并病,更發汗則愈。(論見面赤。)若下后,心中懊 ,心下硬痛者,用大陷胸湯。(論見結胸。)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坐而伏者,短氣也。(論見大法。)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心痛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全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胃實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干無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者,小柴胡湯。(論見胃實。方見往來寒熱。)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心痛續法
〔《摘》〕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心下痛不可忍,宜灸中脘、氣海二穴。如小腹有氣上沖者,宜灸天樞、氣沖、三里、三陰交。(如無此癥,只用前穴。)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除中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眼睛不慧,語言不出,而谷食反多者,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能語。凡手足厥冷而利,不當食而食者,恐為除中,試與索餅食之,發熱者除中,不發熱者非也。(論是厥門。)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下重
泄利下重,若少陰癥欲寐四逆者,四逆湯加薤白散;若熱者,白頭翁湯。(方論見下利。)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脈遲浮弱,惡風寒者,表癥,醫反下之,遂不食,脅痛身黃,項強,小便難,復與柴胡湯,必下重。(論見脅痛。)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論見下重。)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身熱惡寒身寒惡熱
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活人》云∶先以桂枝湯治寒,次以小柴胡加桂以溫其表。)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活人》云∶先與白虎湯加人參除熱,次以桂枝麻黃各半湯以解其外。)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續增啞
射干湯 治初秋豪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熱喜伏于內,咳嗽曲折不可得氣息,喉啞失聲,干嗽無唾,喉中如梗。
射干(一兩) 半夏(二兩半) 杏仁(兩半,去皮尖,炒) 生姜(炮,二兩) 甘草 紫菀(各一兩)橘皮 肉桂 枳實(炙。各二兩) 當歸 獨活 麻黃(以上各一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續增斑
〔海〕陽癥發斑有四∶有溫毒發斑,有熱病發斑,有時氣發斑,有傷寒發斑。(以上四斑《活人》有治法見后。)斑斑如錦紋,或發之四末,或發之面部,或發之胸背,色紅赤者,胃熱也,紫黑者,胃爛也,一則下早,一則下晚,乃外感熱病而發也,宜用玄參升麻湯、白虎等藥。(王朝奉云∶赤斑出,五死一生,黑斑出,十死一生,皆用白虎人參湯、阿膠大青龍湯,兼與紫雪散,大妙。可下者,調胃承氣湯。)〔《活》〕溫毒發斑者,初春病患肌肉發斑,癮疹如錦紋,或咳,心悶,但嘔者是也。冬時觸冒寒毒,至春始發,初病在表,或已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瓦斯未散,以此發斑,宜用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溫暖,人感乖戾之氣,冬未即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氣暄暖,溫毒始發,則肌肉斑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有清汁,宜用葛根橘皮湯主之。
黑膏方 療溫毒發斑。
生地(半斤,切碎) 好豉(一升)上二味,豬膚二斤,合一處煎,令三分減一,絞去渣,用雄黃、麝香如豆大為末,同藥再煎服之。其毒便從皮中出者則愈。忌蕪荑。
葛根橘皮湯 療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得熱,其寒解,冬溫始發,肌中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吐有清汁,宜服此湯即止。
葛根 橘皮 杏仁(去皮,麩炒) 知母 黃芩 麻黃(去節,湯泡) 甘草(炙。各半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熱病發 ,與時氣發 并同。夫病患或未發汗,或已經發汗,而熱毒不散,表虛里實,熱毒乘虛出于皮膚,所以發 瘡癮疹如錦絞,俗名謂之麩瘡,《素問》謂之疹。大抵發 ,不可用表藥,蓋表虛里實,若發其汗,重令開泄,更增 爛也,宜用玄參升麻湯、大青四物湯、豬膽雞子湯選用之。
玄參升麻湯 治傷寒發汗吐下后,毒瓦斯不能散,表虛里實,發熱于外,故身發 如錦紋,甚則煩躁譫語。兼治喉閉腫痛。
玄參 升麻 甘草(炙。各半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熱服。
大青四物湯 治傷寒熱病十日以上,發汗及吐利后,熱不除,身上斑出。
大青(一兩) 阿膠 甘草(各一錢半) 豆豉(二合)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旋入膠再煎,令溶服。
豬膽雞子湯 治五六日斑出。
豬膽(三合) 雞子(一枚) 苦酒(三合)上三味,合煎三沸,強人盡服,瘦人煎六七沸服之。
陽毒升麻湯治 出面。(方見陽毒。)〔海〕消毒飲子 治 。
黍粘子(六錢) 荊芥 防風(各二錢) 甘草(一錢)上 咀,水煎服。
陰癥發 ,出胸背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紅者,若作熱癥,投之涼藥,大誤矣。此無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獨熏肺,傳于皮膚而為斑點,但如蚊蚋蚤虱咬形狀,而非錦紋也,宜調中溫胃,加茴香、芍藥,以大建中、陰毒升麻鱉甲湯之類,其斑自退,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海藏云∶陽明發斑亦有紅點如斑出于皮毛之間者,宜白虎、瀉心等藥,當審之。)大建中湯(方見治惡寒門。)陰毒升麻鱉甲湯治陰斑。(方見陰毒。)侯國華病傷寒四五日,身微斑,渴欲飲,診之沉弦欲絕,厥陰脈也。服溫藥數日不已,又以姜、附等藥,覺陽微回脈生,因渴私飲水一杯,脈復退,又見頭不舉,目不開,問之則犯陽易。若只與燒 散,則寒而不濟矣。遂更用吳茱萸湯一大服,調燒 散連進二服,出大汗兩晝夜而愈。
〔丹〕發 似傷寒者,痰熱之病發于外,汗以散之,下之非理。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欲眠目不閉聲嗄為狐惑為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或因傷寒而變成斯病。其狀默默欲眠,目牽不得閉,臥起不安。蟲蝕于喉咽為惑,蝕于陰肛為狐。不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方見痞。)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蝕于肛者,雄黃散熏之。用雄黃一味為末,取二瓦合之,燒向肛熏之。
《脈經》云∶病患或從呼吸上蝕其咽喉,或從下焦蝕其肛陰,蝕上為惑,蝕下為狐。狐惑病者,豬苓散主之。(方未考究。)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 (一本,皆有“黃”字。)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方見下血。)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狐惑續法
一婦人狐惑聲嗄,多眠,目不閉,惡聞食臭,不省人事,半月后又手足拘強,脈數而微細。先與竹瀝、姜汁一盞服之,忽胸中有汗,腹鳴,即目閉省人事,遂用參、術、歸、陳入竹瀝、姜汁飲之,五六帖而愈。
〔《活》〕狐惑傷寒與濕 皆蟲證,初得狀如傷寒,或因傷寒變成此疾。大抵傷寒腹內熱,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蝕人五臟及下部,為 蟲病。其候齒無色,舌上盡白,甚者唇黑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蟲蝕其肛,爛見五臟則死。當數看其上下唇,上唇有瘡,蟲蝕其臟,下唇有瘡,蟲蝕其肛,殺人甚急,多因下痢而得,治 桃仁湯、黃連犀角湯、雄黃銳散主之。
治 桃仁湯生艾 桃仁(去皮尖,炒,雙仁不用) 槐花子(碎。各一兩) 大棗(十五個,去核)上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分三服。
黃連犀角湯 治傷寒及諸病之后,內有 出下部者。
黃連(半兩) 犀角(一兩) 烏梅(七個) 沒藥(一分)上水二大盞半,煎至一盞半,分三服。
雄黃銳散 治下部 瘡。
雄黃 苦參 青葙子 黃連(各二分) 桃仁(去皮尖,一分)上為散,以生艾搗汁為丸,如棗核大。綿裹納下部,扁竹葉汁更佳。冬月無艾,只用散裹納亦得。
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百合病
百合病論曰∶百合病者,謂無經絡,百脈一宗,悉致病也。人常默默然,意欲食不能食,意欲臥不能臥,意欲行不能行,或有時聞食臭,或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即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雖似和,其人脈微數,每溺時輒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時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體癥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其癥治之。(《活人》云∶此名百合傷寒,多因傷寒虛勞大病之后不平復,變成奇疾也。)百合病發汗后,宜服百合知母湯。
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兩,切)上先將百合水洗浸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又將井水二盞,另煎知母取一盞,去渣,和百合一盞同煎,取一盞半,分溫再服。
百合病下后者,宜用滑石代赭湯。
百合(七個,劈) 滑石(三兩,碎,綿裹) 代赭石(如彈大,一枚,綿裹)上先將百合水洗凈,浸一宿,當白沫出,去水,更以井水二升,煎取一盞,去渣,另用水二升,煎滑石、代赭石,取一升,去渣,后合和同煎,取一升半,分溫服。
百合病吐后,宜用百合雞子湯。
百合(七枚,劈) 雞子黃(一枚)上先將百合水浸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井水二升,煎取一盞,去渣,納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宜百合地黃湯。
百合(七個,劈) 生地黃汁(一升)上水洗百合浸一宿,當白沫出,去水,更以井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納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盒飯如漆黑。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用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漬之一宿,洗身已,食煮餅,勿以鹽豉食之。
百合病渴不瘥者,宜栝蔞牡蠣散。
栝蔞根 牡蠣(炒。各等分)上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變發熱者,(一作發寒熱。)宜用百合滑石散。
百合(一兩) 滑石(三兩)上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止服,熱則除。
百合病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