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2章

  • 醫學綱目
  • 佚名
  • 4990字
  • 2015-12-26 17:01:30

勞復門

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枳實(四枚,炒) 梔子(十四枚) 豉(一兩)上三味,以清漿水二盞,空煮退一盞,內枳實、梔子,煮取八分,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渣溫服,覆令取微汗。若有宿食,內大黃,量虛實加減。

傷寒瘥后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沉實者,以下解之。

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熬) 澤瀉 蜀漆(洗去腥) 商陸(熬) 海藻(洗) 栝蔞根 葶藶(各等分)上為散,水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二。

大病瘥后,喜睡,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淡竹葉(二把) 石膏(半斤,捶碎) 半夏(三兩) 人參(三兩) 麥門冬(四兩,去心) 甘草(一兩,炙) 嘔者加生姜(一兩半)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粳米百余粒,煮取八分,米熟湯成。去渣溫服。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勞復門

勞復續法

〔海〕大抵勞者動也,動非一種,有內外血氣之異焉。若勞乎氣,則無力與精神者,法宜微舉之。若勞乎血與筋骨者,以四物之類補之。若勞在脾內,為中州,調中可已。此為有形病也。但見外證,則謂之復病。非為勞也,如再感風寒是已。

〔《本》〕記有人患傷寒得汗,數日,忽身熱自汗,脈弦數,心不得寧,真勞復也。予診之曰∶勞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復其初,而又勞傷其神,榮衛失度,當補其子,益其脾,解其勞,庶幾得愈。授以補脾湯,佐以小柴胡湯解之。或者難曰∶虛則補其母,今補其子何也?予曰∶子不知虛勞之異乎?《難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此虛當補母,人所共知也。《千金》曰∶心勞甚者,補脾氣以益之,脾王則感之于心矣。此勞則當補子,人所未聞也。蓋母生我者也,子繼我而助我者也。方治其虛,則補其生我者,與《錦囊》所謂本骸得氣,遺體受蔭同義。方治其勞,則補其助我者,與荀子言未有子富而父貧同義。此治虛與勞所以異也。

補脾湯 治傷寒得汗瘥后,脾胃傷冷物,胸膈不快,尋常血氣不和。

人參 白術 甘草 橘皮(去白皮) 青皮(去白皮) 干姜(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數沸,熱服。入鹽點亦得。

〔海〕治勞復,麥門冬湯。氣欲絕者,用之有效,能起死回生。

麥門冬(一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十合)上麥門冬去心,為細末,水二盞,煎粳米令熟,去米,約湯一小盞半,入藥五錢匕,棗二枚,去核,新竹葉一十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能服者,綿滴口中。又治小兒不能灌藥者,宜用此綿滴法。此方不用石膏,以其三焦無火熱也,兼自欲死之人陽氣將絕者,故不用石膏。若加人參,大妙。

〔《外》〕大病后不足,病虛勞,補虛。取七歲以下、五歲以上黃牛乳一升,水四升,煎至一升。如人饑,稍稍飲,不得多,期十日服不住,佳。

〔《肘》〕治篤病新起早勞,食飲多,致勞復,欲死。燒鱉甲,服方寸匕。

〔《活》〕雄鼠屎湯 治勞復。

梔子(十四個) 雄鼠屎(二七枚,兩頭尖者是) 枳殼(三枚,炒)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蔥白二寸,香豉三十粒,同煎一盞,分二服。勿令病患知鼠屎。

七味蔥白湯 治傷寒或因起動勞復,或因吃食稍多,皆成此候。若復甚者,一如傷寒。初有此證,宜服此方。

蔥白(連須) 干葛 新豉(半合) 生姜(切,一合) 麥門冬(去心) 熟地(三錢)流水四升,以杓揚之。

上七味,用清水煎三分減二,去渣,分二服,漸漸服之取汗。

上傷寒勞復,莫若仍用丹溪以參、 、歸、術,加發散之劑汗之為的當也。

勞復門

陰陽易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 散主之。

燒 散 取婦人中 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襠燒灰用。

嘗治傷寒病未平復,犯房室死者,命在須臾。用獨參湯調燒 散。凡服參一、二斤余得愈者三四人。信哉!用藥不可執一也。

勞復門

陰陽易續法

治傷寒病新瘥,陰陽未和,因合房室,則令人陰腫,入腹絞痛,婦人則里急,腰胯連腹內痛,名為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名曰陽易;婦人病新瘥未平復,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名曰陰易。若二男二女,并不自相易,所以呼為易者,以陰陽相感動,其毒著于人,如換易然。其病之狀,身熱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花,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則死。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少腹里急,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恍恍翕翕,氣力轉小,著床不能動搖,起止仰人,或牽引歲月方死。宜燒 散、 鼠糞湯、竹茹湯、青竹茹湯、干姜湯、當歸白術湯選用之。(海藏云∶熱者燒 散、竹皮湯,寒者 鼠糞湯、當歸白術湯。至于《校正方》妙香丸條下,治雜病陰陽易中有牛黃、腦、麝之類,是治其熱癥也。)竹皮湯 療交接勞復,卵腫,腹中絞痛欲絕。

竹皮青刮一升,用水三升,煮取一升,絞去渣,分二服,立愈。

青竹茹湯 婦人病未平復,因有所動,致熱氣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宜此湯。

栝蔞根(一兩) 青竹茹(刮半升,淡竹是)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二、三服。

妙香丸(方見積熱條。)〔《百一》〕治交接勞復,陰卵腫,或縮入腹,腹絞痛,或便絕。蚯蚓數條,絞取汁,服之良。

〔海〕若陰陽易,果得陰脈,當隨癥用之。若脈在厥陰,當歸四逆湯送下燒 散。若脈在少陰,通脈四逆湯送下燒 散。若脈在太陰,四順理中丸送下燒 散。所用之藥,各隨其經,而效自速也。

鼠糞湯 療傷寒病后男子陰易。

韭白根(一把) 鼠糞(十四粒,兩頭尖者是)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半升,去渣,再煎三沸,溫服得效。未汗,再服。亦理諸般勞復。

當歸白術湯 治婦人未平復,因有所動,小腹急痛,腰胯四肢不任,舉動無力,發熱者。

白術 當歸 桂枝 附子(生) 甘草 芍藥 黃 人參(各二錢半) 生姜(半兩)上 咀,水煎服,食頃再服,溫覆取微汗瘥。

李良佐子病太陽癥,尺寸脈俱浮數,按之無力。余見其內陰虛,與神術加干姜湯。愈后再病,余視之,見神不舒,垂頭不欲語,疑其有房過,問之,犯房過乎?必頭重目眩。曰∶唯。與大建中三四服,外陽內收,脈反沉小,始見陰候。又與已寒加芍藥、茴香等丸五六服,三日內約服丸六七百丸,脈復生。又用大建中接之,大汗作而解。

〔《山》〕因女色病陰證傷寒者,用陳皮熱鍋內炒焦,以酒烹下,濾酒飲之。

四時傷寒不同

冬為傷寒,春為溫病,夏為暑病,秋為瘧。

一歲長幼病相似,為溫疫。多眠、多汗、脈浮,為風溫。一身盡痛,為濕。身反張,為 。

陰陽大論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若能固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惟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為寒毒,藏于肌膚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病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者,要在辨其病原寒、熱、溫三者之異,則用藥冷熱之品味判然矣。

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輕重,治亦不同。

(冬溫應常紀者有三∶歲少陰司天之政,五之氣;陽明司天之政,終之氣;厥陰司天之政,終之氣。皆病冬溫。

其不應常紀而反常者,則不可候之,而隨時變易也。)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者,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凡四時傷寒,通宜補散。故丹溪治傷寒,多用補中益氣湯。氣虛者,四君子湯加發散劑。血虛者,四物湯加發散劑。東垣治風濕,用補中益氣加羌活、防風、升麻、 本、蒼術。海藏治風濕無汗者,用神術湯,有汗者,用白術湯;治剛 ,用神術湯加羌活、麻黃,治柔 用白術湯加桂心、 、術;治風濕用白術湯隨證加藥;治中 脈弦細芤遲者,用黃 湯。此皆與仲景所謂辛苦之人,觸冒之病傷寒同意也。

〔丹〕仲景論傷寒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冒大寒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湯,其議藥則得之矣。曰傷、曰中,未有議其異同者。夫傷寒有即病,有不即病,因其舊有郁熱,風寒外束,肌腠自密,郁發為熱,病邪循經而入,以漸而深,初用麻黃、桂枝輩微表而安,以病體不甚虛也。若中寒則倉卒感受,其病即發而暴,因其腠理疏豁,一身受邪,難分經絡,無熱可發,溫補自解,此氣大虛,不急治則死矣。

傷寒、傷暑、傷濕,亦如傷寒之漸入也。中風、中暑、中濕,亦如中寒之暴受也。中寒治法見卒中暴厥門。

四時傷寒不同

冬為傷寒

從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治法除濕、暑、瘧疾外,皆傷寒法也。)

四時傷寒不同

春為溫病

從立春節后,其中無暴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于外,冬時伏寒變為溫病。

(春溫應常紀者有四∶歲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陽明司天之政,終之氣;太陰司天之政,二之氣,皆病溫。其不應常紀而反常者,不可候之,而隨時變易也。)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全文見五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治見冬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遇溫熱變為溫毒。(論見大法。治見發 。《活人》云∶初春發 、咳嗽,為溫毒。)發汗不解,身灼熱,為風溫。其證脈浮汗出,身重多眠。蓋其病不獨見于春間,故另立風溫門。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全文見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

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成注云∶所謂五十九穴者,刺兩手內外側各三,凡十二 ,五指間各一,凡八 ,足亦如之。頭入發際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 ,巔上一,囟會一,發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

(《內經》云∶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若氣口人迎皆靜者,勿刺也。人迎,謂結喉動脈也。)王太仆注《素問》五十九刺云∶刺頭上五行。五行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謂頭中行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后頂五穴,頭第二行兩傍五處、承光、通天、絡 、玉枕十穴,第三行兩傍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穴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

云門、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傍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謂背第五行兩傍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十穴也。)

四時傷寒不同

溫病續法

〔《活》〕夏至前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其脈浮緊者,溫病也。春月傷寒,謂之溫病。冬傷于寒,輕者夏至以前發為溫病,蓋因春溫暖之氣而發也。治溫病與冬月傷寒、夏月熱病不同,蓋熱輕故也,升麻解肌湯最良。熱多者,小柴胡湯主之。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煩躁發渴,脈實,大便秘澀者,大柴胡湯微利之,虛煩,用竹葉湯次第服之。

仲景謂溫病壯熱不惡寒,《活人》謂溫病發熱惡寒,各不同,當以仲景為正。

升麻解肌湯 治傷寒溫病天行頭痛壯熱。

葛根(一兩) 黃芩 芍藥(各半兩) 甘草(炙) 桂心(各一分) 麻黃(三分,去節,湯泡)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子一枚,煮八分,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取汗。脈沉實者,宜下之。

〔云〕傷寒汗下不愈而過經,其證尚在而不除者,亦溫病也。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所在而取之。如太陽癥汗下后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溫病也。如身熱目疼,汗下后過經不愈,診得尺寸脈俱長者,陽明溫病也。如胸脅痛,汗下后過經不愈,診得尺寸脈俱弦者,少陽溫病也。如腹滿嗌干,診得尺寸脈俱沉細,過經不愈者,太陰溫病也。如口燥舌干而渴,診得尺寸俱沉,過經不愈者,少陰溫病也。

如煩滿囊縮,診得尺寸俱微緩,過經不愈者,厥陰溫病也。是故隨其經而取之,隨其癥而治之。如發斑乃溫毒也。

四時傷寒不同

夏為暑病

太陽中 者,發熱惡寒,身重而頭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太陽中熱 者,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活人》云∶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面垢,手足冷,脈微無力者,中暑也,白虎湯主之。)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由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 用瓜蒂二十七個,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頓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沛县| 双牌县| 台安县| 苏州市| 定南县| 长丰县| 会昌县| 五大连池市| 临武县| 萍乡市| 介休市| 新河县| 秦安县| 仪陇县| 十堰市| 木兰县| 孟村| 昌邑市| 通州区| 贺州市| 长寿区| 乌拉特中旗| 象山县| 宣汉县| 项城市| 偏关县| 镇雄县| 武陟县| 胶南市| 红原县| 浑源县| 济南市| 乌恰县| 福泉市| 宜君县| 开封市| 娱乐| 旺苍县| 新竹市| 客服| 城步|